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218964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01370.9

申请日:

2014.06.27

公开号:

CN104160943A

公开日:

2014.11.26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01G 33/00申请公布日:2014112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33/00申请日:20140627|||公开

IPC分类号:

A01G33/00; A01K61/00; A23K1/14; A23K1/18

主分类号:

A01G33/0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明人:

于宗赫; 夏建军; 王艳红; 任春华; 罗兴; 胡超群

地址:

510301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代理人:

刘明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在网笼中养殖马尾藻,马尾藻的根部固定于网笼底,同时在网笼中还混养有喜食马尾藻的海珍品,将网笼悬挂于海水中进行饲养马尾藻和海珍品,并控制海珍品的养殖密度,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本发明可以将马尾藻养殖、收获、加工与海珍品养殖合并简化为一个环节,大大降低了马尾藻养殖及加工以及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另外,养殖马尾藻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环境,有利于海珍品生存与生长;所养殖的马尾藻为鲜活饵料,无人工添加成分,质量优良,利用其养殖的海珍品相较于利用干马尾藻养殖的海珍品绿色无污染,倍受消费者青睐,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网笼中养殖马尾藻,马尾藻的根部固定于网笼底,同时在网笼中还混养有喜食马尾藻的海珍品,将网笼悬挂放于海水中进行马尾藻和海珍品养殖,并控制海珍品的养殖密度,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笼,其网笼框架为不锈钢架或包裹防腐材料的普通铁架,形状为圆柱形或圆台形,直径和高度均为0.5~0.8m,框架外覆网片,形成网笼,在网笼底部重心处固定有重物,以使网笼在水体中保持稳定,网笼底部固定有遮蔽物。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覆网片其材质为普通聚乙烯,网孔孔径不小于1cm,而小于养殖海珍品直径。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尾藻藻体养殖密度为0.5~1kg/笼。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蔽物为PVC管或者波纹板。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尾藻为半叶马尾藻或亨氏马尾藻,调节网笼所挂的水深,使马尾藻叶片处于1m水深内。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珍品为海胆、鲍、蝾螺和/或海参。

