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形车身汽车.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208200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04629.5

申请日:

1996.04.12

公开号:

CN1156104A

公开日:

1997.08.0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变更项目: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株式会社米卡瓦东海昭和铝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登记生效日:2001.8.5||||||公开

IPC分类号:

B62D33/00

主分类号:

B62D33/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米卡瓦东海; 昭和铝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堀信雄; 有马治雄; 深泽次男

地址:

日本歧阜县

优先权:

1996.01.27 JP 12089/9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陈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翼形车身汽车,该汽车的箱式车箱顶部中央有一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梁,在中梁左右有一对横截面为倒L形的可自由转动的翼板,翼板由顶板及侧板构成,以中梁为中心左右对称并可自由转动。在箱式车箱左右两侧的底板边框构件上通过连接构件分别安装有可自由立起和下垂的侧门。本发明的特征首先表现在箱式车箱翼板的顶板和侧板的连接部分,第二是翼板对于中梁的安装部分,而第三是侧门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安装部分。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翼形车箱汽车,在它的箱式车箱的顶部中央有一根前 后延伸的中梁,其两边左右对称地安装有一对可自由转动、由顶板 及侧板组成,截面为倒L型的翼板,在箱式车箱的左右两侧的底板 边框构件上通过连接构件分别安装有可自由立起和下垂的侧门的翼 形车箱汽车中,于各翼板的顶板及侧板应连接的边缘部处设在顶板 上的第一连接边框构件和设在侧板上的第二连接边框构件上下叠 合,在第一连接边框构件内侧设置的凸缘与在第二连接边框构件内 侧设置的凸缘用铆钉等结合装置结合,第一连接边框构件外侧壁上 所设置的向下延伸的延长部分与第二连接边框构件的外侧下垂壁通 过连接销相互连接,各翼板的顶板的内框构件和中梁均由挤压型材 制造,在各内框构件的中梁一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向中梁方向突出前 具有折叠状的配合部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在中梁左右两侧分别设 置有其横断面近似倒L形且带有上端配合部的第二顶部铰接构件, 各顶板的内框构件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的折叠状配合部与中梁的第 二顶部铰接构件的上端配合部配合,各翼板可相对中梁自由转动约 90°,在箱式车箱的左右两侧下端的底板边框构件上分别设置水平 壁部,在各水平壁部与侧门的下壁之间有挤压型材制成的连接构 件,在各侧门下壁的外侧缘部上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具有折叠状配 合部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在各车箱边框构件上设置有具有折叠状 配合部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在连接构件的上侧缘部设置有具有下 向配合部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在连接构件的下侧缘部设置有具有 上向配合部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各侧门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的折 叠状配合部与连接构件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的下向配合部相配合, 各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的折叠状配合部与连接构 件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的上向配合部相配合,而侧门通过连接构件 安装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之上并可自由转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形车箱汽车,特征在于:在各翼板的 侧板上设置的第二连接边框构件的内侧角隅部中设置有中空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形车箱汽车,特征在于:所述中梁系 由中央有大的中空部、其左右两侧有小的中空部的中空挤压型材制 成,在中梁的左右两侧壁部的上端交会部分及小的中空部的上侧分 别设有台板,在左右两台板上分别设置了配备有可与第一顶部铰接 构件的折叠状配合部相配合的上端配合部且横截面近似倒L形的 第二顶部铰接构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形车箱汽车特征在于,各侧门的下壁 的外侧缘上向下方突出设置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具有前端以中心点 A为中心的截面呈近似圆弧形的端面的折叠状配合部,在各车箱底 板边框构件上设置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由在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侧 壁部高度中间处设置的水平壁、与此前端相连的上立壁部及与上立 壁部的前端相连并具有前端以中心点B为中心且截面近似圆弧形 的端面的折叠状配合部,在连接构件上侧缘部设置的第三铰接构件 具有一外向开口部并在凹部的开口上侧缘部有一下向配合部,同时 在凹部内形成一个在侧门转动时导引第一侧部铰接构件的前端部并 且具有近似90°中心角且截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在连接构件的下 侧缘部设置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在具有外向开口凹部并且在凹部开 口的下侧缘部具有上向配合部的同时,在凹部内还形成在连接构件 转动时导引第二侧部铰接构件的前端部并且具有近似90°中心角且 截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形车箱汽车,特征在于:连接构件可 分成为多个构件。

说明书


翼形车身汽车

    本发明涉及翼形车身汽车。

    以往,在箱式车箱上安装一对可自由摆动的左右翼板的翼形车身汽车已广为人知。

    现有的翼形车身汽车的左右两个翼板是通过钢制铰链安装于箱式车箱顶部中央的由矩形钢管形成的中梁之上。

    此外,在现有的翼形车身汽车的箱式车箱的侧壁下方,也通过钢制铰链安装有可自由立起和下垂的由铝制中空挤压型材制成的侧门。

    在这方面,作为形成各翼板的顶板及侧板间的连接装置,已知有如实开平3-52225号公报所公开的装置。

    具体地说,在构成翼板的顶板和侧板连接边缘处使顶板一方的连接框构件与侧板一方地连接框构件上下叠合,在上下两连接框构件的内侧及外侧部分分别设置有配合用凹凸部,在各配合凹凸部互相配合的同时,通过在配合凹凸部的凹凸槽内分别压入总计为两个连接销的方法使上下两个连接框构件互相结合。

    在上述的现有的翼形车身汽车中存在下面的问题。

    即,由于现有的翼形车身汽车中顶板一方的连接框构件的横断面近似一向下开口的U形,很容易产生由该连接框构件制造误差引起的配合部基准尺寸,即开口部内部尺寸的精度偏差。如果上述内部尺寸精度出现偏差,两连接框构件配合凹凸部便不易配合,造成翼板组装不便,并且使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刚性不足。

    另外,在现有的翼形车身汽车中,虽然使用了独立部件的钢制铰链作为翼板的转动装置,但将这种钢制铰链固定于中梁的操作极其费时费力,而在组装钢制铰链的转动芯子中还需要比较高的安装精度,这就已使翼形车身汽车的制造成为一个难题,加之由于中梁是由矩形钢管制成,肯定会加重箱式车箱的重量。

    在现有的翼形车身汽车中,将安装侧门用的钢制铰链固定于箱式车箱底板边框构件上的操作极其费时费力,非熟练的作业人员要达到安装精度要求是很困难的;现有的钢制铰链的中心销轴所插入的筒形连接部,突出在箱式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侧壁之外,因此在通过比如较窄的道路时,担心会使步行者或者自行车挂在这一钢制铰链中心销轴插入用的筒形连接部上;另外,可以看到,从箱形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侧壁外面露出很多铰链,外观上十分难看。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翼形车身汽车。

