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手竿.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229216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7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157461.5

申请日:

2006.12.08

公开号:

CN1973621A

公开日:

2007.06.0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K 87/00公开日:20070606|||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K87/00(2006.01); A01K87/02(2006.01); A01K97/00(2006.01); A01K87/04(2006.01)

主分类号:

A01K87/00

申请人:

金弼;

发明人:

金弼

地址: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碧海云天11号楼9D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郭燕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钓鱼手竿,包括空心竿体和用于与空心竿体的前梢活动地相连的连接组件,尤其是还包括位于空心竿体内腔中的弹性缓冲机构,所述弹性缓冲机构的第一端固定在空心竿体内,第二端穿过竿体的前梢与连接组件相连。本发明保留手竿原有的固有优点的前提下改善了其容易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缺点,新增加的弹性缓冲机构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小,并且缓冲机构设置于空心竿体内部,从而在外形、重量上都与典型手竿非常接近。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钓鱼手竿,包括空心竿体(2)和用于与空心竿体(2)的前梢活动地相连的连接组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空心竿体内腔中的弹性缓冲机构(3),所述弹性缓冲机构(3)的第一端固定在空心竿体(2)内,第二端穿过竿体(2)的前梢(23)与连接组件(1)相连。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机构(3)的第一端固定在空心竿体(2)的后端。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机构(3)包括弹性件(31)和与弹性件连接的细线(32),所述弹性件(31)固定在竿体(2)的后端,所述细线(32)穿过竿体的前梢(23)与连接组件(1)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1)为橡皮筋或金属拉伸弹簧。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竿体(2)的后端包括可拆卸地封闭竿体后端口的保护帽(22),所述弹性件(31)固定在保护帽(22)上。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1)和细线(32)的长度比例是1∶4至1∶16,且弹性件(31)和细线(32)的总长度小于空心竿体(2)的长度,其长度差值至少为弹性件(31)长度的20%。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拉伸弹簧的外径为5mm~15mm,长度为100mm~300mm,所述橡皮筋的直径为1mm~5mm,长度为200mm~600mm。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1)包括与竿体的前梢截面形状相配合的空心橡皮筋(11)和连接线(12),所述连接线(12)的一端插入空心橡皮筋(11)内与弹性缓冲机构(3)的第二端连接,且连接的结点固定在空心橡皮筋(11)的内腔中,连接线(12)的另一端用于连接钓鱼线组。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橡皮筋(11)的长度为10mm~20mm,内径略小于空心竿体前梢(23)的外径,其中1mm~10mm可活动地套住空心竿体前梢(23)。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橡皮筋(11)的内侧与空心竿体前梢(23)接触的部位涂有一层润滑油。

11.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在鱼竿叠套收缩于最后一节空心竿体后堵塞此空心竿体前端口的堵头(5),所述堵头(5)的侧面和用于外露的底面上设有用于收容细线的槽道(51)。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钓鱼手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上的槽道(51)为半圆形。

