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204621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88159.1

申请日:

2010.12.14

公开号:

CN102094377A

公开日:

2011.06.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19/02申请日:20101214|||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9/02

主分类号:

E01C19/02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王旭东; 张蕾; 周兴业; 郭朝阳; 肖俏; 王吉生

地址: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代理人:

胡敬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包括确定该沥青混合料的最紧密嵌挤状态下的油石比AC1,确定该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AC2,确定在AC1和AC2范围内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满足要求的最大油石比AC3,确定在AC1和AC2范围满足低温弯拉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AC4,则应力吸收层使用的AC的选取范围为AC4≤AC≤AC3,一般可优选AC为0AC=(AC3+AC4)/2。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设计得到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的适当数值,从而得到最佳数值,能更好的兼顾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的要求。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 AC 确定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1) 对于选定的集料和级配曲线, 测定不同的油石比下沥青混合料试件毛体积密度, 计 算干密度, VMA, VCA 确定该沥青混合料的最紧密嵌挤状态下的油石比, 定义为 AC1 ; 2) 对沥青混合料进行不同的油石比的析漏试验, 确定该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 漏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为 AC2 ; 3) 在 AC1 与 AC2 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 60℃下对试件进行车辙试验, 确定满足动稳定度 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为 AC3, 4) 在 AC1 与 AC2 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 0℃下进行小梁试件弯曲试验, 确定满足弯拉应变 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 定义为 AC4 ; 5) 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可选定在 AC4 和 AC3 之间, AC4 ≤ AC ≤ AC3。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 AC 为 OAC = (AC3+AC4)/2。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步骤还包括 : 对油石比 OAC 条件下的沥青混 合料开展高低温性能、 水稳定性的验证, 如果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 比, 否则调整级配进行设计重复前面的设计步骤。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步骤 1) 中 AC1 的确定方法为计算干密度最大 值、 VMA 最小值、 VCA 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 取其均值即为 AC1。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毛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油石比以马 歇尔击实试验成型沥青混合料试件, 通过蜡封法测定。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步骤 2) 中 AC2 的确定方法为析漏损失率与油 石比的关系图中, 析漏损失率出现拐点所对应的油石比即为 AC2, 所述析漏实验按照 《公路 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2000 T0732-1993 的规定试验。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析漏试验中, 每一个油石比做三组平行实验, 其析漏损失率取三个平行实验中的平均值。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步骤 3) 中的试件是按照步骤 1) 中不同油石 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 98%成型车辙试件, 所述车辙试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 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9-1993 的规定试验。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步骤 4) 中小梁试件是按步骤 3) 中的车辙试 件成型方法成型 3.5cm 厚的试件, 养生规定时间后切割试件, 将其切割成宽度为 3cm, 长度 为 25cm 的小梁试件, 所述小梁试件弯曲试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2000 T0715-1993 的规定试验。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方法, 所述步骤 1)、 2)、 3)、 4) 中不同油石比的之间的级 差为 0.3 ~ 0.4%。

