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路障.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2207712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4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20510976.0

申请日:

2010.08.31

公开号:

CN201738262U

公开日:

2011.02.0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避免重复授权放弃专利权IPC(主分类):E01F 13/04申请日:20100831授权公告日:20110209放弃生效日:20111123|||授权

IPC分类号:

E01F13/04

主分类号:

E01F13/04

申请人:

张家港固耐特围栏系统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律

地址:

215618 江苏省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南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代理人:

孙仿卫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外筒体底部与内筒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气弹簧,气弹簧可以带动内筒体升起,在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可以将内筒体分别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升降路障上还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排水管的下端部与内筒体的内部相连通、上端部与外界相连通,排水管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当排水管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单向阀打开,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排水管与外界相连通。该升降路障通过设置连连通器内部与外界的排水管,使得通过各种间隙渗入升降路障内部的积水能够在每次下压内筒体时得以排出,从而提高了其使用的可靠性。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插在所述的外筒体内侧并可相对外筒体上下升降的内筒体,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上分别设有顶盖和底部,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弹簧,所述的气弹簧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的气弹簧的缸体的顶部固定在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气弹簧的活塞杆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底部上,所述的气弹簧能够带动所述的内筒体相对于所述的外筒体上下升降,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路障上还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相连通、上端部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当所述的排水管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所述的单向阀打开,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所述的排水管与外界相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外部,所述的外筒体的筒壁上开设有贯通内外的通孔,所述的排水管的内部与该通孔接通。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位于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单向阀也安装在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的锁眼、位于所述的锁眼的正下方并与所述的锁眼相通的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的连接杆的下端部处的拨叉、收容在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内的销体、与所述的销体相连接的限位块,所述的内筒的底部上对应于所述的限位块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的槽体,所述的槽体沿所述的内筒的底部的径向设置,所述的拨叉能够随着所述的连接杆的转动而做弧线运动,所述的拨叉运动带动所述的限位块在所述的槽体内移动,所述的外筒体的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均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在分别收容于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时分别将所述的内筒体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呈“U”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内壁的上端部嵌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筒体的外壁与所述的密封圈的内缘相紧密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眼呈一字型或十字型或多边形。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升降路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路障。
背景技术
在交通管理、停车管理和私人区域管理中,一些情况下,不允许车辆随意通过或者出入,而不走车辆时又要求行人可以无障碍的通过,这就需要一种可以随时升降但又不能改变空间布局的路障。现有技术中的路障一般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内筒体位于外筒体内侧并可相对外筒体上下升降。由于这些路障的内、外筒体以及其他部件之间并不是密封成一体的,这样相互之间难免密封不好,形成间隙。而由于绝大部分的路障都是露天设置的,在雨水天气中,路障内部很容易渗水。长此以往,会造成路障的升降困难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可靠的升降路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插在所述的外筒体内侧并可相对外筒体上下升降的内筒体,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上分别设有顶盖和底部,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弹簧,所述的气弹簧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的气弹簧的缸体的顶部固定在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气弹簧的活塞杆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底部上,所述的气弹簧能够带动所述的内筒体相对于所述的外筒体上下升降,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的升降路障上还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相连通、上端部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当所述的排水管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所述的单向阀打开,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所述的排水管与外界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的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外部,所述的外筒体的筒壁上开设有贯通内外的通孔,所述的排水管的内部与该通孔接通。
