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正如在其主要的临床并发症-局部缺血性心脏病中所显示的情况那样,它仍然是工业化国家中造成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普遍可接受的观点是,动脉粥样硬化可开始于动脉内皮的局部损伤,随之而来的是动脉平滑肌细胞从中间层到内膜层的增生,并同时出现导致损伤区内海绵状细胞形成的脂质沉积和巨噬细胞累积。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蚀斑的发展,所包括的受影响的血管逐渐地越来越多,最后导致局部缺血或者梗塞形成。因此,希望提供抑制需治疗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方法。 根据动物实验和实验室研究的发现,有证据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质的过氧化作用,例如LDL的胆固醇酯和磷脂的不饱和脂肪酸部分的过氧化作用,会促进在单核细胞(monoctye)/巨噬细胞内胆固醇的累积作用,并且这些细胞最后将被转变成海绵状细胞并沉积在血管壁内皮下空隙内。血管壁内海绵状细胞的累积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蚀斑形成的一个早期过程。因此相信,LDL脂质过氧化作用对被促进的胆固醇在血管壁内地累积和随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蚀斑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例如,已有证据显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均以相当低的速率吸收和降解正常自然形成的LDL,并没有明显的胆固醇累积。相反,已被氧化的LDL却被这些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以非常高的速率吸收,并伴有明显的胆固醇累积(Parthasarathy等,J.Clin Invest.77,641(1986))。因此希望能为需要治疗的病人提供抑制LDL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方法。
已有证据表明,一种已知的抗氧化剂,2,2′-双(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硫基)丙烷(也被称为普罗布考),可以某种方式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这种方式与其对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无关[见Kita等,Proc.Natl.Acad.Sci.USA 84,5928(1987);Carew等,Proc.Natl.Acad.Sci.USA 84,7725,(1987)]。据信某些抗氧化剂(例如普罗布考)可通过抑制LDL的过氧化作用并进而通过阻止胆固醇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所述细胞最终将被转变成海绵状细胞,并沉积在血管壁的内皮下空隙中)中的加速累积来阻止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见Parthasarathy等,J.Clin.Invest.77,641(1986)]。因此希望能提供抑制LDL过氧化作用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某些化合物,它们可用作LDL脂质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高度糖基化最终产物(AGE)或AGE蛋白质的糖化作用(glycation),以及超氧化物阴离子和其他活性氧中间体的抑制剂。
本发明提供了抑制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受试对象LDL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GE,以及超氧化物阴离子和其他活性氧中间体的方法,该方法包含给上述受试对象施用药学上有效剂量的下式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和溶剂化物,
其中R1和R3独立地为氢、-CH3、(C1-C6烷基)、或,在此Ar是可以任意取代的苯基;