    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在其箱式车箱顶部中央有一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梁,在中梁左右有一对横断面为倒L形的可自由转动的翼板,翼板由顶板及侧板构成,以中梁为中心左右对称并可自由转动。在箱形车箱左右两侧的底板边框构件上通过连接构件分别安装有可自由立起和下垂的侧门。因此,本发明的特征首先表现在箱式车箱翼板的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分,第二是翼板对于中梁的安装部分,而第三是侧门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安装部分。

    为此,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的第一特征,各是翼板的顶板和侧板的连接部分取如下结构:在各翼板需要连接的顶板和侧板的边缘部分,在顶板上设置第一连接边框构件,在侧板上设置第二连接边框构件,两构件上下叠合,利用铆钉等连接装置使设在第一连接边框构件内侧的凸缘与设在第二连接边框构件内侧的凸缘连接,利用连接销将第一连接边框构件外侧壁上设置的向下延伸的延长部与第二连接边框构件的外侧下垂壁连接;因而,在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中,箱式车箱的翼板和侧板的连接边框构件因制造误差而引起的尺寸精度偏差能够被可靠地吸收,而不会造成翼板的安装不便,可使顶板与侧板的连接边框构件之间的连接牢靠结实,还可大幅度提高翼板中顶板与侧板连接部分的刚性。

    其次,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的第二特征是,翼板对中梁的安装部分取如下结构:各翼板中顶板的内框构件及中梁均由挤压型材制作,在各内框构件靠中梁一侧的边缘处设置具有折叠状配合部件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且呈突出于同一中梁一侧的状态,在中梁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台板,台板具有第二顶部铰接构件,其横断面形状近似倒L形并有上端配合部件,各顶板的内框构件侧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的折叠状配合部件与中梁侧的第二顶部铰接构件的上端配合部件配合时,各翼板可以相对于中梁自由转动约90°;因此,按照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对于各翼板的顶板上的内框构件和中梁可整体设置顶部铰接部,从而可以简化翼板的转动机构,得以省去安装现在所用的外加部件钢制铰链,还可大幅度减少翼板装配工时,使翼板地装配操作省时省力,此外,可使翼板的转动机构实现高精度,令翼板的启闭平稳顺利,有很高的装配强度,并可实现轻量化。

    另外,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的第三特征是,箱式车箱左右两侧下部的侧门的安装部分具有如下结构:在各车箱底板边框构件上设置有水平壁部件,在水平壁部件和侧门的下壁之间有由挤压型材制造的连接构件,在各侧门下部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具有折叠状配合部件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且呈突出于下方状,在各车箱底板边框构件上设置有具有折叠状配合部件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在连接构件的上侧边缘处设置有具有下向配合构件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在连接构件的下侧边缘设置有具有上向配合构件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各侧门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的折叠状配合部件与连接构件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的下向配合构件配合,各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的折叠状配合部件与连接构件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的上向配合部件配合,侧门通过连接构件安装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之上,可以自由转动;因此,按照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可以简化箱式车箱侧壁下方的侧门的转动机构,不再需要现在所使用的钢制铰链,可大幅度减少侧门装配工时,侧门的装配省时省力,而侧门的转动机构可达到高精度,侧门的启闭平稳,此外,装配强度极大,并可实现轻量化,而且侧门的安装部分不再突出于箱式车箱底板框构件侧壁之外,安全性非常好,外观也得到改善。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箱式车箱翼板的顶板及侧板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2为上述翼形车身汽车的前视的示意性整体主体图。

    图3为上述翼形车身汽车箱式车箱部分的示意性垂直剖面图。

    图4为上述翼形车身汽车箱式车箱翼板的安装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5为上述翼形车身汽车箱式车箱侧门安装部分的放大剖面图,所示为侧门立起状态。

    图6为上述的放大剖面图,所示为侧门转动180°向外侧倒下的状态。

    图7为上述的翼形车身汽车的后视的示意性主体图。

    图8为上述的翼形车身汽车的箱式车箱的主要部分放大水平剖面图,所示为后门关闭状态。

    图9为图8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而一部分省略的水平剖面图。

    图10为上述同一主要部分放大的水平剖面图,所示为第一阶段中,第一连接构件相对于后部支柱方面的门安装构件转动约90°的状态。

    图11为上述同一主要部分的放大水平剖面图,所示为第二阶段中,第二连接构件相对于转动后的第一连接构件转动约90°的状态。

    图12为上述同一主要部分的放大水平剖面图,所示为第三阶段中,后门相对于转动后的第二连接构件转动约90°,而门整体开启约270°的状态。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具体实例。

    在各图中的同一部件附以同一标号。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内侧’系指翼形车身汽车箱式车箱的内侧,‘外侧’则指其外侧。

    此外,‘前”指翼形车身前侧,‘后’指其后侧。‘左右’系指面向翼形车身汽车前方而言,即左指图1的左侧,右指其右侧。

    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的特征体现在箱式车箱翼板的顶板和侧板的连接部分、翼板对中梁的安装部分及侧门对车箱底板边框的安装部分中,图1所示为翼板中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分,图2与图3所示为此翼形车身汽车的整体。另外,图4所示这翼板的安装部分,图5与图6所示为箱式车箱侧壁下方的侧门的安装部分。图7~图12说明箱式车箱后门的安装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3,在翼形车身汽车(10)的箱式车箱(1)上面中央处的中梁(5)上安装有左右一对可分别自由转动的翼板(2)、(2)。

    在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10)中,各翼板(2)的顶板(3)的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和侧板(4)的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的仅仅一侧边缘,是通过在凸凹配合部(14)、(24)间插入连接销(16)而结合,而另一侧的凸缘部(12)、(22)则在相互叠合状态下利用铆钉(19)等连接,因此,即使横断面近似倒U形的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的开口部其内部尺寸因有制造误差造成尺寸精度偏差时,由于另一侧凸缘部(12)、(22)在叠合时可以稍微错开而得以将尺寸误差彻底吸收,于是当两个连边框部件(11)、(21)因制造误差产生有尺寸精度偏差时,此偏差也能被彻底吸收。由此,翼板(2)的装配不会产生不便,第一及第二连接构件(11)(21)也能够可靠而牢固地连接起来,翼板(2)的装配可顺利进行,顶板(3)与侧板(4)的连接分的刚性也可以很高。

    此外,由于在各翼板(2)的侧板(4)一侧所设置的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的内侧角隅隔部设置了一个中空部(23),构件(21)的强度有极大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顶板(3)和侧板(4)连接部分的刚性。