说明书

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马尾藻广泛地分布于我国沿海,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海珍品的优质饲料。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市场对马尾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过量采集等因素,导致天然海域的马尾藻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对其进行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马尾藻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价值高以及粘液少以及等优点,同时其养殖技术也已日趋成熟。然而,养殖的新鲜马尾藻一般不能直接利用,基本都是将藻体晒干或者烘干后,进行储存或者深加工,整个过程费时费力。
马尾藻养殖过程中随着其藻体的不断生长,局部密度会越来越大,表层藻体会遮蔽阳光,不利于下层藻体的生长,特别是到了养殖后期,下层藻体由于得不到充足阳光会出现腐烂脱落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养殖效率;马尾藻养殖过程中还会遭受篮子鱼等敌害生物的破坏;另外,藻体收获、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在马尾藻的主产地华南沿海,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晾晒后储存的马尾藻特别容易返潮和发霉,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提高养殖效率,并降低加工和流通环节等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对马尾藻进行高效养殖,并且有效 地防止敌害生物对养殖马尾藻的侵害,同时能够将养殖鲜活的马尾藻作为海珍品的优良饵料而同时获得海珍品的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的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网笼中养殖马尾藻,马尾藻的根部固定于网笼底,同时在网笼中还混养有喜食马尾藻的海珍品,将网笼悬挂放于海水中进行马尾藻和海珍品养殖,并控制海珍品的养殖密度,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
优选,所述的网笼,其网笼框架为不锈钢架或包裹防腐材料的普通铁架,形状为圆柱形或圆台形,直径和高度相近,均为0.5~0.8m,框架外覆网片,形成网笼,在网笼底部重心处固定约1kg的重物,以使网笼在水体中保持稳定,网笼底部固定有一定量的遮蔽物。
优选,所述的外覆网片其材质为普通聚乙烯,网孔孔径不小于1cm,而小于养殖海珍品直径;既可以允许阳光进入网笼内,为马尾藻光合作用提供能源,又可以阻止海区篮子鱼等敌害生物进入系统内,保护马尾藻免受系统以外海洋动物的侵害;网笼还可以方便养殖的海珍品收获,提高回捕率。
优选,所述的遮蔽物为PVC管或者波纹板等无毒的材质较轻的材料,可以为海珍品提供遮蔽,同时,其表面也可以附着硅藻、截留水体中的碎屑,为海珍品提供额外的食物来源。
优选,所述的马尾藻为半叶马尾藻或亨氏马尾藻等生长较快、适合作为海珍品饵料的种类;马尾藻假根系坠石或者直接绑缚于养殖笼底,利用马尾藻自身的浮力使藻体在笼中充分分散;调节网笼所挂的水深,使马尾藻叶片大部分处于1m水深内,以利于藻体吸收阳光高速生长;为充分利用空间和提高马尾藻的生长率,藻体养殖密度一般为0.5~1kg/笼。
优选,所述的海珍品为海胆、鲍、蝾螺等喜食马尾藻的种类,这类海珍品在养殖过程中直接附到马尾藻上啃食叶片,原位利用海藻;同时可以混养一定量的沉积食性海参,用于摄食和清理食马尾藻海珍品产生的粪便和食物碎屑。
所养殖的海珍品可直接原位摄食和利用马尾藻,无需对马尾藻进行深加工后再进行投喂,所养成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另一方面,马尾藻可以吸收和利用海珍品排泄的N、P等污染物,净化养殖系统环境,有利于海珍品生长。
所述的海珍品养殖密度必须进行合理控制,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以维持系统的平衡。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如下:
1、利用网笼养殖马尾藻,可方便有效地控制养殖水深,使马尾藻生长在最佳水层,有利于其充分利用阳光;网笼还可以充分地保护马尾藻免受养殖海区的篮子鱼等敌害生物的侵害,利用网笼养殖的马尾藻相对于常规的养殖方法和自然海域海藻床生长的马尾藻会获得更高的生长率;网笼更有利于养殖的海珍品收获,能够降低捕捞海珍品的劳动强度,并且大大提高其回捕率。
2.马尾藻相较于海带等藻类,其再生能力极强,在系统中混养的鲍、海胆和蝾螺等海珍品能够不断地摄食马尾藻,将其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有利于其生长,单位时间内混养组马尾藻的净产出量要远高于单养组;另外,马尾藻为多年生海藻,其假根可以保留到下一个生长季节继续萌发,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一次投入,可以长期产出。
3.利用该方法养殖马尾藻和海珍品,省去作为海珍品养殖饵料的马尾藻的收获、加工和储运等程序,能够将海藻与和海珍品养殖这两个环节合并简化为一个环节,将海藻直接 转化为高值的海珍品,实现养殖海藻的原位利用,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系统中还可以混养沉积食性海参用于清除和利用植食性海珍品的残饵和粪便,能够更深层次地提高养殖马尾藻的利用率及养殖环境质量。
4.养殖马尾藻可以吸收海珍品排泄的N、P等污染物,有效地控制系统环境,有利于海珍品生存与生长;所养殖的马尾藻为鲜活饵料,无人工添加成分,质量优良,利用其养殖的海珍品相较于利用干马尾藻养殖的海珍品绿色无污染,倍受消费者青睐,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半叶马尾藻高效养殖及混养紫海胆原位利用马尾藻。
制作网笼,网笼的框架为不锈钢框架,形状为圆柱形,直径和高度均为0.5m,在框架外覆网片,外覆网片其材质为普通聚乙烯,其网孔孔径为1cm,在网笼底部重心处固定约1kg的砖块作为重物,以使网笼在水体中保持稳定,网笼底部固定有一定量的PVC管,为海珍品提供遮蔽,同时,其表面也可以附着硅藻、截留水体中的碎屑,为海珍品提供额外的食物来源。
2014年1月2日开始,利用上述网笼在大亚湾大鹏澳海域进行半叶马尾藻的养殖(养殖密度为0.5kg/笼,设单养组和混养组),混养组即网笼中混养一定量的紫海胆(4只/笼;平均湿重42.0g/ind),单养组只养殖半叶马尾藻,半叶马尾藻的根部都固定于网笼底。各网笼底部重心位置绑缚1kg重的砖块作为重物;混养组笼中还添加了一定数量的PVC管为海 胆提供遮蔽;将网笼挂养于水深0.6米处。
结果表明,在37d的实验周期内,初始1周内,单养组马尾藻生长较快,其湿重特异生长率为4.3%/d,而混养组则为2.8%/d;随后,由于单养组密度过大,其生长速度逐渐降低;混养组藻体叶片完整性明显不如单养组,但是其特异增长率未见明显下降,实验结束时单养组和混养组马尾藻湿重非常接近。总体来说,混养组马尾藻的净产出量(含海胆摄食利用部分)要远大于单养组马尾藻的净产出量。在实验期间紫海胆对马尾藻的摄食率为0.9~1.8g/(ind.d),其湿重的特异增长率可达0.22%/d,所收获紫海胆活性强,棘刺完整,平均湿重达45.5g,平均性腺指数可高达24%,明显高于投放初始和同期海区捕捞的海胆相关指标。实验期间各组所用的网笼等设施一直保持完整,未出现养殖生物逃逸的现象。
本实施例表明单养组网笼可以充分保护马尾藻免受海区篮子鱼等敌害生物的侵害,为马尾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也表明紫海胆可以直接摄食和利用半叶马尾藻,然而海胆的摄食并未限制马尾藻的产出量,即4只/笼的紫海胆养殖密度远低于系统的养殖容量,每个养殖系统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另外,在混养组中加入玉足海参也具有良好的效果,玉足海参湿重特异增长率可达1.2%,而马尾藻和海胆的生长率并受到明显影响。本实施例表明利用网笼养殖马尾藻和在系统中混养海珍品对海藻进行原位利用是可行的,如果进行大规模推广可带来极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60943A43申请公布日20141126CN104160943A21申请号201410301370922申请日20140627A01G33/00200601A01K61/00200601A23K1/14200601A23K1/1820060171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地址510301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72发明人于宗赫夏建军王艳红任春华罗兴胡超群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001代理人刘明星54发明名称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在网笼中养殖马尾藻,马尾藻的根部固定于网。

