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228195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6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053464.4

申请日:

2006.09.08

公开号:

CN1947501A

公开日:

2007.04.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日:20060908授权公告日:2008101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7/00(2006.01); A01K61/00(2006.01); A61D19/00(2006.01)

主分类号:

A01K67/00

申请人: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发明人:

宓国强; 沈土山; 许谷星; 黄鲜明; 顾志敏; 刘启文; 朱惠新; 陈掌林; 贾永义

地址:

313001浙江省湖州市杭长桥南路9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戴心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1.采用仿生态的“静流水结合、活饵投喂”的方法强化培育鱤鱼亲本,使4足龄鱤鱼性成熟率达100%;2.通过采取外源激素促熟催产、回流式产卵池流水刺激促产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亲鱼的催产率达95.2%,受精率达83.5%,孵化率达88.3%;3.采用控制水质和饲料配制投喂的技术措施,使5cm鱤鱼夏花鱼苗成活率达74.8%。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鱤鱼的一种人工繁殖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鱤鱼苗种只能依靠从自然界野生资源中采集的困难,从而为鱤鱼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苗种保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①、亲鱼选育
a.I期静水培育,挑选2龄、体重2Kg以上、健壮活泼的鱤鱼个体为后备亲鱼,经5%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消毒,放入面积8亩以上的静水池塘中,放养密度为12~15尾/亩,后备亲鱼下塘20天左右开始投喂饲料,饲料选用适口的鲜活小鱼,并保持池中饲料鱼重量与鱤鱼的总重量比不小于1.0,个体重量比为1∶20左右,后备亲鱼在静水池塘培育时间为二年,日常要管理好池塘水质,及时更换新鲜水,缺氧时用增氧机增氧;
b.II期流水强化培育,到了第3年,将后备亲鱼从静水池转入面积3亩以上的流水池,放养密度为30~50尾/亩,从当年2月份开始,流水池每星期冲水2次,每次3~4小时,自4月上旬开始,流水池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水流速保持在0.1~0.15m/s,饲料投喂与I期相同,II期培育时间为半年,完成强化培育的4足龄雄、雌亲鱼体重分别可达5kg和9kg以上,性腺成熟;
②、催产孵化
a.亲鱼选择,雄亲鱼选择体重5kg以上,其尾鳍长有许多追星,在尾鳍与臀鳍之间的尾柄体表较为粗糙,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亲鱼选体重9kg以上,其腹部明显膨大,生殖孔红肿外凸,仰腹时中间有明显内凹;
b.注射激素人工催产,促进同步产卵、受精,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和马来酸地欧酮(DOM)配伍的混合激素对亲鱼进行催产,雌鱤鱼注射剂量为1200国际单位HCG+10微克LRH-A/公斤,或1200国际单位HCG+10微克LRH-A+5毫克DOM/公斤,雄鱼剂量为雌鱼的一半;采用一次性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鳍基部;注射催产激素后的亲鱼按雄鱼∶雌鱼≥3∶4的比例放入迥流式产卵池,亲鱼放入产卵池后,要保持四周安静,产卵池的水要不停地迥流,产卵受精半小时后用集卵箱集卵,由密网布制作的三角抄网将卵捞到水桶后带水将鱼卵移至环道或孵化缸孵化;
c.孵化管理,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水流通畅,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一般控制为0.45m/s,及时将卵膜从环道或孵化缸中清除,鱼苗能平游时要降低环道或孵化缸内水流速,可控制为0.25m/s,以防止鱼苗体力过分消耗,鱼苗出膜三天左右,鱼苗腰点出现,肠管形成,平游能力加强,应及时下塘进入夏花培育;
③、夏花鱼苗培育
a.培育池要求及水质控制,培育池2~5亩,水深1.5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cm,进排水方便,鱼苗下塘前15天左右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消毒后排尽水将池底晒干,鱼苗下塘前一天进水,进水采用清新无污的外河水,并用100目的密网布过滤;鱼苗下塘时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8m左右,以后根据水质情况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渐补充新鲜水,同时通过泼豆浆和加水来调节水的肥度,以使鱼苗在体长15mm前池塘中有足够的浮游植物,鱼苗在15~20mm生长阶段,池中应产生有大量的浮游动物;
b.养殖密度为10~20万尾/亩;
c.饲料及投喂方法,培育前期的饲料以豆浆为主,当鱼苗长至15~20mm时,可逐渐过渡为粉状饲料;
d.起捕,经约4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至50mm时,即可作为商品鱼苗捕捞销售,捕捞运输前,要根据运输时间将鱼苗拉网锻炼1~2次。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亲鱼II期培育使用的流水池是圆形流水池。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迥流式产卵池为截去两头的椭圆形水泥池,长12m、中间宽6m、两端宽2~3m、深1.1m,放水深度1m,总水体约55m3,池内进水管直径20cm,进水口落差60~80cm,其进水管与产卵池的长轴成30°。