R2可以是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发现:经选择的一些化合物,即式Ⅰ化合物可用于抑制LDL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GE,以及超氧化物阴离子和其他活性氧中间体。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对需要治疗的病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给药抑制上述作用有效剂量的式Ⅰ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溶剂化物来实施的。术语“抑制”的含义包括其通常可接受的意义,即包括对易患上述损害过程之一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及控制和/或治疗已经存在的上述所列举的问题。因此,该方法包括医学治疗和/或预防性治疗。
一般来讲,本发明化合物可以与常用的赋形剂、稀释剂或载体进行配制并且可压制成片剂,或者也可以配制成方便口服给药的酏剂或溶液,或者通过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途径给药。本发明化合物还可以经皮给药,并且可以配制成缓释剂型等。
可以按照已有的方法制备本发明方法中所用的式Ⅰ化合物,如按美国专利4,133,814、4,418,068和4,380,635中所述方法进行制备,所有这些文献均收编在本发明中作为参考。一般来讲,该方法从带有6-羟基和2-(4-羟基苯基)的苯并[b]噻吩开始。起始化合物被保护、酰化和脱保护,生成式Ⅰ化合物。以上讨论的美国专利提供了制备上述化合物的实施例。任意取代的苯基包括苯基和用C1~C6烷基、C1~C4烷氧基、羟基、硝基、氯、氟或三(氯或氟)甲基一次或二次取代的苯基。
本发明包括使用称为雷洛昔芬的下式化合物,
用于本发明方法中的化合物可以与各种有机和无机酸、碱生成可药用的酸和碱加成盐,可药用的酸和碱加成盐包括通常用于药物化学上的生理上适用的盐。所述盐也是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生成上述盐的典型的无机酸包括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硝酸、硫酸、磷酸、连二磷酸等。还可以应用由有机酸生成的盐,所述有机酸有脂肪族一和二羧酸、苯基取代的链烷酸、羟基链烷酸和羟基链烷二酸,芳香族酸、脂肪族酸和芳香族磺酸。因此所述可药用盐包括乙酸盐、苯乙酸盐、三氟乙酸盐、丙烯酸盐、抗坏血酸盐、苯甲酸盐、氯代苯甲酸盐、二硝基苯甲酸盐、羟基苯甲酸盐、甲氧基苯甲酸盐、甲基苯甲酸盐、邻-乙酰氧基苯甲酸盐、萘-2-苯甲酸盐、溴化物、异丁酸盐、苯丁酸盐、β-羟基丁酸盐、丁炔-1,4-二酸盐、己炔-1,4-二酸盐、癸酸盐、辛酸盐、氯化物、肉桂酸盐、柠檬酸盐、甲酸盐、富马酸盐、羟基乙酸盐、庚酸盐、马尿酸盐、乳酸盐、苹果酸盐、马来酸盐、羟基马来酸盐、丙二酸盐、扁桃酸盐、甲磺酸盐、烟酸盐、异烟酸盐、硝酸盐、草酸盐、邻苯二甲酸盐、对苯二酸盐、磷酸盐、磷酸一氢盐、磷酸二氢盐、偏磷酸盐、焦磷酸盐、丙炔酸盐、丙酸盐、苯丙酸盐、水杨酸盐、癸二酸盐、琥珀酸盐、辛二酸盐、硫酸盐、硫酸氢盐、焦硫酸盐、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磺酸盐、苯磺酸盐、对溴苯磺酸盐、氯代苯磺酸盐、乙磺酸盐、2-羟基乙磺酸盐、甲磺酸盐、萘-1-磺酸盐、萘-2-磺酸盐、对甲苯磺酸盐、二甲苯磺酸盐、酒石酸盐等。优选的盐是盐酸盐。
可药用的酸加成盐一般可通过使式Ⅰ化合物与等摩尔或过量的酸反应制得。反应物通常于互溶剂如乙醚或苯中进行反应。盐一般在约1小时~10天内从溶液中析出,并且可以经过滤分离,或者可按常规方法除去溶剂。
通常用于生成盐的碱包括氢氧化铵、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以及脂肪族和芳香族的胺,脂肪族二胺和羟基烷基胺。尤其用于制备加成盐的碱包括氢氧化铵、碳酸钾、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甲胺、二乙胺、乙二胺、环己胺和乙醇胺。
与衍生它们的化合物相比较,可药用盐一般具有提高溶解度的性质,因此它们通常更适用于配制成液体或乳剂。
药物制剂可以按本技术领域已知的方法制备。例如,将所述化合物与常用的赋形剂、稀释剂或载体一起配制,并可配制成片剂、胶囊剂、悬浮液、粉剂等。适用于上述制剂的赋形剂、稀释剂和载体的实例包括如下:填充剂和增量剂如淀粉、糖类、甘露糖醇以及硅衍生物;粘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和其他的纤维素衍生物,藻酸盐、明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湿润剂如甘油;崩解剂如琼脂、碳酸钙和碳酸氢钠;阻滞溶解剂如石蜡;吸收促进剂如季铵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如鲸蜡醇、单硬脂酸甘油酯;吸附载体如高岭土和膨润土;以及润滑剂如滑石、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以及固体聚乙二醇类。
