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无性系优良品种选育及自交制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姜无性系自交制种技术,通过大量收集种质资源,进行试验和筛选,用选育的无性系通过一定时间的无性繁殖得到较多的数量后,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自交制种培育出种子,然后用种子培育出S1代黄姜种栽。
背景技术 黄姜是医药工业重要原料,其根状茎中所含薯蓣皂甙元是国际上一千多种药品、国内二百多种药品的起始原料。长期以来,黄姜处于野生状态,任其自生自灭。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科学家从薯蓣属植物中提取薯蓣皂甙元,用半合成法制成甾体激素类药物获得成功后,黄姜因其薯蓣皂甙元含量高、质纯、熔点高而稳定,成为薯蓣属植物中的首选药源。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用药需求量与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我国原本十分丰富的野生黄姜逐渐稀缺。尤其是经过近20年连续性掠夺式采挖,野生黄姜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贮藏量锐减,已经到了濒危的境地。野生黄姜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逐步下降,黄姜干片薯蓣皂甙元含量由开发初期的3-4%下降到目前的1.8-2%。目前,全国有薯蓣皂素初加工企业近100家,年需耗鲜黄姜50万吨以上,野生黄姜已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大量需求。资源的枯竭,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供求矛盾尖锐对立。为了维持生产,企业不得不用含量较低的穿地龙甚至含量更低的黄山药来代替黄姜,以期暂时缓解原料紧张状况。但这是以增加成本、降低效益为代价的,且仍然无法解决工业生产的长期需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野生黄姜的驯化栽培,现已基本摸清其栽培特性和生长规律,人工栽培也已初具规模。可是,目前黄姜栽培主要靠直接利用野生资源进行无性繁殖,因种姜源于天然杂交后代,遗传异质性很高,种性分化强烈,退化严重,抗性不一致,制约着黄姜生产的效益发挥。因此,选育高产、高含量、抗病害的优良黄姜品种,满足大面积生产的需要,是黄姜生产中需要解决地紧迫课题。
目前,黄姜良种的选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任务就是在千姿百态的黄姜野生和栽培群体中寻找和发现性状优良的单株形成稳定一致的无性系,即完成性状分离、纯化,从而提高产量和含量。现阶段优良无性系繁殖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自然无性繁殖。无性系无性繁殖系数一般仅为3-5倍(附表6),极少达到10倍的。既使达到10倍繁殖系数的无性系也还需要繁殖5年后才能达到120亩,这样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者和加工者的市场需求。二是组织培养。因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尚有许多技术、经济难题一时无法解决,现仍停留在技术摸索阶段,并未应用于生产实际。三是自交制种和种子育苗。利用性状表现优良的黄姜无性系自交培育种子,用种子繁殖来提高繁殖系数,实践证明至少自交一代能保持无性系的种性和纯度。尽管无性系间自交亲和力差异很大,但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获得相应的自交种子(附表5)。这是目前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安化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蒋超球等黄姜专家,率领一班农业技术人员历时六年的艰苦努力,在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种质资源后,经过大量的筛选、比较、分析、试验,先后选育出XY9608、XY9619、DZ9701、DZ20015、DZ20070等14个性状优良而稳定、特征特性明显、高产、高抗(抗黄姜叶斑病、白粉虱)、高含量、高纯度的无性系黄姜良种,首次发现了黄姜无性系的性别表现规律,从而利用黄姜变性雌雄异株的特性,成功开展了自交制种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之一是利用无性系自交S0代种子保持并优化无性系S0代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消除因长期无性繁殖而导致种性退化的隐患。