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运箱.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228390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90198.8

申请日:

1997.01.25

公开号:

CN1182398A

公开日:

1998.05.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5D 6/18申请日:19970125授权公告日:20010919终止日期:20120125|||授权|||著录事项变更变更项目:共同申请人变更前:伯罗林纳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包装系统及技术部件公司变更后:韦英特派克集团公司||||||公开

IPC分类号:

B65D6/18

主分类号:

B65D6/18

申请人:

贝库普拉特塑料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伯罗林纳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包装系统及技术部件公司

发明人:

H·拉尔霍芬; H·巴纳斯基维茨

地址:

联邦德国林格

优先权:

1996.01.26 DE 19602651.2; 1996.04.02 DE 19613086.7; 1996.06.14 DE 19623690.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辛;曾祥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具有一个底(30)并具有四个可向内折叠的侧壁(10、20)的储运箱,具有如下特征:两个第一侧壁(10)为具有包角的壁端部(11)的结构,包角的壁端部(11)和第二侧壁(20)为具有在直立状态下相互重叠的壁连接部(12、22)的结构,底(30)为具有两个构成第一侧壁(10)的下部的壁座部(31)的结构,壁座部(31)具有包角的座端部(131),其中,座端部(131)的包角的长度短于壁端部(11)的包角的长度,两个第二侧壁(20)为具有位于壁座部(31)的标高处的、向侧方伸出的加宽部(21)的结构,在侧壁(1