本发明化合物也可以配制成方便口服的酏剂或溶液,或者配制成适于非经胃肠道(如经肌内、皮下或静脉途径)给药的溶液。另外,本发明化合物还非常适用于配制成缓释剂型等。缓释制剂可以这样构成,以使它们仅仅或最好在肠道的特定部位并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释放活性成分。包衣、包袋和保护基质可以由例如聚合物质或蜡制得。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特征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或病变蚀斑的发展和增长。对那些需要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病人作鉴别诊断主要取决于专业医生的能力和知识。例如,患有临床显著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或者是有发展成临床显著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病人都是需要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病人。一个精于专业的临床医生借助于临床检验、身体检查以及医疗史/家族史,可以容易地决定某个病人是否是需要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病人。
式(Ⅰ)化合物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量,就是对需要治疗的病人抑制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或增长有效的量。因此,对一个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成功的治疗指标应该包括能有效地减缓、中断、阻止或者停止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或病变蚀斑的发展或增长,并不一定要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完全被消除。此外不言而喻并且为精于专业的医生所了解的是,成功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包括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或病变蚀斑形成的预防性治疗。
因为所述化合物能抑制由铜或者由基于巨噬细胞的氧化作用而诱发的LDL氧化作用,所以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包括抑制形成高度糖基化最终产物(AGE)(包括某些蛋白质,如AGE-白蛋白、AGE-胶原和AGE-LDL的糖化作用)。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所观察到的心血管并发症,据信是由于,或者至少部分地由于AGE-修饰的蛋白质的量的增加。因此,本发明还包括抑制由于AGE修饰蛋白质含量的增高而导致的疾病。
本发明也包括抑制超氧化物阴离子以及其它活性氧中间体(ROI)的含量/用量,这类化合物由于它们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因此认为它们可用于抑制诸如在心肺分流术、胰腺炎、以及与高氧含量有关的长期呼吸疗法问题之后所常观察到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身性炎性反应等情况。
已经知道LDL脂质过氧化作用,例如LDL胆固醇酯和磷脂的不饱和脂肪酸部分的过氧化作用会促进胆固醇在巨噬细胞内沉积,这些巨噬细胞继而将沉积在血管壁内,并转变成海绵状细胞。对需要抑制LDL脂质过氧化作用的那些病人的鉴别诊断,主要取决于精通专业的医生的能力和知识。例如,在上述所定义的需要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治疗的病人,也是需要抑制LDL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病人。式Ⅰ化合物的有效抗氧化剂的用量也就是抑制病人血中LDL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有效量。
所述化合物用于治疗所列举的并发症的有效剂量可以通过使用常规的技术并通过观察在类似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结果来确定。在确定有效剂量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多种因素,它们包括(但是并不仅仅局限于此):病人的性别、体重、年龄和一般的健康状况、所患的具体病症、所患疾病发展的程度或其严重性、个别病人的反应、所施用的特定化合物、给药方案、给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特征、所选择的给药剂量范围及配伍药物的使用。