说明书

钓鱼手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竞技或休闲用的垂钓渔具,尤其涉及一种适合淡水钓鱼的手竿。
背景技术
鱼竿是竞技或休闲用的垂钓渔具的核心部分。鱼竿的种类很多,可以从竿的材质、竿梢硬度、竿的长短、垂钓水域、垂钓鱼类、竿的结构等分类。按竿的结构和水域的不同可分手竿、海竿、手海两用竿。手竿通常指不装线轮(也称渔轮)的鱼竿,细长、简洁、轻便,多用于淡水垂钓,是最普遍使用的鱼竿;海竿,亦称抛竿、投竿、甩竿,是装有线轮和导环的鱼竿,相对手竿粗、短、重,适合海上和离岸较远的水域钓鱼。手海两用竿同时具备海竿和手竿的特点,装有线轮和导环,另外竿体设计上与典型海竿相比细长一些,一竿可以兼顾海竿和手竿应用领域。鱼竿的材质可以是竹子、芦苇等天然材料,但近些年已被人工合成材料玻璃纤维钢和碳素纤维钢所取代,其中碳素纤维鱼竿强度高、韧性好,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钓竿,也是市面上销售最多的钓竿。
典型的手竿是多节圆锥形竿体连接而成,单节竿因携带不方便几乎无人使用。多节竿竿梢最细,可以是实心圆锥形,也可以是空心圆锥形;其它节竿体都是空心圆锥形;从竿梢开始,每一节竿体的平均直径依次增大,相互套接;竿体的最前端粘接2厘米左右长度的编织线,用以连接钓鱼线组;竿体的最后端设有保护帽,封住其后端开口。手竿与钓鱼线组共同构成一组完整的手竿垂钓装置,而钓鱼线组是由鱼钩、铅坠、鱼漂、鱼线等组成,钓鱼线组的总长度一般比竿体长20厘米左右。这种手竿垂钓装置很适合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垂钓方法,所谓台湾钓法,即长脑线细漂手竿底钓法。手竿的标准规格是2.7米、3.6米、4.5米、5.4米、6.3米。我国的竞技手竿钓鱼比赛中最常用的规格是3.6米和4.5米,休闲淡水钓鱼最常用的也是这两种规格。
典型手竿垂钓装置与海竿垂钓装置比具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结构简洁、外形流畅,即竿体是简单的多节圆锥体,细长挺直,竿体外没有多余的机构,竿体表面光洁,垂钓抬竿时很少有鱼线缠绕竿体的麻烦;而海竿竿体相对粗重,每节竿体外侧都设置一个或多个导环,最后一节竿体上安装体积较大的线轮,抬竿动作不标准时常常发生鱼线缠绕于导环和线轮的麻烦。其次,竿体很轻,单手操作,投竿、支竿、抬竿都很轻便,鱼线相对短且松弛长度小,通过鱼漂很灵敏地反映鱼汛,开始抬竿至鱼钩钩住鱼的时间间隔非常短暂,上鱼率高,技巧性和娱乐性都很强;而海竿竿体较重,通常需要双手操作,鱼线很长且松弛度大,抬竿需要较大幅度,上鱼率低,技巧性欠缺。
然而,手竿也有明显的缺点。由于线短,并且没有储线的线轮可以放线,当钓到大鱼的时候,大鱼发力突然向后扯线,使手竿突然承受很大的冲力,可能发生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现象。相比之下,海竿可以送线,少有发生这种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手竿的缺点,人们做了如下一些改进:
1.加固方法。改用粗的鱼线、粗的鱼竿、粗的鱼钩,使其强度增加,这虽然有效地解决手竿断线、断竿、鱼钩直的缺点,但带来比原来的缺点更严重的新的缺点,比如线变得硬,缺乏柔韧性,竿变得重,操作起来费力和迟缓,鱼钩太粗,不够尖锐,其结果导致上鱼率降低、钓鱼者容易疲劳等不良影响,被绝大部分钓鱼爱好者摈弃。
2.借鉴海竿。基本有三种借鉴海竿的方法,其一是手海两用竿,是在海竿的基础上将线轮和导环的体积和重量减小了一些,将竿体做的比海竿细长一些,使之接近手竿的形状,钓到大鱼时可以释放线轮上缠绕了的鱼线,可以显著地降低发生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现象的发生率。然而从结构上看,手海两用竿与海竿基本一致,因而基本丧失前述手竿的优点。其二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CN 95215176.6,发明名称为:《钓鱼手竿竿内走线通过器》)所公开的方案,让鱼线从竿体的杆梢开始穿过中空竿体内腔,然后从安装在第一节竿与第二节竿之间的“走线通过器”中穿出竿体,最后连接到安装在第一节竿上的线轮,与手海竿相比它取消了导环,增加了“走线通过器”,虽然可以降低发生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现象的发生率,但结构和性能与海竿相似,明显破坏了手竿固有的优点。