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2232251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8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20389249.8

申请日:

2011.10.13

公开号:

CN202280067U

公开日:

2012.06.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2D23/00; E02D23/08

主分类号:

E02D23/00

申请人: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群伟; 王永卫

地址:

061000 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北环东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代理人:

李羡民;周晓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用于解决提高沉井承压能力及降低施工成本问题。构成中包括外井壁、内井壁、内隔墙、保温层和封底板,所述内井壁套在外井壁内,内外井壁具有相互匹配的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由内隔墙连接,所述保温层填充在由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中,所述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本实用新型本的主要特点如下:1.承受侧压能力强,使构筑物和安全维护合二为一,增加了安全系数;2.在优化结构受力的同时,双壁的夹层中回填防冻沙或炉渣可以代替常规砌筑加汽混凝土砌块保温;3.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提高了施工作业安全系数,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和降低了施工造价。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构成包括外井壁(3)、内井壁(2)、内隔墙(4)、保温层(1)和封底板(5),所述内井壁套在外井壁内,内外井壁具有相互匹配的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由内隔墙连接,所述保温层填充在由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中,所述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井壁下部设有刃脚,刃脚上部设有凹槽(7),封底板的板体周边设有斜插角(8),斜插角上部设有凸筋(9),所述斜插角与刃脚的角度匹配,所述凸筋与凹槽嵌合。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内井壁与外井壁间距0.8m‑1.2m,外井壁厚为0.7‑0.9m,内井壁厚0.5‑0.7m,内隔墙厚度为0.5m‑0.8m、间距0.8m‑1.2m;所述刃脚角度为40‑65°。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采用防冻沙或炉渣。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构筑物,特别是双壁混凝土沉井,属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沉井施工一般多应用于建、构筑物在工作场地狭窄不适合土方大开挖、地下水位较高易产生流砂或塌陷、土壤力学性能不稳定等条件下的深基坑处理施工。目前,沉井施工是在沉井完毕以后在沉井内部再开始施工图纸设计的结构,这种施工方法存在施工工期长、施工成本高、单壁抵抗土方侧压力低等缺点。随着新型化工行业和超大产量化工项目的迅猛发展,现场地下构筑物越来越不规则化和大型化,沉井结构也越来越大,单纯依靠增加壁厚来解决沉井壁抵抗土方侧压力已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如何优化沉井结构受力、增强沉井受力强度、减少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强度高、便于施工的的双壁混凝土沉井。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别之处是:构成中包括外井壁、内井壁、内隔墙、保温层和封底板,所述内井壁套在外井壁内,内外井壁具有相互匹配的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由内隔墙连接,所述保温层填充在由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中,所述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
上述双壁混凝土沉井,所述外井壁下部设有刃脚,刃脚上部设有凹槽,封底板的板体周边设有斜插角,斜插角上部设有凸筋,所述斜插角与刃脚的角度匹配,所述凸筋与凹槽嵌合。
上述双壁混凝土沉井,内井壁与外井壁间距0.8m‑1.2m,外井壁厚为0.7‑0.9m,内井壁厚0.5‑0.7m,内隔墙厚度为0.5m‑0.8m、间距0.8m‑1.2m;所述刃脚角度为40‑65°。
上述双壁混凝土沉井,所述保温层采用防冻沙或炉渣。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如下:1双壁混凝土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及使用时承受侧压能力强,内隔墙联接于内外井壁之间既增加了井壁的整体强度,又增加沉井在下沉过程中的刚度,使构筑物和安全维护合二为一,增加了安全系数;2. 双壁结构在优化结构受力的同时,双壁的夹层中回填防冻沙或炉渣可以代替常规砌筑加汽混凝土砌块保温; 3. 由于双壁混凝土沉井内壁、外壁一次浇铸完成,使部分地下施工作业任务提前在地面完成施工,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提高了施工作业安全系数,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和降低了施工造价,经测算,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法建造双壁混凝土沉井与传统大开挖及桩支护方法相比,费用仅为传统方法的三分之一,施工时间约为传统方法的二分之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壁混凝土沉井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截面示意图(未按比例);
图3是图2中A部外井壁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A部封底板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中各标号为:1、保温层,2、内井壁,3、外井壁,4、内隔墙,5、封底板,6、刃脚,7、凹槽,8、斜插角,9、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本实用新型双壁混凝土沉井其构成包括外井壁3、内井壁2、内隔墙4、封底板5和保温层1,外井壁、内井壁、内隔墙都是预先浇铸,保温层在沉井完成后填充。所述外井壁套在内井壁外部,内、外井壁间形成空腔,内、外井壁间由内隔墙连接,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该结构大大提高了井壁的强度,特别是抵抗土方侧压力的能力。保温层填充在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内,保温层采用防冻沙或炉渣。本实施例双壁混凝土沉井内、外井壁的横截面构成“回”形,亦可以根据需要内井壁、外井壁采用相互匹配的其它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的距离为0.8m‑1.2m,外井壁厚为0.7‑0.9m,内井壁厚0.5‑0.7m,内隔墙厚度为0.5m‑0.8m、间距0.8m‑1.2m。外井壁的刃脚为内侧是斜面的刀刃状,该结构能大大减少下沉阻力,刃脚内侧面斜角B为40‑65°。
参看图2‑4,为提高外井壁与封底板的连接强度,在外井壁刃脚6的上部设有凹槽7,封底板5的周边设有斜插角8,斜插角上部设有凸筋9,所述斜插角C与刃脚B的角度匹配,所述凸筋与凹槽嵌合。

