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摩托车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摩托车锁.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721544 U(45)授权公告日 2011.01.26CN201721544U*CN201721544U*(21)申请号 201020263019.2(22)申请日 2010.07.19B62H 5/16(2006.01)E05B 65/00(2006.01)E05B 15/00(2006.01)(73)专利权人李志平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道厚大道东莞市东海汽车用品有限公司(72)发明人李志平(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代理人谭一兵(54) 实用新型名称安全摩托车锁(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摩托车。
2、锁,其包括一固装于摩托车轮毂一侧的车身构件上的第一本体、一固装于所述车身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本体配合的第二本体及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锁具机构,所述锁具机构包括一锁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一与所述锁具机构配合的安全机构,所述锁栓上设有一可移动且偏离所述锁栓轴线方向延伸的弹销及一与所述弹销配合的弹性机构,在开锁时,所述弹销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伸出所述锁栓且抵顶在所述第二本体上;上锁时,所述弹销在安全机构的作用下缩回至所述锁栓后再上锁。本实用新型安全摩托车锁通过设有安全机构及弹性机构,从而使得所述安全摩托车锁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使得所述安全摩托车锁的性能更加的安全可靠。(51)Int.Cl.(19)中华人民。
3、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5 页CN 201721544 U 1/2页21.一种安全摩托车锁(1),其包括一固装于摩托车轮毂一侧的车身构件上的第一本体(10)、一固装于所述车身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本体(10)配合的第二本体(20)及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中的锁具机构,所述锁具机构包括一锁栓(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与所述锁具机构配合的安全机构,所述锁栓(31)上设有一可移动且偏离所述锁栓(31)轴线方向延伸的弹销(311)及一与所述弹销(311)配合的弹性机构,在开锁时,所述弹销(311)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伸出所。
4、述锁栓(31)且抵顶在所述第二本体(20)上;上锁时,所述弹销(311)在安全机构的作用下缩回至所述锁栓(31)后再上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摩托车锁(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机构包括一可旋转的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上端的防水盖(41)及一安全销(42),所述防水盖(41)的下端面上设有一凹槽(413);所述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的横向收容槽(21)及一与所述横向收容槽(21)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上端面的第一竖向收容槽(22),所述锁栓(31)收容于所述横向收容槽(21)中,所述安全销(42)收容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中;所述锁栓(31)上。
5、设有一收容所述弹销(311)及所述弹性机构于其中的第二竖向收容槽(313),所述弹性机构设于所述弹销(311)及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313)的底壁之间;开锁时,所述弹销(311)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伸出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313)且部分伸入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中,所述安全销(42)的近防水盖(41)端在所述弹销(311)的抵顶下伸入所述凹槽(413)中;上锁时,旋转所述防水盖(41)让所述凹槽(413)与所述安全销(42)错位从而使所述安全销(42)的近防水盖(41)端抵回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中,所述弹销(311)在安全销(42)的抵顶下缩回至所述锁栓(31)的第二竖向收容槽(313。
6、)后再上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摩托车锁(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41)上设有一贯穿所述防水盖(41)的通槽(411),所述通槽(411)的内边缘向所述第二本体(20)延伸形成一旋转部(412),所述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一侧的第三竖向收容槽(23),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23)的底壁向所述防水盖(41)延伸形成有一卡固部(231),所述旋转部(412)套设于卡固部(231)上且收容于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23)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摩托车锁(1),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412)及所述卡固部(231)都是空心圆柱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7、安全摩托车锁(1),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部(231)中插入有一卡持件(43),所述卡持件(43)穿过所述通槽(411)插入至所述卡固部(231)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摩托车锁(1),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412)及所述卡固部(231)之间还设有一弹性元件,所述卡持件(43)上套设有一压环(45),所述压环(45)套设在所述卡持件(43)的近防水盖(41)端且抵压住所述弹性元件的近防水盖(41)端。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摩托车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还设有一定位销(70),所述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与所述横向收容槽(21)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上端面。
8、的第四竖向收容槽(24),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23)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及所述第四竖向收容槽(24)的中间,所述锁栓(31)上设有一与所述第四竖向收容槽(24)连通的横向滑槽(314),所述定位销(70)的近防水盖(41)端抵顶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端面上,所述定位销(70)的远防水盖(41)端可滑动的收容于所述横向滑槽权 利 要 求 书CN 201721544 U 2/2页3(314)中。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摩托车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上还设有一收容一锁壳本体(32)于其中且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上端面的第五竖向收容槽(25),所述防水盖(41)及所。