简言之,即将从野生资源的无性后代中筛选、培育出来的优良黄姜无性系S0代的优良种性通过自交制种形成的无性系S0代种子保持下来并传递下去。
本发明任务之二是利用无性系自交S0代种子大幅度提高无性系良种的繁殖系数,解决无性系良种无性繁殖速度太慢的难题,从而加快良种的推广应用,实现大面积良种化。
本发明任务之三是利用无性系S1代种栽大幅度降低大田生产用种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投入,增加产出效益。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本发明黄姜无性系优良品种选育及自交制种方法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将收集的大量黄姜种质资源进行人工栽培,选取地上部分生长势强,地下部分根状茎粗壮、产量高,根芽和株芽发育良好、无损伤、不带病的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并将其繁育成一个个无性系,无性系要求保持100%的纯度,无性系内雌雄性别比例适当,雌株占40%以上,干片薯蓣皂甙元含量在1.8%以上,抗逆性强。制种区域土壤要求选择灰黄红土、灰黄土、黑沙土或黑色石灰土,土壤代换性钙含量应大于1000mg/kg,代换性镁应大于100mg/kg,有效硼应大于0.5mg/kg。供制种的黄姜无性系实行单行、单株、双架种植,一行一垄,每亩播种1600-5000株,在种植过程中作好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在其间黄姜无性系雌雄株通过风媒而自交结实,形成种子。在11月中、下旬籽粒充分成熟时,采集种子。最后利用自交种子进行育苗,培育出其S1代种栽。整体技术路线:选育无性系黄姜良种——自交培育无性系种子——利用种子有性繁殖培育S1代种栽。
具体实施方式:
1、无性系的选育。
本技术涉及的黄姜无性系良种的选育过程如下:
(1)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优良单株遴选
1996年4月开始至1997年底,安化县农业局主要从事黄姜种质资源的搜集,先后从代表武当山生态型的湖北郧西、陕西旬阳、南京中山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等地搜集种质资源10份,从代表雪峰山生态型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本地野生分布区和湘云制药厂黄姜生产基地搜集种质资源5份(附表1),每年遴选出地上部青秀、根状茎单株重500克以上的优良单株20蔸,依次编号为XY9601-XY9620,DZ9701-DZ9720。
2000年又从各地种质资源之性状表现得更充分、更全面的1999-2000年二年生选种圃中选得地上部生长势强、根状茎单株重1.5公斤的优良单株176蔸,依次编号为DZ20001-DZ20176。
(2)无性系的比较与筛选
第一、二批优良单株于1998年-2000年,连续三年采用单行单蔸稀植(每亩密度4000株左右),每一个单株即形成一个无性系(第三批单株现通过2001年筛选一次)。生长旺盛,株系形态和产量差异小,一年生株平产量300克以上的无性系得以保留,其余予以淘汰(附表2-6)。
(3)抗性鉴定
1998-1999年连续二年对当选的无性系进行叶斑病、白粉虱的抗性鉴定,保留抗病、抗虫的无性系,抗性差的无性系予以淘汰(附表6)。
(4)含量化验
从1998年开始,分别对当选无性系进行干片薯蓣皂甙元含量化验,干片薯蓣皂甙元含量在1.8%以下的予以淘汰,2001年得以保留的无性系的干片薯蓣皂甙元含量均在2.7%以上(附表6)。
(5)区域性试验
2001年对保留下来的第一、二批的9个无性系良种即XY9608、XY9609、XY9615、XY9619、DZ9701、DZ9702、DZ9703、DZ9705、DZ9706进行了区域性试验,对照品种为武当山生态型群体种的无性后代,8个无性系全部比对照增产。表现最好的XY9608一年生鲜姜亩产1387.4公斤,比对照亩鲜姜净增613.6公斤,净增产率102.2%;净增产值2009.8元,净增长率137.7%。XY9706对黄姜白绢病抗性太差,予以淘汰,其余无性系继续当选(附表3)。