    再来参看图4,根据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10),箱式车箱(1)的各翼板(2)中顶板(3)的内边框构件(20)及中梁(5)均系由铝质中空挤压型材等挤压型材制成,在其内边框构件(20)及中梁(5)上可以整体设置作为翼板(2)的转动机构的顶部铰接构件,这样便能简化翼板(2)的转动机构,省去现在的作为外来部件的钢制铰链,大幅度减少翼板(2)的安装工时,使翼板(2)的安装操作省时省力。

    在上述情况下,由于构成内框构件(20)和中梁(5)的挤压型材可以提高这些部件的制造精度,故翼板(2)的转动机构可以实现很高的精度,翼板(2)的启闭可以很平稳,同时翼板(2)也可以有非常大的安装强度。

    另外,由于箱式车箱(1)的中梁(5)系由挤压型材制成,翼形车身汽车(10)可以实现轻量化。

    还有,中梁(5)系由中间有很大的中空部(30)而左右两侧各有小的中空部(31)、(31)的中空挤压型材制成,在中梁(5)的左右两边侧壁部(5a)、(5a)的上端相交部分且是小的中空部(31)、(31)的上侧分别设置了台板(31a)、(31a)。在左右两台板(31a)、(31a)上分别设置有横断面近似倒L形,并且有可与第一顶部铰接构件(26)、(26)的折叠状的配合部件(26a)、(26a)相配合的上端配合部件(29)、(29)的第二顶部铰接构件(27)、(27),因此中梁(5)的强度非常高,翼板(2)的安装部分的刚性也得到提高。

    另外,参照图5,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10)的侧门(6),是通过铝质挤压型材制造的连接构件(50)而安装于箱式车箱(1)的铝质挤压型材制造的底板边框(9)之上,它可以自由转动约180°,侧部铰接部件(40)则是与侧门(6)的下侧缘部、连接构件(50)及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整体设置。

    即,在箱式车箱(1)的左右两侧下端的底板边框构件(9)、(9)上设置有水平壁部件(44)(44),在各水平壁部件(44)与侧门(6)的下壁(6a)之间设置有由挤压型材制成的连接构件(50),在各侧门(6)的下壁(6a)的外侧缘部设置有具有折叠状配合部件(43)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后者向下方突出,在各车箱底板边框部件(9)上设置有具有折叠状配合部件(46)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在连接构件(50)的上侧缘部设置有具有下向配合部件(53)的第三侧部铰接部件(51),在连接部件(50)的下侧缘部设置有具有上合配合部件(54)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

    在这种箱形车箱(1)的左右两侧分别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上安装侧门(6)时,首先,例如是将侧门(6)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3)从连接构件(50)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的一端平滑地插入到凹部(55)之内,使折叠状配合部件(43)与下向折叠部件(53)配合,其次,将车箱的底板边框构件(9)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6)从连接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部件(52)的端部平滑插入凹部(56)之内,让折叠状配合部件(46)和上向配合部(54)配合好即可。

    由于上述侧门(6)的安装只是将侧门(6)、连接构件(50)及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部铰接构件互相配合,普通工也可操作,同时可以简化侧部铰接部件(40)的转动机构,侧门(6)的安装作业也省时省力。

    上述翼形车身汽车(10)的各侧门(6)在向外开启前的如图5所示的直立状态时,侧门(6)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3)与连接构件(50)的第三侧部铰合构件(51)的下向配合部件(53)配合,各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6)与连接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的上向配合部件(54)相配合,这样,侧门(6)通过连接构件(50)就可以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之上了。

    然后,侧门(6)可从直立状态转动180°向外侧倒下,其过程如下。

    具体地说,在上述翼形车身汽车中,在各侧门(6)下壁(6a)的外侧缘部上设置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具有一前端以中心点(A)为中心断面大致呈圆弧形的端面(43a)的折叠状的配合部件(43)。另外,在各车箱底板边框构件(a)上设置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侧是,下述部件构成: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壁部件(9a)中间高度部位上所设置的水平壁部件(44)、与其相连的前端直立壁部件(45),以及与此部件(45)前端相连且具有一前端以中心点(B)为中心的断面大致呈圆弧形的端面(46a)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6)。

    另外,设置在连接构件(50)的上侧缘部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则包括外向开口的凹部(55)及在开口上侧缘部的下向配合部件(53),以及位于凹部(55)内在侧门(6)转动时导引第1侧部铰接构件(41)的前端部并具有大致为90°的中心角的断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55a);而连接构件(50)的下侧缘部上所设置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则包括外向开口凹部(56)及在开口下侧缘部的上向配合部件(54),以及位于凹部(56)内并在连接构件(50)转动时导引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的前端部,且具有大致为90°的中心角的断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56a)。

    因此,在翼形车身汽车(10)的侧门(6)向外侧并启时,当侧门(6)相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向外侧倒下,首先,作为第一阶段,只有侧门(6)相对于连接构件(50)转动约90°。

    此时的侧门(6),相对于连接构件(50)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以其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配合部件(43)的前端的断面近似为圆弧形的端面(43a)的中心点(A)为中心而转动,而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前端部则由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的凹部(55)的断面呈园弧状的导向面(55a)所导引。

    于是,在侧门(6)转动约90°的状态下,侧门(6)的断面呈钓形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便几乎整个为连接构件(50)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的凹部(55)所收纳,而折叠状配合部件(43)则和下向配合部件(53)相配合。

    在其后的第二阶段,侧门(6)与连接构件(50)一同相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再转动约90°。此时,连接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沿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中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的配合部件(46)的,以中心点(B)为中心的断面呈近似圆弧形的端面(46a)转动,而第二侧部铰接配合构件(42)的前端部,则由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的凹部(56)的断面呈圆弧状的导向(56a)导引。然后,在侧门(6)与连接构件(50)一同相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再转动约90°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车箱底部边框构件(9)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中直立壁部(45)的上部和折叠状配合部件(46),便为连结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的凹部(56)所收纳,折叠状配合部件(46)与上向配合部件(54)相配合,结果侧门(6)向外完全打开接近于180°。

    如此,侧门(6)安装部分的侧部铰接部件(40)的转动机构得以简化,侧门(6)启闭(转动)可以达到近于180°,而且侧门(6)的转动机构精度可以很高,侧门(6)的启闭平稳,并有非常大的安装强度的,同时可以实现轻量化。还由于不再使用现在所用的钢制铰链,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壁外面由于钢制铰链产生的凹凸不平便不再存在,安全性非常高,侧门(6)的安装部分的外观也得到改善。

    此外,由于箱式车箱(1)侧门(6)的安装部分几乎没有向外扩张的部分,箱式车箱(1)制造时的内部尺寸可以加大,装货空间增加,可以提高翼形汽车(10)的运输效率。

    再有,最好将上述连接构件(50)分割为多个较短的构件。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与沿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全长安装一个连接构件(50)相比较,安装多个分割开来的连接构件(50)的操作更为容易,而且即使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发生一定变形,分割开的短尺寸的单个的连接构件(50)也较容易适应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变形,而侧门(6)的启闭不会发生障碍。