9、述锁壳本体(32)之间设有一防水圈(60)。权 利 要 求 书CN 201721544 U 1/4页4安全摩托车锁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锁,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安全摩托车锁。背景技术0002 目前,摩托车的防盗锁种类很多,有一种链锁,它可以锁住摩托车的前后车轮,但很容易会被剪断,而且此种锁,在开锁时需将锁具从车上取下,而上锁时又需再装上,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人们又发明了一种固装于摩托车后轮一侧的车身结构上的锁,从而在开锁或上锁时,不再需将锁具从车身上卸下或装上以方便使用者使用。所述锁包括一锁体及一可移动的收容于所述锁体中的锁栓。在上锁状态时,所述锁栓伸出于所述锁。
10、体且伸入所述摩托车后轮的轮毂之间以达到上锁的功能;在开锁时,所述锁栓则缩回所述锁体内。需上锁时,只需摁一下所述锁栓即可。然而,在开锁时,如果由于外力不小心触碰到所述锁栓,而在使用者的行驶途中将所述后轮锁上,其后果则不堪设想,从而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安全摩托车锁。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摩托车锁,其包括一固装于摩托车轮毂一侧的车身构件上的第一本体、一固装于所述车身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本体配合的第二本体及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锁具机构,所述锁具机构包括一锁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一与所述锁具。
11、机构配合的安全机构,所述锁栓上设有一可移动且偏离所述锁栓轴线方向延伸的弹销及一与所述弹销配合的弹性机构,在开锁时,所述弹销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伸出所述锁栓且抵顶在所述第二本体上;上锁时,所述弹销在安全机构的作用下缩回至所述锁栓后再上锁。0005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机构包括一可旋转的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端的防水盖及一安全销,所述防水盖的下端面上设有一凹槽;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一贯穿所述第二本体的横向收容槽及一与所述横向收容槽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本体上端面的第一竖向收容槽,所述锁栓收容于所述横向收容槽中,所述安全销收容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中;所述锁栓上设有一收容所述弹销及所述弹性机构于其中的第二竖向收容槽。
12、,所述弹性机构设于所述弹销及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的底壁之间;开锁时,所述弹销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伸出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且部分伸入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中,所述安全销的近防水盖端在所述弹销的抵顶下伸入所述凹槽中;上锁时,旋转所述防水盖让所述凹槽与所述安全销错位从而使所述安全销的近防水盖端抵回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中,所述弹销在安全销的抵顶下缩回至所述锁栓的第二竖向收容槽后再上锁。0006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盖上设有一贯穿所述防水盖的通槽,所述通槽的内边缘向所述第二本体延伸形成一旋转部,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一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一侧的第三竖向收容槽,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的底壁向所述防水盖延伸形成有一卡固部,所述。
13、旋转说 明 书CN 201721544 U 2/4页5部套设于卡固部上且收容于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中。0007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部及所述卡固部都是空心圆柱形。0008 进一步地,所述卡固部中插入有一卡持件,所述卡持件穿过所述通槽插入至所述卡固部中。0009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部及所述卡固部之间还设有一弹性元件,所述卡持件上套设有一压环,所述压环套设在所述卡持件的近防水盖端且抵压住所述弹性元件的近防水盖端。00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还设有一定位销,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一与所述横向收容槽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本体上端面的第四竖向收容槽,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及所述第四竖向收容槽的。
14、中间,所述锁栓上设有一与所述第四竖向收容槽连通的横向滑槽,所述定位销的近防水盖端抵顶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上,所述定位销的远防水盖端可滑动的收容于所述横向滑槽中。00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有一收容一锁壳本体于其中且贯穿所述第二本体上端面的第五竖向收容槽,所述防水盖及所述锁壳本体之间设有一防水圈。001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安全摩托车锁通过设有安全机构及弹性机构,从而实现在开锁时,所述弹销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伸出所述锁栓且抵顶于所述第二本体上;上锁时,所述弹销需在安全机构的作用下缩回至所述锁栓中以解除对所述锁栓的限制,从而使得所述安全摩托车锁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使得所述安全摩托车锁的性能更。
15、加的安全可靠。附图说明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在上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0014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开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为显示内部结构,去掉了第二本体;0015 图3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盖的结构示意图;0016 图4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显示了第二本体、锁栓、安全销、弹销、定位销及防水盖之间的配合关系;0017 图5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本体的剖面图;0018 图6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在开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为显示内部结构,去掉了防水盖。具体实施方式0019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
16、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0020 请参阅图1、图2及图6,本实用新型安全摩托车锁1用于将一摩托车(图中未示)上锁。所述安全摩托车锁1包括一固装于摩托车轮毂一侧的车身构件上的第一本体10、一固装于所述车身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本体10配合的第二本体20、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中的锁具机构、一设在所述第二本体20上且与所述锁具机构配合的安全机构、若干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于的固定件50、一防水圈60及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中的定位销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50为螺钉。说 明 书CN 201721544 U 3/4页60021 请参阅图1、图2、图4及图5,所述第一。