一般来讲,每日可接受的且有效的剂量可从每日大约0.1mg到约1000mg,更通常是每日大约50mg到约200mg。对于需要治疗的受试对象,将以这样的剂量给药从每日一次到大约每日三次,或更经常地给药以有效地抑制所列举的某种病症。
通常式Ⅰ化合物以酸加成盐的形式给药较好,正如施用带有碱性基团(例如哌啶子基环)的药物所惯用的那样。通过口服途径给予所述化合物也是有利的。为此,提供下述口服剂型。
制剂
在下述制剂中“活性成分”是指式Ⅰ化合物。
制剂1:明胶胶囊剂
硬明胶胶囊按下面方法制备:
成分 用量(mg/胶囊)
活性成分 0.1-1000
淀粉,NF 0-650
可流动的淀粉粉末 0-650
聚硅氧烷流体(350厘沲) 0-15
将上述成分混合,通过美国45号筛并将其装入硬明胶胶囊。
式Ⅰ化合物(这里为雷洛昔芬)具体的胶囊剂的实施例包括下述:
制剂2:雷洛昔芬胶囊剂
成分 用量(mg/胶囊)
雷洛昔芬 1
淀粉,NF 112
可流动的淀粉粉末 225.3
聚硅氧烷流体(350厘沲) 1.7
制剂3:雷洛昔芬胶囊剂
成分 用量(mg/胶囊)
雷洛昔芬 5
淀粉,NF 108
可流动的淀粉粉末 225.3
聚硅氧烷流体(350厘沲) 1.7
制剂4:雷洛昔芬胶囊剂
成分 用量(mg/胶囊)
雷洛昔芬 10
淀粉,NF 103
可流动的淀粉粉末 225.3
聚硅氧烷流体(350厘沲) 1.7
制剂5:雷洛昔芬胶囊剂
成分 用量(mg/胶囊)
雷洛昔芬 50
淀粉,NF 150
可流动的淀粉粉末 397
聚硅氧烷流体(350厘沲) 3.0
按照所提供的合理的改变,还可以将上述具体的制剂进行变化。
用下述成分制备片剂:
制剂6:片剂
成分 用量(mg/片)
活性成分 0.1-1000
微晶纤维素 0-650
煅制二氧化硅 0-650
硬脂酸 0-15
将上述成分混合并压制成片剂。
另外,每片含0.1~1000mg活性成分的片剂可以按下法制备:
制剂7:片剂
成分 用量(mg/片)
活性成分 0.1-1000
淀粉 45
微晶纤维素 35
聚乙烯吡咯烷酮(为10%的水溶液) 4
羧甲基纤维素钠 4.5
硬脂酸镁 0.5
滑石 1
将活性成分、淀粉和纤维素通过美国45号筛,并充分地混合。使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与得到的粉末混合,然后再通过美国14号筛。得到的颗粒于50~60℃干燥并通过美国18号筛。然后将预先通过美国60号筛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硬脂酸镁和滑石加到颗粒中,在混合以后将其在压片机上压制成片剂。
每5ml剂量含0.1-1000mg药物的各个悬浮液可按下法制备:
制剂8:悬浮液
成分 用量(mg/5ml)
活性成分 0.1-1000mg
羧甲基纤维素钠 50mg
糖浆 1.25mg
苯甲酸溶液 0.10ml
调味剂 适量
着色剂 适量
纯化水 加至 5ml
将所述药物通过美国45号筛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糖浆混合,得到调匀的糊状物。用一些水将苯甲酸溶液、调味剂和着色剂稀释,并于搅拌下加入。再加入足量的水至所需体积。
试验方法
测定法1
硫巴比土酸测定法用于测定雌二醇和本发明化合物A抑制LDL过氧化作用的程度。此测定法由Schuh等(PNAS 75:3173,1978)描述过,并被Morel等(Lab Invest 55:419,1986)进行过改进。将1mL LDL溶液(含LDL 250微克(μg))与1-30μM不同量的雌二醇或本发明化合物A一道,在有5μM CuSO4存在下于37℃共同温育5-18小时。温育完成后,加入1mL 25%三氯乙酸和1mL1%硫巴比土酸,然后将全部样品煮沸45分钟,并在515nm激发波长和553nm发射波长下测定产生的荧光。
(化合物A是式Ⅰ化合物,其中R1和R3是氢,R2是吡咯烷子基)
TBAR单位
条件 25μM 5μM 1μM 0μM
化合物A 78 109 142 356
雌二醇 160 153 259 356
对照物(无铜) 90 90 90 90
测定法2
将取自小白鼠腹膜腔内的固有巨噬细胞用无血清F10培养基稀释,加入细胞培养板内,每孔1×106个细胞。将已经过透析和过滤(通过0.2微米滤器)处理的LDL加入培养板的每个孔内(每孔加入500μg),LDL的最终浓度为1mg/ml,然后加入1-5μM化合物A或对照物处理巨噬细胞24小时。标明只有培养基的各孔是在同一块培养板与没有巨噬细胞的F10培养基温育过夜的LDL。这些孔的测定值将从存在固有巨噬细胞时所得到的TBAR值中减去,测定值反映LDL引起巨噬细胞改变的程度。
条件 TBAR单位
对照物 130
化合物A 5μM 30
化合物A 2.5μM 75
化合物A 1μM 129
雌二醇 25μM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