权利要求书

1: 具有一个基本上矩形的底(30)和四个侧壁(10、20)的储运 箱,具有如下特征: a)在储运箱(1)无载的状态下,侧壁(10、20)的至少上部是 可绕与底(30)的边平行的旋转轴(18、28)向内和向底(30)折 叠的, b)两个相互面对的第一侧壁(10)为具有包角的壁端部(11)的 结构, c)第一侧壁(10)和第二侧壁(20)的包角的壁端部(11)为具 有在直立的状态下相互重叠的壁连接部(12、22)的结构,在壁连接 部(12、22)中,壁厚分别减薄大致50%并且其中构成第一侧壁 (10)的一部分的壁连接部(12)位于外侧, d)底(30)为具有两个相互面对的、构成第一侧壁(10)的下部 的壁座部(31)的结构,壁座部(31)在其端部具有包角的座端部 (131),其中,座端部(131)的包角的长度短于壁端部(11)的 包角的长度, e)两个相互面对的第二侧壁(20)在其下部具有位于壁座部(31) 的标高处的、向侧方突出的加宽部(21),在侧壁(10、20)直立 的状态下,沿垂直方向看,这些加宽部(21)位于包角的壁端部(11) 和底(30)之间, f)第一侧壁(10)的旋转轴(18)距底(30)的垂直距离大于第 二侧壁(20)的旋转轴(28)距底(30)的垂直距离, g)第一侧壁(10)的旋转轴(18)距底(30)的上表面(35) 的垂直距离基本上与在直立状态下沿水平方向自旋转轴(18)量出的 包角的壁端部(11)的长度一致。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替代特征g)规定, 第一侧壁(10)的旋转轴(18)距底(30)的底面(33)的垂直距 离基本上与在直立状态下沿水平方向自旋转轴(18)量出的包角的壁 端部(11)的长度一致并且另外还规定,底(30)的外缘在第二侧壁 (20)的范围内有所回缩,其回缩量基本上相当于第一侧壁(10)的 包角的壁端部(11)的壁厚。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底(30)的外 缘在第二侧壁(20)的范围内有所回缩,其回缩量基本上相当于第一 侧壁(10)的壁连接部(12)的有所减薄的壁厚,并且在底(30) 的两个回缩的边上各设有一个从该边向上伸出的第二壁座部(32), 该第二壁座部(32)的高度基本上相当于在直立状态下沿水平方向量 出的第一侧壁(10)的壁连接部(12)的长度。
4: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在直立状态 下沿水平方向量出的第一侧壁(10)的包角的壁端部(11)的长度相 当于配属的壁端部(11)之间的侧壁(10)的5%至15%,最好为8 %至10%。
5: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为了构成旋 转轴(18,28),侧壁(10、20)分别在其下缘(13、23)上具 有向下突出的合页件(14,24),这些合页件(14、24)可插入壁 座部(31、32)或者底(30)上的配合的合页件容纳口(314、324) 中。
6: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合页件(14、24) 分别由带有侧部的轴颈(149、249)的、突出的横挡(148、248) 构成。
7: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在轴颈(149、 249)的端面上具有楔形的斜度并且合页的容纳口(314、324)具有 相反的、楔形的进入斜度(324′)。
8: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从第一侧壁 (10)的下缘(13)上各伸出一个连续的或断续的挡板(147),该 挡板(147)在第一侧壁处于直立状态下贴靠在配属的壁座部(31) 的上边的内侧上。
9: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设有多个从 第一和/或第二侧壁(10、20)的下缘(13、23)向下伸出的挡板 (247),这些挡板(247)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分别贴 靠在配属的壁座部(31、32)的上边的外侧上。
10: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侧壁(10、 20)在其在直立状态下直接相邻的部位(12、22)上具有可松开的、 可相互卡合的或可相互联锁的或可相互钩合的或可相互夹紧的锁定装 置。
11: 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由至少 两对固定销(4)构成,其中,各一对固定销(4)设在两个相互面对 的侧壁(20)上并在其上被导向并且其中,每个固定销(4)可在使 两个相邻的侧壁(10、20)相互锁定的锁定位置和消除锁紧的解锁位 置之间移动。
12: 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每个固定销(4) 是通过一个在联锁位置之外沿联锁方向作用的力被加载的。
13: 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该力可通过每个 固定销(4)或每对固定销上的至少一个弹簧件产生。
14: 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固定销 (4)上设有一个至少为一个柔性的弹簧臂(41)形式的弹簧件,该 弹簧臂(41)以其自由端支承在为固定销(4)导向的侧壁(20)上。
15: 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弹簧件由两个呈 V形相互叉开的弹簧臂(41)构成。
16: 按照权利要求11至15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每个固 定销(4)具有一个舌状的、其尖部呈楔形的联锁端(44),并且与 联锁端(44)一起协同作用的、待锁定的其它侧壁(10)具有一个带 进入斜度(105)的固定销容纳槽(104)。
17: 按照权利要求11至16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至少为 固定销(4)导向的侧壁(20)具有外侧加强筋(200)并且固定销 (4)万无一失地在开在筋(200)上的隙口(204)中得到导向。
18: 按照权利要求11至17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侧壁 (20)的一对固定销中的两个固定销(4)为相同结构并且是向侧壁 (20)的中心垂线镜像对称地设置的。
19: 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固定销的相对的 和面向侧壁(20)的中心的端部(42)具有操纵把手(43)并且这 些操纵把手(43)的相互间距的设置准则在于,操作人员的手的母指 或食指可同时操纵这些操纵把手(43)。
20: 按照权利要求11至19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没有固 定销(4)的侧壁(10)通过足够大的摩擦力和/或通过相对于底(30) 的定位件(148′)自行保持其完全或接近直立的位置。
21: 按照权利要求11至20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在每个 固定销(4)上,在离操纵把手(43)一段距离处设有至少一个啮合 件(48),通过该啮合件(48)可把一个自动操作装置,特别是一个 自动的储运箱清洗设备的一个操纵机构置于操纵啮合状态。
22: 按照权利要求10至21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除联锁 装置外,在壁连接部(12、22)中还设有在侧壁(10、20)直立和 相互连接的状态下啮合的对中装置(122、222)。
23: 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对中装置由至少 一个自靠内的壁连接部(22)向外伸出的对中体(222)和至少一个 在靠外的壁连接部(12)上的、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容 纳对中体(222)的对中槽或对中隙口(122)构成。
24: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靠内的壁连 接部(22)在其上缘上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具有一条其向外伸展量最大 为整个壁厚的加强筋(223),并且靠外的壁连接部(12)分别具有 一个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容纳加强筋(223)的、阶梯形 的槽或凹陷(123)。
25: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壁座部 (31)的上表面至少在储运箱(1)的角部分别为具有一个向外倾斜 的斜度(311)的结构并且可向内折叠的第一侧壁(10)的下表面为 具有对应的、向内倾斜的斜度(101)。
26: 按照权利要求25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斜度(101、 311)相对于底(30)的平面倾斜4°至8°角,最好是倾斜6°角。
27: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壁座部 (31)具有一个超过向内折叠的侧壁(10、20)的垂直于底(30) 的平面量出的高度的高度并且在侧壁(10、20)向内折叠的状态下, 壁座部(31)的上表面构成用于一个摞在上方的、具有下侧的摞叠边 (331′)的其它储运箱(1′)的支承面。
28: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加宽部 (21)为具有低的、向侧方伸出的悬臂(211)的结构,这些悬臂(211) 的上表面与加宽部(21)的上表面齐平地伸展,并且壁座部(31)在 其座端部(131)上具有各一个用于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 容纳悬臂(211)的,阶梯形的凹陷(321)。
29: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底(30) 具有一个下侧的、边侧周围的摞叠边(331),并且第一侧壁(10) 在其在侧壁(10)向内折叠的状态下靠近端部的朝上的面上具有一个 垂直的挡板(131),该挡板(131)可被摞在上方的其它储运箱(1′) 的下侧的摞叠边(331′)从背后把住。
30: 按照权利要求29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下侧的摞叠边 (331)分别在底(30)的纵向中心是中断的,其中,中断的长度相 当于侧壁(10、20)之一的壁厚的至少两倍。
31: 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储运箱,其特征在于,该储运箱具 有一个下侧的摞叠边(331)和一个上侧的摞叠边(332)并具有与传 统的、有刚性的、可折叠的储运箱的面积尺寸兼容的面积尺寸。

说明书


储运箱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一个基本上矩形的底和四个侧壁的储运箱。

    运输及仓储用箱是以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公开的,其中,特别是塑料箱作为反复用箱日益增多地被采用并取代一次性包装箱。为能节约占地面积地运输和仓储无载的反复用箱,反复用箱具有可折叠的侧壁是相宜的,并且这种反复用箱也已经公开。

    DE29 00 857 A1公开了第一个可折叠的储运箱。该储运箱由一个矩形的底板和四个与底板铰接的、带加强筋的、可向内折叠的侧壁组成。其中,一对相互面对的侧壁以固定在这一对侧壁上的凸块在另一对相互面对的侧壁中的圆弧状的导向槽中得到导向。相邻的侧壁之间的分界线直接在储运箱的角部伸展。