2、笼底,同时在网笼中还混养有喜食马尾藻的海珍品,将网笼悬挂于海水中进行饲养马尾藻和海珍品,并控制海珍品的养殖密度,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本发明可以将马尾藻养殖、收获、加工与海珍品养殖合并简化为一个环节,大大降低了马尾藻养殖及加工以及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另外,养殖马尾藻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环境,有利于海珍品生存与生长;所养殖的马尾藻为鲜活饵料,无人工添加成分,质量优良,利用其养殖的海珍品相较于利用干马尾藻养殖的海珍品绿色无污染,倍受消费者青睐,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

3、书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60943ACN104160943A1/1页21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网笼中养殖马尾藻,马尾藻的根部固定于网笼底,同时在网笼中还混养有喜食马尾藻的海珍品,将网笼悬挂放于海水中进行马尾藻和海珍品养殖,并控制海珍品的养殖密度,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笼,其网笼框架为不锈钢架或包裹防腐材料的普通铁架,形状为圆柱形或圆台形,直径和高度均为0508M,框架外覆网片,形成网笼,在网笼底部重心处固定有重物,以使网笼在水体中保持稳定,网笼底部固定有遮蔽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4、所述的外覆网片其材质为普通聚乙烯,网孔孔径不小于1CM,而小于养殖海珍品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尾藻藻体养殖密度为051KG/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蔽物为PVC管或者波纹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尾藻为半叶马尾藻或亨氏马尾藻,调节网笼所挂的水深,使马尾藻叶片处于1M水深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珍品为海胆、鲍、蝾螺和/或海参。权利要求书CN104160943A1/3页3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

