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815883.1(22)申请日 2014.12.25C05F 11/08(2006.01)C05G 3/00(2006.01)A01G 1/00(2006.01)C12N 1/20(2006.01)C12R 1/22(2006.01)C12R 1/41(2006.01)C12R 1/01(2006.01)(71)申请人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地址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金农社区金农路1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72)发明人 王小利 曾庆飞 陆瑞霞 刘正书陈莹 舒健虹 李小冬(74)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
2、0代理人 李余江 程新敏(54) 发明名称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生物菌肥由以下菌液体积比的菌株制成:菌株DR19:菌株DR9:菌株 DR24:菌株 DR4:菌株 D2:菌株 D4:=1:1:2:1:1。施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可以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磷素、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大豆与豆科牧草在土壤中的有效氮磷等养分,同时还能分泌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并改善植物的营养结构,增加大豆的产量,提高牧草的营养品质。(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3、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96574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4.08CN 104496574 A1/1页21.一种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它由分离自大豆的根际生物菌制备而成,所述根际生物菌包括至少三种的兼具IAA分泌能力的溶磷菌株和至少一种兼具溶磷能力的植物激素分泌菌株以及至少两种根瘤菌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兼具IAA分泌能力的溶磷菌株包括菌株DR19、DR9、DR24 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兼具溶磷能力的植物激素分泌菌株包括菌株DR4。
4、,所述根瘤菌株包括菌株D2、D4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其中在分类上DR9属于克雷伯氏菌属中的变栖克雷伯氏菌,DR24属于肠杆菌属中的阴沟肠杆菌,DR4属于肠杆菌属中的中间型肠杆菌,D2属于根瘤菌属中的豆根瘤菌,D4属于根瘤菌属中的土壤根瘤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菌肥由以下菌液体积比的菌株制成:菌株DR19:菌株DR9:菌株DR24:菌株DR4:菌株D2:菌株D4:=1:1:1: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菌肥由以下菌液体积比的菌株制成:菌株DR19:菌株DR9:菌株DR24:菌株DR4 。
5、:菌株D2:菌株D 4 := 1 :1 :1 :2 :1 :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菌肥由以下菌液体积比的菌株制成:菌株DR19:菌株DR9:菌株DR24:菌株DR4 :菌株D2:菌株D 4 := 2 :2 :1 :3 :1 :1 。6.一种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经活化后的菌株DR19、DR9、DR24、DR4、D2、D4按1:1:2:1:的菌液接种量接种于SOC液体培养基中,在2628、180200rpm的条件下振荡培养,至菌液OD600达0.50.8时停止发酵获得液体活菌制剂,用腐殖土作为载体,将活菌。
6、制剂经无菌载体吸附培养、称量分装而制成固体活菌制剂。7.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在促进大豆结荚上的应用。8.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在促进白三叶生长及提高白三叶营养成分的应用。9.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在促进百脉根生长及提高百脉根营养成分的应用。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96574 A1/7页3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肥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该生物菌肥的应用。背景技术0002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
7、的大量元素之一,而土壤中氮、磷元素缺乏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我国而言,调查结果显示,74%的耕地缺磷,而且农田土壤中磷是以磷酸盐的化合状态存在的,化合态中的磷由于与土壤中的Fe3+、Ca2+和Al3+等结合而呈水不溶性,很难被植物吸收,所以农业生产中每年必须向土壤施入大量的可溶性磷肥。对于所施入的磷肥,当季作物的利用率一般只有5%10%,加上作物的后效,也不超过25%,施入土壤的大部分磷肥实际上是以无效态累积于土壤中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维持和提高作物产量,化肥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土壤氮素和磷素缺乏问题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特别在我国,化肥的年产量、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使用量均居世界。