(6)无性系的繁殖
无性系的繁殖采用一年一熟制,每年更换繁殖基地,各个无性系单独种植。经过4-5年的比较、筛选后,共保存了14个无性系(附表9)。
2、无性系选择。
供自交制种的无性系S0代种姜要求纯度100%,自交亲和力强,干片薯蓣皂甙元含量1.8%以上,座果率高,结实率高,雌雄株比例适当,雌株占40%以上,雌株占60%以上效果尤佳。
3、制种区域的选择与隔离。
土壤条件严重影响黄姜无性系的结实性能,不同土质上,同一无性系的座果率、结实率、种子千粒重、种子产量、种子发芽率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附表7)。因此制种基地选择至关重要。土壤要求选择灰黄红土、灰黄土、黄沙土或黑色石灰土,尤其以石灰岩发育形成的土壤为佳。土壤代换性钙含量应大于1000mg/kg,代换性镁应大于100mg/kg,有效硼应大于0.5mg/kg,制种区域的土地在此前要为非黄姜种植地。此外,应选择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阳光充足,无恶性杂草的地段作制种基地。制种区应该与周围种植的不同来源的黄姜隔离,空间距离不得小于500米。
4、无性系S0代种姜选择及其种植方法。
(1)无性系S0代种姜要求无性系内种姜根状茎粗细一致,根芽、株芽发育良好,无损伤、不带病,种姜砣重30g克以上。
(2)无性系S0代黄姜的种植栽培技术。①播种和搭架。无性系S0代黄姜实行单行、单株、双架种植,一行一垄,每亩播种1670-2500株,垄宽60厘米,垄高20厘米,沟宽40厘米,株距25-40厘米效果比较好。播种时每亩穴施加氮磷酸二氢钾25-37.5公斤和硼砂1公斤,播种后每蔸用长2米,粗如拇指的小竹杆2根,横向交叉插入土中。黄姜苗生长出来后,每蔸留苗不超过3根。当苗长到30厘米后,要抚苗上架,防止相互串架,以便于分雌雄性别管理。②施肥除草。黄姜蒴果膨大时,开始用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叶面施肥,每隔7-10天一次,连续施4-5次。播种后出苗前可使用农达或草甘膦等广谱性除草剂除草,黄姜生长期间,禾本科杂草可使用高效盖草隆防除,阔叶杂草由人工扯除。③防治病虫害。主要注意防治黄姜白绢病和黄姜红蝽。白绢病危害黄姜根部,可靠成死苗烂蔸,严重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在发病初期应及早使用五氯硝基苯1000倍药液淋蔸,每隔7-10天用药一次,连续3次。红蝽取食黄姜种子,直接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应严格监控虫情,适时用敌杀死、功夫等高效药剂防治。⑤采收种子。11月中下旬,黄姜地上部分茎叶枯萎,籽粒已充分成熟,在蒴果尚未裂开时摘下蒴果,摊放在晒场上让其自然裂开,去掉果皮和杂物后装袋低温贮藏。
5、培育黄姜无性系S1代种栽。
(1)苗圃建设。苗圃要求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向阳、水电交通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苗床用L型水泥预制件砌成,苗床宽1.2米,长20米左右。床土用细浮砂60%、腐熟木屑30%、腐熟枯饼肥10%配制而成,同时加入总量控制在0.5%的氮、磷、钾复合肥和适量石灰,氮、磷、钾的配比以15∶15∶15为宜。苗床填土前,先将苗床挖松整平。苗床填土厚15厘米,每平方米用配制好的床土150-200公斤,床土填好后,每平方米苗床喷洒100倍福尔马林液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苗圃最好配上悬灌设施。(2)种子处理及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25%PEG6000(聚乙二醇6000)浸种一天,倒掉浸液,充分冲洗后放入10倍的干细砂中拌均,再分2-3次均匀撒播于苗床中。适宜播种期为3月中、下旬,播种量为每平方米8克左右。黄姜播种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火土灰或已闷制好的细河沙作盖子土,100公斤盖子土中拌入5公斤黄姜壮苗剂,覆盖厚度为1.5-2厘米。(3)苗床管理。齐苗后,要及时搞好移密补稀,保证每平方米的苗数达到200株左右,幼苗子叶期喷施1-2次0.5%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以促进快出真叶,以后每隔5-7天喷施一次1%磷酸二氢钾加0.5%硝酸钙,连续3-5次,8月初进入根状茎膨大期后,改喷0.1%黄姜膨大素,每隔7-10天一次,连续3次。幼苗开始抽生茎蔓时,苗床内成行播入小竹杆。同时,注意防除杂草和病虫害。禾本科杂草可在3-5叶期喷施10.8%的高效盖草隆防除,阔叶杂草人工拔除。病虫害主要注意防治白绢病和斜纹夜蛾,高温高湿容易引发白绢病,应该在病发初期用20%五氯硝基苯500-1000倍液预防,斜纹夜蛾可用甲胺磷、敌杀死等药剂防治。遇旱每天早晚喷水一次,以湿透苗床为度。育苗一年后,按每亩10000-12000株移入一级原种生产圃。
