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220829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08111.9

申请日:

2008.05.22

公开号:

CN101338542A

公开日:

2009.01.0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1C 1/04公开日:20090107|||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4; E01C1/02

主分类号:

E01C1/04

申请人:

梁生炜

发明人:

梁生炜

地址:

365100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镇七五路46-5号住宿楼703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为半隐蔽式层叠结构,它包括地平面层、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地平面以下车道层和车辆上、下坡引道。其特征是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含超宽、超限高车辆)的机动车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进行分层隔离分流。在叉路口地平面层仅有行人、非机动车通行,该系统在城市叉路口建成,其基本具备大型立交桥的功能,实现城市叉路口无阻通行。

权利要求书

1: 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为半隐蔽式多层分流通行 面的层叠结构。其特征是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包括超 高、超宽车辆)的机动车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进行错层隔离分 流通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层叠 的分流通行面,它包括:地平面层、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和地 平面以下车辆通道层,进入地平面上、下层均设有车辆行驶引 道。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 行人和非机动车在地平面层通行。(可设人行横道线和对角人行 横道线)。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 地平面上层桥梁为环岛转盘形桥面(桥面车道数可根据路口占 地条件和车流量设置)供左转弯、掉头和超宽、超限高车辆通 行。车辆通过上坡分流引道绕环岛行驶,通过下坡引道回路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 地平面下层按直行和右转弯分向挖通道式车道供直行和右转弯 车辆通行,车辆通过下坡分流引道进入各自行驶方向通道,通过 叉路口上坡引道回路面。(可根据路口条件和车流量设引道和行 车道)。
6: 东西、南北方向直行的地下车道采取上、下错层相交通 行。在易建平缓入地下坡引道的方向建下坡引道通最下层直行 车道,下坡引道中段接右转弯地下通道。车辆直行或右转弯通 过路口引道回路面。

说明书


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交通分流系统涉及适用于城市(城郊)交叉路口。实现叉路口各行驶方向的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无阻通行。

    背景技术

    目前,叉路口多采用红、黄、绿信号灯控制交替放行交通流或采用环岛改变叉路口车流冲突,交替进入环岛通行的分流技术。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车流的剧增,交通拥塞日益突显,行人、车辆在叉路口长时间的等候放行所带来的拥塞、油耗、燥音、废气以及人们的焦虑成了城市居民的心病。难怪有人说:城市生活最怕红灯(交通信号灯),同样环岛一旦超过设计通行能力,必然造成堵塞,疏导难度增大,环岛成了交通拥堵的“祸首”和重灾区,由于人、车合流对非机动车和行人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在环岛应用国内领先的灯控左转弯等待区技术,两分钟也仅多通行10辆车,它仍无法改变叉路口拥堵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叉路口全绿分流系统,为半隐蔽式多层分流通行面的层叠结构,它包括:地平面层、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和地平面以下车辆分向通道层,车辆进入上、下分流平面层均设有上、下坡引道。其特征是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含超宽、超限高车辆)的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进行错层隔离分流通行。

    (一)将行人、非机动车分流在平地面层通行。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方便优先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便捷原则,满足行人、非机动车求近的通行要求,同时也有利地平面层的绿化,并且克服了环岛桥超高建设造成的上、下坡引道陡,破坏城市景观的缺点。其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二)地平面下层采用挖通道式分流车道,将直行和右转弯车辆引入地平面下层分道通行,车道依托地层受力无须支撑立柱,节省建材。(地下车道高度可根据路口条件和限高车型确定)

    (三)东西、南北方向直行的地下车道采取上、下错层相交通行。在易建平缓入地下坡引道的方向建下坡引道通最下层直行车道,下坡引道中段接右转弯地下通道。

    (四)将左转、掉头和超宽、超限高车辆通过引道进入地面上层环岛桥梁,车辆环岛通行下坡回路面。减少了车流,提高环岛通行效率。

    (五)在入地引道入口始端设置入地通行车辆限高横向标杆及标志,阻止超限高车辆进入地下通道。下坡引道周围设暗置阻、排水沟用以阻止雨水下地(有需要的还可以设置遮雨棚)整个地下设施最低点设置隐蔽积雨水池,将引道的雨水引入积雨水池,采用感应自控电泵排水,并设有报警和照明系统确保通行安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分流系统其优点在于将行人、非机动车分流在地平面层通行,其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求近、便捷的要求;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含超宽、超限高车辆)的机动车进行隔离分流通行。有效解决了叉路口带来的拥塞、油耗、燥音、废气等问题。它占地面积小、现有路口条件易改造且改造工期短,耗资省,还可节省叉路口信号灯建设投入,基本具备大型立交桥功能,实现叉路口全绿无阻通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俯视图。

    图2是地平面下层机动车分向行驶车道示意图。

    图2阴影区可建环岛桥梁承重立拄区。

    (一)图1中,A道是上、下环岛的双向引道,将左转、掉头和超宽、超限高车辆通过引道进入地面上层环岛桥梁,车辆环岛通行下坡回路面。减少了车流,提高环岛通行效率。

    (二)图2中,车道排序由进路口方向由中至右分别为:A道是左转出、入环岛引道;B道是直行车道(含下坡引道),C道是右转弯车道(含下坡引道),D道是非机动车道。

    (三)图2中,地平面下层采用挖通道式分流车道,将直行和右转弯车辆引入地平面下层分道通行,车道依托地层受力无须支撑立柱,节省建材。(地下车道高度可根据路口条件和限高车型确定)B道是直行车道,C道是右转弯车道,车辆通过地平面下层下坡引道分别进入直行、右转弯通道,直行由B’上坡回路面.右转弯由C’上坡回路面。(根据路口条件和车流量可将直行、右转并引道)

    (四)图2中,东西、南北方向直行的地下车道采取上、下错层相交通行。在易建平缓入地下坡引道的方向建下坡引道通最下层直行车道,下坡引道中后段接右转弯地下通道。

    (五)将行人、非机动车分流在平地面层通行。在下坡引道的上方空间(加盖板)及上坡引道的下方空间供非机动车道拓宽通行区使用,非机动车道空间路幅变宽,有效缓解非机动车拥挤现象,骑车人在此下车推行通过叉路口。人行道(含盲道)延伸接地平面层供行人自由(或按标线)通过叉路口。

    (六)在入地引道入口始端设置入地通行车辆限高横向标杆及标志,阻止超限高车辆进入地下通道。下坡引道周围设暗置阻、排水沟用以阻止雨水下地(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遮雨棚)整个地下设施最低点设置隐蔽积雨水池,将引道的雨水引入积雨水池,采用感应自控电泵排水,并设有报警和照明系统确保通行安全。

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为半隐蔽式层叠结构,它包括地平面层、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地平面以下车道层和车辆上、下坡引道。其特征是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含超宽、超限高车辆)的机动车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进行分层隔离分流。在叉路口地平面层仅有行人、非机动车通行,该系统在城市叉路口建成,其基本具备大型立交桥的功能,实现城市叉路口无阻通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