其三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CN 96226167.X,发明名称为:《手竿内走线渔线轮》)所公开的方案,鱼线从竿体的杆梢开始穿过中空竿体内腔,然后连接到安装在竿体后端的线轮上,竿体后端是“内设有线轮”的“盒体”,包括双圆盘、对称凸盘、缠线轴、防乱线环片、盒盖、盒盖外侧设置的沟槽与摇臂、沟槽中部两侧面上设置的半轴、摇臂两侧面设置的凹槽、摇臂与通长沟槽接触面上设置的卡块、与沟槽底面上的凹槽匹配的卡扣定位、后端部上设置的手柄。该实用新型仍然和海竿一样设置线轮,结构复杂且不够完善,遛鱼仍需要腾出一只手摇线轮,没有保留手竿固有的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钓鱼手竿,在保留手竿固有优点的基础上,在手竿上增加一个缓冲机构,降低挣扎的鱼对鱼线、鱼竿、鱼钩的冲力,降低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现象的发生率。
本发明要解决的次要技术问题是:所述钓鱼手竿是有条件地启动缓冲机构的功能,即鱼挣扎的冲力不够大时不启动缓冲功能,保持钓鱼竿和钓鱼线组的外观与典型手竿一致,而当鱼挣扎的冲力足够大时才启动缓冲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钓鱼手竿,包括空心竿体和用于与空心竿体的前梢活动地相连的连接组件,尤其是还包括位于空心竿体内腔中的弹性缓冲机构,所述弹性缓冲机构的第一端固定在空心竿体内,第二端穿过竿体的前梢与连接组件相连。
所述弹性缓冲机构的第一端优选固定在空心竿体的后端。
所述弹性缓冲机构包括弹性件和与弹性件连接的细线,所述弹性件固定在竿体的后端,所述细线穿过竿体的前梢与连接组件连接。
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竿体的后端包括可拆卸地封闭竿体后端口的保护帽,所述弹性件固定在保护帽上。其中,所述弹性件可以为橡皮筋或金属拉伸弹簧。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竿体的前梢截面形状相配合的空心橡皮筋和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插入空心橡皮筋内并与弹性缓冲机构的第二端连接,该连接的结点固定在空心橡皮筋的内腔中,连接线的另一端用以连接钓鱼线组。
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弹性缓冲机构的细线和钓鱼线组的鱼线连接,同时连接组件还与竿体前梢活动地连接,即活动地套住竿体前梢(传统手竿上连接鱼线的编织线是完全固定于竿体前梢),当钓上的鱼对鱼线的冲力超过一定限度时连接组件可以离开竿体前梢,启动弹性缓冲机构的缓冲功能,以送线给鱼的让步换取鱼线不被拉断,保护鱼线、鱼竿、鱼钩。当鱼挣扎的冲击力变小时连接组件还能够自动地回到竿体前梢位置,不需要人工送线或拉线。
其中,所述空心橡皮筋的长度为10mm~20mm,内径略小于空心竿体前梢的外径,其中1mm~10mm可活动地套住空心竿体前梢。
上述发明手竿在垂钓时,其弹性件始终处于拉伸状态,由此产生的弹性力牵引细线,细线又牵引连接组件,连接组件活动地套住竿梢,连接组件的另一端系着鱼线。只有当鱼的挣扎力大于此弹性件弹性力和摩擦力(连接组件和缓冲机构对竿体的摩擦阻力,比弹性小得多)的合力时,连接组件才可以离开竿体前梢,送线给鱼,从而缓冲鱼对鱼线的冲力。随着连接组件离开竿体前梢的距离弹性力增大,与此相反鱼消耗体力,对鱼线的拉力逐渐减小,这时弹性力自动地把拉出去的连接组件拉回来。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用于在鱼竿叠套收缩于最后一节空心竿体后堵塞此空心竿体前端口的堵头,所述堵头的侧面和用于外露的底面上设有用于收容细线的槽道。
所述底面上的槽道优选为半圆形。