积极效果:
1、保持种性
2001年-2002年两年的观察表明:尽管黄姜为自然界中为数不多的变性雌雄异株植物,其遗传异质性高,但用通过严格隔离而获得的无性系S0代种子所培育出来的S1代种栽及其第一无性代表现出高度的稳定一致,分离少。S1代种栽及其第一无性代除植株个体小于原无性系外,在叶形、叶色、叶脉处的白色斑块的有无、茎色、茎粗、蒴果大小、种子形状、根状茎内外颜色、粗壮度、分枝能力等主要特征上都与原无性系基本一致,而且个体间的差异也趋于一致(附表8)。
2、提高繁殖系数
尽管由于无性系的自交亲和力不同,无性系自交S0代的种子产量差异很大,但与无性繁殖相比,种子繁殖均可大大提高无性系良种的繁殖系数,即使自交亲和力不强的无性系,其有性繁殖系数也可达到35.7倍,自交亲和力强的无性系的有性繁殖系数可高达355.2倍(附表9)。
3、减少用种量
2002年安化县农业局进行的利用武当山群体种自然杂交种子培育出的种栽的第一无性代种姜与武当山群体种无性后代对比试验表明:尽管种姜的起点差异很大,但在相应的密度下,前者以较少的用种量获得比后者高10.3%的净增产率,证明黄姜种子繁殖具有优化种性的作用,可明显地提高其生长势和增产效果。无性系自交良种的种性更纯,用种量减少的幅度更大,减幅达39.3-46.4%(附表10),其生长势当更强,增产潜力当更大。
名词解释:
1、无性系:由同一单株经过长期无性繁殖后所获得的群体称为无性系。
2、黄姜无性系自交制种:黄姜是一种变性雌雄异株植物,每个无性系无论来源均可分化出雌雄两种植株,并可以通过风媒授粉结实。生产无性系自交种子的过程就叫无性系自交制种。
3、黄姜无性系S0代:供生产自交种子的无性系的每个无性代都称为黄姜无性系S0代。
4、黄姜无性系S0代种子:由黄姜无性系自交所生产出来的种子叫无性系S0代种子。
5、种栽:黄姜种子经过一年的育苗期后所形成的小根状茎,称为种栽。
6、黄姜无性系S1代:用无性系S0代种子培育出来的种栽的无性后代。
黄姜不同生态型种质资源的
产量与效益对比试验 附表1 试验时间:1997年供试地点供试材料小区面积m2小区蔸数 小区播 种量 kg 蔸平 种重 g 每亩 播种量 kg 小区 产量 kg 蔸平 产量 kg 折每亩 产量 kg 净产量 kg 净产值 元 省 柑 桔 良 繁 场武当山生态型33.3 300 7.5 25 150 41.8 0.1 836 686 947.6雪峰山生态型33.3 300 7.5 25 150 35.5 0.09 710 560 746
种姜价2.6元/kg,商品鲜姜价为1.6元/kg。
黄姜无性系良种与野生种(无性后代)
产量对比试验及效益分析
附表2
注:1、以上数据为平均数。
2、种姜价格:无性系种姜4元/kg,野生种种姜3元/kg。
3、产品价格:无性系一年生鲜姜均价2.4元/kg,二年生鲜姜均价2.5元/kg,
野生种商品姜价1999年为1.7元/kg,2001年为2.1元/kg。
黄姜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及效益分析
附表3 无 性 系 名 称 重 复 次 数 小 区 面 积 m2 小区 折每亩 小区产量 折每亩产量 每亩产值 无 性 种 姜 选 种 率 % 无 性 繁 殖 系 数 倍 播 种 量 kg 株 数 播 种 量 kg 密 度 株 鲜 姜 总 产 kg 鲜 姜 净 产 kg 鲜 姜 总 产 kg 鲜 姜 净 产 kg 比 对 照 净 增 kg 净 增 产 量 % 总 产 值 元 净 产 值 元 比 对 照 净 增 产 值 元 净 增 长 率 % XY9608 4 10 2.6 75 173.4 5000 20.8 18.2 1387.4 1213.9 613.6 102.2 4162.2 3468.6 2009.8 137.7 74.5 3.5 XY9609 3 10 3.6 75 240.1 5000 18.3 14.7 1220.6 980.5 380.2 63.4 3661.8 2701.4 1242 85.1 72.1 3.1 XY9615 2 10 5.3 60 353.5 4000 19.8 14.5 