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4562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31901.7

申请日:

2003.06.13

公开号:

CN1565460A

公开日:

2005.01.1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1/60; A61P17/10; //(A61K31/60,31∶1045,31∶136)

主分类号:

A61K31/60; A61P17/10; //

申请人:

安徽省泽平制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靖华

地址:

230088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669号海关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何梅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氯霉素5-30份、合成龙脑10-30份、水杨酸5-30份。具体制备为取氯霉素、合成龙脑、水杨酸加入75%乙醇中搅拌使其溶解;调整pH值为3.0-5.0,含醇量为65-75%;静置、滤过、灌装、检验、包装即得。本发明酊剂对于治疗粉刺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小,皮肤脱皮程度极为轻微,无明显毒副作用。制剂工艺可以保证各成分在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其特征是主要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氯霉素5-30份、合成龙脑10-30份、水杨酸5-30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其特征是所述各原料 用量为氯霉素20份、合成龙脑10份、水杨酸20份。
3: 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具有如下步骤: a、取氯霉素、合成龙脑、水杨酸加入75%乙醇中搅拌使其溶解; b、调整PH值为3.0-5.0,含醇量为65-75%; c、静置、滤过、灌装、检验、包装即得。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其特征是其中的原料 药还有:地塞米松0.1-0.3份。

说明书


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粉刺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粉刺是痤疮的俗称,又名暗疮、青春痘等。本病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多发生于15-30岁左右轻壮年男女,十分影响美观,严重者可形成终身难愈的颜面损毁。近代医学认为其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内分泌因素、皮脂腺作用、毛囊管角化过度、毛囊内微生物等是发病主要因素。可以认为青春人体性激素分泌旺盛、促使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管角化过度、加之面孔污垢,清洗不及时和化装品使用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毛孔排泄受阻,瘀积于毛囊内形成脂栓,感染原存在于毛囊内痤疮棒状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引发炎症,形成粉刺。如不及时治疗,炎症加重加深,引起皮肤细胞结构的破坏,导致以上一系列因素的损害。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和内服两种,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中,外用多采用霜、膏剂局部皮肤给药,透皮吸收,简捷并有一定的效果。这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去粉刺的方法。但一般霜、膏剂产品却因分子过大,难以透过组织结构紧密的皮肤角质层,透皮吸收率低,很难深入根部,且霜、膏剂产品如运用不当,还会造成毛孔堵塞,加重粉刺的发展。

    内服中药:如清热排毒类,其优点在于从中医的平衡角度来解决问题,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见效迟缓,难以立竿见影;二是需要长期服用,花费较大。而且生产工艺复杂,制剂质量难以控制。

    内服西药:特别是调节内分泌和激素类产品,因此多存在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和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而较少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易于控制、高效速效的纯化学原料生产的酊剂及其制备方法,即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治疗粉刺的酊剂的特点是:

    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地原料药制成:氯霉素5-30份、合成龙脑10-30份、水杨酸5-30份。

    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其中的原料药还可以加入:地塞米松0.1-0.3份。

    本发明治疗粉刺的酊剂的制备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如下步骤:

    a、取氯霉素、合成龙脑、水杨酸加入75%乙醇中搅拌使之溶解;

    b、调整PH值为3.0-5.0,含醇量为65-75%;

    c、静置、滤过、灌装、检验、包装即得。

    性状:本品为白色至微黄色澄清透明的液体。

    功能与主治:抗菌消炎,祛脂溶栓。用于治疗粉刺、酒渣鼻。

    用法与用量:温水洗净患处,凉干,蘸药水均匀涂擦患处。一日3-4次。

    本发明立足于抗菌、消炎、祛脂、溶栓,以达到疏通毛孔,洁肤生新等综合治疗的目的。

    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对需氧、厌氧菌以及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效,而且具有脂溶性高、组织渗透性好,并对细胞内细菌有效及理化性能稳定、化学结构简单,易于合成等特点,曾广泛用于临床。目前由于其全身应用后的严重血液反应而受到限制,但在局部应用上仍具有一定的地位。

    合成龙脑系属中药,通称冰片。为由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含有多种萜类,具有开窍醒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泻火解毒、去翳明目、散郁润肤等作用。近代医学也证实其具有防腐抗菌和局部止痒、止痛作用。

    水杨酸为天然有机酸,也可人工合成,除具有杀菌、止痒、洁肤、祛脂等作用外,尚具有特有的有抗真菌、溶解角质等作用。外用涂擦可用于皮脂溢出、脂溢性皮炎、皮屑病、浅部真菌病、疣、鸡眼、胝及局部角质增生。

