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28228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08670.X

申请日:

2001.07.23

公开号:

CN1358421A

公开日:

2002.07.1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4.6.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H1/02

主分类号:

A01H1/0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发明人:

管开云; 田代科; 李景秀

地址:

650204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云南协立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马晓青;吴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以厚叶秋海棠(B.dryadis)作母本,‘华王’秋海棠(B.‘China King’)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收获种子后播种育苗,从F1代个体中选育而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其特征是以厚叶秋海棠(B.dryadis) 作母本,‘华王’秋海棠(B.‘China King’)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 收获种子后播种育苗,从F 1 代个体中选育而成。

说明书


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秋海棠属植物‘厚王叶’秋海棠的育种方法。

    秋海棠属(Begonia L.)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1500种。我国约150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尤以云南最为丰富。除了野生种类外,全世界已培育出1万个园艺品种,如球茎秋海棠(俗茶花海棠)(B.tuberhybrida cv.)、四季秋海棠(B.cucullatacv.)和竹节秋海棠(B.maculata cv.)等早已风靡于世。中国的野生秋海棠资源比较丰富,但培育出的新品种极少,有特点的种类也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秋海棠属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来体现的:

    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以厚叶秋海棠(B.dryadis)作母本,‘华王’秋海棠(B.‘China King’)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收获种子后播种育苗,从F1代个体中选育而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异性为:

    现有技术以“大王秋海棠”(B.rex)作为亲本培育出来的品种很多,称为“大王”类系列品种。但这些品种的特征都与本发明的新品种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花茎、叶柄和叶脉被二型毛,易同相近品种识别。且该品种的另一亲本“厚叶秋海棠”尚未引种到国外,没有发现相同的杂交组合。此品种与同期培育出的‘大华’秋海棠(B.‘Dahua’)也相近,但植株被二型毛、叶片被清晰心环带白斑、花稍大、色浅等特点与后者区别。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以厚叶秋海棠(B.dryadis)作母本,‘华王’秋海棠(B.‘China King’)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收获种子后播种育苗,从F代个体中选育而成。F代个体中叶片除所被白斑这一特征变异较大外,其余性状均基本一致。根据叶片是否被斑和被斑不同,可大致分无斑、被少数白色斑点和被近环带白斑三种类型植株。其中,以叶片具带状白斑者观赏价值较高,将其筛选出来作为新品种。杂交试验于1998年9月杂交授粉、12月采种;1999年3月播种和出苗;2000年首次开花。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的说明:新品种的特异性在于其叶片被有心形环带白斑,这一性状几乎完全继承于父本‘华王’秋海棠。同时直立性和抗白粉病能力较强,又继承了母本厚叶秋海棠的优点,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虽然,杂种一代的不同个体叶片的被斑变异较大(由无斑到环斑),但通过筛选可获得性状一致的品种。无性繁殖和用F代种子播种繁殖可维持品种地稳定性。

    适宜种植的地区:最适合种植于气候温和地区,高温高寒地区因采取相应的降温、升温措施,避免高温灼伤和低温冷冻害。栽培时还需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适合于植物园、公园、苗圃等地的温室和阴棚内栽培,也可栽植于林下阴凉湿润处,盆栽、地栽均可。

    B.‘Houwangye’的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厚叶秋海棠ב华王’

    秋海棠(B.dryadis×B.‘China King’)。

    ‘厚王叶’秋海棠(B.‘Houwangye’)是以厚叶秋海棠(B.dryadisIrmsch.)作母本,‘华王’秋海棠(B.‘China King’)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从F代个体中选育而成。因该品种叶片被心环带状白色斑纹,且形成绿白绿三区,这一特征几乎就是父本‘华王’秋海棠叶片的复制。而其叶片因部分继承了母本厚叶秋海棠叶片厚的特点,比‘华王’秋海棠的叶片稍厚。因此根据叶片特征命名为‘厚王叶’叶秋海棠。

    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高25-50厘米。根状茎粗短,不分支或少数短分支。无地上茎,或常有短花茎1节。每株叶4-10枚,大型,中央有一浅白色心形环带,将叶片分成绿白绿三区。花茎、叶柄和叶脉被二型毛。叶偏卵形,极不对称,长18-38厘米,宽12-27厘米,腹面暗绿色,被极疏的短硬毛,脉下凹。叶背常为紫红色,脉凸,脉上毛较少。叶急尖;叶缘近全缘或浅波状,疏被短睫毛;叶基偏心形,常部分重叠。叶柄暗红色,幼时灰白色,长16-38厘米,粗4-10毫米,具全长浅腹沟。雌雄同株。花序生于根状茎先端或顶腋生于花茎,1-3支,常低于叶面。1-2回二歧聚伞花序,高15-26厘米。花序轴长15-25厘米,粗3-5毫米。花5-11朵,雄花先于雌花开放,先后间断明显。花柄粉红色,长2.2-6.2厘米,粗2毫米,被短柔毛。花冠椭圆形,直径4-6.7×3.8-6厘米,被片4,外2大,淡红色或粉白色,卵形至长卵状椭圆形,长2-3.4厘米,宽1.7-2.6厘米,具明显纵脉,腹面微凹,边缘稍外翻,无毛。内轮近白色,狭窄,长倒披针形,长1.8-3.1厘米,宽0.9-1.4厘米。雄蕊多数,集合成圆柱状,花丝粉红色,基部联合成圆锥柱状,雄蕊柱长1-3毫米。花丝淡黄色,长1-4毫米。花药淡黄色,长1-2毫米,下部者顶端钝圆,中部者顶端钝尖,顶部者锐尖且部分具外弯钩。雌花柄粉红色,长1.5-2.8厘米,粗1.5-2毫米,被短柔毛。花冠圆形,直径3.6-5.2厘米,被片5,长1.8-2.8厘米,宽0.9-1.4厘米,旋转排列,粉白色,无毛。外3大,长卵形,内2小,倒卵或倒披针形。花柱、柱头2,合长6-7毫米,黄绿色至橙黄色,柱头U形,两侧螺旋扭曲约2周。子房浅绿色,2室,每室胎座裂片2。果绿色,具不等3翅,1大2小,大翅绿色,长矩形,基部微缩,长约3-4.5厘米,宽1.2-1.8厘米,具纵棱和微突,连同果实被微绒毛。小翅半月形,花期9-11月,花微香,果期11-1月。

    该品种直立性较好,对白粉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重在观叶,兼可观花。

    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进行繁殖,也可用F1代种子进行播种、筛选栽培。栽培应适当遮荫,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适合于植物园、公园、苗圃等地的温室和阴棚栽培和观赏,也可栽植于林下阴凉湿润处,盆栽、地栽均可。非常适宜宾馆、饭店、办公室等室内摆设观赏。

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品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秋海棠的育种方法,以厚叶秋海棠(B.dryadis)作母本,华王秋海棠(B.China King)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收获种子后播种育苗,从F1代个体中选育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