1320.7 967.2 366.9 61.1 3962.1 2548.1 1088.7 74.6 54.3 2.5 XY9619 3 10 4.0 75 266.8 5000 19.4 15.4 1294 1027.2 426.9 71.1 3882 2814.8 1355.4 92.9 71.6 3.3 DZ9701 3 10 4.1 75 273.5 5000 21.3 17.2 1420.7 1147.2 546.9 91.1 4262.1 3168.1 1708.7 117.1 77.6 3.0 DZ9702 5 10 3.7 75 246.8 5000 20.5 16.6 1367.4 1107.2 506.9 84.4 4102.2 3115.0 1655.6 113.4 62.7 3.8 DZ9703 3 10 5.6 60 373.5 4000 17.1 11.5 1140.6 767.1 166.8 27.8 3421.8 1927.8 486.4 32.1 60.1 2.8 DZ9706 2 10 5.1 60 340.2 4000 15.4 10.3 1027.2 687 86.7 14.4 3081.6 1720.8 261.4 17.9 63.8 2.2武当山群体种 3 10 3.8 90 253.5 6000 12.8 9.0 853.8 600.3 2219.9 1459.4 67.3 2.5
注:无性系种姜价4元/kg,武当山群体种3元/kg,一年生无性系鲜黄姜3元/kg,武当山群体种鲜黄姜2.6元/kg。
黄姜主要无性系性别表现
附表4无性系名称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株数雌株数 % 雄株数 %无性株数 % 雌雄同株 % XY9601 2002.6.20 清塘桑树 516 273 52.9 240 46.5 3 0.6 XY9608 2002.6.12 乐安匡林 389 245 63 138 35.5 16 4.1 XY9609 2002.6.12 乐安匡林 430 284 66 132 30.7 14 3.3 XY9615 2002.6.12 乐安匡林 122 57 46.7 63 51.6 2 1.6 XY9619 2002.6.12 乐安匡林 353 142 40.2 201 56.9 10 2.8 DZ9701 2002.7.9 田庄陇塘 356 182 52.1 174 47.9 DZ9702 2002.6.12 乐安匡林 334 197 59 130 38.9 7 2.1 DZ9703 2002.6.12 乐安匡林 214 85 39.7 122 57 7 3.3 DZ2905 2002.6.12 乐安匡林 160 37 23.1 105 65.6 18 11.3
黄姜主要无性系结实情况
附表5 无性系 名称 每亩 密度 调查 时间 调查 地点 调查 株数 雌株数 雌株率 % 总果数 雌株株 平果数 总种 子数 每果实 粒数 种子 千粒重g 种子理论产 量kg/亩 XY9601 5000 2001.11.20东坪上烟 20 10 50 437 437 1209 2.77 15.6 4.7 XY9608 5000 2001.11.20东坪上烟 20 13 65 193 14.8 106 0.55 14.2 0.3 XY9609 5000 2001.11.22东坪上烟 16 9 56.3 255 28.3 728 2.85 15.3 2.7 XY9615 5000 2001.11.22东坪上烟 18 8 44.4 393 49.1 2092 5.32 16.01 5.6 XY9619 5000 2001.11.22东坪上烟 22 9 40.9 322 35.8 655 2.03 12.95 1.5 DZ9701 5000 2001.11.23东坪上烟 20 9 45 521 57.9 1812 3.48 16.0 7.3 DZ9702 5000 2001.11.23东坪上烟 16 8 50 656 82 3296 5.02 15.77 13 DZ9702 5000 2001.11.23东坪上烟 17 10 58.8 456 45.6 2637 5.78 16.94 10.5 DZ9705 5000 2001.11.24东坪上烟 18 6 33.3 372 62 1258 3.38 16.32 5.6
种子理论产量=每亩株数×雌株率×雌株株平蒴果数×每果实粒数×千粒重
2002年主要无性系的表现