    与已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使用纯化学原料,质量稳定、疗效确切,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其中氯霉素抗菌、消炎作用确切,加之合成龙脑消肿止痛、祛瘀润肤,和水杨酸的抗菌止痒和洁肤祛瘀等-协同作用,以及水杨酸特有的溶解角质快速、疏通毛孔及轻度脱皮、快速换肤的作用。不仅可迅速去除严重粉刺的炎性症状,而且通过强大的杀菌和祛瘀等作用。从根本上去除粉刺的成因,加之选用75%乙醇为溶媒制成的酊剂,不仅避免了常用霜、膏剂的缺点,还可以防腐、祛脂洁肤、增加渗透性的作用。从而取得重度粉刺治愈率不低于85%(连续治疗一月内),一般粉刺90%以上在三天内即显效。总有效率超过95%的良好效果。

    2、本发明另一特点是配方组成少,化学纯度和稳定性高,均易溶于溶媒中。制作工艺简单,可免去中药生产工艺复杂,性质不稳定易沉淀。质量难以控制等不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的酊剂主要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氯霉素5-30份、合成龙脑10-30份、水杨酸5-30份。

    优选为:氯霉素20克、合成龙脑10克、水杨酸20克。

    具体制备方式:

    a、取氯霉素、合成龙脑、水杨酸加入75%乙醇中搅拌使其溶解。

    b、必要时,用稀酸或稀碱调节,PH的范围应在3.0-5.0。

    c、用70%的乙醇调节总量至1000ml,使其含醇量在65-75%。

    d、静置、滤过、灌装、检验、包装即得。

    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其方中还可以加入地塞米松0.1-0.3份。地塞米松类是人工合成的强效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毒、抗过敏作用,并且水钠储留和排钾等副作用轻微,故临床应用较广。在皮肤科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炎症反应和炎症的各个阶段,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患。本方中加入其后对各类粉刺的炎性反应有迅速减轻症状的治疗作用,可起到强效和速效的协合作用。

    有关实验室资料:

    为检测酊剂对皮肤常见菌的抑菌作用。蚌埠医学院检验系所属免疫教研室对其进行了四种皮肤常见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与其溶媒75%乙醇进行对照,结果如下:

    标本 测定值    金黄色    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类白喉  棒状菌  大肠埃氏菌本酊剂  MIC    1∶1024    1∶2048    1∶2048    1∶512  MBC    1∶512    1∶512    1∶512    1∶25675%乙醇  MIC    1∶4    1∶8    1∶16    1∶8  MBC    1∶2    1∶4    1∶8    1∶4

    结果证明:本品酊剂对四种常见皮肤菌的MIC和MBC测定值(1∶256-1∶2048)与对照结果75%乙醇测定值(1∶2-1∶8)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其对常见皮肤菌有强大而可靠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有关临床资料:

    本发明人对粉刺患者使用近千例,但据有统计价值的35例分析,其临床结果如下:

    一、临床资料: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25岁,平均20.7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5年,平均2.3年;按照痤疮病型分类(根据pillsbury分类):I度6例  II度20例  III度8例IV度1例

    二:治疗方法:先用温水洗净患部,干后用毛刷蘸本酊剂均匀涂擦患处,每天3-4次,以15天为一疗程,平均5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2疗程。

    三、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炎症消失,创面愈合,皮疹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

    2、显效:炎症消失,创面愈合及皮疹消退均在70%以上。

    3、有效:炎症消失及皮疹消退均在30%以上,疼痛和瘙瘁减轻。

    4、无效:皮疹及炎症消退在30%以下或加重。

    四、治疗结果:   分级   例数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显效率    有效率    I    666(100.0)   6(100.0)    II    2019   120(100.0)  20(100.0)    III    83    4    17(87.5)    8(100.0)    IV    1               1

    结果显示:90%以上患者3天内即开始生效,I、II型粉刺治愈率可达100%;III型治愈率可达87.5%;仅IV型(重度—集簇性)无效,因病例太少,故无统计价值。

    五、典型病例:

    何某,女,20岁,合肥洗衣机厂工人,面颈部及肩背部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脓庖3余年,反复发作,冬季缓解,夏季加重,月经期皮损明显增多,皮肤科检查:面部、颈部、肩背部可见散在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疹,间有黑头粉刺、脓庖,两侧颌下尤为明显。治疗:给予本治疗酊剂外擦,每日3-4次,用药7天后,5×5cm2范围内皮损明显好转,脓庖基本消失,继用药、二周后,皮损痊愈,涂药期间,局部皮肤有刺痛感及少许脱屑,停止用药3-5日,脱屑好转。

    故表明本治疗酊剂是一个制作简单,质量可靠,而又高效、速效有应用价值的纯化学酊剂。

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治疗粉刺的化学酊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氯霉素530份、合成龙脑1030份、水杨酸530份。具体制备为取氯霉素、合成龙脑、水杨酸加入75乙醇中搅拌使其溶解;调整pH值为3.05.0,含醇量为6575;静置、滤过、灌装、检验、包装即得。本发明酊剂对于治疗粉刺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小,皮肤脱皮程度极为轻微,无明显毒副作用。制剂工艺可以保证各成分在生产过程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