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的现有技术是具有一个安装在梭床体中在垂直平面内摆动的摆梭的缝纫机纱线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还具有一个安装在摆梭上带有底线的梭心套,一个摆梭推动器和一个安装于摆梭推动器为将线圈穿入缝料时短时间地固定住缝纫线圈后纱线臂的机构。 带有摆动的摆梭,所谓CB-摆梭的缝纫机相对于其它摆梭系统的优点为,绕摆梭及梭心套引导的面线线圈不扭转,通过推动器和摆梭的反向运动不需要特殊的辅助装置能保证行线自由地穿入摆梭和推动器定位销之间。因此这种摆梭一般对纱线张力很不敏感,并制成均匀美观的线缝。
然而和在其它的摆梭系统中一样,在CB-摆梭中在缝纫线的两个线臂间也产生相互的摩擦,摩擦的强度随缝纫的条件(针迹类型、针迹长度、针迹宽度、纱线特性、缝纫速度等)有所不同,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缝纫的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在已有的装置中,缝纫线圈完全围绕在摆梭体及存放底线的梭心套上并在摆梭即将到达转向点前脱落下来。然后线圈被挑线杆拉入缝料中。此时主要是引向缝纫针的线圈前线臂被向上拉,而穿过缝料,位于摆梭后的纱线臂几乎保持不动。从梭心套引向缝料背面的底线在两根纱线臂之间移动,并不妨碍穿针引线。在针迹长度和宽度较大时,在从右边进针转到从左边进针的过程中,缝纫机针从处于梭心套和缝料之间的底线后面穿过。由此,面线在线圈脱落后由摆梭将其绕在底线上,因此会在前纱线臂和面线结上产生附加的纱线摩擦。这样,面线的后线臂被迅速地向上拉起。在中等到高的缝纫速度时,这种情况不起作用,因为线圈的形成过程非常迅速,而后纱线臂来不及对底线的前纱线臂产生附加摩擦。在缝纫速度较低时,纱线彼此之间长时间缓慢地产生摩擦,使附着摩擦分量起的作用大于滑动摩擦分量。因此面线线圈的后纱线臂上拉太快,使纱线不能完全穿入缝料,产生较松的针迹。这种松的针迹一般出现得很不规律,并损害线缝的外观。
在专利DE-GM7016286中介绍了一种带旋转梭的缝纫机。缝纫线圈在从旋转梭脱落下来后,被一喇叭形臂和一个靠在其上的支持板导引,其一方面防止纱线相互之间的摩擦和接触,另一方面防止出现线圈不规则的松动。
这一措施能满足采用旋转摆梭时的要求。但该方法不能用于摆动的摆梭上。
在德国专利423990中在旋转的摆梭的梭心壳上设置了一个凸台,它拉住引向缝料的缝纫线圈臂,直到引向纱线储备的线圈臂在梭心壳和定位杆之间穿过。
在专利DE-OS3342770中在摆梭推动器上设置了一个在缝纫机针上升时拉住缝纫线圈后臂的弹簧。
在前述两个文献中所描述的拉住缝纫线圈后臂的方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后纱线臂上拉。然而它们的缺点在于,纱线线圈松开太猛因而产生跳针。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避免已有的这些装置的缺点,并提供一种装置,在这种装置中当针左进针时,在针提升时纱线能被有效地导引而在缝纫线圈松脱之后纱线能缓和地被拉入缝料中。
本发明中该任务由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加以实现,即所述控制装置具有一个摆梭推动器和一个安装于摆梭推动器上为将线圈穿入缝料时短时间地同定住缝纫线圈后纱线臂的机构,该机构由一个安装于摆梭推动器(1)表面(5)上、将缝纫线圈(13)在完全脱开前主动导引缝纫线圈(13)的后纱线臂(57)、并使缝纫线圈(13)偏转的凸轮(9)构成,而且另一机构安装在梭床体(7)的最高点处以便将后纱线臂(57)强制导向凸轮(9)。
也可以以下述方式导引缝纫线圈,即在纱线线圈松开期间,一方面使纱线线圈远离底线,而另一方面后纱线臂一直到线圈即将脱落前被固持住,并最后可以缓和地从支持装置上脱落下来。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介绍。
其中:
图1至图8及图9a去掉梭床盖板环后的摆梭装置,在各图中摆梭处于形成缝纫线圈并穿入缝料时的各种不同的位置上。
图7a图7中的Ⅶa-Ⅶa剖面
图9图9a摆梭上部分的放大图
图10凸轮的视图
图11带有局部剖开的摆梭推动器的凸轮侧视图
在这些图中略去了缝纫机中对理解本发明所不必要的部分。CB-摆梭的工作原理是已知的,所以这里也不再详述。