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夏花鱼苗培育的饲料及投喂方法是,鱼苗下塘的第二天开始到第15天,每天泼豆浆2次,开始用量为2kg黄豆/亩.天,逐渐增加至4kg黄豆/亩.天,半月后每天泼2kg黄豆的豆浆1次,投粗蛋白含量≥44%的粉状饲料1次,用量为1kg,20天后每天投粉状饲料2次,2kg/次。

说明书

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俗称横鲇或横鱼,隶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鱤属,是一种江河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河湖泊中。鱤鱼个大且肉质鲜美,属大型淡水经济鱼类,深受群众喜爱。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兴修水利切断或阻碍了鱤鱼的洄游通道,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野生鱤鱼数量逐渐减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江河湖泊中的鱤鱼已罕见存在。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鱼类资源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对鱤鱼进行人工养殖。而人工养殖首先要解决鱤鱼苗种问题,目前鱤鱼苗种的来源只能依靠从野生自然资源中采集,一是从长江等江河中捕捞野生的3~5cm的鱤鱼鱼苗;二是在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通过“灌江纳苗”得到。上述二种采集鱤鱼鱼苗的方法成本高、成效低、可控性差,不能稳定、可靠地满足规模化人工养殖鱤鱼的需要。因此要发展鱤鱼人工养殖,就必须研究鱤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以获得稳定可靠、批量化生产的鱤鱼苗种。然而至今尚未见有对鱤鱼进行人工繁殖成功的技术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鱤鱼资源,对野生鱤鱼进行人工养殖,而提供一种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下列步骤:
①、亲鱼选育
a.I期静水培育。挑选2龄、体重2Kg以上、健壮活泼的鱤鱼个体为后备亲鱼,经5%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消毒,放入面积8亩以上的静水池塘中,放养密度为12~15尾/亩。后备亲鱼下塘20天左右开始投喂饲料,饲料选用适口的鲜活小鱼,并保持池中饲料鱼重量与鱤鱼的总重量比不小于1.0,个体重量比为1∶20左右。后备亲鱼在静水池塘培育时间为二年,日常要管理好池塘水质,及时更换新鲜水,缺氧时用增氧机增氧。
b.II期流水强化培育。到了第3年,将后备亲鱼从静水池转入面积3亩以上的流水池,放养密度为30~50尾/亩;从当年2月份开始,流水池每星期冲水2次,每次3~4小时,自4月上旬开始,流水池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水流速保持在0.1~0.15m/s;饲料投喂与I期相同。II期培育时间为半年,完成强化培育的4足龄雄、雌亲鱼体重分别可达5Kg和9Kg以上,性腺成熟。
②、催产孵化
a.亲鱼选择。雄亲鱼选择体重5Kg以上,其尾鳍长有许多追星,在尾鳍与臀鳍之间的尾柄体表较为粗糙,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亲鱼选体重9Kg以上,其腹部明显膨大,生殖孔红肿外凸,仰腹时中间有明显内凹。
b.注射激素人工催产,促进同步产卵、受精。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和马来酸地欧酮(DOM)配伍的混合激素对亲鱼进行催产,雌鱤鱼注射剂量为1200国际单位HCG+10微克LRH-A/公斤,或1200国际单位HCG+10微克LRH-A+5毫克DOM/公斤,雄鱼剂量为雌鱼的一半;采用一次性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鳍基部;注射催产激素后的亲鱼按雄鱼∶雌鱼≥3∶4的比例放入迥流式产卵池;亲鱼放入产卵池后,要保持四周安静,产卵池的水要不停地迥流,产卵受精半小时后用集卵箱集卵,由密网布制作的三角抄网将卵捞到水桶后带水将鱼卵移至环道或孵化缸孵化。