5、位利用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马尾藻广泛地分布于我国沿海,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海珍品的优质饲料。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市场对马尾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过量采集等因素,导致天然海域的马尾藻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对其进行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马尾藻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价值高以及粘液少以及等优点,同时其养殖技术也已日趋成熟。然而,养殖的新鲜马尾藻一般不能直接利用,基本都是将藻体晒干或者烘干后,进行储存或者深加工,整个过程费时费力。0003马尾藻养殖过程中随着其藻体的不断生长,局部密度会越来越大,表层藻体会遮蔽阳光,不利于下层藻体的生长,特别是到了养殖后。

6、期,下层藻体由于得不到充足阳光会出现腐烂脱落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养殖效率;马尾藻养殖过程中还会遭受篮子鱼等敌害生物的破坏;另外,藻体收获、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在马尾藻的主产地华南沿海,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晾晒后储存的马尾藻特别容易返潮和发霉,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提高养殖效率,并降低加工和流通环节等损耗。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对马尾藻进行高效养殖,并且有效地防止敌害生物对养殖马尾藻的侵害,同时能够将养殖鲜活的马尾藻作为海珍品的优良饵料而同时获得海珍品的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

7、0005本发明的马尾藻高效养殖和原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网笼中养殖马尾藻,马尾藻的根部固定于网笼底,同时在网笼中还混养有喜食马尾藻的海珍品,将网笼悬挂放于海水中进行马尾藻和海珍品养殖,并控制海珍品的养殖密度,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0006优选,所述的网笼,其网笼框架为不锈钢架或包裹防腐材料的普通铁架,形状为圆柱形或圆台形,直径和高度相近,均为0508M,框架外覆网片,形成网笼,在网笼底部重心处固定约1KG的重物,以使网笼在水体中保持稳定,网笼底部固定有一定量的遮蔽物。0007优选,所述的外覆网片其材质为普通聚乙烯,网孔孔径不小于1CM,而小于养殖海珍品直径;既可以允许阳光进入网。

8、笼内,为马尾藻光合作用提供能源,又可以阻止海区篮子鱼等敌害生物进入系统内,保护马尾藻免受系统以外海洋动物的侵害;网笼还可以方便养殖的海珍品收获,提高回捕率。0008优选,所述的遮蔽物为PVC管或者波纹板等无毒的材质较轻的材料,可以为海珍品提供遮蔽,同时,其表面也可以附着硅藻、截留水体中的碎屑,为海珍品提供额外的食物说明书CN104160943A2/3页4来源。0009优选,所述的马尾藻为半叶马尾藻或亨氏马尾藻等生长较快、适合作为海珍品饵料的种类;马尾藻假根系坠石或者直接绑缚于养殖笼底,利用马尾藻自身的浮力使藻体在笼中充分分散;调节网笼所挂的水深,使马尾藻叶片大部分处于1M水深内,以利于藻体吸收。

9、阳光高速生长;为充分利用空间和提高马尾藻的生长率,藻体养殖密度一般为051KG/笼。0010优选,所述的海珍品为海胆、鲍、蝾螺等喜食马尾藻的种类,这类海珍品在养殖过程中直接附到马尾藻上啃食叶片,原位利用海藻;同时可以混养一定量的沉积食性海参,用于摄食和清理食马尾藻海珍品产生的粪便和食物碎屑。0011所养殖的海珍品可直接原位摄食和利用马尾藻,无需对马尾藻进行深加工后再进行投喂,所养成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另一方面,马尾藻可以吸收和利用海珍品排泄的N、P等污染物,净化养殖系统环境,有利于海珍品生长。0012所述的海珍品养殖密度必须进行合理控制,使其摄食率不大于马尾藻的生长率,以维持系统的平衡。0013。