8、第一。但化肥生产成本高,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还伴随出现了肥效下降、利用率降低等现象,而且随着土壤和植物中 NO2- 等离子的累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污染环境、危及人畜及食品安全等生态问题。与此同时,生产化肥对非再生能源消耗较大,施用化肥又会导致土壤团粒结构及微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负面效应。因此,探寻其它肥料来源特别是生物肥料以部分替代化肥的作用已是目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0003 国内外研究表明,耕地和未开垦土壤是自然界中微生物最富集的地方植物根际土壤中存在着大量有益微生物。微生物是土壤中的活有机体,是提高土壤肥力不可缺少的活性成分,如土壤中的固氮菌可固定空气中的N2,为植物所利用,促进植物生长。
9、;溶磷菌能够将土壤中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磷素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状态,另外,有的溶磷微生物兼具固氮和分泌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等的特性。用从植物根际分离获得的高效促生菌研制成的复合接种剂(微生物菌肥),不但可以活化土壤难溶性磷源,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供氮、磷素营养,同时还有助于农作物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改善植物营养结构,调节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病能力。利用有益微生物菌株制成的生物菌肥与化肥相比具有成本低、使用安全、持续效果好、增产稳定、非再生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无环境和食品污染等优点,同时,还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良盐碱地。因此,开展植物根际促生菌资源的研究及生物菌肥的研。
10、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0004 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埃及等)对生物肥料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已有自己的成果和产品。如印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有了小麦、水稻等的生物菌肥;巴基斯坦国家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研究所于1996年利用从禾本科植物根际分离出的生长促进菌株AzoarcusK-1、Azospirillum N-4、Azospirillum ER-20、Psedomonas 96-51 等开发研制成 BIOPOWER 生物菌肥,以低廉的价格、明显的收效,优秀的环保特性而受到青睐。但有关豆科作物根际生物菌肥的研究却未见报道。0005 我国在根瘤菌方。
11、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有关豆科植物说 明 书CN 104496574 A2/7页4根际溶磷菌、分泌植物激素菌及与根瘤菌互作等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虽然国外已有规模化的促生菌肥产品,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植物根际生存着不同的促生菌株,而不同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我国特定气候、生境中不断地分离、更新活性菌株,研制和开发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制剂,生产出适合我国特定气候、特定环境的生物菌肥新产品,这将对我国现代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0006 在豆科作物中,大豆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粮食、油料、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重要作物,可养人、。
12、养畜、养地,又可出口创汇,在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总的来说,我国大豆生产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年度丰歉变化大,地区产量不平衡,特别与美国等大豆主产国相比,单产差距很大,其原因除了品种与种植方式外,还与肥料种类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豆科植物中,豆科牧草是一种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重要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的优良牧草中,豆科牧草占据着50%以上的比重,在草地草坪建植、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三元结构农业”和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豆科牧草的生产力水平差异很大。豆科植物对磷素都具有较。
13、强的依赖性,因为磷素是豆科植物根瘤菌结瘤作用的必须元素,直接影响到根瘤形成的数量及固氮效率,同时,磷素还能影响作物对钾素的吸收,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及抗逆能力。在现有技术中,国内外有关豆科作物接种剂均以单一根瘤菌为主,尚无集合根瘤菌株、溶磷菌株和分泌植物激素菌株的复合接种剂,急需解决接种剂品种单一、促生效应低的实际问题。因此,从不同种质、生境的豆科作物根际筛选高效溶磷菌株、根瘤菌株、分泌植物激素菌株,研发豆科作物根际生物菌肥,为豆科作物生产提供新型“环境友好”肥料,具有重大意义。发明内容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化肥生产成本高、肥效低、非再生资源消耗量大、危害人畜、环保性差,。