本发明的思路是基于对典型手竿固有优点的充分肯定和保留,对固有缺点产生原因的深刻认识和实际垂钓经验的认真分析总结。下面进一步深入分析本发明的缓冲功能的原理。
首先分析一下典型手竿容易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现象。一般的垂钓者知道,当抬竿钩住鱼的瞬间,由于鱼感到刺痛而拼命挣扎,拉动鱼线逃窜,如果是大鱼其质量和运动速度都大,对鱼线、鱼竿、鱼钩产生很大的冲力,容易发生鱼线断、鱼竿断、鱼钩直的现象。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缓冲一下鱼对鱼线、鱼竿、鱼钩产生的冲力,那么可以有效解决手竿上述缺点。
为了深入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我们先从物理学角度讨论一下冲力。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很短,但作用力却很大,且随时间变化,这种力称为冲力。冲力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零上升到很大,然后又迅速下降。以球撞击砖墙为例,设质量为0.5公斤的球以40米/秒的速度垂直撞击墙面,然后以同样的速度反弹回去,撞击时间是0.004秒,按动量定理(冲力F对作用时间t的积分等于物体质量m和速度v变化的乘积,其中F和v是矢量,另一种表述是F=m.dv/dt)可以算出平均冲力达到10000牛顿,约1000公斤力,其最高冲力比平均冲力高很多,由此可见冲力往往很大。冲力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与运动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与速度变化dv成正比,与作用时间dt成反比。
钓鱼时,抬竿钩住鱼的瞬间发生的现象就是一种冲力运动。对于大鱼来说,其质量大,挣扎时游动的速度也很大,产生较大的冲力是可以理解的。典型的手竿和相应的钓鱼线组情况下,鱼线能够伸长一点而产生缓冲作用,竿体弯曲时产生弹力也可以缓冲鱼的冲力。但是这两种缓冲作用还不充分,尤其是当鱼、鱼线、竿体近似在一条直线时,也就是钓鱼书籍上讲的形成“拔河”状态时,竿体失去弹性,仅有鱼线的一点缓冲作用,很容易断线或钩被拉直。如果抬竿时竿体呈弓形,那么竿体受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力,容易被折断。
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借鉴海竿的三例都是通过长钓鱼线以及放线机构来缓冲鱼的冲力。本发明是通过特殊的弹性缓冲机构来缓冲鱼的冲力,为此详细分析一下钓鱼的具体过程。当抬竿时鱼线由松弛状态变为绷紧状态,鱼钩刺入鱼觜,鱼开始挣扎和逃窜,对鱼线产生冲力,冲力在短时间内变大,在这种冲力足够大时,弹性缓冲机构开始起作用,也就是连接组件脱离竿体前梢并带动与其连接的细线拉起弹性件,弹性件进一步伸长。这一过程中冲力经历的时间比没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情形长很多倍,所以相应的冲力也就小几倍至几十倍,由此大大减小鱼线被拉断的概率。另一方面,当弹性件伸长时,鱼发力的动能逐渐转化为弹性势能,鱼的游动速度逐渐变小,体能也跟着消耗,再次冲击发力往往比首次弱很多。
所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保留典型手竿原有外观形貌和原有的简洁、轻便、富有技巧性的固有优点的前提下改善其容易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缺点。新增加的弹性缓冲机构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小,并且缓冲机构设置于空心竿体内部,从而在外形、重量上都与典型手竿非常接近。2)本发明手竿可配与典型手竿完全一样的钓鱼线组,全部垂钓操作也与典型手竿一样单手进行,没有因增加新功能而增加额外操作负担。