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810207997.2
2008.12.26
CN101761483A
2010.06.30
驳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F04C 29/02申请公布日:201006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C 29/02申请日:20081226|||公开
F04C29/02; C09D127/18; C09D127/12; C09D163/00; C09D175/04; C09D171/00; C09D5/00
F04C29/02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沈建芳; 黄波
201206 上海市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云桥路1051号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赵志远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具有不粘性的涂料涂于压缩机的内表面,当压缩机排气阀排出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和润滑油雾混合物扩散到压缩机内表面时,油雾凝集落下,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1. 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将具有不粘性的涂料涂于压缩机的内表面,当压缩机排气阀排出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和润滑油雾混合物扩散到压缩机内表面时,油雾凝集落下,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涂料具备不粘性、耐热性、抗湿性、化学惰性和优异的绝缘稳定性及低摩擦性,在150℃高温下不与制冷剂发生化学作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涂料选自特氟龙、含氟烯类聚合物、丙烯酸改性含氟聚合物、含氟环氧树脂、含氟聚氨酯及全氟聚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尤其是涉及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制冷压缩机工作时需要润滑油在机内起润滑、冷却和密封的作用。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润滑油往往随压缩机排气进入冷凝器甚至蒸发器,润滑油的流向如图1所示,在传热壁面上凝成一层油膜,由于油膜导热系数小,使得冷凝器或蒸发器的传热效果降低。同时压缩机内部零部件也会因缺少润滑油润滑而增加磨耗,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分离效果好的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将具有不粘性的涂料涂于压缩机的内表面,当压缩机排气阀排出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和润滑油雾混合物扩散到压缩机内表面时,油雾凝集落下,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所述的涂料具备不粘性、耐热性、抗湿性、化学惰性和优异的绝缘稳定性及低摩擦性,在150℃高温下不与制冷剂发生化学作用。 所述的涂料选自特氟龙、含氟烯类聚合物、丙烯酸改性含氟聚合物、含氟环氧树脂、含氟聚氨酯及全氟聚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选择具有不粘性、耐热性、化学惰性和优异的绝缘稳定性及低摩擦性的高性能涂料,涂抹于制冷压缩机的壳体或壳盖的内表面上。从压缩机排气阀排出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和润滑油雾混合物,扩散到压缩机内表面,油雾凝集落下,从而达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具有以下优点: 1.利用涂料的不粘性进行制冷压缩机的油气分离,操作简单方便。 2.降低压缩机排气侧制冷剂蒸汽和润滑油油雾混合物中油的浓度,降低油循环率(OCR),增强了压缩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提高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性能,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压缩机的润滑油流向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压缩机的润滑油流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一种车用全电动涡旋压缩机,使用具有不粘性的涂料特氟龙涂于制冷压缩机的内表面,当压缩机排气阀排出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和润滑油雾混合物扩散到压缩机内表面时,油雾凝集落下,从而达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目的。涂料必须具备不粘性、耐热性、抗湿性、化学惰性和优异的绝缘稳定性及低摩擦性,满足150℃高温下且不与制冷剂发生化学作用的特性要求。 上述涂料还可选自含氟烯类聚合物、丙烯酸改性含氟聚合物、含氟环氧树脂、含氟聚氨酯及全氟聚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具有不粘性的涂料涂于压缩机的内表面,当压缩机排气阀排出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和润滑油雾混合物扩散到压缩机内表面时,油雾凝集落下,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