14、豆科作物生物菌肥中品种较少、菌株功能单一、促生效果较低,以及我国广泛种植的大豆作物缺乏专一性强的生物菌肥等问题,提出一种针对大豆和豆科牧草的生物菌肥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实现肥料生产成本低,非再生资源消耗量小,同时兼具溶磷、固氮、分泌植物激素功能且肥效持久性好,安全性高,绿色环保,生物菌肥针对性强的目标,进而达到对大豆和豆科牧草具有良好促生增产增质效果的目的。0008 本发明从不同种质、生态环境的大豆根际筛选出溶磷菌和根瘤菌,通过溶磷能力、固氮效果、分泌植物生长激素(IAA)、有机酸分泌量、产酸产碱性能、各菌株间的拮抗互作特性等各项指标测定以及大田使用对大豆、豆科牧草白三叶和百脉根促生效果。
15、与品质影响的试验测定,筛选出高效溶磷菌株、植物激素分泌菌株与根瘤菌株,研制出了大豆与豆科牧草根际促生复合接种剂生物菌肥。0009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它由分离自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制备而成,所述根际生物菌包括至少三种的兼具IAA分泌能力的溶磷菌株和至少一种兼具溶磷能力的植物激素分泌菌株以及至少两种根瘤菌株。0010 进一步的,所述兼具IAA 分泌能力的溶磷菌株包括菌株DR19、DR9、DR24中的一种说 明 书CN 104496574 A3/7页5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兼具溶磷能力的植物激素分泌菌株包括菌株DR4,所述根瘤菌株包括菌株D2、D4中的一种或。
16、两种以上的组合。本发明的生物菌肥由6株优良促生细菌组成,菌株代号分别为:DR19、DR9、DR24、DR4、D2、D4。在分类上,菌株 DR19 为勒克氏菌属中的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DR9属于克雷伯氏菌属中的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R24属于肠杆菌属中的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ea),DR4 属于肠杆菌属中的中间型肠杆菌(Enterobacter intermedium),D2 属于根瘤菌属中的豆根瘤菌(Rhizobiumleguminosarum),D4 属于根瘤菌属中的土壤根瘤菌(R。
17、hizobium soli)。0011 其中,菌株代号中的D表示分离自大豆(Glycine max)根际的优良根瘤菌株,DR表示分离自大豆根际的优良溶磷菌株,19、24、2等阿拉伯数字为大量筛选时的菌株编号。其中,菌株DR19、DR9、DR24具有较强的溶磷能力,同时兼具IAA分泌能力;菌株DR4具有较强的植物激素IAA分泌能力,兼具溶磷能力;菌株D2、D4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所筛选出的6株优良促生细菌的菌株DR19、DR9、DR24、DR4、D2、D4的菌株名称分别为: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K.variicola strain DR9,E.cloacea 。
18、strain DR24,E.intermedium strain DR4,R.leguminosarum strain D2,R.soli strain D4。名称中第一个大写字母加右下点是属名的缩写,后面是种名,strain DR19 等是筛选鉴定时使用的菌株代号。这六种菌株均为现有菌株。0012 下面提供本发明的生物菌肥的组份的三个具体配方:基本配方: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K.variicola strain DR9:E.cloacea strain DR24:E.intermedium strain DR4:R.leguminosarum strain。
19、 D2:R.soli strain D4=1:1:1:1:1(菌液体积比)。0013 优选配方: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K.variicola strain DR9:E.cloacea strain DR24:E.intermedium strain DR4:R.leguminosarum strain D2:R.soli strain D4=1:1:2:1:1(菌液体积比)。其比基础配方的技术效果略好。0014 最优配方: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K.variicola strain DR9:E.cloacea strain 。
20、DR24:E.intermedium strain DR4:R.leguminosarum strain D2:R.soli strain D4=2:2:1:3:1:1(菌液体积比)。在最优配方下,生物菌肥的技术效果相比基础配方大幅提高。0015 按照上述配方,本发明的大豆与豆科牧草生物菌肥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经活化后的菌株 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K.variicola strain DR9、E.cloacea strain DR24、E.intermedium strain DR4、R.leguminosarum strain D2、R.soli strai。
21、n D4分别按1:1:1:或1:1:2:1:或2:1:3:1:的菌液接种量接种于SOC液体培养基中,在2628、180 200rpm(转每分钟)的条件下振荡培养,至菌液OD600(在波长600nm 处的吸光值)达0.50.8时停止发酵获得液体活菌制剂,用腐殖土作为载体,将活菌制剂经无菌载体吸附培养、称量分装而制成固体活菌制剂。0016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出了该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在促进大豆结荚上说 明 书CN 104496574 A4/7页6的应用。0017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出了该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在促进白三叶生长及提高白三叶营养成分的应用。0018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