优选地,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位于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单向阀也安装在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
优选地,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的锁眼、位于所述的锁眼的正下方并与所述的锁眼相通的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的连接杆的下端部处的拨叉、收容在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内的销体、与所述的销体相连接的限位块,所述的内筒的底部上对应于所述的限位块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的槽体,所述的槽体沿所述的内筒的底部的径向设置,所述的拨叉能够随着所述的连接杆的转动而做弧线运动,所述的拨叉运动带动所述的限位块在所述的槽体内移动,所述的外筒体的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均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在分别收容于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时分别将所述的内筒体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
优选地,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呈“U”形。
优选地,所述的外筒体内壁的上端部嵌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筒体的外壁与所述的密封圈的内缘相紧密配合。
优选地,所述的锁眼呈一字型或十字型或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通过设置连连通器内部与外界的排水管,使得通过各种间隙渗入升降路障内部的积水能够在每次下压内筒体时得以排出,从而保障升降路障内部一直无积水,提高了其使用的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俯视图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升起状态下的附图1中的A-A剖视图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缩进状态下的附图1中的A-A剖视图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升起状态下的立体图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缩进状态下的立体图示意图。
附图中:1、外筒体;2、内筒体;3、环体;4、缸体;5、顶盖;6、内筒;7、锁眼;8、连接杆;9、拨叉;10、销体;11、限位块;12、槽体;13、上限位块;14、下限位块;15、密封圈;16、排水管;17、环形顶盖;18、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以下详细描述: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1和内筒体2,外筒体1和内筒体2的内部设置有气弹簧,内筒体2的底部为环体3,所述的气弹簧收容于环体3内,所述的气弹簧包括缸体4和活塞杆6,所述的气弹簧的缸体4顶部固定在内筒体2的顶盖5的中心处,所述的气弹簧的活塞杆6底部固定在外筒体1的底部中心处,所述的气弹簧可以带动内筒体2向上运动,内筒体2穿过外筒体1的顶部中心的孔置入外筒体1中。为了使得内筒体1下降到最低位置时能保持在此位置,在外筒体1和内筒体2之间设置锁定机构。如图所示,内筒体2的顶盖的偏心处设置有一个一字型或十字型或多边形的锁眼7,锁眼7的正下方设置有一与锁眼7相通的连接杆8,连接杆8的下端部设置有拨叉9,拨叉9的叉头呈“U”形,拨叉9的叉头内收容一销体10,销体10连接一个限位块11,环体3上对应于限位块11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用于收容限位块11的槽体12,槽体12沿环体3的径向设置,拨叉9可以随着连接杆8的转动而做弧线运动,拨叉9运动带动限位块11在槽体12内移动,外筒体1的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位于同一竖直线上,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均用于收容限位块11,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分别将内筒体2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外筒体1的内壁的上端部嵌有密封圈,内筒体2的外壁与密封圈15的内缘相紧密配合。
外筒体1的外部设置有排水管16,该排水管16为一焊接在外筒体1的外壁上的金属管,该排水管16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外筒体1的下部筒壁上开设有贯通内外的通孔(图中未示出),排水管16的下端部与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此通孔相连通。排水管16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18(此处为一顶针),如图所示,单向阀18安装在外筒体1的环形顶盖17上,排水管16的上端部连接至外筒体1的环形顶盖17上,从而实现有条件的与外界相连通。当排水管16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单向阀18打开,内筒体2的内部通过排水管16与外界相连通。当内筒体2下降至外筒体1的最底部时,内筒体2的内部的气体被压缩,当内部压力大于外界压力时(排水管16内与内筒体2内部相通,压力相同),单向阀18即被打开。其实,该排水管16也兼具“排气通道”的作用。
使用中,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外筒体1埋入预设的位置的地下,是内筒体2的顶盖5的上表面与地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使用一种开锁工具将位于下限位槽14内的限位块11旋出,在所述的气弹簧的作用下,内筒体2慢慢升起,直至所述的气弹簧达到了上升极限,旋转开锁工具,将限位块11旋进上限位槽13,使内筒体2锁定在升起的状态,收起时,利用开锁工具将位于上限位槽13内的限位块11旋出,人力向下压内筒体2的顶盖5,由于向下压内筒体2时,内筒体2内部的气压增大,当其达到一定值时,单向阀18打开,此时如果升降路障的内部有积水,将会通过排水管16排出,当向下压内筒体2的顶盖5至最低处时,将旋转开锁工具,将限位块11旋进下限位槽14,使内筒体2锁定在缩进的状态。
本实施例的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可以缩进外筒体内,在安装之后不改变空间布局,此种升降路障本身具有较大的分量,抗冲击力强,并且此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在升起与缩进的两种状态时的锁定机构与传统的锁定机构相比,采用手动旋转的限位块,比传统的锁定弹簧顶紧的方式更可靠、更安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升降路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升降路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升降路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升降路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升降路障.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738262 U(45)授权公告日 2011.02.09CN201738262U*CN201738262U*(21)申请号 201020510976.0(22)申请日 2010.08.31E01F 13/04(2006.01)(73)专利权人张家港固耐特围栏系统有限公司地址 215618 江苏省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南区(72)发明人徐律(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代理人孙仿卫(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升降路障(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外筒体底部与内筒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气弹簧,气弹簧可以带动内。