    该公开的储运箱的缺点在于,基于凸块在圆弧状的导向槽中被导向,制作费用较高并且凸块是易受损伤的构件,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该构件易于被折断或变形,从而损害了储运箱的功能。此外,因为相邻的侧壁之间的分界线直接在角部伸展,所以四个侧壁中的每个侧壁均为一块本来是平的板,其上虽设有加强筋,但该板仍比较易于变形。因此,特别是在多个有负载的储运箱相互摞叠的情况下,这种储运箱不适于仓储和储运较重的负载。

    此外,EP06 55 392 A2公开了一种其四个侧壁也是可向内折叠的储运箱。在该箱中,侧壁的旋转轴成对地位于不同的高度,其中的一对侧壁的处于最高高度的旋转轴的高度仅可使折叠后的高度相当于侧壁直立时的原始高度的大致三分之一。

    此外,EP 0 385 914B1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储运箱,该储运箱包括一个下部和四个侧壁,其中,侧壁也是可向内折叠的。其中,一对侧壁具有包角的壁部,据此,特别是在多个有负载的储运箱相互摞叠的情况下,储运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但是,这种储运箱也有缺点,即在折叠的状态下,由于侧壁折叠后的储运箱的高度仍为侧壁直立时的储运箱高度的约40%。

    DE81 19 990 U1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储运箱,该储运箱由一个底板、四个可向内折叠的、分别成对地相互面对设置的侧壁和多个用于把侧壁铰接在底板上的合页组成,其中,有利的是,两个相互面对设置的侧壁是直接铰接在底板上的,并且另两个相互面对设置的侧壁是通过基本上垂直于底板的边间接地铰接在底板上的,并且其中为了在直立状态下使侧壁相互连接,在侧壁上设有导向销、与导向销对应的导槽和锁定元件。此外,在该公开的储运箱中还规定,通过由铰接在底板上的侧壁在其在直立状态下垂直于底板伸展的边上设有基本上沿这些边的整个长度上伸展的、为直接铰接在底板上的侧壁而设的止推板条。通过其侧壁向内折叠,该公开的储运箱的高度虽然被显著降低,但该储运箱基于其侧壁的形状具有低的负载能力并且不能负载其它与之摞叠的储运箱。因此,该储运箱在经济的实用中不具备所需的安全性。此外,其另一缺点在于,在直立状态下,侧壁的相互锁定是不可靠的并因此不能充分保证储运箱的稳固性。最后,特别是因为有大量的合页,所以该储运箱的装配也很繁琐。

    最后,WO95/18048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储运箱,该储运箱也具有一个基本上为矩形的底以及四个可旋转地与底相连的、可向内折叠的侧壁。该公开的储运箱的主要之处在于,在侧壁上具有法兰部位,这些法兰部位在侧壁直立状态下是相互齿啮合的。该齿啮合要求侧壁的相互连接部具有较复杂的形状并使制作费工。此外,为了建立啮合,在直立状态下相互连接侧壁时,侧壁的连接部需精确定位。另外,该公开的储运箱的另一缺点在于,由于侧壁基本上为本射抗扭强度不大的、平的矩形结构,在多个有负载的储运箱相互摞叠时,该储运箱的负载能力不高。因此,该公开的储运箱不适于储运较重的物品。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储运箱,该储运箱在其上摞有多个有负载的储运箱的情况下也具有高的疲劳旁强度和稳定性,该储运箱是便于制作和操作的,并且与侧壁直立时的储运箱高度相比,侧壁向内折叠时的储运箱高度更多地有所降低。

    解决以上任务的技术方案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运箱。

    通过第一侧壁的包角的壁端部并通过底的同样包角的座端部,储运箱变得特别稳固并且既适于容纳重的负载,又适于承受重的摞叠负载。位于第一侧壁以下的、在底上的壁座部使底具有高的稳固性,据此,底在高负载时也不会挠曲。第二侧壁的向侧方突出的加宽部用于不间断地传递沿垂直方向自下而上作用到第一侧壁的壁端部上的摞叠负载。这些加宽部可使旋转轴向外尽可能远地设在靠近箱底的边缘,同时又不妨碍具有包角的壁端部的第一侧壁向内折叠。第一和第二侧壁的旋转轴设在不同的高度可使向内折叠的侧壁没有问题地相互摞叠,其中,在向内折叠的状态下,第二侧壁位于第一侧壁之下。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g),可得到如下主要优点,即在向内折叠的状态下,壁端部以其在直立状态下位于侧部的前边贴到箱底上,据此,与储运箱在其侧壁直立时的原始高度相比,储运箱在侧壁折叠后的高度大为降低。

    在权利要求2中提供了储运箱的一种替代性的实施形式。在该实施形式中,由于在折叠的状态下包角的壁端部的在直立状态下位于侧部的前边处于箱底的底面标高处,甚至于更多地降低了高度。

    在权利要求3至31中提供了本发明的储运箱的其它优选实施形式。其中,权利要求3和4描述了底和侧壁的实施形式。权利要求5至9描述了侧壁和底之间的合页铰接装置以及防止这些铰接装置受损伤的保护措施。在权利要求10至21中描述了以固定销为表现形式的锁定装置的具体结构。在权利要求22和23中描述了用于使侧壁在其直立时相互对中和相互锁定的装置。权利要求24至30也涉及储运箱的底和侧壁的实施形式。最后,权利要求31指出了可使本发明的储运箱与传统的、有刚性的储运箱相互摞叠的特征。

    下面借助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所示为:

    图1储运箱的底、一个第一侧壁及一个第二侧壁在其相互连接之前的透视示意图,

    图2储运箱的底、一个第一侧壁及一个第二侧壁在其相互连接之后的透视示意图,为清晰起见,在这两个图中没示出另两个侧壁,

    图3储运箱的正面的左下方的视图,其中,绘图平面平行于第二侧壁在其直立位置时的平面伸展,

    图4一个储运箱的一个第二侧壁的左上角部分的视图,具有一个用于把两个相邻的侧壁相互锁定在一起的固定销,

    图4a图4所示的固定销的部分俯视图,

    图5储运箱的左上部的视图,具有一个处于锁定位置的、与图4所示有变化的固定销,

    图6图5中的储运箱沿图5中的VI-VI线的部分水平断面图,

    图7储运箱的与图5相同的视图,但固定销处于解锁位置,

    图8储运箱的一个第二侧壁的左下部的部分视图,

    图9储运箱的一个第一侧壁的外侧的中下部在该侧壁与底连接之前的部分视图,

    图10图9中的侧壁沿图9中的X-X线的部分横断面图,

    图11储运箱的平行于直立的第二侧壁的平面的垂直部分断面图,其中,第一侧壁是向内折叠的并且没有绘出第二侧壁。

    如图1所示,储运箱1具有一个底30,该底基本上为矩形并具有从图中看不到的底面33和表面35。在底30的两个纵边上各向上伸出一个与底30一体结构的壁底部31。在底30的两个端边上也各具有另一壁座部32,但其高度比上述壁座部31低很多。因此,对第二壁座部32而言,沿水平方向量出的壁厚只大致为第一壁座部31的壁厚的一半。

    另外,储运箱1还包括四个侧壁10、20,为清晰起见,在图1中只示出了其中的各一个侧壁。在图1中的左下部,在位于此处的壁座部31的上方示出了与底30连接之前的第一侧壁10。侧壁10在其侧端部分别具有一个包角的壁部11,在该包角的壁部的伸展中,其壁厚从原始值减至大致一半值。其壁厚减半的壁部构成一个壁连接部12,后文还将详细描述该壁连接部12。两个带壁连接部12的包角的壁部11止于一个垂直的前边16。

    在侧壁10的下缘13上设有多个向下伸出的合页件14。这些合页件14可插入配属的壁座部31的上缘上的相配的合页容纳口314中并可有利地锁定在该处。

    在图1的右下部示出了第二侧壁20,该第二侧壁20在其下侧部各具有一个分别向外突出的加宽部21。每个加宽部21的表面构成一个支承面27,第一侧壁10在直立位置时,其包角的壁部11之一分别座落在该支承面27上。另外,在第二侧壁20中可看到,该第二侧壁20的分别在加宽部以上的侧边部具有减至原始壁厚的大致一半的壁厚。据此构成壁连接部22,这些壁连接部22与第一侧壁10的壁连接部12相对应。

    在第一侧壁20的下缘23上也具有多个合页件24,这些合页件24也向下伸出并可插入底30的第二壁底部32上的相应的合页容纳口324中。合页容纳口314和324均相宜地也向下敞开并且在不影响功能的条件下其尺寸允许较大的间隙。据此,不会卡住和聚集万一进入脏颗粒。因此,折叠机构变得对脏物很不敏感。

    第一侧壁10和第二侧壁20向上均是通过一个平的上缘15及25限定的。

    图2示出了具有处于与底相连的状态下的侧壁10和20的储运箱。为清晰起见,在图中没示出两个其它的侧壁;为了构成整个储运箱1,这两个其它的侧壁当然也属于储运箱。在图中没示出的两个侧壁的结构和设置状况是与图中所示的侧壁10、20镜像对称的,因此毋须对其另做图示和说明。

    在储运箱处于图2所示的状况下,第一侧壁10和第二侧壁20的下缘上的合页件锁定在配属的合页容纳口314、324中并且是看不到的。据此,每个侧壁10、20各构成一个在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的旋转轴18及28。旋转轴18、28在壁座部31内平行于箱底30的边伸展,但处于不同的标高处。其中,旋转轴18与底30的垂直距离大于旋转轴28与底30的垂直距离。

    如旋转箭头19、29所示,侧壁10、20可绕其配置的旋转轴18、28向内朝底30折叠。当储运箱1自其侧壁10、20直立的使用位置折叠时,端侧较短的侧壁20首先按箭头方向29向内折叠,直至侧壁20贴到底30上,随后,较长的侧壁10也按箭头方向19向内折叠。通过对包角的壁部11及旋转轴18与底30之间的距离的选择,在侧壁10处于向内折叠的位置时,可使包角的壁部11的前边16基本上位于底30的标高处,在本实施例中则恰好位于底的下缘33的标高处。据此,在储运箱1的折叠状态下,完全可使剩余的高度尽可能地低。对侧壁10的折叠行程的限定是如此构成的,即壁连接部12的始端上的台阶座落在第二壁座部32的上表面上。

    此外,从图2中还可看到,第一侧壁10和第二侧壁20的两个壁连接部12、22相辅相成。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这两个壁连接部12、22重叠地相互贴靠,届时,两者的壁厚又互补成在壁连接部12、22以外的侧壁10、20范围内的整个壁厚。为了一方面在直立位置时可使侧壁10、20相互锁定,另一方面能少费工地使侧壁10、20相互脱离并随后向内折叠,在这些壁连接部12、22中还附加地设有锁定装置,这些锁定装置可通过手动并且也可通过自动操作装置解锁。