    此外,侧门(6)通常是由铝质中空挤压型材制造,并且连接构件(50)也是由铝质挤压型材制作,但并不限于如此,当然侧门(6)也可用其他材料制造,连接构件(50)也可用其他金属或者硬合成树脂制造。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2与图3,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10)在其箱式车箱(1)的顶部中央有一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铝制中空挤压型材制成的中梁(5),在中梁(5)的左右两边有一对对称安装的横断面为倒L形的可自由转动的翼板(2)、(2),翼板(2)、(2)由顶板(3)及侧板(4)构成,同时在箱形车箱(1)左右两侧的底板边框构件(9)(9)上,通过连接构件(50)、(50)分别安装有可自由立起和下垂的侧门(6)、(6)。

    因此,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10)的特征在于,它具有箱式车箱(1)各翼板(2)的顶板(3)及侧板(4)的连接部分,各翼板(2)对中梁(5)的安装部分及各侧门(6)对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安装部分,而在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具有这样的特征:箱式车箱(1)的后端左右两侧的后门的安装支柱(8)(8)上安装有可以在约270°范围内自由转动的左右一对后门(7)、(7),还包括有这两扇后门(7)、(7)的安装部分。

    在以上所述的情形中,首先由图示明各翼板(2)的顶板(3)及侧板(4)的连接部分的详细情况。

    在本发明中,左右两翼板(2)、(2)系互相对称制作而成,其构造几乎相同,因此仅以左侧翼板(2)一方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各翼板(2)由顶板(3)及侧板(4)构成,顶板(3)包括:内外一对铝制挤压型材制成的边框构件(11)(在图1中省略了一方的内侧边框构件的图示),安放在其上并用铆钉(19)固定的横断面为Z形的所需数量的芯材(9),在其上表面铺盖上由铆钉(19)固定的金属板(30),以及在芯材(9)内表面上所覆盖的装饰板(31)。

    另一方面,侧板(4)则包括:上下一对铝质挤压型材制成的边框构件(21)图中(省略了一方的下侧边框构件),安放在其上并用铆钉(19)固定的横断面为Z形的所需数量的芯材(9)、在其外表面铺盖上由铆钉(19)固定的金属板(30),以及在芯材(9)内表面上所覆盖的装饰板(31)。

    设置于顶板(3)与侧板(4)应连接的边缘处顶板(3)上的外侧边框构件(以下称之为第一连结边框构件)(11),则同设置于侧板(4)上的上侧边框构件(以下称为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上下互相叠合。

    其中,一方的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具有水平壁(11a),与其外缘相连而设置的横断面为圆弧状的外侧壁(11b)以及在水平壁(11a)宽度内的内侧缘部上所设置的内侧下垂壁(11C)。

    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则包括水平壁(21a),在其外缘部上所设置的外侧下垂壁(21b),在水平壁(21a)的宽度中间所设置的中间下垂壁(21c)和在此中间下垂壁(21c)及水平壁(21a)的内缘部之间倾斜安置的增强壁(21d);中间下垂部(21c)的上部与其内侧的水平壁(21a)的一部分及倾斜状的增强壁(21a)则形成一个中空部(23),围成中空部(23)的中间下垂壁(21c)上部和内侧水平壁(21a)的一部分,以及倾斜状的增强壁(21d)形成了一个横断面为三角形的刚性体。

    另外,在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的内侧下垂壁的下缘设置有向中央的中梁(5)一侧突出的凸缘(12),同时在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的水平壁(21a)的内缘设置有向中梁(5)一侧延伸的凸缘(22),两凸缘(12)、(22)则用铆钉(19)结合。

    在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的外侧壁(11b)上设置有延伸到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的上端外侧缘下方的延长部(13),在此外侧壁延长部(13)的下端设置有向下开口的配合凹部(140,在第2连接边框构件(21)的外侧下垂壁(21b)的上部外边设置有配合凸部(24),配合凹部(14)与配合凸部(24)互相配合。

    在此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的外侧壁延长部(13)的内表面与之相对的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的外侧下垂壁(21b)的外表面上,沿其全长设置有连接销配合槽(15)、(25)在由这些连接销配合用槽(1 5)、(25)所形成的贯通孔中插入连接销(16)就可以将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的外侧壁延长部(13)及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的外侧下垂壁(21b)互相非常牢靠地连接起来。

    这样,顶板(3)的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和侧板(4)的第2连接构件(21)两者的一侧缘部,即由于在凹凸配合部件(14)(24)插入有连接销(16)而结合,另一侧的凸缘部(12)、(22)在叠合状态下用铆钉(19)结合,于是即使横断面近似倒U字形的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的开口部其内部尺寸因制造误差产生尺寸精度的偏差,也可以通过另一侧的凸缘部(12)、(22)叠合时稍稍错位结合而将尺寸误差可靠地吸收,而在两连接边框构件(11)、(21)中因制造误差产生有尺寸精度偏差时,此偏差也可以被可靠地吸收。因此,翼板(2)在安装中不会有任何不合适处,第一与第二边框构件(11)、(21)结合牢固,翼板(2)的安装可顺利进行。

    在翼板(2)中顶板(3)与侧板(4)的角隅内侧还加配有增强构件(17)。此增强构件(17)是由两板(3)、(4)角隅部内侧所复盖的倾斜面部件(17a)、其上侧的水平面部件(17b)以及其下侧的垂直面部件(17c)构成,此水平面部件(17b)及垂直面部件(17c)分别用螺栓与螺母固定于顶板(3)的芯材(9)及侧板(4)的芯材(9)之上。另外,在增强构件(11)的水平面部件(17b)和垂直面部件(17c)上分别设置有供内部装饰板(38)、(38)嵌入用的叉形部件(18)、(18)。

    上述增强构件(17)是用于调整板连接部分内侧的结合角度和增强的目的,在两板(3)、(4)组装后安装。

    另外,图中配合凹部(14)设置在第一连接构件(11)一侧,配合凸部(24)设置于第二连接构件(21)之上,但因为两者仍相对设置,故也可以设置成与图示正好相反的情况。

    此外,第一连接边框构件(11)的凸缘(12)及第二连接边框构件(21)的凸缘(22)虽然是使用铆钉结合,但也可以用螺栓螺杆等其他结合装置结合。

    其次,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10)的左右一对可自由转动的翼板(2)(2),是左右对称地设置于沿箱式车箱(1)的顶部中央前后方向延伸的中梁(5)的两侧,在如图2实线所示的关闭状态时,各翼板(2)的下端与侧门(6)的上端相接。而在同一图上用点划线所示的开启状态下,各翼板(2)的下端则从侧门(6)的上端向上移动很大距离,由此而形成一个货物出入口。