10、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如下00141、利用网笼养殖马尾藻,可方便有效地控制养殖水深,使马尾藻生长在最佳水层,有利于其充分利用阳光;网笼还可以充分地保护马尾藻免受养殖海区的篮子鱼等敌害生物的侵害,利用网笼养殖的马尾藻相对于常规的养殖方法和自然海域海藻床生长的马尾藻会获得更高的生长率;网笼更有利于养殖的海珍品收获,能够降低捕捞海珍品的劳动强度,并且大大提高其回捕率。00152马尾藻相较于海带等藻类,其再生能力极强,在系统中混养的鲍、海胆和蝾螺等海珍品能够不断地摄食马尾藻,将其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有利于其生长,单位时间内混养组马尾藻的净产出量要远高于单养组;另外,马尾藻为多年生海藻,。

11、其假根可以保留到下一个生长季节继续萌发,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一次投入,可以长期产出。00163利用该方法养殖马尾藻和海珍品,省去作为海珍品养殖饵料的马尾藻的收获、加工和储运等程序,能够将海藻与和海珍品养殖这两个环节合并简化为一个环节,将海藻直接转化为高值的海珍品,实现养殖海藻的原位利用,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系统中还可以混养沉积食性海参用于清除和利用植食性海珍品的残饵和粪便,能够更深层次地提高养殖马尾藻的利用率及养殖环境质量。00174养殖马尾藻可以吸收海珍品排泄的N、P等污染物,有效地控制系统环境,有利于海珍品生存与生长;所养殖的马尾藻为鲜活饵料,无人工添加成分,质量优良,利用其养殖的海。

12、珍品相较于利用干马尾藻养殖的海珍品绿色无污染,倍受消费者青睐,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0018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0019实施例10020半叶马尾藻高效养殖及混养紫海胆原位利用马尾藻。0021制作网笼,网笼的框架为不锈钢框架,形状为圆柱形,直径和高度均为05M,在框说明书CN104160943A3/3页5架外覆网片,外覆网片其材质为普通聚乙烯,其网孔孔径为1CM,在网笼底部重心处固定约1KG的砖块作为重物,以使网笼在水体中保持稳定,网笼底部固定有一定量的PVC管,为海珍品提供遮蔽,同时,其表面也可以附着硅藻、截留水体中的碎屑,为海珍品提供额外的食。

13、物来源。00222014年1月2日开始,利用上述网笼在大亚湾大鹏澳海域进行半叶马尾藻的养殖养殖密度为05KG/笼,设单养组和混养组,混养组即网笼中混养一定量的紫海胆4只/笼;平均湿重420G/IND,单养组只养殖半叶马尾藻,半叶马尾藻的根部都固定于网笼底。各网笼底部重心位置绑缚1KG重的砖块作为重物;混养组笼中还添加了一定数量的PVC管为海胆提供遮蔽;将网笼挂养于水深06米处。0023结果表明,在37D的实验周期内,初始1周内,单养组马尾藻生长较快,其湿重特异生长率为43/D,而混养组则为28/D;随后,由于单养组密度过大,其生长速度逐渐降低;混养组藻体叶片完整性明显不如单养组,但是其特异增长。

14、率未见明显下降,实验结束时单养组和混养组马尾藻湿重非常接近。总体来说,混养组马尾藻的净产出量含海胆摄食利用部分要远大于单养组马尾藻的净产出量。在实验期间紫海胆对马尾藻的摄食率为0918G/INDD,其湿重的特异增长率可达022/D,所收获紫海胆活性强,棘刺完整,平均湿重达455G,平均性腺指数可高达24,明显高于投放初始和同期海区捕捞的海胆相关指标。实验期间各组所用的网笼等设施一直保持完整,未出现养殖生物逃逸的现象。0024本实施例表明单养组网笼可以充分保护马尾藻免受海区篮子鱼等敌害生物的侵害,为马尾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也表明紫海胆可以直接摄食和利用半叶马尾藻,然而海胆的摄食并未限制马尾藻的产出量,即4只/笼的紫海胆养殖密度远低于系统的养殖容量,每个养殖系统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0025另外,在混养组中加入玉足海参也具有良好的效果,玉足海参湿重特异增长率可达12,而马尾藻和海胆的生长率并受到明显影响。本实施例表明利用网笼养殖马尾藻和在系统中混养海珍品对海藻进行原位利用是可行的,如果进行大规模推广可带来极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说明书CN10416094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