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280067 U(45)授权公告日 2012.06.20CN202280067U*CN202280067U*(21)申请号 201120389249.8(22)申请日 2011.10.13E02D 23/00(2006.01)E02D 23/08(2006.01)(73)专利权人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地址 061000 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北环东路2号(72)发明人王群伟 王永卫(74)专利代理机构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代理人李羡民 周晓萍(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57) 摘要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用于解决提高沉井承压能。

2、力及降低施工成本问题。构成中包括外井壁、内井壁、内隔墙、保温层和封底板,所述内井壁套在外井壁内,内外井壁具有相互匹配的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由内隔墙连接,所述保温层填充在由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中,所述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本实用新型本的主要特点如下:1.承受侧压能力强,使构筑物和安全维护合二为一,增加了安全系数;2.在优化结构受力的同时,双壁的夹层中回填防冻沙或炉渣可以代替常规砌筑加汽混凝土砌块保温;3.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提高了施工作业安全系数,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和降低了施工造价。(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3。

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3 页1/1页21.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构成包括外井壁(3)、内井壁(2)、内隔墙(4)、保温层(1)和封底板(5),所述内井壁套在外井壁内,内外井壁具有相互匹配的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由内隔墙连接,所述保温层填充在由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中,所述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井壁下部设有刃脚,刃脚上部设有凹槽(7),封底板的板体周边设有斜插角(8),斜插角上部设有凸筋(9),所述斜插角与刃脚的角度匹配,所述凸筋与凹槽嵌合。

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内井壁与外井壁间距0.8m-1.2m,外井壁厚为0.7-0.9m,内井壁厚0.5-0.7m,内隔墙厚度为0.5m-0.8m、间距0.8m-1.2m;所述刃脚角度为40-65。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壁混凝土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采用防冻沙或炉渣。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280067 U1/2页3一种双壁混凝土沉井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构筑物,特别是双壁混凝土沉井,属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0002 沉井施工一般多应用于建、构筑物在工作场地狭窄不适合土方大开挖、地下水位较高易产生流砂或塌陷、土壤力学。