    各翼板(2)对于中梁(5)的安装部分的详情如图4所示。

    由于左右两翼板(2)、(2)为互相对称组成,其结构几乎全同,所以在图4中仅表示出其左侧部分,以下仅就左侧一方的翼板(2)详细说明其结构。

    在同一图中,各翼板(2)的顶板(3)的内框构件(20)及中梁(5)均由铝质中空挤压型材制造,在各内框构件(20)的中梁侧缘部的上端设置有具有折叠状配合部件(26a)并向中梁一侧突出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26)。

    其中的中梁(5)由中间有一大的中空部(30)及在其左右两侧小的中空部(31)、(31)构成,在中梁(5)左右两侧的上端交会部分和小的中空部(31)、(31)上侧分别设置有台板(31a)、(31a)。

    于是,在中梁(5)的左右两台板(31a)、(31a)上,分别设置了具有与第一顶部铰接构件(26)、(26)的折叠状配合部件(26a)、(26a)相配合的上端配合部(29)、(29)的横断面呈近似倒L形的第二顶部铰接构件(27)、(27);这第二顶部铰接构件(27)、(27)与中梁(5)中央的大中空部(30)的左右两侧壁(30a)、(30a)以及左右两台板(31a)、(31a),形成了供第一顶部铰接构件(26)、(26)的折叠状配合部件(26a)、(26a)嵌入的嵌合凹槽(28)、(28)。

    在各凹槽(28)内设置有从上端配合部件(29)和对面的开口边缘部即中梁(5)中央大中空部(30)的侧壁(30a),直到凹槽(28)的底壁的断面为圆弧形的折叠状配合部件的导向面(28a)及在其终端向上直立的垂直面(28b),而与上端配合部件(29)配合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26)的折叠状配合部件(26a)则可以在凹槽(28)内转动约90°。

    在各翼板(2)中顶板(3)的内框构件(20)侧壁(20a)的下端处设置有突向中梁(5)一侧的挡块(39),在各翼板(2)闭锁时,图4所示呈水平状态的顶板(3)中内框构件(20)的挡块(39),其前端便顶到中梁(5)的侧壁(5a)之上。

    另外,在各翼板(2)中顶板(3)的内框构件(20)上下设置有一对外方水平凸缘(32)(33),在这一对外方水平凸缘(32)、(33)及顶板(3)的外框构件(图示略)上下的一对内方水平凸缘之上,加有多条横断面近似Z字形的横条(34),各横条(34)的左右两端用螺丝(35)固定于各水平凸缘上。

    在顶板(3)的上部除了铺贴平直表面用的金属板(36)之外,在左右两翼板(2)、(2)的顶板(3)(3)的内框构件(20)、(20)及中梁(5)上面还横铺有防水薄板(37)。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挡块(39)是设置在内框构件(20)一侧,但这种挡块(39)也可设置在中梁(5)的侧壁(5a)上。此外,不设置挡块(39),使内框构件(20)对着中梁一面的侧壁(20a)直接与中梁(5)的侧壁(5a)接触也可。

    在上述翼形车身汽车(10)中,当在中梁(5)左右两侧的各嵌合凹槽(28)内有翼板(2)中顶板(3)的内框构件(20)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26)的折叠状配合部件(26a)嵌入时,翼板(2)如以中梁(5)为中心转动,则与横断面为近似倒L形的第二顶部铰接构件(27)的上端配合部件(29)相配合的第一顶部铰接构件(26)的折叠状配合部件(26a),便在凹槽(28)内可沿断面为圆弧形的折叠状配合部件导向面(28a)转动约9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翼形车身汽车(10)中箱式车箱(1)的中梁(5)和内框构件(20)的结构材料为铝制中空挤压型材之故,制造精度可以很高,因而翼板(2)的转动机构可以实现高精度,翼板(2)的启闭也可极为平稳。

    另外,由于中梁(5)系由挤压型材制作,箱式车箱(1)还可以有助于实现翼形车身汽车(10)的轻量化。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中梁(5)系由中央有大的中空部(30)及左右两侧有小的中空部(31)、(31)的铝质中空挤压型材制成,在中梁(5)的左右两侧壁部(5a)、(5a)的上端交会部分中,在小的中空部(31)、(31)上侧分别设置有台板(31a)、(31a),在左右两台板(31a)(31a)上设置了具有可与第1顶部铰接构件(26)、(26)的折叠状配合部件(26)、(26)相配合的,上端配合部件(29)、(29)的横断面为近似倒L形的第二顶部铰接构件(27)(27),因此中梁(5)的强度非常大,而翼形车身汽车(2)的安装部分的刚度可以提高。

    其次,在对本发明的翼形车身汽车(10)的箱式车箱(1)的各侧门(6)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上的安装部分作详细示明的图5中,侧门(6)、(6)是通过连接构件(50)(50)安装于翼形车身汽车(10)中箱式车箱(1)左右两侧的底框构件(9)、(9)之下,并可在约180°范围内立起和下垂。

    另外,箱式车箱(1)左右两侧的侧门(6)、(6)及左右两底框构件(9)(9)乃互相对称制成,其结构几乎全同,因此在图5中仅表示出其左侧部分,以下也仅就箱式车箱(1)的左侧缘部上侧门(6)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同一图5中,由铝质中空挤压型材制成的侧门(6)是通过铝制挤压型材制造的连结构件(50),而安装于铝质挤压型材制造的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之上并可自由转动约180°,侧部铰接部件(40)由侧门(6)的下侧缘部、连接构件(50)及车箱底部边框构件(9)形成一个整体。

    即在侧门(6)的下壁(6a)的外端部上,向下方突出设置有断面为钩形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该构件(41)具有一在前端处以中心点(A)为中心的断面近似圆弧形的端面(43a)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3)。

    与此相对,在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上设置有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它包括: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壁部件(9a)中间高度部位上所设置的侧壁部(9a)中并支持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水平壁部件(44),与其相连的前端直立壁部件(45),以及与此部件(45)前端相连且具有一前端以中心点(B)为中心的断面大致呈圆弧形的端面(46a)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6)。

    此外,在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壁部件(9a)的水平壁部件(44)的上侧,设置有在侧门(6)转动之际可以收容连接构件(50)的转动的凹部(47)。

    另一方面,设置在连接构件(50)的上侧缘部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则包括:外向开口凹部(55)及在开口上侧缘部的下向配合部件(53)。在凹部(55)中形成有一个在侧门(6)转动时导引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前端部,并且有大致为90°的中心角的断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55a)。