附表6 无性系 名称 种植 株数 株平根状 茎重量g 抗 耐 性 生长势 无性繁殖 系数 干片薯蓣皂甙 元含量%抗寒性抗病性 抗虫性 耐湿性 XY9601 3096 385 强抗叶斑病 抗白粉虱 中等 强 3.2 3.092-3.37 XY9608 3890 376 特强抗叶班病、白绢病 抗白粉虱 强 中等 3.5 2.71-3.152 XY9609 4305 368 中等抗叶斑病 抗白粉虱 中等 中等 3.1 2.93-3.37 XY9615 1226 436 强抗叶斑病、白绢病 抗白粉虱 强 强 2.5 2.64-3.37 XY9619 3538 351 强抗叶斑病 抗白粉虱 中等 强 3.6 3.016-3.96 DZ9701 3562 381 强抗叶斑病 抗白粉虱 强 强 3.0 1.89-2.98 DZ9702 3341 336 中等抗叶斑病 抗白粉虱 中等 中等 4.2 1.924-2.763 DZ9703 2147 415 强抗叶斑病 抗白粉虱 中等 强 2.5 2.302-3.012 DZ9705 1593 391 强抗叶斑病 抗白粉虱 强 强 2.8 2.938 DZ20015 222 307 强抗叶斑病、白绢病 抗白粉虱 强 中等 10.8 2.115 DZ20041 43 458 强抗叶斑病、白绢病 抗白粉虱 强 强 3.5 2.746 DZ20062 50 443 强抗叶斑病、白绢病 抗白粉虱 强 强 3.1 2.838 DZ20069 38 466 强抗叶斑病、白绢病 抗白粉虱 强 强 2.5 2.732 DZ20070 76 514 强抗叶斑病、白绢病 抗白粉虱 强 强 3.8 2.56
2002年黄姜无性系DZ9701在不同土壤条件下
结实性与千粒重差异
附表7供试无性系 供试地点 供试土种 调查蒴果数 (个) 实粒数 结实率 (%) 千粒重 (g)DZ9701 梅城镇黄泥村 灰黄红土 2080 6745 54.0 17.5 田庄乡陇塘村 黄泥沙田 566 483 14.2 9.1 东坪镇上烟村 黄泥沙土 1411 412 4.8 8.6 冷市镇河丘村 黄泥土 756 0 0 /
无性系S1与原无性系性状特征比较
附表8观察材料 叶 茎蔓 蒴果种子 根壮茎 叶形 叶色 白斑 茎色 粗壮度外观色泽内部颜色 粗壮度 分枝 能力DZ9701 戟形,基部突 出,先端尖 深绿 有 黄绿色 粗壮 大扁园形黄褐色黄色 粗壮 强DZ9701S1 戟形,基部突 出,先端尖 深绿 有 黄绿色 粗壮 大扁园形黄褐色淡黄色 粗壮 强DZ9705 宽三有形 宽而厚 浓绿 无 黄褐色 粗壮 大扁园形黑褐色黄色 粗壮 弱DZ9705S 宽三角形 宽而较厚 浓绿 无 黄褐色 粗壮 大扁园形黑褐色黄色 粗壮 弱
2002年主要无性系自交种子产量及有性繁殖系数
附表9无性系名称 S0密度 每亩种子产量()kg) 千粒重g 总粒数(万粒) 有性繁殖系数 XY9601 2000 5.86 16.2 36.17 86.8 XY9608 2000 3.43 10.6 32.36 77.7 XY9609 2000 7.82 16.3 47.98 115.1 XY9615 1670 8.60 16.8 51.19 147.1 XY9619 2000 6.57 17.6 37.33 89.6 DZ9701 1670 12.91 17.5 73.77 212.0 DZ9702 2000 20.76 16.1 128.94 309.5 DZ9703 1670 16.45 17.4 94.54 271.7 DZ9705 1670 12.20 17.8 68.54 197 DZ20015 2500 2.66 14.3 18.60 35.7 DZ20041 1670 15.85 17.0 93.24 268.0 DZ20062 1670 22.37 18.1 123.59 355.2 DZ20069 1670 11.11 15.9 88.71 255.1 DZ20070 1670 10.54 16.4 61.27 184.7
注:种子的发芽率以60%计,成苗率以80%计。
种子育苗与无性繁殖大田用种量
及一年生鲜姜产量比较
附表10 供试 材料 供试 面积 (m2) 种姜 砣重 (g) 亩播种 密度 亩用 种量 (kg) 与对照 比增减 (kg) 增减率 (%) 每亩鲜姜产量 总产 (kg) 净产 (kg) 比对照净 增减(kg) 净增减率 (%) 武当山群 体种自然 杂交种 30 18.7 10000 187 -48.2 -20.5 837.5 650.5 607 10.3 武当山群体 种无性后代 (CK1) 30 39.2 6000 235.2 825.0 587.8 DZ9701S1 30 23.2 8000 185.6 -120.4 -39.3 DZ9701S0 (CK2) 30 76.5 4000 306 DZ9705S1 30 28.8 7000 201.6 -174.3 -46.4 DZ9705S0 (CK3) 30 107.4 3500 375.9
注:每小区10m2三次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