2、筒体升起,在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可以将内筒体分别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升降路障上还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排水管的下端部与内筒体的内部相连通、上端部与外界相连通,排水管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当排水管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单向阀打开,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排水管与外界相连通。该升降路障通过设置连连通器内部与外界的排水管,使得通过各种间隙渗入升降路障内部的积水能够在每次下压内筒体时得以排出,从而提高了其使用的可靠性。(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

3、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CN 201738272 U 1/1页21.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插在所述的外筒体内侧并可相对外筒体上下升降的内筒体,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上分别设有顶盖和底部,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弹簧,所述的气弹簧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的气弹簧的缸体的顶部固定在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气弹簧的活塞杆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底部上,所述的气弹簧能够带动所述的内筒体相对于所述的外筒体上下升降,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路障上还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相连通、上端部与外界相。

4、连通,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当所述的排水管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所述的单向阀打开,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所述的排水管与外界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外部,所述的外筒体的筒壁上开设有贯通内外的通孔,所述的排水管的内部与该通孔接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位于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单向阀也安装在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的锁眼、位于所述的锁眼的正下方并与所述的锁眼相通的连接。

5、杆、设置在所述的连接杆的下端部处的拨叉、收容在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内的销体、与所述的销体相连接的限位块,所述的内筒的底部上对应于所述的限位块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的槽体,所述的槽体沿所述的内筒的底部的径向设置,所述的拨叉能够随着所述的连接杆的转动而做弧线运动,所述的拨叉运动带动所述的限位块在所述的槽体内移动,所述的外筒体的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均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在分别收容于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时分别将所述的内筒体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4。

6、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呈“U”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内壁的上端部嵌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筒体的外壁与所述的密封圈的内缘相紧密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路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眼呈一字型或十字型或多边形。权 利 要 求 书CN 201738262 UCN 201738272 U 1/3页3一种升降路障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路障。背景技术0002 在交通管理、停车管理和私人区域管理中,一些情况下,不允许车辆随意通过或者出入,而不走车辆时又要求行人可以无障碍的通过,这就需要一种可以随时升降但又不能改变空。

7、间布局的路障。现有技术中的路障一般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内筒体位于外筒体内侧并可相对外筒体上下升降。由于这些路障的内、外筒体以及其他部件之间并不是密封成一体的,这样相互之间难免密封不好,形成间隙。而由于绝大部分的路障都是露天设置的,在雨水天气中,路障内部很容易渗水。长此以往,会造成路障的升降困难等问题。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可靠的升降路障。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插在所述的外筒体内侧并可相对外筒体上下升降的内筒体,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上分别设有顶盖和底部,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弹簧,所述的气弹簧包括缸。

8、体和活塞杆,所述的气弹簧的缸体的顶部固定在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气弹簧的活塞杆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底部上,所述的气弹簧能够带动所述的内筒体相对于所述的外筒体上下升降,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的升降路障上还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相连通、上端部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当所述的排水管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所述的单向阀打开,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所述的排水管与外界相连通。0005 优选地,所述的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的外筒体的外部,所述的外筒体的筒壁上开设有贯通内外的通孔,所述的排水管。

9、的内部与该通孔接通。0006 优选地,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部位于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所述的单向阀也安装在所述的外筒体的顶盖上。0007 优选地,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的内筒体的顶盖上的锁眼、位于所述的锁眼的正下方并与所述的锁眼相通的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的连接杆的下端部处的拨叉、收容在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内的销体、与所述的销体相连接的限位块,所述的内筒的底部上对应于所述的限位块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的槽体,所述的槽体沿所述的内筒的底部的径向设置,所述的拨叉能够随着所述的连接杆的转动而做弧线运动,所述的拨叉运动带动所述的限位块在所述的槽体内移动,所述的外筒体的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

10、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均用于收容所述的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在分别收容于所述的上限位槽和所述的下限位槽时分别将所述的内筒体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说 明 书CN 201738262 UCN 201738272 U 2/3页40008 优选地,所述的拨叉的叉头呈“U”形。0009 优选地,所述的外筒体内壁的上端部嵌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筒体的外壁与所述的密封圈的内缘相紧密配合。0010 优选地,所述的锁眼呈一字型或十字型或多边形。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通过设置连连通器内部与外界的排水管,使。