3)典型手竿上的连接组件(即连接鱼线和竿体的编织线)是固定在竿体前梢上的,而本发明连接组件可以处在套住竿体前梢的状态,也可以处在脱离竿体前梢的状态,其益处是不和鱼硬拼,讲究随机应变,如果只有小鱼上钩,那么保持连接组件处在套住竿体前梢的状态,从而保持手竿外形到垂钓操作几乎与典型手竿没有区别,如果大鱼上钩,当拉力大于弹性缓冲机构的弹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时,空心橡皮筋脱离竿体前梢,弹性缓冲机构的弹性件进一步伸长,主动送线给挣扎的鱼,也就是弹性缓冲机构发挥作用,显著减少断线、断竿和鱼钩直的损失。4)当弹性缓冲机构发挥了作用之后,也就是将大鱼遛到没有挣扎力时,连接组件在弹性缓冲机构的回弹力作用下自动返回竿体前梢处,空心橡皮筋重新套在竿梢上,即自动恢复到上鱼前的原始状态,非常方便。并且当缓冲功能启动后,离开了竿体前梢的连接组件能够缓冲地回到竿体前梢位置,减小连接组件和竿体前梢碰撞的冲力,避免过大的冲力损伤竿体前梢。5)当手竿叠套收缩于最后一节空心竿体时,需要把弹性缓冲机构中的细线从竿体内腔中拉出并使留在内腔部分蹦紧,以防止细线被弄乱或挤伤,拉出来的细线绕过竿体前端收拢,本发明的堵头上设有容纳细线的凹槽,使细线顺利穿过竿体和堵头的缝隙,同时在弯折时经过一个较大弧度的凹槽过渡,比起直接经过竿体末端弧度很小的外壁过渡降低了细线被反复弯折疲劳而断的几率。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空心橡皮筋套从竿体前稍弹出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堵头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所示,空心竿体2是多节圆锥形碳素纤维,采用套接式由细到粗连接,不用时可叠套收缩到最后一节竿体中,使用时抽出。弹性缓冲机构3位于空心竿体2的内腔中,其第一端固定在空心竿体2中,第二端穿过竿体的前梢23与连接组件1相连。弹性缓冲机构3包括弹性件31和与弹性件连接的细线32,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是弹性件31固定在竿体2的后端21,例如通过拉环固定在竿体2后端的壁上,如果竿体2的后端具有保护帽22时,弹性件31可以固定在保护帽22上,保护帽22是一圆头螺丝,与空心竿体2后端21以螺纹方式固定,其对称轴位置设有连接环可连接弹性缓冲机构的弹性件31的后端。细线32穿过竿体的前梢23与连接组件1连接。
为使弹性件具有足够的弹力,并考虑竿体2的内径逐渐变小,要求弹性件的长度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弹性件和细线的长度比例是1∶4至1∶16,且弹性件和细线的总长度小于空心竿体的长度,其长度差值至少为弹性件长度的20%。
弹性件31可以是橡皮筋或金属拉伸弹簧。如果是金属拉伸弹簧,其外径可以为5mm~15mm,长度为100mm~300mm,如果是橡皮筋,其直径可以为1mm~5mm,长度为200mm~600mm。细线可选择直径为0.329毫米的单股或多股尼龙线。
连接组件1是由与竿体的前梢截面形状相配合的空心橡皮筋11、连接线12组成,连接线12的一端插入空心橡皮筋11内并与弹性缓冲机构3的细线32连接在一起,并将空心橡皮筋11通过粘结或捆绑固定在连接线12和细线32的连接点上。空心橡皮筋11的长度为10mm~20mm,内径略小于空心竿体前梢23的外径,其中1mm~10mm可套住空心竿体前梢。
连接线12为长30毫米、直径1毫米的编织线。编织线的另一端打上死结,连接钓鱼线组13中的鱼线,钓鱼线组13由鱼钩、铅坠、鱼漂、鱼线等组成。
原始情况下,空心橡皮筋11是套在空心竿体2的前梢23’上,套住竿体前梢约1mm~10mm,当钓到小鱼时,因小鱼的拉力有限,不足以克服弹性缓冲机构3的弹性力和摩擦阻力的合力,这种情况下弹性缓冲机构3不起作用,本发明的手竿和传统的手竿的使用方法没有区别。当钓到大鱼时,因大鱼的力气大、发力猛,所以对手竿的拉力也大,当瞬间的拉力大于弹性缓冲机构3的弹性力和摩擦阻力的合力时,空心橡皮筋11从竿体前梢23上弹出,如图2所示,此时,弹性缓冲机构3开始起作用,弹性件31受力被拉长,当鱼被遛到无力时,弹性缓冲机构3回弹,使空心橡皮筋11也随着回到原位并重新套在空心竿体2的前梢。如果鱼从大力挣扎的状态突然脱钩,在弹性缓冲机构3的弹力作用下,连接组件1高速回弹撞击竿体前梢,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竿体前梢可能被损坏,增加空心橡皮筋11可以缓冲这种撞击力,防止竿体前梢的损坏。
