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猴头部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器猴头部活动装置,用于服务机器人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机器猴灵灵头部运动装置包括点头机构及摇头机构,通过对电机的控制使机器猴的脑头部活运动。通常的礼仪及玩具机器人虽有类似功能,但结构相对较复杂、运动精确度差。
经文献检索分析,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86206598,名为一种多功能模特儿,可实现机器模特点头及摇头等功能。它采用万向轴将头颅与颈中柱连接,采用三角凸轮实现点头运动;采用马达带动偏心轴旋转,使转动臂带动颈中柱,实现60度转头转动。其不足之处为:机器模特的头部与身体之间是靠万向轴连接,这种方式只适用于体积较小、头部重量较轻的机器人并且对头部的重心位置要求严格,如果机器人头部较重则万向轴难以承受,而如果机器人头部重心位置稍有偏差则头部就会发生倾斜,运动也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器猴头部活动装置,使其可以实现摇头和点头的动作,并且该动作不受机器人体积及头部重量限制,不仅使头部稳固地架在身体上而且能够确保运动位置精确。本发明完全可以用于仿人型机器人的设计上,使机器人脑壳的运动更灵活更精确,机构更简单。
本发明专利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步进电机I、II,步进电机支架,连杆I、II、III,半球体,半球壳,中轴,齿轮I、II,脑壳及支架,其连接方式为:步进电机I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半球壳上,其输出轴与连杆I绞接,连杆I、II、III组成四连杆机构,连杆III下端固定在半球体球心处,半球体与脑壳固接,半球体的凸球面与半球壳的凹球面相咬合,并且半球体凸球面上的凸缘插入半球壳凹球面上的凹槽内,半球壳下端与中轴相固接,中轴支撑在支架上,中轴下端固接齿轮II,齿轮II与齿轮I啮合,步进电机II的输出轴与齿轮I的齿轮轴相连接,齿轮I地齿轮轴支持在支架上,同时步进电机II也固定在支架上。
本发明工作时可实现两个动作。第一,进电机I绕Y轴转动,其输出轴带动四连杆机构中的连杆I摆动,连杆I带动连杆II、III摆动,连杆III带动与其固接的半球体在半球壳内滑动,继而带动与半球体固连的脑壳上下摆动,从而实现点头动作。步进电机II绕Z轴转动,其输出轴带动齿轮I同轴转动,并通过一对齿轮副I、II变速后,使齿轮II的输出轴即中轴带动半球壳绕Z轴转动,半球壳带动半球体及与半球体固连的脑壳一同绕Z轴转动,从而实现转头动作。
本发明中的步进电机I、II均由计算机控制,并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完成点头及转头动作。如有特殊需要,也可采用手动控制方式实现点头及转头动作。在本发明中,半球体与半球壳上的凸缘与凹槽连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发明有在技术上具有显著的进步,其主要优点为:采用四连杆机构,使机器猴在点头运动中不至于因脑壳过重而抬不起来,或虽能抬头但无法恢复到初始位置;采用半球体及半球壳的连接方式,并利用凸缘及凹槽连接,使机器猴脑壳运动更准确更灵活,机构更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机器猴点头与摇头运动装置原理图
图2半球体结构示意图
图3半球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由连杆1、2、3组成的四连杆机构,步进电机4、12,步进电机支架5,半球体6,半球壳7,中轴8,齿轮10、14,支架11及脑壳13,其连接方式为:步进电机4通过电机支架5固定在半球壳7上,其输出轴与连杆1绞接,连杆1、2、3组成四连杆机构,连杆3下端固定在半球体6的球心处,半球体6与脑壳13固接,半球体6的凸球面与半球壳7的凹球面相咬合,并且半球体6凸球面上的凸缘插入半球壳7凹球面上的凹槽内,半球壳7下端与中轴8相固接,中轴8支撑在支架11上,中轴8下端固接齿轮14,齿轮14与齿轮10啮合,步进电机12的输出轴与齿轮10的齿轮轴9相连接。齿轮10的齿轮轴9支持在支架11上,同时步进电机12也固定在支架11上。
半球体6的凸球面上的凸缘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一半圆环并位于凸球面中间,而半球壳7凹球面上的凹槽,该凹槽形状与上述凸缘相对应,半球体6与半球壳7之间靠凸缘凹槽结构相连接,形成移动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