5、性能不稳定等条件下的深基坑处理施工。目前,沉井施工是在沉井完毕以后在沉井内部再开始施工图纸设计的结构,这种施工方法存在施工工期长、施工成本高、单壁抵抗土方侧压力低等缺点。随着新型化工行业和超大产量化工项目的迅猛发展,现场地下构筑物越来越不规则化和大型化,沉井结构也越来越大,单纯依靠增加壁厚来解决沉井壁抵抗土方侧压力已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如何优化沉井结构受力、增强沉井受力强度、减少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强度高、便于施工的的双壁混凝土沉井。0004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0005 一种双壁混凝。

6、土沉井,其特别之处是:构成中包括外井壁、内井壁、内隔墙、保温层和封底板,所述内井壁套在外井壁内,内外井壁具有相互匹配的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由内隔墙连接,所述保温层填充在由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中,所述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0006 上述双壁混凝土沉井,所述外井壁下部设有刃脚,刃脚上部设有凹槽,封底板的板体周边设有斜插角,斜插角上部设有凸筋,所述斜插角与刃脚的角度匹配,所述凸筋与凹槽嵌合。0007 上述双壁混凝土沉井,内井壁与外井壁间距0.8m-1.2m,外井壁厚为0.7-0.9m,内井壁厚0.5-0.7m,内隔墙厚度为0.5m-0.8m、间距0.8m-1.2m;所述刃脚角度为40。

7、-65。0008 上述双壁混凝土沉井,所述保温层采用防冻沙或炉渣。0009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如下:1双壁混凝土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及使用时承受侧压能力强,内隔墙联接于内外井壁之间既增加了井壁的整体强度,又增加沉井在下沉过程中的刚度,使构筑物和安全维护合二为一,增加了安全系数;2. 双壁结构在优化结构受力的同时,双壁的夹层中回填防冻沙或炉渣可以代替常规砌筑加汽混凝土砌块保温; 3. 由于双壁混凝土沉井内壁、外壁一次浇铸完成,使部分地下施工作业任务提前在地面完成施工,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提高了施工作业安全系数,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和降低了施工造价,经测算,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法建造双壁混凝土沉井与传统大开。

8、挖及桩支护方法相比,费用仅为传统方法的三分之一,施工时间约为传统方法的二分之一。附图说明说 明 书CN 202280067 U2/2页40010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壁混凝土沉井平面图;001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截面示意图(未按比例);0012 图3是图2中A部外井壁部分的放大图;0013 图4是图2中A部封底板部分的放大图。0014 附图中各标号为:1、保温层,2、内井壁,3、外井壁,4、内隔墙,5、封底板,6、刃脚,7、凹槽,8、斜插角,9、凸筋。具体实施方式0015 参看图1、图2,本实用新型双壁混凝土沉井其构成包括外井壁3、内井壁2、内隔墙4、封底板5和保温层1,外井壁、内井壁、内隔。

9、墙都是预先浇铸,保温层在沉井完成后填充。所述外井壁套在内井壁外部,内、外井壁间形成空腔,内、外井壁间由内隔墙连接,封底板位于所述沉井的底部。该结构大大提高了井壁的强度,特别是抵抗土方侧压力的能力。保温层填充在内、外井壁和内隔墙构成的空腔内,保温层采用防冻沙或炉渣。本实施例双壁混凝土沉井内、外井壁的横截面构成“回”形,亦可以根据需要内井壁、外井壁采用相互匹配的其它几何形状。内、外井壁之间的距离为0.8m-1.2m,外井壁厚为0.7-0.9m,内井壁厚0.5-0.7m,内隔墙厚度为0.5m-0.8m、间距0.8m-1.2m。外井壁的刃脚为内侧是斜面的刀刃状,该结构能大大减少下沉阻力,刃脚内侧面斜角B为40-65。0016 参看图2-4,为提高外井壁与封底板的连接强度,在外井壁刃脚6的上部设有凹槽7,封底板5的周边设有斜插角8,斜插角上部设有凸筋9,所述斜插角C与刃脚B的角度匹配,所述凸筋与凹槽嵌合。说 明 书CN 202280067 U1/3页5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280067 U2/3页6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280067 U3/3页7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280067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