在图1至图8和图9a中可以看到梭床体7,它带有摆梭推动器1和安放在其中的摆梭3,为观察方便,摆梭的壳体被部分地剖开。摆梭装置是处于从前面看的状态,即打开缝纫机的外壳并取下未示出的梭床盖环后操作者所看到的状态。
在摆梭推动器1上对着摆梭3的盘形表面5上安装了一个肾状凸轮9。摆梭推动器安装在梭床体7中并可绕轴A摆动,凸轮9由金属或塑料构成并和摆梭推进器1构成一体,可以用螺钉固定、粘结或插装起来。凸轮9的背部11是倾斜的,其最大高度为h,即在形成一个缝纫线圈13时,在旋转方向看位于前面的凸缘15的范围内距表面5的最大距离。在凸缘15中有一个基本上平行于表面5的槽17其深度朝两个端部19和21的方向上是减小的。
在图10和11中为放大了的凸轮9的一种可行的结构,它具有根部23,该根部可以插入摆梭推动器1中形状与其完全相同的槽中。
摆梭3以已知的方式安装在梭床体7中。摆梭3上面的装有底线29的梭心套27由摆梭芯轴25支承并被装在其上的梭门盖31卡住。在梭心套27上安装了一个朝上的梭柄33,它嵌入未在图中示出的梭床体7中,并防止梭心套27转动。梭床体7具有图9中所示的缺口37,在缺口中设置一个沿摆梭3的旋转轨道上升的凸台39。在凸台39上设有纱线导向槽55。缺口37至少被一块纱线导向板41覆盖住一部分,导向板用螺钉43固定在梭床体7上。碗形摆梭3在对应凸轮9的位置具有一个平行于凸轮9凸缘15外形的凹部45,凹部的边缘离凸缘15的边缘距离略小于1毫米,并形成一个均匀的间隙47。凸轮9沿着与摆梭3形成的间隙47具有其最大的高度h。如图9所示,在梭床体7缺口37中的凸台39,右边具有一个与摆梭3旋转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49,左边具有一个平行于A轴的平面53,该平面上有一与A轴成一角度的槽55。
在梭床体7中凸轮9和凸台39对缝纫线圈13的作用借助图1至9描述如下。
当针59从针板孔中心(轴B)右面进针时,即右进针时,缝纫线圈13的纱线臂51,57和底线29不受到阻碍。但只要针从轴B的左面进针,即左进针时,它也从左面和从梭心套27向缝料61运行的底线29的后面进针。由此绕摆梭3导引的缝纫线圈13基本上以螺旋线的形式紧绕在底线29上形成一个结并在拉入缝料时被固定住。
从针板孔中心(轴B)左边穿过缝料61的由针59导引的缝纫线63在图1至图3中被向右旋转的摆梭3钩住并形成连续变大的缝纫线圈13。缝纫线圈13的后纱线臂57置入凸台39的槽55中,并通过槽55的斜面引入凸轮9上槽17的运行轨道中。缝纫线圈13的前纱线臂51和后纱线臂57向前或向后同时向下并从右向左滑到摆梭3的表面上。在摆梭3的回转点(图3所示位置)缝纫线圈13从摆梭3上脱落,而其前纱线臂51被挑线杆(图中未示出)向上拉动。
在形成缝纫线圈13的时候,固定在摆梭推动器1上的凸轮9同时顺时针转动,并处于梭床体7缺口37下的最高点。从缝料61向下运行,处于凸台39的槽55中的后纱线臂57,在凸轮9即将到达其终点位置前,从旋转方向看被位于前面的槽17所抓住并略微向右弯曲固持于槽17中(图3)。
在终点位置(图4),后纱线臂57就围绕着凸轮9相对于梭心套27略微向左;前纱线臂51由梭柄33固定与底线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弹跳,这样缝纫线圈13经过梭心套27的梭柄33的自由端刚好绕在凸轮9上(图5)。从后纱线臂59被凸轮9的槽17抓住起,后纱线臂就位于槽17和凸台39槽55中;前纱线臂51绕住底线29并首先通过凸轮9的端部19和21经过其后背11滑向凸缘15(图6)。前纱线臂51向凸轮9的凸缘15靠近,这样缝纫线圈13的下端就处于凸缘15中槽17的过渡出口段,面线圈13即后纱线臂59就连续地从槽17中被拉上来。
因此从凸轮9经槽55引向缝料61的后行线臂57的上段,在缝纫线圈13从凸轮9上脱下的那一时刻(图7)之前可不向上滑动。
在已变得很小的缝纫线圈13中,当从左面进针时,仍有足够的空间给底线29提供一个几乎没有摩擦的通道。因为后纱线臂57在退针的最后阶段总是位于凸台39左侧的槽55中,而前纱线臂51在缝纫线圈13从凸轮9上脱落后落到斜面49上,并沿此斜面滑到凸台39的前端。然后缝纫线圈13从凸台39脱开(图8和图9)并完全进入缝料61中。从缝料61来的后纱线臂57最后被固定住,而缝纫线圈13通过向上拉动前纱线臂51被松开。当从左面进针时,由于上拉前线臂51而引起的摩擦使后纱线臂57上拉的现象得以完全避免,从而得到一个均匀无疵点的针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