    最后,图2还示出了第二侧壁20上的加宽部21和支承面27的功能。如在图2中的最右部看到的那样,支承面27位于其上具有壁座部31的上缘的平面上。据此,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用于第一侧壁10下缘13的、连续的支承面。因此,第一侧壁10具有高的负载能力,可没有问题地并且足够安全地承受多个有载的、相互摞叠的储运箱。

    构成储运箱1的较长侧的侧壁的高度的确定准则在于,在向内折叠的状态下,两个相互面对的长侧壁10的上缘15相互对靠。在该状态下,两个第一侧壁10则占据水平位置,该水平位置可靠地允许相互摞叠多个没负载的、折叠的储运箱1。

    储运箱1优选地由塑料制成,其中,底30及四个侧壁10、20相宜地分别为塑料注塑件结构。另外,为了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达到高的稳固性,底30和侧壁10、20相宜地还为其外有加强筋的塑料注塑件结构。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在底30和/或侧壁10、20上开有通风和/或排水口或槽。此外,起码在两个第二侧壁20上开有在图1和2中故意没示出的把持口。

    替代图示的实施例,第二侧壁20也可构成储运箱的较长侧并且第一侧壁10构成储运箱的较短侧。

    图3示出了可折叠的储运箱1的角区的下部,在图示的该下部可看到底30及与底30一体结构的壁座部32和31。在图3的右部,在壁座部32的上方可看到第二侧壁20之一的左端部;在图3的左部,在壁座部31的上方可看到两个第一侧壁10之一的包角的壁部11。侧壁20在其下缘23上具有合页件24,这些合页件24是插入壁座部32中的合页容纳口324中的。因为从外部既看不到合页件24又看不到配属的合页容纳口324,所以在图3中用虚线加以表示。同样,侧壁10也与配属的壁座部31相连,其中,在图3中也用虚线来表示被遮盖在壁座部31中的合页件14之一。侧壁10可绕轴18向内旋转;侧壁20可绕轴28向内旋转。

    底30具有一个外围的、横档式地向下伸出的摞叠边331,相对于壁座部31、32的外轮廓,该摞叠边331有些回收,其中,该回收的尺寸比侧壁10、20的壁厚大一些,据此,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可在储运箱1上安全地摞叠同一类型的储运箱。也可在其上摞叠传统的、刚性的、同样尺寸规格的储运箱。

    在侧壁20的左下角上可看到加宽部21之一,该加宽部21朝壁座部31和侧壁10方向伸展。在图3所示的侧壁10、20的直立状态下,加宽部21位于第一侧壁10的包角的壁部11和底30,更确切地说,和与底一体结构的较低的壁座部32之间。其中,加宽部21的上表面构成用于第一侧壁10的包角的壁座部11的底面的支承面27。另外,在加宽部21上设有一个向外,即在图3中向左突出的悬臂211,该悬臂的上表面与支承面27齐平。为了容纳该悬臂211,在壁座部31的上侧端上具有一个配合的下陷部321,据此,在侧壁直立的状态下,可使悬臂211位于第一侧壁10的包角的壁部11的下底面和壁座部31之间。据此,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特别是在其上有摞叠的其它储运箱1造成的负载的情况下,改善了侧壁10、20相互间的连接以及与底及其壁座部31、32的连接。

    图3的上部示出的是,在侧壁10、20的相邻范围内具有两个相互重叠的壁部12、22,其中,第一侧壁10的壁端部12位于储运箱1的外侧,即面向观望者,而第二侧壁20的壁端部22则位于储运箱1的内侧并因此被壁端部12遮挡,使观望者看不到。在重叠部位,壁端部12、22的壁厚分别为侧壁10、20在其余部位中的壁厚的大约一半,据此,壁端部12、22互补成侧壁10、20的整个壁厚。

    如前所述,多个储运箱1可相互摞叠,为此,侧壁10、20在图3中看不到的上缘15、25构成一个环形的上摞叠边,在储运箱1相互摞叠的状态下,围住下摞叠边331。

    在图3所示的储运箱1的实施例中,侧壁10、20为具有向外突出的筋100及200的结构,这些筋既沿垂直方向又沿水平方向伸展。在图3所示的第一侧壁10的水平伸展的筋100的最左部具有可看出的横挡131。在侧壁10处于向内折叠的状态下,这些横挡131在折叠的储运箱1的表面上构成垂直的错位。在储运箱1的该状态下,横挡131的作用在于,防止摞在上方的另一储运箱1横向于第一侧壁10的纵向滑移。为此,摞在上方的储运箱1的下缘上的摞叠边331接合在横挡131的后方,据此,可按需要防止水平滑移。在储运箱1的所有四个角上均有相应的横档131,据此,在侧壁10向内折叠的状态下,在储运箱1的两个相互面对的端侧的表面轮廓上得出连续的横挡。

    最后,从图3中还可看出的是,壁座部31沿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由内向外倾斜的斜度311。第一侧壁10在其底面的相应部分上具有与斜度311配合的斜度101。当储运箱1有来自上方的负载时,特别是储运箱1的第一侧壁10有负载时,通过斜度101、311可阻止侧壁10的下端向内倾斜的趋势。此外,通过第一侧壁10的底面和配属的壁座部31上表面的这些轮廓形状,在侧壁10由直立位置向内折叠时须首先克服一定的摩擦阻力。该阻力的作用在于,即使第二侧壁20尚未直立并与第一侧壁10相连,直立的第一侧壁10仍自动地保持直立位置。据此,特别是可使侧壁10、20由向内折叠的状态至直立状态的转换变得轻易并加快这一转换过程,因为先直立的第一侧壁10在不采取其它措施的情况下就保持其直立位置,据此,打开储运箱1的操作人员可空出双手同时来直立两个第二侧壁20。