    在连接构件(50)的下侧缘部上设置有具有外向开口的凹部(56),以及在凹部(56)的开口下侧缘部的上向配合部件(54)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在凹部(56)中则形成一个在连接构件(50)转动时导引第2侧部铰接构件(42)的前端部,并具有大致为90°的中心角的断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56a)。

    如上所述,在侧门(6)向外侧开启前处于直立状态时,在连接构件(50)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中嵌入侧门(6)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3),折叠状配合部件(43)与下向配合部件(53)互相配合,而在连接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中嵌入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6)则与上向配合部件(54)互相配合。

    因此,在侧门(6)处于直立状态时,如图5所示,侧门(6)的下壁(6a)的内侧缘部的下向凸部(59)便支承于箱式车箱(1)之上。

    另外,作为防止各连接构件(50)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装置,在箱式车箱(1)的前后两端配置有垂直断面近似倒U字形的不锈钢制防滑档块(58)。这一防滑挡块(58)固定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壁部(9a)中并支持于車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水平壁部(44)之上。由是,利用此防滑挡块(58)可以做到防止连接构件(50)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为了将上述侧门(6)安装到翼形车身汽车(10)的箱式车箱(1)的底部边框构件(9)之上,例如,首先要将侧门(6)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3)插入到连接构件(50)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的凹部(55)之内,插入时从一端开始一边滑动一边插入,折叠状配合部件(43)和下向配合部件(53)配合;然后再将箱式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第2侧部铰接构件(42)的折叠状配合部件(46)插入到连接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的凹部(56)之内,插入时从一端开始,一边滑动一边插入,折叠状配合部件(46)和上向配合部件(54)配合好后即可,侧门(6)的安装操作简单易行。

    于是,上述翼形车身汽车(10)箱式车箱(1)的各侧门(6)向外侧开启时,侧门(6)相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向外侧倒下,首先,作为第一阶段,只有侧门(6)相对于连接构件(50)转动约90°。此时,侧门(6)相对于连接构件(50)的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以其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配合部件(43)中前端断面近似为圆弧形的端面(43a)的中心点(A)为中心而转动,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的前端部由第三侧部铰接构件(51)的凹部(55)的断面呈圆弧状的导向面(55a)导引。

    于是,在侧门(6)转动约90°的状态下,侧门(6)的断面呈钩形的第一侧部铰接构件(41)便几乎整个为连接构件(50)的第3侧部铰接构件(51)的凹部(55)所收纳,而折叠状配合部件(43)则和下向配合部件(53)互相配合。

    在其后的第二阶段,侧门(6)与连接构件(50)一同相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再转动约90°。此时,连接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便沿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的配合部件(46)中以中心点(B)为中心的,断面近似圆弧形的端面(46a)转动,第二侧部铰接配合构件(42)的前端部,由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的凹部(56)的断面呈圆弧状的导向面(59a)导引。

    然后,在侧门(6)与连接构件(50)一同相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再转动约90°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车箱底部边框构件(9)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的直立壁部(45)的上部和折叠状配合部件(46),便为连接构件(50)的第四侧部铰接构件(52)的凹部(56)所收纳,折叠状配合部件(46)与上向配合部件(54)相配合,结果使侧门(6)向外完全打开接近于180°。

    如此,侧门(6)安装部分的侧部铰接部件(40)的转动机构得以简化,侧门(6)的启闭(转动)可以达到近于180°。此外,在箱式车箱(1)的侧门(6)的安装部分的外观改善的同时。由于侧门(6)的安装部分几乎没有向外扩张的部分,箱式车箱(1)制造时的内部尺寸可以加大,装货空间可以增加,于是可以提高翼形汽车(10)的运输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壁部(9a)的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中水平壁部件(44)的上侧部分发上,每隔一定间隔开出一个贯通的排水孔(59),加之水平壁部件(44)的上表面由内向下方略有倾斜,于是在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的侧壁部(9a)和第二侧部铰接构件(42)所形成的凹状部分内的雨水,便可以通过排水孔向外部排出。

    另外,上述连接构件(50)最好沿侧门(6)的连结部的全长设置,但也可每隔一定间隔设置一个,对此并无限制。

    此外,侧门(6)、车箱底板边框构件(9)及连接构件(50)通常是由铝质挤压型材制造,但也不一定非如此不可,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或硬质合成树脂制造。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图8及图9所示,在箱式车箱(1)的后端左右两侧的后门安装支柱(8)、(8)上安装有可自由转动大约270°的左右共一对后门(7)、(7)。

    此处,由于左右两扇后门(7)(7)是互相对称制成,其结构几乎全同,下面将仅就左侧后门(7)详细说明其结构。

    在同上各图中,于翼形汽车(10)的箱式车箱(1)的后部支柱(8)上用螺钉(35)将后门安装构件(61)固定,该构件系由铝质挤压型材制造并具有一断面呈微凸形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另一方面,在后门(7)的后面安装有由铝制挤压型材制造且具有一断面呈微凹形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72)的后门固定构件(71)。后门安装构件(61)及后门固定构件(71)通过第一连接构件(81)及板状第二连接构件(101)连接,第一连接构件(81)由铝制中空挤压型材制造并具有断面呈微凹形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以及断面呈微凹形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第二连接构件(101)也由铝制中空挤压型材制成,并具有断面呈微凸形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以及断面呈微凸形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

    具体地说,固定于翼形汽车(10)中箱式车箱(1)的后部支柱(8)上的后门安装构件(61)中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它与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互相组合成第一铰接部(60);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与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互相组合成第二铰接部(70);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与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互相组合成第三铰接部(80)。

    图8与图9所示为翼形车身汽车(10)的后门(7)处于关闭状态下的情况,而图10所示则为后门(7)开启时的情况,首先作为此第一阶段,这时的第一连接构件(81)与第二连接构件(101)以及后门固定构件(71),它们相对于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一同转动约90°;图11所示为第二阶段,此时第二连接构件(101)与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相对于转动约90°后的第一连接构件(81),一同转动约90°;图12所示为第三阶段,此时后门(7)相对于转动了大约90°之后的第二连接构件(101)转动大约90°。结果整个后门(7),如图12所示,开启大约为270°。

    在图8和图9中,固定在箱式车箱(1)的后部支柱(8)上的后门安装构件(61)具有一左侧翼部(61a)和一右侧翼部(61b),左侧翼部(61a)有一个横断面近似形的钩搭(61c),而右侧翼部(61b)有一个板状安装部件(61d);使左侧翼部(61a)的横断面近似形的钩搭(61c)与后部支柱(8)的伸出壁部(8a)的前端结合,并用螺钉(35)将右侧翼部(61b)的板状安装部件(61d)固定,从而将后门安装构件(61)固定于后部支柱(8)的后面。