22、出了该新型大豆或豆科牧草根际生物菌肥在促进百脉根生长及提高百脉根营养成分的应用。0019 针对本发明中的大豆与豆科牧草生物菌肥的各项性能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分别如下:1、混合菌株体系的拮抗反应测定将菌株 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 K.variicola strain DR9、 E.cloacea strain DR24、 E.intermedium strain DR4、 R.leguminosarum strain D2、 R.soli strain D4分别 按 体 积 比 为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和 2 :。
23、2 :1 :3 :1 :1 的 比 例 混 合 ,对 混 合 菌 株 体系进行拮抗反应测定,发现菌株 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 K.variicola strain DR9、 E.cloacea strain DR24、 E.intermedium strain DR4、 R.leguminosarum strain D2、R.soli strain D4 之间均无拮抗反应。0020 2、混合菌株体系的溶磷能力测定将菌株 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 K.variicola strain DR9、 E.cloacea strain。
24、 DR24、 E.intermedium strain DR4、 R.leguminosarum strain D2、 R.soli strain D4分别按体积比为1:1:2:1:和2:1:3:1:的比例混合,进行溶磷能力测定,发现混合后的菌株体系对磷酸钙中磷的溶解量分别为189.27g/mL和193.65g/mL,相比混合前六个菌株分别单独培养时的有效磷增量提高了25%80%。0021 3、混合菌株体系的IAA 及有机酸分泌能力测定将菌株 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 K.variicola strain DR9、 E.cloacea strain DR24、。
25、 E.intermedium strain DR4、 R.leguminosarum strain D2、 R.soli strain D4分别按体积比为1:1:2:1:和2:1:3:1:的比例混合培养,进行IAA和有机酸的分泌能力测定,发现当在混合菌株体系中加入前体物质色氨酸时,培养液中IAA的含量为19.96g/mL与21.43g/mL,相比混合前六个菌株分别单独培养时的IAA含量提高了65% 98%;当在混合菌株体系中不加入前体物质色氨酸时,培养液中IAA含量为18.07g/ml与18.76g/mL,相比混合前六个菌株分别单独培养时的IAA含量提高了70% 100%;混合后的菌株体系中总。
26、有机酸含量为14.09mmol/L与14.58mmol/L,相比混合前六个菌株分别单独培养时的总有机酸含量提高了121%。0022 4、混合菌株体系的有效活菌数测定菌株 L.adecarboxylata strain DR19、 K.variicola strain DR9、 E.cloacea strain DR24、 E.intermedium strain DR4、 R.leguminosarum strain D2、 R.soli strain D4按体积比为1:1:2:1:和2:1:3:1:的比例混合,将混合菌株在以无菌腐殖土为载体的基质中培养,并于室温条件下储存180天,测得其中有。
27、效活菌数含量均为4.63108cfu/g,符合微生物肥料NY227-94中的菌肥保存要求。0023 为验证本发明对豆科作物所带来的促生增产效果,本发明分别针对大豆、豆科牧草白三叶和百脉根进行了大田试验。各选取三处相同土壤环境且相连一起的两块试验田,选用大豆、白三叶和百脉根的同一品种同一批次的种子,分别等量播种在各自的两块试验说 明 书CN 104496574 A5/7页7田中,在第一块试验田中单一施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作为对照的第二块试验田不施用任何肥料,同时进行相同的耕作管理,同时进行试验作物的生长情况、产量或营养成分测定,结果如下。0024 试验一:生物菌肥对大豆的促生增长效应大田试验结果。
28、表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试验田 中的大豆,在分枝期的平均株高为69.93cm,较对照试验田 中的平均株高55.53cm高出25.93%;处理后的大豆在分枝期的平均茎粗为2.87cm,较对照平均茎粗2.11cm高出35.69%。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大豆,在开花期的平均株高为100.40cm,较对照平均株高82.80cm高出21.26%;处理后的大豆在开花期的平均茎粗为3.04cm,较对照平均茎粗2.16cm 高出40.79%。0025 试验二:生物菌肥对大豆结荚及粒重的影响在收获期分别对试验田 、 中的大豆每株结荚数、荚重、每荚单粒数及单粒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
29、菌肥处理后的大豆,每株平均结荚个数、每荚平均重量、每株平均单粒数和每株平均单粒重分别为6.33个、7.4g、11.47粒和1.71g,比对照中的4.07个、6.2g、7.33粒和1.09g 分别高出55.74%、20.21%、56.36%和57.20%。0026 试验三:生物菌肥对白三叶的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在第一茬刈割期分别对试验田 、 中的白三叶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白三叶,平均株高为27.45cm,单株平均地上生物量为 4.479g,比对照中的 24.21cm、2.886g 分别高出 20.82% 和 55.20%;经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白三叶的全。
30、氮含量为 3.02%,全磷含量 0.31%,粗蛋白含量 18.88%,粗脂肪含量 7.12%,比对照中的2.75%、0.26%、17.21%、6.65%分别高出9.82%、19.23%、9.71%和7.07%。0027 试验四:生物菌肥对百脉根的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在第一茬刈割期分别对试验田 、 中的百脉根的株高、地上生物量以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百脉根,平均株高为25.49cm,单株平均地上生物量为 9.26g,比对照中的 21.10cm、4.49g 分别高出 20.82% 和 106.14%;经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百脉根全氮含量为2.18%,全磷含量0.77。
