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流程,尤其是污水处理能回收污水资源的循环污泥法合成给排水渠道;包括水平及梯形渠道的双层三向四带隧道渠,垂直渠道的双层三环四带水塔及水井和双层三角四带水塔及水井。 现有一般地面水渠和垂直渠道在地面上的水塔及在地面或水面下的水井,都是在日常环境中司空见惯、平凡而又频繁地给水或排水。但有这样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这些水渠、水塔及水井都是输送原水,并不运作给水处理或排水处理;另一方面所在给水后和排水前的现有污水处理,自从活性污泥法创立及在1914年开始实施以来,其传统生物处理污水流程是一种二级处理,且于现有各种渠道而外需要更多的地面和费用,建造和运作现有各种污水处理设备。然而,生物处理出水因不能直接作为一般工业重复用水而被普遍地排放出去,其结果不仅仍是经久大量地浪费污水资源,丧失其经济收益,而且是常年累积地污染水体环境,且在全球泛滥成灾。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污泥法合成给排水渠道,包括水平及梯形渠道的双层三向四带隧道渠,垂直渠道的双层三环四带水塔及水井和双层三角四带水塔及水井,均为污水处理设置在一个渠道设备之中,并能方便地回收污水资源的非食用水,剩余污泥和污泥沼气。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循环污泥法合成给排水渠道,有着一系列垂直封闭的塔井、水平连接在一个渠道外墙之中,且为循环污泥法合成给排水流程:即一级处理消化带、二级处理氧化带、三级处理淡化带和净化带顺序给排水连接;消化带循环沉淀、氧化带生物过滤、淡化带化学沉淀和净化带复合过滤,全部并连分流为循环污泥混合原始污水连接。因此,当循环污泥混合原始污水连接为一种稳定的循环混合污水时,所含各种污染物质由于全部并连分流为循环污泥的足够分离而能充分净化为某种任意稳定的非食用水,其循环消化的剩余污泥和污泥沼气,也就随之能被足够分离出来,从而能够方便地实现污水处理必须全面回收污水资源,才能达致污水最终无害化处理的环境目的。
由于本发明地上述渠道,包括一系列单元塔井,连接管道和闸门,沉淀斜板和生物填料,均可在一个渠道设备内预制组装而成,同时方便地运作全部流程,仅采用渠道自身的建造构件,所以结构简单严密,用地高度集中,造价相对便宜,而且持久耐用及安全可靠。
以下结合本发明附图及其实施例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循环污泥法合成给排水流程原理图。
图2是图1的纵向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双层三向四带隧道渠的横剖图。
图4是图3的平面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双层三环四带水塔及水井的平剖图。
图6是图5的纵向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双层三角四带水塔及水井的平面图。
图8是图7的纵向流程图。
在以上所有附图中:
Ⅰ.消化带 Ⅱ.氧化带 Ⅲ.淡化带 Ⅳ.净化带;
Ⅰ′.循环沉淀出水 Ⅱ′.生物过滤出水 Ⅲ′.化学沉淀出水 Ⅳ′.复合过滤出水 Ⅰ″.循环沉淀污泥 Ⅱ″.生物过滤污泥 Ⅲ″.化学沉淀污泥 Ⅳ″.复合过滤污泥;x-x′.横向 y-y′.纵向 z-z′.垂向;
1.原始污水 1′循环混合污水 2.循环混合污泥 2′.循环污泥 3.回流混合污泥 4.消化剩余污泥 5.消化污泥沼气 5′.沼气池 6.空气氧 7.混凝剂 7.1软化剂 7.2除磷剂 7.3除盐剂 7.4助滤剂 8.消毒剂 9.分流池 10.塔井 11.沉淀斜板 12.生物填料 13.多层介质填料 14.沼气顶盖 15.平台 16.提水泵 17.冲洗泵 18.循环泵 19.配水管 19′.配水闸 20冲洗闸 21.非食用水 22.侧通道 23.顶通道 24.分流管 24′.分流闸 25.顶流管 26.循环污泥管 27.回流污泥管 28.冲洗污泥管 29.渠道外墙 30.隧道 31.塔井外墙 32.塔井内墙 33.塔井隔墙 34.上层外环塔井 34′.下层外环塔井 35.上层内环塔井 35′.下层内环塔井 36.底环塔井 37.塔井中心柱 38.生物滤床 39.介质滤床 40.塔井给水箱 41.三角形塔井。
在图1、图2中设置为循环污泥法合成给排水流程:
消化带(Ⅰ)是一组Ц形双层、循环整流循环沉淀的斜板式塔井(10);其井底为分流池(9),分流循环沉淀污泥(Ⅰ″),回收消化剩余污泥(4);井顶为沼气池(5′),回收为消化污泥沼气(5);其原始污水(1)混合循环污泥(2′)的循环混合污水(1′),经循环沉淀出水(Ⅰ′)即与后续氧化带(Ⅱ)进水连接;
氧化带(Ⅱ)是一组Ц形双层、循环整流生物过滤的填料式塔井(10);其井底为分流池(9),分流生物过滤污泥(Ⅱ′);其顶面平台(15)依次循环混合空气氧(6)连接,经生物过滤出水(Ⅱ′)即与后续淡化带(Ⅲ)进水连接;
淡化带(Ⅲ)是一组Ц形双层、循环整流化学沉淀的斜板式塔井(10);其井底为分流池(9),分流化学沉淀污泥(Ⅲ″);其顶面平台(15)依次循环混合软化剂(7.1)、除磷剂(7.2)、除盐剂(7.3)和助滤剂(7.4)连接,经化学沉淀出水(Ⅳ′)即与后续净化带(Ⅳ)进水连接;
净化带(Ⅳ)是一组平行沉淀斜板(11)、生物填料(12)和多层介质填料(13)复合过滤的升流式塔井(10);其井底为分流池(9),并在冲洗状态分流复合过滤的冲洗污泥及其冲洗状态由配水管(19)关闭配水闸(19′)和冲洗分流管(24)开启冲洗闸(20)组合而成;其顶面复合过滤出水于顶面平台(15)混合消毒剂(8)输出,即为末端回收的非食用水(21)。
在图3、图4中设置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双层三向四带隧道渠是集装塔井的水平或梯形渠道。其隧道(30)二侧为依次间隔的侧通道(22),交替纵向(y-y′)二侧自内向外或自外向内的横向(x-x′)连通;隧道顶部为依次间隔的顶通道(23)及其顶流管(25),交替纵向顶部自上向下或自下向上的垂向(z-z′)连通,底部设多组分流池(9),分流污泥由分流管(24)及其分流闸(24′)以及冲洗闸(20)分别连接隧道二侧相应的循环污泥管(26),回流污泥管(27)和冲洗污泥管(28)。
在图5、图6中设置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双层三环四带水塔及水井是独立塔井的垂直渠道。其主体塔井分成上、下二层及底层,内外二环及底环:下层内环及底层延伸至外环边缘的底环塔井(36)为消化带(Ⅰ);上层外环塔井(34)为氧化带(Ⅱ);下层外环塔井(34′)为淡化带(Ⅲ);上层内环塔井(35)为净化带(Ⅳ)。
在图7、图8中设置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双层三角四带水塔及水井是独立一层塔井的垂直渠道。其主体塔井正交分成四个方形塔井,每个方形塔井对称分为一对三角形塔井(41),一对三角形塔井为一个处理流程,依次连接为消化带(Ⅰ)、氧化带(Ⅱ)、淡化带(Ⅲ)和净化带(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