另一种防止竿体前梢损坏的实施例是:在竿体前梢上设置一个压簧等弹性圈,这样在连接组件上可以不用空心橡皮筋,可以用其它较硬的材料替代。
为防止空心橡皮筋与前梢23粘住,可在空心橡皮筋的内侧涂上适量的润滑油,加润滑油的作用:一是防止空心橡皮筋与竿体前梢粘在一起;二是每次被拉出去的摩擦阻力基本保持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空心竿体和保护帽是市场上销售的典型手竿,3.6米碳素纤维手竿的重量在100克左右,而新增加的弹性缓冲机构和空心橡皮筋、连接线的总重量仅2.9克,约占典型手竿重量的3%。即使是较小规格的市售线轮,如shimano500,也有188克重量,如果包括导环和鱼线将超过200克。所以本发明相对于其它改进方案,不但完全保留了手竿的固有优点和性能,而且基本没有增加原手竿的重量。
另外,弹性件31和与其连接的细线32还可以通过另外方式固定在空心竿体2的内腔中,例如,弹性件31是压簧,压簧的一端固定在空心竿体2的前端的内腔中的某个位置,细线32连接压簧的另一端,并从压簧的内腔中穿过,继而再从竿体的前梢23的空腔中穿过与连接组件1相连。
在不垂钓时,手竿被叠套收缩在最后一节竿体中,为了固定并保护竿体空腔中的较细的竿体,通常用一个堵头5塞在竿体的前端口,如图3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堵头,通常是圆柱形或组合圆柱形,图3中左上的图是堵头的主视图,右上图是右视图,左下图是俯视图。在手竿叠套收缩时,为了防止细线被弄乱或挤伤,本发明的弹性件和细线必须妥善处理,需要把细线从竿体内腔中拉出并使留在内腔部分蹦紧,拉出来的细线绕过竿体的前端弯折向竿体的后端收拢。如果细线从竿体的腔中引出并沿竿体的壁弯折向竿体的后端,这种情况下,细线经过非常小的弧度弯折180度,细线容易疲劳而被拉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堵头进行了改进。本发明的堵头上设有容纳细线32的凹槽,使细线32顺利穿过竿体和堵头的缝隙,同时在弯折时经过一个较大弧度的凹槽过渡,比起直接经过竿体末端弧度很小的外壁过渡降低了细线被反复弯折疲劳而断的几率。
请参考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改进的堵头,图4中左上的图是堵头的主视图,右上图是右视图,左下图是俯视图。在堵头5的侧面(可以是一个侧面或相对的两个侧面)和用于外露的底面上设有槽道51,槽道51用于收容细线。这样,细线32从竿体的腔中引出并沿堵头5侧面和底面的槽道51折向竿体2的后端,这种情况下,细线32的弯折是通过一个较大弧度的凹槽过渡,细线不容易疲劳而被拉断。更优选的实施例是将底面的槽道51设计为半圆形,这样使细线的弯折经过一个半圆弧的过渡,被折断的可能最小。

钓鱼手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钓鱼手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钓鱼手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钓鱼手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鱼手竿.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钓鱼手竿,包括空心竿体和用于与空心竿体的前梢活动地相连的连接组件,尤其是还包括位于空心竿体内腔中的弹性缓冲机构,所述弹性缓冲机构的第一端固定在空心竿体内,第二端穿过竿体的前梢与连接组件相连。本发明保留手竿原有的固有优点的前提下改善了其容易断线、断竿、钩拉直的缺点,新增加的弹性缓冲机构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小,并且缓冲机构设置于空心竿体内部,从而在外形、重量上都与典型手竿非常接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