c.孵化管理。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水流通畅,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一般控制为0.45m/s,及时将卵膜从环道或孵化缸中清除;鱼苗能平游时要降低环道或孵化缸内水流速,可控制为0.25m/s,以防止鱼苗体力过分消耗。鱼苗出膜三天左右,鱼苗腰点出现,肠管形成,平游能力加强,应及时下塘进入夏花培育。
③、夏花鱼苗培育
a.培育池要求及水质控制。培育池2~5亩,水深1.5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cm,进排水方便。鱼苗下塘前15天左右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消毒后排尽水将池底晒干;鱼苗下塘前一天进水,进水采用清新无污的外河水,并用100目的密网布过滤;鱼苗下塘时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8m左右,以后根据水质情况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渐补充新鲜水,同时通过泼豆浆和加水来调节水的肥度,以使鱼苗在体长15mm前池塘中有足够的浮游植物,鱼苗在15~20mm生长阶段,池中应产生有大量的浮游动物。
b.养殖密度为10~20万尾/亩。
c.饲料及投喂方法。培育前期的饲料以豆浆为主,当鱼苗长至15~20mm时,可逐渐过渡为粉状饲料。
d.起捕。经约4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至50mm时,即可作为商品鱼苗捕捞销售,捕捞运输前,要根据运输时间将鱼苗拉网锻炼1~2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仿生态的“静流水结合,活饵投喂”的方法强化培育鱤鱼亲本,使4足龄鱤鱼性成熟率达100%;
2)、通过采取外源激素促熟催产、迥流式产卵池流水刺激促产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亲鱼的催产率达95.2%,受精率达83.5%,孵化率达88.3%;
3)、采用控制水质和饲料配制投喂的技术措施,使5cm鱤鱼夏花鱼苗成活率达74.8%。
由上可见,本发明已成功地提供了鱤鱼的一种人工繁殖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鱤鱼苗种只能依靠从自然界野生资源中采集的困难,从而为鱤鱼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苗种保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鱤鱼人工繁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①、亲鱼选育
a.I期静水培育。本实施例是在冬天从湖泊捕获1~4龄健壮活泼野生鱤鱼125尾作为后备亲鱼,其平均个体体重1.3kg,其中最小个体0.5kg,最大个体7.0kg。经5%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消毒后,全部放入面积为10亩的长方形静水池塘中,池水深1.5m,池底污泥少于15cm,后备亲鱼下塘20天左右开始投喂饲料,饲料采用由专塘培育提供的后备亲鱼适口的“四大家鱼”活鱼苗,在整个培育期保持饲料鱼的重量与鱤鱼的总重量比不小于1.0,个体重量比为1∶20左右;日常管理好池塘水质,及时更换新鲜水,缺氧时用增氧机增氧;后备亲鱼在静水池塘培育时间为2年,成活率达80.8%,最小鱼体长至4.5kg,最大鱼体长至19kg,平均体重8kg。
b.II期流水强化培育。到了第3年,将后备亲鱼从静水池转入面积为3亩、水深2~3m的圆形流水池,并从当年2月份开始,流水池每星期冲水2次,每次3~4小时,自4月上旬开始,流水池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水流速保持在0.1~0.15m/s;饲料投喂与I期相同。II期流水培育时间为6个月左右。
通过二年半的强化培育,4足龄的雄、雌亲鱼体重分别达5kg和9kg以上,性腺的成熟率达100%。
②、催产孵化
a.选择亲鱼。雄亲鱼选择体重5kg以上,其尾鳍长有许多追星,在尾鳍与臀鳍之间的尾柄体表较为粗糙,轻压腹部有白色上述水精液流出;雌亲鱼选体重9kg以上,其腹部明显膨大,生殖孔红肿外凸,仰腹时中间有明显内凹。
b.注射激素人工催产,促进同步产卵、受精。激素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和马来酸地欧酮(DOM)的混合激素,注射激素剂种和剂量试验情况如下表(雄鱼所用剂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位为腹鳍基部):
          不同剂种、剂量的激素催产雌鳡鱼效果对比表