31、%,粗蛋白含量13.63%,粗脂肪含量 6.20%,比对照中的 1.83%、0.47%、11.42%、4.96% 分别高出 19.34%、61.88%、19.34% 和25.08%。0028 结果表明,经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大豆,相比未处理的同品种大豆,其平均株高、茎粗、结荚个数、荚平均重量、每株单粒数和单粒重都有显著提高;经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豆科牧草白三叶和百脉根,相比未处理的同一品种的白三叶和百脉根,其平均株高、地上生物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都有明显增加。可见,施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可以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磷素、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大豆与豆科牧草在土壤中的。
32、有效氮磷等养分,同时还能分泌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并改善植物的营养结构,增加大豆的产量,提高牧草的营养品质。具体实施方式002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说 明 书CN 104496574 A6/7页80030 实施例1:生物菌肥的制备将筛选出的优良溶磷菌株DR19、DR9、DR24,优良植物激素分泌菌株DR4,优良根瘤菌株D2、D4,共6个菌株的菌种分别划线接种于LB固体培养基上,26过夜倒置活化培养,待长出清晰可见的单菌落时,挑取单菌落分别接种于相同体积的SOC液体培养基中,26同时震荡培养,当培养液开始变浑浊时,DR19、DR9、。
33、DR24、DR4、D2、D4这6个菌株分别按1:1:2:1:的菌液接种量接种于同一SOC液体培养基中,在2628、180200rpm(转每分钟)的条件下混合振荡培养,至菌液OD600(在波长600纳米处的吸光度)达0.50.8时停止发酵,获得液体活菌制剂,用腐殖土作为载体,再将活菌制剂经无菌载体吸附培养,称量分装,每袋500g,获得固体生物菌肥。0031 实施例2:生物菌肥对大豆的促生增产效应2012年6月上旬,选取大豆品种“黔豆1号”同一批次的种子20kg,平均分成2份,每份10kg。取制得的生物菌肥2袋,加较粘稠的米汤适量调成糊状,然后加入其中1份10kg的种子,充分搅拌调匀,另1份10k。
34、g的黄豆不用生物菌肥拌种作为对照,同天分别播种在相同面积相同土壤环境的两块相连试验田 、 中,同时进行相同的耕作管理。7月中旬在两块试验田中分别随机选取100株豆苗测定分枝期的株高和茎粗,7月底测定开花期的株高和茎粗,8月底测定结荚数、荚重、每荚单粒数及单粒重。结果证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大豆,在分枝期的平均株高和茎粗较对照分别高出25.93%和35.69%,在开花期的平均株高和茎粗较对照分别高出21.26%和40.79%;每株平均结荚个数、每荚平均重量、每株平均单粒数和平均单粒重分别比对照高出55.74%、20.21%、56.36%和57.20%。最终产量测定显示,用本发明生物菌肥。
35、拌种后的黄豆亩产为187.36kg,比对照152.05kg增产23.22%。0032 实施例3:生物菌肥对白三叶的促生增质效果2012年9月中旬,选取白三叶品种“海法”同一批次的种子2.0kg,平均分成2份,每份1.0kg。取制得的生物菌肥1袋,加较粘稠的米汤适量调成糊状,然后加入其中 份1.0kg的种子,充分搅拌调匀,另1份1.0kg的白三叶不用生物菌肥拌种作为对照,同天分别播种在相同面积相同土壤环境的两块相连试验田 、 中,同时进行相同的耕作管理。2013年4月份的现蕾开花期在两块试验田中分别随机选取100株白三叶植株,测定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生物量测定方法为,将100株白三叶剪去根系部分,。
36、留地上茎叶部分在105下杀青15分钟,再于65下烘至恒重,称重后求出平均单株生物量。另外各采100株,分别测定植株地上部分的全氮、全磷、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比较营养水平。结果表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白三叶,在现蕾开花期的平均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高出20.82%和55.20%;经本发明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白三叶的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粗蛋白含量及粗脂肪含量比对照中的分别高出9.82%、19.23%、9.71%和7.07%。证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白三叶,产量和营养品质均有明显提高。0033 实施例4:生物菌肥对百脉根的促生增质效果2013年3月上旬,选取百脉根同一批次的种子2.。
37、0kg,平均分成2份,每份1.0kg。取制得的生物菌肥1袋,加较粘稠的米汤适量调成糊状,然后加入其中 份1.0kg的种子,充分搅拌调匀,另1份1.0kg的百脉根不用生物菌肥拌种作为对照,同天分别播种在相同面积相同土壤环境的两块相连试验田 、 中,同时进行相同的耕作管理。2013年5月下旬第一说 明 书CN 104496574 A7/7页9次刈割期在两块试验田中分别随机选取100株百脉根植株,测定株高和地上生物量,测定方法与实施例3中的相同。另外各采100株,分别测定植株地上部分的全氮、全磷、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比较营养水平。结果显示,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百脉根,在第一次刈割期的平均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高出20.82%和106.14%;经本发明生物菌肥处理后的百脉根的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粗蛋白含量及粗脂肪含量比对照中的分别高出19.34%、61.88%、19.34%和25.08%。证明使用本发明的生物菌肥处理百脉根,能有效提高百脉根的产量和营养品质。0034 当然,以上只是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1044965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