    为了相互锁定处于直立状态的侧壁10、20,储运箱1共设有四个固定销4,这些固定销4成对地设在两个第二侧壁20上。图4示出了侧壁20之一的一部分及一个固定销4。每个固定销4由一个扁平的、长的本体40构成,该本体40的外端,即其朝在图中没示出的侧壁10的一端构成联锁端44。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固定销4占据其联锁位置并且联锁端44处于其用于钩住相邻的、图中未示出的侧壁10的外部位置。

    除本体40外,每个固定销4还包括一个具有一个操纵把手43的操纵端42,其中,操纵把手43为容纳人的母指或食指的圆环结构。此外,在本体40上设有两个呈V形叉开的弹簧臂41,这两个弹簧臂41支承在储运箱1的侧臂20上,更确切地说,支承在筋20上及一个其内的台阶241上。

    固定销4沿其纵向可移动地在隙口204内被导向,这些隙口位于在侧壁20的面向观望者的外侧上的多个筋200中。弹簧臂41以沿联锁方向作用的力对固定销4加载,据此,只要没有其它的外力作用到固定销4上,固定销4就保持在其联锁位置上。

    另外,在壁连接部22中,图4还示出了一个用于在侧壁10、20在直立时对侧壁10、20进行相互对中的对中装置。该对中装置由一个从壁连接部22向外突出的对中凸块222构成,在侧壁10中有一个容纳该凸块222的隙口122。

    在两个第二侧壁20的每一个上,向侧壁20的中心垂线镜面对称地设有两个固定销。在具有操纵把手43的操纵端42的下方具有开在侧壁20上的把持口201,用以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把持储运箱1。两个固定销4的操纵把手43紧靠在把持口201的上方并且两个操纵把手43的相互间的距离很小,据此,可便于通过操作人员的手的母指和食指同时操纵两个固定销4。为了解锁,只须通过在操纵把手43上施加一个相应的力使固定销4相向运动,据此,固定销4的联锁端44与侧壁10脱钩。然后可对储运箱进行折叠。两对固定销4中的另一对镜面对称地设在位于背后的第二侧壁20上。据此,通过操作人员的双手可没有问题地同时操纵所有四个固定销4。

    最后,在图4所示的固定销4的实施例中,尚有一个啮合件48设在固定销本体40的面向观望者的上侧上。该啮合件48由一呈V形设置的横挡构成,该横挡的V形开口朝向联锁端44。通过该啮合件48特别是可使一个自动的操作装置,譬如一个自动的储运箱清洗设备的操纵机构处于操纵啮合状态,以便譬如在清洗过程中,在毋须人介入的情况下可使储运箱1从其侧壁10、20的直立状态转为向内折叠的状态。

    很方便把固定销4装在用以支承该固定销4的和为其导向的侧壁20上:即固定锁4以其联锁端44按照图4自右向左往前相继穿过隙口204,直至弹簧臂41穿过图4中的右部隙口204。在该位置上,最后,自固定销本体40的背面突出的位移止挡46也卡入侧壁20上的配属槽246中,随后,固定销4占据图4所示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固定销4万无一失地与侧壁20相连。由于在装配固定销4时的装配运动只须沿唯一的方向进行,所以该装配过程也可比较易于实现自动化,这有利于减少储运箱的制作费用。在侧壁20与箱底30连接之前,最好在侧壁20上先装上配属的固定销4。

    为了避免固定销4在运动时可能超过图4所示的联锁位置,固定销4在其本体40至联锁端44的过渡部位具有一个加宽部46′,该加宽部46′起止挡作用并在固定销4的图中所示的联锁位置时支承在侧壁20的在该处伸展的筋200上。

    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因固定销损坏的情况下,也存在更换固定销4的可能性,为此,位移止挡46须在固定销4弹性柔性变形的情况下从其配属的槽246中被向外压出。

    图4a示出了图4所示的固定销4的局部俯视图,在图中的左部可看到固定销4的联锁端44,该联锁端44向右过渡到本体40。加宽部46′位于联锁端44和本体之间的过渡区内,该加宽部46′用于限制固定销4朝联锁位置移动。在图4中看不到的背侧上,即在图4a中朝上的背侧上设有位移止挡46。如图4a清晰示出的那样,位移止挡46为楔形结构,其中,位移止挡46的尖端朝向联锁端44。这种结构尤其可使固定销4在装入配属的侧壁20中时没有障碍地穿入筋200的隙口204中。其中,位移止挡46的较高的那一侧构成用于限制固定销4沿联锁方向移动的止挡。

    图5借助第二个实施形式示出了固定销4的形状和功能,其中,也附带示出了相邻的侧壁10。在图5的左部首先可看出侧壁10及其包角的壁部11和其壁连接部12。在其右方接有侧壁20及其筋200和其把持口201。

    固定销4以其本体40和其操纵端42可轴向移动地在隙口204中得到导向,其中,隙口204分别开在筋200上。由于固定销4的本体40和操纵端42可为比较扁平的结构,只须开设高度较小的隙口204即可。开设高度较小的隙口实际上不影响筋200在加强和稳定侧壁20方面的功能。