    其中,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由一个右方伸出部(63)及第一铰接部(66)所构成;右方伸出部(63)有一个从后门安装构件(61)的右侧缘部向右方延伸并且在前侧有一个断面大约为90°角度的圆弧形的凸面部(64),而第一铰接部(66)具有一个从右方伸出部(63)的前端交会部分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并且前端以中心点(C)为中心的断面为近似圆形的头部(66a)。在此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的内侧,于设置有用于嵌纳具有后向开口的开口部(68)和由此开口部(68)的一侧缘部直到第一铰接部(66)的底部的横断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和第三后部铰接构件的一部分的凹部(69)的同时,还在第一铰接部(66)的右侧的右方伸出部(63)的前端部(63a)和第一铰接部(66)之间设置有可嵌入后述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的嵌合凸部(85)的嵌合凹部(65)。

    另一方面,第一连接构件(81)的左侧缘部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则由具有由第一连结构件(81)的前端左侧缘向左方延伸并且在其内侧有断面呈近似90°圆弧形的导向面的第三导向部(83),以及由第一连接构件(81)的后端左侧缘向左方延伸的左方伸出部(84)构成。在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内设置着嵌纳具有向左方开口的开口部(88)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的凹部(89),并且在第三导向部(83)的底部交会部分设置有嵌合凸部(85),同时在左方伸出部(84)的前端交会部分的前侧设置了板状凸部(86),而在板状凸部(86)的内侧,则设置有用于嵌纳上述第一铰接部(66)的头部(66a)中一部分的断面为凹弧状的导向面(87)。

    后门(7)的固定构件(71)具有横断面近似三角形的中空部(71a)和门板状安装部(71b),该门板状安装部(71b)与后门(7)的后面相接并用螺杆与螺母将后门(7)固定。

    于是,这一后门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就是由第二导向面(73)和左方伸出部(74)构成,第二导向面(73)由后门固定构件(71)的右端后侧缘起始,延伸向左方的并且断面呈近似90°的圆弧形,而左方伸出部(74)则是由后门固定构件(71)的右端后侧缘起始向左方延伸。在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内设置有用于嵌纳具有向左方开口的开口部(78)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的凹部(79),并且在第二导向部(73)的底部交会部分设置有嵌合凸部(70),与此同时,在左方伸出部(74)的前端交会部分的前侧设置有板状凸部(76),在板状凸部(76)的内侧设置有可以使后述第六铰接部(116)的头部(116a)中一部分嵌入的,断面为凹弧状的导向面(77)。

    第二连接构件(101)的右侧缘部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包括一个右方伸出部(113)和第六铰接部(116),右方伸出部(113)则具有一个从第二连接构件(101)的右侧缘向右方延伸并且前侧为一断面呈近似90°的圆弧形的凸面部(114),而第六铰接部(116)具有一个从右方伸出部(113)的前端交会部分开始向后方突出设置,并且前端以中心点(E)为中心的断面近似圆形的头部(116a)。在此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嵌纳具有一向后开口的开口部(118),以及从此开口部(118)的一侧缘部直达第六铰接部(116)的底部的横断面为圆弧形的导向面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的一部分的凹部(119),与此同时,在第六铰接部(116)的底部的右侧的右方伸出部(113)的前端部(113a)与第六铰接部(116)之间,则设置有用于嵌纳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的嵌合凸部(75)的嵌合凹部(110)。

    第一连接构件(81)的右侧缘部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由第四导向部(93)及右方伸出部(94)构成,第四导向部(93)具有一个从第一连接构件(81)的前端右侧缘部向右方延伸并且内侧为一断面呈近似90°的圆弧形的导向面,而右方伸出部(94)则是从第一连接构件(81)的后端右侧缘向右方延伸。在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上设置有一个用于嵌纳一个具有向右方开口的开口部(98)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的凹部(99),并在第四导向部(93)的底部交会部分上设置一嵌合凸部(95),与此同时,在右方伸出部(94)的前端交会部分的前侧设置一个板状凸部(96),在板状凸部(96)的内侧设置有一个可以嵌入后述第五配合部(106)的头部(106a)的一部分的断面为凹弧状的导向面(97)。

    第二连接构件(101)左侧缘部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包括一个左方伸出部(103)及一个第五配合部(106),左方伸出部(103)具有一个由该第二连接构件(102)的左侧缘部向左延伸且前侧为断面呈近似90°圆弧形的凸面部(104),而第五配合部(106)具有一个由左方伸出部(103)的前端交会部向后方突出设置且前端以中心点(D)为中心的断面近似圆形的头部(106a)。在此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的内侧,设置有一个可以嵌纳一个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108),以及从此开口部(108)的一侧缘部直达第五配合部(106)底部的具有横断面为圆弧形导向面的第四后部铰接结构部一部分的嵌合凹部(109),同时从第五配合部(106)的底部开始,在左侧的左方伸出部(103)的前端部(103a)和第五配合部(106)之间,则设有能嵌纳第四后部铰接结构部(92)的嵌合凸部(95)。

    另外,在后门(7)的左右两侧缘部的(图中省略了一侧)分别安装有横断面近似H形的衬垫(120),当箱式车箱(1)的后门(7)相对于箱式车箱(1)的后部支柱(8)处于关闭状态时(参照图7、图8与图9),该衬垫(102)的内密封部的前端部顶到后部支柱(8)的内面,其外部密封部的前端部的内面顶到后部支柱(8)的后面,从而可以保持后门(7)的板状第二连接构件(101)安装部分的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翼形车身汽车(10)中翼板(2)的侧板(4)前后两端部上,分别安装有由安装基部及泻水部构成的横断面呈近似L形且由铝质挤压型材制成的板框构件(121),在板框构件(121)的安装基部的内侧面上沿板框构件(121)的近乎整个长度上,安装有由硬质合成橡胶制造的底层和软质合成橡胶制的中空缓冲层构成的带状密封件(122);在翼板(2)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件(122)的软质缓冲层顶到后部支柱(8)的伸出壁部(8a)的前端部而实现密封效能。

    另外,在翼板(2)的顶板(3)的前后两端也同样安装有带状密封件(122),其图示省略。

    如上所述,为在翼形车身汽车(10)的箱式车箱(1)的后部支柱(8)上安装后门(7),首先,为了将固定于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插入到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中,同时将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插入到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的凹部(89)之内,应将第一连接构件(81)由一端滑动嵌入。

    其次,为了将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插入到上述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的凹部(99)之内,并将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插入到固定于后门(7)上的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的凹部(79)之内,应将第二连接构件(101)由各端部滑动嵌入。

    当然,这些插入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另外也可以先将后门(7)上的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部(72)与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组配好,然后再将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与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组配,同时将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与后部支柱(8)上的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组配。