17、本体10上设有若干纵向贯穿所述第一本体10的固定孔11。所述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的横向收容槽21及一与所述横向收容槽21连通且垂直的第一竖向收容槽22。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的上端面且位于所述横向收容槽21的上方。所述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一侧且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上端面的第三竖向收容槽23。所述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上端面且与所述横向收容槽21连通的第四竖向收容槽24。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23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及所述第四竖向收容槽24之间。所述第二本体20上还设有一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上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二。
18、本体20后端的第五竖向收容槽25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0的纵向收容槽26。所述纵向收容槽26连通所述横向收容槽21及所述第五竖向收容槽25。所述第三竖向收容槽23的底壁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呈空心圆柱形的卡固部231。0022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述锁具机构包括一锁栓31、一与所述锁栓31配合的锁壳本体32及一与所述锁栓31和所述锁壳本体32配合的锁销(图中未示)。所述锁栓31上设有一可移动且偏离所述锁栓31轴线方向延伸的弹销311及一弹性机构(图中未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机构为一螺旋压缩弹簧。所述锁栓31的外围上设有一收容所述弹销311及所述弹性机构于其中的第二竖向收容槽313。所述弹。
19、性机构设于所述弹销311及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313的底壁之间。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设于所述弹销311上,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313的底壁上。所述锁栓31的外围上还设有一与所述第四竖向收容槽24相连通的横向滑槽314。0023 请参阅图1至图6,所述安全机构包括一可旋转的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上的防水盖41、一安全销42、一卡持件43、一弹性元件(图中未示)及一压环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所述卡持件43为螺钉。所述防水盖41上设有一贯穿所述防水盖41的通槽411,所述通槽411的内边缘向所述第二本体20延伸形成一呈空心圆柱形的旋转部412。所述防水盖41的下端面。
20、上设有一向里凹的凹槽413及一圆环状且与所述凹槽413间隔开的卡持槽414。所述防水盖41于设有旋转部412的相对位置上设有一阻挡块4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盖41上设置阻挡块415是为了避免所述防水盖41过度旋转。0024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在组装时,所述固定件50的一端卡持在第一本体10的固定孔11中,所述固定件5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孔11卡持在所述第二本体20上。所述锁栓31收容于所述横向收容槽21中,所述锁壳本体32收容于所述第五竖向收容槽25中。所述锁销收容于所述纵向收容槽26中。所述锁销的一端连接所述锁壳本体32,所述锁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锁栓31。所述定位销70收容于所述。
21、第四竖向收容槽24中。所述定位销70的近防水盖41端抵顶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端面上,所述定位销70的远防水盖41端可滑动的收容于所述横向滑槽314中。所述防水盖41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上端面上。所述安全销42收容于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中。所述安全销42的近防水盖41端可移动的收容于所述凹槽413中。所述防水圈60设于所述防水盖41及所述锁壳本体32之间且收容于所述卡持槽414中,所述防水圈60位于所述锁壳本体32的上方,从而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所述弹性元件套设于所述卡固部231上。所述压环45套设在所述卡持件43的近防水盖41端且抵压住所述弹性元件的近防水盖41端。所述旋转部412套设。
22、于卡固部231上且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三竖向收容槽23中。所述卡持件43穿过所述通槽说 明 书CN 201721544 U 4/4页7411插入至所述卡固部231中。0025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当使用者想将所述摩托车锁1锁上时,只需摁一下所述锁栓31的一端,此时,所述锁栓31的相对端则伸入所述摩托车的轮毂之间,从而达到上锁防盗的目的。在上锁状态时,所述弹性机构处于被压缩的状态,此时,所述弹销311缩回至所述锁栓31的第二竖向收容槽313中,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与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313错位。使用者开锁后,在开锁时,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与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313相连通,所述弹销31。
23、1在弹性机构弹力的作用下伸出所述第二竖向收容槽313且部分伸入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中,所述安全销42的近防水盖41端在所述弹销311的抵顶下伸入所述凹槽413中。此时锁栓31被限制而不能移动,从而即使摁所述锁栓31的一端,摩托车锁也不会锁上,从而消除了在行驶途中摩托车锁锁上的安全隐患。而当使用者想上锁时,需先将所述防水盖41旋转以让所述凹槽413与所述安全销42错位从而让所述安全销42抵回所述第一竖向收容槽22中,与此同时,所述弹性元件被所述压环45向下压,所述弹销311在所述安全销42的抵顶下缩回所述锁栓31的第二竖向收容槽313中,此时,所述锁栓31被解除限制,从而摁所述锁栓31的一端即。
24、可上锁。上锁后,所述防水盖41在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下弹回初始的位置上。002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安全摩托车锁1通过设有安全机构及弹性机构,从而实现在开锁时,所述弹销311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伸出所述锁栓31且抵顶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上以限制所述锁栓31移动;上锁时,所述弹销311需在安全机构的作用下缩回至所述锁栓31中以解除对所述锁栓的限制,从而使得所述安全摩托车锁1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使得所述安全摩托车锁1的性能更加的安全可靠。002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说 明 书CN 201721544 U 1/5页8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1721544 U 2/5页9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1721544 U 3/5页10图4说 明 书 附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