    图5示出了处于其联锁位置的固定销4。在该联锁位置上,固定销4占据其向配属的侧壁10移动的极限位置。在该位置上,固定销4的联锁端44啮入侧壁10上的一个配合的固定销容纳槽104中。在相对于侧壁10的该状态下,侧壁20不能向内折叠,因为固定销4和侧壁10之间的啮合阻止该折叠运动。

    固定销4被两个弹簧臂41保持在其所描述的位置上,这两个弹簧臂41与固定销4的其余部分为一体结构并支承在与侧壁20一体结构的支承用横挡241上。

    在图5所示的固定销4的右端上可看到操纵把手43,该把手43位于侧壁20上的把持口201上方的固定销操纵端42的内端上并具有直角拐弯的形状。

    图6借助图5中的沿线VI-VI的断面图特别示出了固定销4的扁平的和节约占地面积的结构并示出了固定销4在侧壁20的筋200上的隙口204中的导向状况。在图6的左边部也可看到侧壁10及其包角的壁部11和壁连接部12。侧壁20的配属的壁连接部22位于壁连接部12的背后,即在图6中位于壁连接部12的对面。在该范围内,侧壁10、20相互间的联锁也是通过固定销4,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固定销4的联锁端44进行的。图6特别清晰地示出了联锁端44啮入侧壁10上的固定销容纳槽104中的状况。为了当侧壁20在侧壁10直立后跟着也被直立时能自行进入联锁位置,侧壁10的包角的壁部11具有进入斜度105并且联锁端44为具有一个楔形的尖端45的结构。据此,象门锁那样,固定销在侧壁20直立时自动后退,即按照图6被向右运动,直至联锁端44在弹簧臂41的作用下自动卡入固定销容纳槽104中。

    为了在其装配的状态下限制固定销4的移动行程,在本体40面对侧壁20的底面或背面上设有一个位移止挡46,该位移止挡46啮入侧壁20上的配合槽246内。

    在图6的右部可看到固定销4的操纵端42及操纵把手43。为了便于操作人员把持操纵把手43,在固定销4的该实施形式中,操纵端42有些向外弯离侧壁20的平面。实现该弯离的措施在于,在固定销4的操纵端42的下方设有一个从侧壁20的平面向外突出的、短的侧壁筋205。

    在图6中的背后,在侧壁10、20之内尚可看到箱底30的一小部分。

    图7以与图5同样的方式示出了固定销4,但该固定销处于其解锁位置。为了使固定销4转到此解锁位置,对固定锁4施加一个操纵力,最好通过操作人员的指或食指把持操纵把手43并使操纵把手沿绘在操纵把手43上的运动箭头方向移动。据此,固定销4克服弹簧臂41的力被移动,直至其联锁端44脱离与侧壁10上的固定销容纳槽104的啮合状态为止。如果同时使在图7中看不到的、设在侧壁20的右部的固定销4也完成同样的解锁过程,则侧壁20相对侧壁10被向内折叠。在向内折叠一小段行程后可再放开作用到操纵把手43上的操纵力;固定销4随后在弹簧臂41的弹簧力的作用下移回到联锁位置中。而在该联锁位置时,固定销4不阻碍侧壁20继续向内折叠。

    图8示出了第二侧壁20之一的部分视图,其中示出的是侧壁20的左边的一部分及下边的左部和中部。

    在图8的左上部可看到壁连接部22的下部,在该壁连接部22的下端部设有一个对中凸块222。壁连接部22与相邻的第一侧壁10的相应的、已在图1和图2中有所说明的壁连接部12相辅相成;同样,对同凸块222与相邻的侧壁10上的对中隙口相互配合。

    在壁连接部22的下方可看到加宽部21,该加宽部21的上表面构成支承面27。悬臂211与该支承面27齐平地向左伸展。

    另外,图8还示出了多个从侧壁20的底面23向下伸展的合页件24中的两个合页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这些合页件24分别由一对向下突出的横挡248构成,横挡248又有一个由两个朝外的轴颈249构成的合页轴。轴颈249的外端呈楔形向下逐渐倾斜。该倾斜度的用途在于可使侧壁10、20和底30的组装变得轻易,届时,只须通过施加相应的力,合页件24即可插入并从而卡入底30上的相应的合页容纳口314、324中。侧壁10、20在合页件14、24的范围内与底30的对卡连接最好在侧壁处于向内折叠的位置时进行,因为据此可得到良好的、便于组装的相互导向。此外,底30上的合页容纳口314、324因此沿其朝上的方向可为较窄结构并因此可承受更大的力,这可改善储运箱1的承载能力,如果储运箱1在其侧壁10、20部位被抓持和被抬高,则情况更是如此。

    在图8所示侧壁20的实施例中,在各两个合页件24之间设有从底边23向下伸出的挡板247,这些挡板247在侧壁10、20直立的状态下分别贴靠在图8中没有示出的底30的配属的壁座部31、32的上缘外侧上。这些挡板247能够防止侧壁20的下部由于外力作用在合页件24脱离槽口的情况下被压入箱内部。这一情况也适用于相同结构的第一侧壁10。

    最后,图8在其右部还示出了两个基本上相互平行伸展的横挡209,这两个横挡共同构成用于放置储运箱标签或运货单的保持器。标签或运货单可从上方被插入并因此在运输或仓储时可足够保险地保持在储运箱上。