    后门(7)的这种安装操作,由于在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部(62)及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之间,在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及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之间,以及在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及后门(7)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之间都只是嵌合操作,普通工都能进行,因而后门(7)的安装工时可大幅度减少,使后门(7)的安装操作省力省时。

    另外,由于具有后部铰接构件的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第一连接构件(81)和第二连接构件(101)都是由普通铝质挤压型材制成,因而可以保证安装精度,同时在第一铰接部(60)中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及第三后部铰接构件之间、在第二铰接部(70)中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及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之间,以及在第三铰接部(80)中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及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之间的配合都很牢固,所以结合强度很大。

    在翼形车箱汽车(10)的后门(7)处于关闭状态,即对于后部支柱(8)上固定的后门安装构件(61)而言,第一连接构件(81)和第二连接构件(101)及后门固定构件(71)处于转动前的状态时,如图8及图9所示,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为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的凹部(89)所收容,在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的凹部(99)之中收容着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而在后门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的凹部(79)之中收容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于是,相对于后门安装构件(61),第一连接构件(81)、第二连接构件(101)及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的配置为平面配置。

    其次,在后门(7)开启时,首先,在其第一阶段,例如图10所示,由于第一铰接部(60)的作用,第一连接构件(81)与第二连接构件(101)及后门固定构件(71)一同相对于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转动约90°。此时第一连接构件(81)以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的第一配合部(66)前端的头部(66a)的中心点(C)为中心而转动,第一连接构件(81)在约转动90°的状态下,于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的凹部(69)之内收容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的左方伸出部(84)的前端部(84a),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的第一配合部(66)和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的左方伸出部(84)的前端部(84a)则互相配合。

    之后,在第二阶段,如图11所示,由于第二铰接部(70)的作用,第二连接构件(101)与后门(7)的固定构件(71)一同相对于已转动了约90°的第一连接构件(81)转动约90°。此时第二连接构件(101)以其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的第五配合部(106)前端的头部(106a)的中心点(D)为中心转动,在第二连接构件(101)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81)转动约90°的状态时,在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的凹部(109)内着收容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中右方伸出部(94)的前端部(94a),而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的第五配合部(106)和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的右方伸出部(94)的前端部(94a)相互配合。

    然后在第三阶段,如图12所示,由于第三铰接部(80)的作用,后门(7)相对于转动了约90°的第二连接构件(101)约转动90°。开启达270°。此时,后门(7)的后门固定构件(71)以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的第六配合部(116)前端的头部(116a)的中心点(E)为中心转动,在后门固定构件(71)相对于第二连接构件(101)再转动约90°的状态下,在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的凹部(119)之内收容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的左方伸出部(74)的前端部(74a),而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的第六配合部(116)和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的左方伸出部(74)的前端部(74a)相互配合。

    结果,由于三个铰接部(60)、(70)、(80)的作用,后门(7)整体开启大约270°。

    另外,在后门(7)启闭时,由于各铰接部门的阻力不等,启闭顺序可能与上述顺序不同,例如在第一阶段首先是具有后门固定构件(71)的后门(7)相对于第二连接构件(101)转动约90°,其次是第二连接构件(101)与转动后的上述后门(7)一同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81)转动约90°;最后是第三阶段,第一连接构件(81)相对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转动约90°,后门(7)整体来看,开启约270°也就毫无问题,后门(7)和第一连接构件(81)以及第二连接物件(101)的开启角度和开启顺序并不一定要完全与上述情况相同,只要后门(7)整个开启结果为开启270°即可。

    另外,在后部支柱(8)中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和第一连接构件(81)中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的嵌合部分;在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和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的嵌合部分,以及在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和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的嵌合部分的各个上下端,都分别安装有图中省略未示明的挡块和设置有防脱机构。

    根据上述的翼形车箱汽车(10),厢式车箱(1)的后门(7)的启闭机构在后门(7)整体开启大约270°时,后门(7)及两个连接构件从平面上观察大致曲折形成一个大致的形,几乎不向后方突出,因而开启状态占用空间小,装卸货物便利,而且外观漂亮。

    另外,此翼形车箱汽车(10)的箱式车箱(1)中后部支柱(8)上所固定的后门安装构件(61)的第一后部铰接构件(62)与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三后部铰接构件(82)组合形成的第一铰接部(60),第一连接构件(81)的第四后部铰接构件(92)与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组合形成第二铰接部(70),而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与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组合形成第三铰接部(80),它们的结构简单,不需现在所使用的钢制铰链。

    另外,在图中未详细示明的有;于上述实施例中,后门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的断面近似凹形,而与其组配的板状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的断面则近似凸形;反之,后门固定构件(71)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则形成近似凸形的断面,而第二连接构件(101)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则可形成近似凹形的断面。

    于是在上述情形下,后门固定构件(71)如采用断面为近似凸形的第二后部铰接构件(72),则在实施例中采用断面为近似凸似的第五后部铰接构件(102),与此相对,如第二连接构件(101)采用断面为近似凹形的第六后部铰接构件(112),则可在同一第一实施例中采用断面为近似凹形的第四后铰接构件(92)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具有后部铰接构件的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第一连接构件(81)及第二连接构件(101)都是由铝质挤压型材制成,箱式车箱(1)可实现轻量化,同时由于不再使用原有的钢制铰链,不会发生锈蚀,而且由于后门(7)外表面上不再有钢制铰链向外突出,箱式车箱(1)的外观极佳,也可改善后门(7)的安装部分的外观。

    同时,后部支柱(8)上的后门(7)的安装部分在其整个长度上安装有第一连接构件(81)及板状第二连接构件(101),因而与现有的利用钢制铰链安装后门的情况相比,对付雨水能力强,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侵入。

    此外,上述第一至第六后部铰接构件(62)、(72)、(82)、(92)、(102)和(112),虽然可以在后部支柱(8)的后门安装构件(61)、后门(7)的固定构件(71)、第一连接构件((81)及第二连接构件(101)上,按全长设置,但也可以按短的形式一定间隔设置多个,这一点并无任何限制。

翼形车身汽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翼形车身汽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翼形车身汽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翼形车身汽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翼形车身汽车.pdf(4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翼形车身汽车,该汽车的箱式车箱顶部中央有一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梁,在中梁左右有一对横截面为倒L形的可自由转动的翼板,翼板由顶板及侧板构成,以中梁为中心左右对称并可自由转动。在箱式车箱左右两侧的底板边框构件上通过连接构件分别安装有可自由立起和下垂的侧门。本发明的特征首先表现在箱式车箱翼板的顶板和侧板的连接部分,第二是翼板对于中梁的安装部分,而第三是侧门对于车箱底板边框构件的安装部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