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饮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医中药治疗感冒的方剂。
感冒是外感六淫之邪,四季常见的外感病,但以冬、春季较多,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恶风、发热、鼻塞、清涕、脉浮的特征。在证候上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挟湿、挟暑等兼证,病情有轻有重,轻者通称伤风,重者为时行感冒,有一定的传染性而引起广泛地流行,其机理外邪袭及肺系,外邪之中以风邪为主,在气候反常、冷热失调,风邪乘虚侵入,随着人体的正气强弱,故而有风寒、风热、挟湿、挟暑之不同症状发生,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声重、四肢酸楚,小便赤短等症。
在治法上通常以宣肺解表为主,属风寒、宜辛温解表。属风热宜辛凉解表。兼挟湿邪、宜疏风胜湿。兼挟暑邪,当清暑解表。
市场上治疗感冒药十分之多,但各种方剂不同,因而在疗效上则有差距。
本发明治疗四季感冒,不问阴症、阳症、风寒、风热、挟湿挟暑、恶寒恶热、头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凡受四时不正之气或瘟疫妄行,恶性传染,本方以十三太保加老姜科学配制,皆可服用,为现代治疗感冒新型剂,疗效100/100。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挖掘医药学宝库,为人民治疗四时感冒,通过服药后,而无副作用的能得到快愈、速愈的目的。
本方的组成以川芎:味辛、性温、辛能散、温能通,所以它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善治风寒头痛、身痛和风湿关节炎等症,它有祛风散寒和止痛的功效。
白芷:味辛、性温、有发表散风寒的功用,善治风寒侵犯阳明经引起的头额作痛,是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有发汗解除表证的作用,治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的风寒表症。
紫苏:味辛、性温、叶有发表散风寒的作用,可治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鼻塞咳嗽等症,梗有降气作用,可以消除气滞引起的胸胀满胀。
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有理气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气郁不得疏通地胸胁脘痛,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陈皮:味辛苦、性温、有理气健胃、操湿化痰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和而发生的胸闷腹胀,呕吐,暖气,食欲不振及痰多的咳嗽等症。
赤芍:味酸苦、性微寒,功能散痈肿、泻肝火,破瘀血,通经闭。
升麻:味甘辛、性微寒,它能清胃火,解热毒,并有升提透发的作用,其次还适用于胃火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疮和牙痛。
乾葛:辛甘、性平,有发散风寒和解热生津的作用,治发热口渴,项背强,无汗怕风的外感表症和先热后寒,往来不止的“温疟”。此外,还能解酒毒。
甘草:味甘、性微寒,生用性微寒,炙用性微温,它能调和各种药物的偏性,使之更好的发挥作用。
桔梗:味苦辛、性平,它有宣肺散邪,祛痰排脓的功效,是治疗咽喉肿痛的主要药,并有载药上升的作用。
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治因湿痰多引起的头痛,咳嗽等症。
桑皮:味甘辛、性寒,有止咳平喘,善治肺部热邪的作用,对肺热的咳嗽气喘,功效很好。
老姜:味辛、性微温,有醒神、止呕、散风寒的作用,治恶气的突然昏倒和胃寒的呕吐以及肺有寒邪的痰多咳嗽、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症。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上药称十三太保加老姜是专治外邪侵入感冒独门科学配方,十数年临床证明在本诊所治疗感冒病例近千,均反映此药效果独特。
本品的积极效果,轻者一剂即愈,重者三剂至五剂全愈。
配伍分量如下:
川芎9~12克、白芷9~12克、麻黄9~12克、紫苏9~12克、香附9~12克、陈皮9~12克、赤芍9~12克、升麻9~12克、乾葛9~12克、甘草9~12克、桔梗6~10克、半夏6~10克、桑皮6~10克、老姜9~12克。
下面感冒饮的配制工艺说明:
将上药十四味洒干研极细粉末调匀即得,或以制药厂方法,提取浓缩为片、胶囊均可。
服法:粉末成年入每天早、晚用白开水服一包,每包四克,小孩减半、片,胶囊,待生产开发后再行计算内含量决定。
如患者全身发热头痛,每包药可用2~3克石膏泡100克开水饮服即可。
因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辛能散肌表之热,甘能生津止渴,能清热治温热病壮热烦渴,神昏气喘症,可目发汗解表药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