    图9示出了第一侧壁10的一部分,即其外缘的中下部,其中,所示的第一侧壁处于与底分离的状态。侧壁10向下被下缘13限定。在内侧,有一与侧壁一体结构的挡板自下缘13向下伸展。

    在图9的中下部,最后可看到合页件14之一,该合页件14从侧壁10的下缘13开始向下伸展,其中,其伸展长度也大大长于挡板147沿垂直方向的长度。图9所示的合页件14也由两个向下伸展的、平行的横挡148组成,这两个横挡148在外侧分别有一个轴颈149。这些轴颈149在与没示出的底30上的合页容纳口314啮合的情况下用于使侧壁10旋转。

    为了防止侧壁10超越其相对于底的直立位置向外旋转,设有挡板147。该挡板147在侧壁10直立的状态下,在内侧挡靠在底30的配属的壁座部31的上边部上。此外,在第二侧壁20也处于直立状态之前,为了防止直立的侧壁10出现人们所不希望的、自动向回倒的现象,在轴颈149上方的两个横挡148上设有向侧方突出的定位凸块148′。在侧壁10处于直立位置时,这些定位凸块148′起定位作用,即这些定位凸块148′与底30上的合页容纳槽口314的对应结构的部位相卡合。

    图10以沿图9中的线X-X的断面图的形式示出了第一侧壁10的下边部的及配属的合页件14之一的结构。在图的左上部可看到第一侧壁10的一部分,该部分通过一条位于背面的筋100得到加强。在侧壁10的右部可看到包角的壁部11的下部。在更右部,终止于自由边16的壁连接部12与包角的壁部11相接。在壁连接部12的内部可看到对中隙口122之一。

    侧壁10向下被其下缘13限定,合页件14自下缘13向下伸展。在该图中,横挡148之一面向观望者,对中凸块148′及下方的、构成旋转轴18的轴颈149自该横挡148向侧方突出。

    在侧壁10的下缘13以下的右部,最后尚可看到挡板147的截面,该挡板147用于防止侧壁10超越其直立位置向外旋转。

    图11借助一个局部截面图示出了储运箱1在其第一侧壁处于向内折叠位置时的状况,其中,为了清楚起见,在图中没示出第二侧壁20。

    在图11的下部,首先可看到底30及与底30一体结构的下部摞叠边331。在图11的右部示出的壁座部31也与底30一体结构。第一侧壁10借助合页件14与壁座部31铰接,在该图中只能看到合页件14之一。合页件14插入壁座部31上的配合的合页容纳口314中。在侧壁10向内折叠的状态下,侧壁10在底30的上方平行于底30伸展。没示出的、先向内折叠的第二侧壁20卧置在第一侧壁10的现在朝下的内表面和底30的上表面之间的空挡中。侧壁20与在图中的背面可看到的壁座部32铰接,为此,在壁座部32上有合页容纳口324。合页容纳口324分别具有面向储运箱内部的和沿此方向伸展的进入斜度324′,该进入斜度324′在组装侧壁20和底30时便于合页件24插入。用于第一侧壁10的合页容纳口314也为相应的结构。在储运箱1的图示的实施例中,不论是第一侧壁10,还是第二侧壁20在其向内折叠或卧置位置时均与底30连接。因此,进入斜度324′和用于第一侧壁的、相应的进入斜度的设置准则在于,这些进入斜度面向储运箱1的内部。

    如前所述,也如在图11的右上部所看到的那样,壁座部3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长度上具有斜度311。在图11的右下部可看到的是,在壁座部31的底面上也具有平行于斜度311伸展的底面斜度311′。该斜度311′的用途在于,在侧壁10、20向内折叠的状态下使另一个在图中用虚线表示的储运箱1′配合精确地和不移动的摞在下部的储运箱1上。同时,壁座部31的高度的和壁座部31的上表面的形状的选择准则在于,被置于上方的另一储运箱1′的下侧的摞叠边311′被壁座部31包围,据此,一摞储运箱中的各个储运箱1、1′的横向于壁座部31的相对移动被禁止。通过第一侧壁10的筋100上的横挡131防止储运箱1、1′沿平行于壁座部31的方向相对移动。在图11中,在向内折叠的第一侧壁10上可看到现在朝上的筋100之一,在筋100的背向观望者端部具有曾借助图3说明的横挡131。如图11进一步示出的那样,该横挡131被上方的储运箱1′的摞叠边311′从背后把住。在储运箱1上的对面的端侧上,从背后把住是按同一方式进行的,据此,沿平行于壁座部31的两个方向的移动被禁止。

    图11同时示出的是,在侧壁10、20向内折叠的状态下摞叠储运箱1、1′时,向内折叠的侧壁10、20不沿竖向承载。据此,侧壁10、20,特别是合页件14、24不会受伤损。

储运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储运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储运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储运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运箱.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具有一个底(30)并具有四个可向内折叠的侧壁(10、20)的储运箱,具有如下特征:两个第一侧壁(10)为具有包角的壁端部(11)的结构,包角的壁端部(11)和第二侧壁(20)为具有在直立状态下相互重叠的壁连接部(12、22)的结构,底(30)为具有两个构成第一侧壁(10)的下部的壁座部(31)的结构,壁座部(31)具有包角的座端部(131),其中,座端部(131)的包角的长度短于壁端部(11)的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