   时间  水温   (℃)  剂种与剂量  (国际单位,微克,   毫克/公斤)  催产尾   数  产卵尾   数   催产率(%)   05.05.15  21.5  1200H+10L+5D  3  3  100  21.5  1200H+10L  2  2  100  06.05.21  23.5  1500H+10L+5D  5  5  100  06.05.24  25.0  1200H+10L  10  10  100  25.0  1200H+5D  1  0  0  25.0  10L+5D  1  1  100  合计  22  21  95.2

由上表可见,有四种配伍组的混合激素催产效果都很好,相比之下,1200国际单位HCG+10微克LRH-A/公斤混合激素组不仅催产效果好,而且用量较少、成本较低。
注射催产激素后的亲鱼按雄鱼∶雌鱼≥3∶4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产卵池分直流式产卵池和迥流式产卵池,两种产卵池都为截去两头的椭圆形水泥池,长12m、中间宽6m、两端宽2~3m、深1.1m,放水深度1m,总水体约55m3,池内进水管直径20cm,进水口落差60~80cm。迥流式产卵池进水管与产卵池的长轴成30°,使全池水能按一定的流速回流;直流式产卵池的进水管与产卵池的长轴重叠,产卵池的水只能直流,且池的两侧水处于静止状态。本实施例在直流式产卵池投放亲鱼共16尾,其中雄7尾、雌9尾;在迥流式产卵池投放雄亲鱼9尾、雌亲鱼12尾。亲鱼放入产卵池后,保持四周安静,产卵池的水不停地直流或迥流,流速控制为0.25~0.30m/s。结果直流式产卵池有5尾产卵,迥流式产卵池11尾发生产卵,催产率分别达55.56%和91.67%,受精率达83.5%。自然产卵并受精半小时后用集卵箱集卵,由密网布制作的三角抄网将卵捞到水桶后带水将鱼卵移至环道或孵化缸孵化。
c.孵化管理。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水流通畅,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至0.45m/s,及时将卵膜从环道或孵化缸中清除,鱼苗能平游时降低产卵池内水流速为0.25m/s,以防止鱼苗体力过分消耗。鱼苗出膜三天左右,鱼苗腰点出现,肠管形成,平游能力加强,及时下塘进入夏花培育。本实施例孵化率达88.3%。
③、夏花鱼苗培育
a.培育池要求及水质控制。培育池2~5亩,水深1.5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cm,进排水方便。鱼苗下塘前15天左右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消毒后排尽水将池底晒干;鱼苗下塘前一天进水,进水采用清新无污的外河水,并用100目的密网布过滤;鱼苗下塘时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8m左右,以后根据水质情况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渐补充新鲜水,同时通过泼豆浆和加水来调节水的肥度,以使鱼苗在体长15mm前池塘中产生有足够的浮游植物,鱼苗在15~20mm生长阶段,池中产生有大量的浮游动物。
b.养殖密度为10~20万尾/亩。
c.饲料及投喂方法。培育前期的饲料以豆浆为主,当鱼苗长至15~20mm时,逐渐过渡为粉状饲料。鱼苗下塘的第二天开始到第15天,每天泼豆浆2次,开始用量为2kg黄豆/亩.天,逐渐增加至4kg黄豆/亩.天,半月后每天泼2kg黄豆的豆浆1次,投粗蛋白含量≥44%的粉状饲料1次,用量为1Kg左右,20天后每天投粉状饲料2次,2kg/次。
d.起捕。经过约4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至50mm时,即可作为商品鱼苗捕捞销售,捕捞运输前,根据运输时间将鱼苗拉网锻炼1~2次。经测定本实施例夏花鱼苗成活率达74.8%。

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1.采用仿生态的“静流水结合、活饵投喂”的方法强化培育鱤鱼亲本,使4足龄鱤鱼性成熟率达100;2.通过采取外源激素促熟催产、回流式产卵池流水刺激促产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亲鱼的催产率达95.2,受精率达83.5,孵化率达88.3;3.采用控制水质和饲料配制投喂的技术措施,使5cm鱤鱼夏花鱼苗成活率达74.8。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鱤鱼的一种人工繁殖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