11、得通过各种间隙渗入升降路障内部的积水能够在每次下压内筒体时得以排出,从而保障升降路障内部一直无积水,提高了其使用的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0012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俯视图示意图;0013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升起状态下的附图1中的A-A剖视图示意图;0014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缩进状态下的附图1中的A-A剖视图示意图;0015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升起状态下的立体图示意图;0016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缩进状态下的立体图示意图。0017 附图中:1、外筒体;2、内筒体;3、环体;4、缸。

12、体;5、顶盖;6、内筒;7、锁眼;8、连接杆;9、拨叉;10、销体;11、限位块;12、槽体;13、上限位块;14、下限位块;15、密封圈;16、排水管;17、环形顶盖;18、单向阀。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以下详细描述:0019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它包括外筒体1和内筒体2,外筒体1和内筒体2的内部设置有气弹簧,内筒体2的底部为环体3,所述的气弹簧收容于环体3内,所述的气弹簧包括缸体4和活塞杆6,所述的气弹簧的缸体4顶部固定在内筒体2的顶盖5的中心处,所述的气弹簧的活塞杆6底部固定在外筒体1的底。

13、部中心处,所述的气弹簧可以带动内筒体2向上运动,内筒体2穿过外筒体1的顶部中心的孔置入外筒体1中。为了使得内筒体1下降到最低位置时能保持在此位置,在外筒体1和内筒体2之间设置锁定机构。如图所示,内筒体2的顶盖的偏心处设置有一个一字型或十字型或多边形的锁眼7,锁眼7的正下方设置有一与锁眼7相通的连接杆8,连接杆8的下端部设置有拨叉9,拨叉9的叉头呈“U”形,拨叉9的叉头内收容一销体10,销体10连接一个限位块11,环体3上对应于限位块11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用于收容限位块11的槽体12,槽体12沿环体3的径向设置,拨叉9可以随着连接杆8的转动而做弧线运动,拨叉9运动带动限位块11在槽体12内移动,外。

14、筒体1的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位于同一竖直线上,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均用于收容限位块11,上限位槽13和下限位槽14分别将内筒体2锁定在升起状态和缩进状态,外筒体1的内壁的上端部嵌有密封圈,内筒体2的外壁与密封圈15的内缘相紧密配合。0020 外筒体1的外部设置有排水管16,该排水管16为一焊接在外筒体1的外壁上的说 明 书CN 201738262 UCN 201738272 U 3/3页5金属管,该排水管16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外筒体1的下部筒壁上开设有贯通内外的通孔(图中未示出),排水管16的下端部与内筒体的内部通过此通孔相连。

15、通。排水管16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18(此处为一顶针),如图所示,单向阀18安装在外筒体1的环形顶盖17上,排水管16的上端部连接至外筒体1的环形顶盖17上,从而实现有条件的与外界相连通。当排水管16内的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单向阀18打开,内筒体2的内部通过排水管16与外界相连通。当内筒体2下降至外筒体1的最底部时,内筒体2的内部的气体被压缩,当内部压力大于外界压力时(排水管16内与内筒体2内部相通,压力相同),单向阀18即被打开。其实,该排水管16也兼具“排气通道”的作用。0021 使用中,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降路障的外筒体1埋入预设的位置的地下,是内筒体2的顶盖5的上表面与地面位于同。

16、一平面内,使用一种开锁工具将位于下限位槽14内的限位块11旋出,在所述的气弹簧的作用下,内筒体2慢慢升起,直至所述的气弹簧达到了上升极限,旋转开锁工具,将限位块11旋进上限位槽13,使内筒体2锁定在升起的状态,收起时,利用开锁工具将位于上限位槽13内的限位块11旋出,人力向下压内筒体2的顶盖5,由于向下压内筒体2时,内筒体2内部的气压增大,当其达到一定值时,单向阀18打开,此时如果升降路障的内部有积水,将会通过排水管16排出,当向下压内筒体2的顶盖5至最低处时,将旋转开锁工具,将限位块11旋进下限位槽14,使内筒体2锁定在缩进的状态。0022 本实施例的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可以缩进外筒体内,在安装。

17、之后不改变空间布局,此种升降路障本身具有较大的分量,抗冲击力强,并且此种升降路障的内筒体在升起与缩进的两种状态时的锁定机构与传统的锁定机构相比,采用手动旋转的限位块,比传统的锁定弹簧顶紧的方式更可靠、更安全。0023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1738262 UCN 201738272 U 1/3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1738262 UCN 201738272 U 2/3页7图3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1738262 UCN 201738272 U 3/3页8图5说 明 书 附 图CN 201738262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