说明书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于道路工程设计及施工领域, 特别涉及用于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 加铺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 困扰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使用性能的一大难题是如何 缓解水泥混凝土板的反射裂缝。缓解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 加厚沥青面层和设置应 力吸收层。目前应力吸收层的设计包括高弹性类型和多孔隙类型。高弹性应力吸收层主要 通过采用高弹性沥青, 在水泥混凝土板上形成一层具有较高弹性变形能力的结构层, 达到 吸收水泥混凝土板伸缩应力的效果 ; 而多孔隙应力吸收层利用多孔隙的特点来消散和阻断 混凝土板的应力向上反射, 以达到延缓反射裂缝的效果。这两种类型的应力吸收层设计分 别从材料和结构的角度提供了缓解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 但是关于应该如何确定应力吸收 层这一功能层的沥青用量的问题却始终没有明确的方法。
     应力吸收层作为结构功能层主要作用是延缓反射裂缝, 材料本身应具有较高的韧 性和抗裂性 ; 同时, 因其具有一定的结构厚度, 且所处的结构层位距离表面层较近, 必须考 虑其使用过程中的耐高温稳定性, 防止出现高温推移。 因此, 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合料设计 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合理的油石比, 即满足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 同时应 满足高温稳定性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领域中的的缺陷,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 定方法, 按该油石比配合的沥青混合料作为应力吸收层的材料, 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 同时具有高温稳定性, 完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 AC 确定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1) 对于选定的集料和级配曲线, 不同的油石比成型试件, 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毛 体积密度, 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干密度, VMA, VCA, 并以此确定最紧密嵌挤状态下的油石比,
     定义为 AC1 ;
     2) 采用不同的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析漏试验, 确定该级配和集料的沥青混合 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为 AC2
     3) 在 AC1 与 AC2 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 60℃下对试件进行车辙试验, 确定满足动稳 定度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为 AC3,
     4) 在 AC1 与 AC2 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 0℃下进行小梁试件弯曲试验, 确定满足弯拉 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 定义为 AC4 ;
     5) 确定 AC4 ≤ AC ≤ AC3。
     所述 AC 优选 OAC = (AC3+AC4)/2。
     所述步骤还包括 : 对油石比 OAC 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开展高低温性能、 水稳定性的验证, 如果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比, 否则调整级配进行设计重复 前面的设计步骤。
     所述步骤 1 中 AC1 的确定方法为计算沥青混合料干密度最大值、 VMA 最小值、 VCA 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 取其均值即为 AC1。
     所述毛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油石比以马歇尔击实试验成型沥青混合料 试件, 通过蜡封法测定。
     所述步骤 2 中 AC2 的确定方法为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的关系图中, 析漏损失率出 现拐点所对应的油石比即为 AC2, 所述析漏实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 程》 JTJ052-2000 T0732-1993 的规定试验。
     所述析漏试验中, 每一个油石比做三组平行实验, 其析漏损失率取三个平行实验 中的平均值。
     所述步骤 3 中的试件是按照步骤 1 中不同油石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 98 %成 型车辙试件, 所述车辙试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9-1993 的规定试验。
     所述步骤 4 中小梁试件是按步骤 3 中的车辙试件成型方法成型 3.5cm 厚的试件, 养生规定时间后切割试件, 将其切割成宽度为 3cm, 长度为 25cm 的小梁试件, 所述小梁试件 弯曲试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5-1993 的规定试 验。 所述步骤 1、 2、 3、 4 中不同油石比的级差为 0.3-0.4%。
     具体的确定方法步骤如下 :
     步骤 1 : 对于选定的集料和级配曲线, 通常根据经验选择 5 ~ 6 个以 0.4%为间隔 的油石比, 以马歇尔击实试验成型一组沥青混合料试件, 通过蜡封法测定试件的毛体积密 度等物理指标, 根据沥青混合料干密度最大值、 矿料间隙率 VMA 最小值和粗集料间隙率 VCA 的最小值确定对于此种沥青混合料的最紧密嵌挤状态, 此时沥青混合料对应的油石比定义 为 AC1 ;
     步骤 2 : 参考马歇尔击实试验选用的油石比, 选择 8 ~ 10 个同样以 0.4%为间隔的 油石比, 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32-1993 的规定, 开 展各油石比下沥青混合料的析漏试验, 每组 3 个平行试验, 取 3 次平行试验析漏率的平均值 作为试验结果, 析漏率将随油石比的增加而增加, 并在某一油石比出现析漏率变化拐点, 此 拐点对应的油石比为此种级配和集料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 为 AC2 ; 通过上述试验, 确定 AC1 和 AC2 为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下限和上限。
     步骤 3 : 在上下限之间 ( 包括上下限 ) 选取 3 ~ 4 个油石比, 进行应力吸收层沥青 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验证, 分别按照不同油石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 98%成型车辙试件, 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9-1993 的规定, 进行 60° 条件的车辙试验, 测定各油石比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 确定满足动稳 定度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 AC3。
     步骤 4 : 对不同油石比按照车辙试件成型方法, 成型 3.5cm 厚的试件, 养生规定时 间后切割试件, 将其切割成宽度为 3cm, 长度为 25cm 的小梁试件, 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 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5-1993 的规定, 开展 0°条件下的弯曲试验, 确定可
     以满足设计弯拉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 定义为 AC4。
     步骤 5 : 在 AC4 和 AC3 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即满足低温抗裂性要求同时又满足高温稳 定性要求, 定义其中值作为最佳油石比, 即 OAC = (AC3+AC4)/2。
     按照上面步骤试验, 初步确定了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OAC, 进一步 对最佳油石比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开展高低温性能、 水稳定性的验证, 如果各项性能指标 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比, 否则重新调整级配进行设计。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 可以很好地设计得到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的适当数值, 从而得 到最佳数值, 能完全满足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 高温稳定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 1 油石比与干密度的二元关系图, 图 2 油石比与 VCA 的二元关系图, 图 3 油石比与 VMA 的二元关系图, 图 4 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的二元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1、 1 试验所需仪器、 设备
     (1) 车辙试件成型仪 ;
     (2) 车辙试验仪 ;
     (3) 天平或台秤 : 量程不小于 20kg, 精度不低于 1g ;
     (4) 烘箱 : 控温精度不大于 ±1℃ ;
     (5) 高精度混凝土切割机 ;
     (6) 可控温低温冰柜 (-30℃ -0℃ ) 度, 控温精度 ±1℃ ;
     (7) 液压伺服加载设备, 具备荷载、 位移传感器。
     1、 2 确定方法
     步骤 1 确定 AC1
     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为延缓沥青面层出现反射裂缝, 在水泥混凝 土板上设置一层应力吸收层, 其推荐级配范围如下表 1 所示, 对于此级配开展各项试验确 定其最佳油石比。
     表 1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用推荐矿料级配曲线
     以某工程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应力吸收层 AC-10 沥青混合料设计为例。对 给定级配采用马歇尔击实试验双面击实 75 次, 采用 SBS 改性沥青, 击实温度控制在 160℃~ 165℃。马歇尔试件采用蜡封法测定其毛体积密度。马歇尔试件各项体积指标如表 2 所示。
     表 2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
     按上表中的测量数值, 制作油石比与干密度的二元关系图, 油石比与 VCAmix 的二 元关系图, 油石比与 VMA 的二元关系图, 如图 1、 图 2、 图 3 所示。按照一元二次多项式回归 结果分别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干密度最大值及 VMA、 VCA 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 取三个计算结 果的均值作为最紧密状态对应油石比 AC1。
     表 3. 沥青混合料最紧密嵌挤状态对应油石比计算结果
     即马歇尔试件最大干密度对应油石比为 5.7%, 将此值作为设计油石比的下限 AC1 = 5.7%。
     步骤 2 确定 AC2
     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上限是不同油石比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陡增 拐点, 为此进行油石比从 5.0%~ 8.6%等 10 组析漏试验, 每组 3 个平行试验, 矿料级配采 用表 1 中的矿料级配。试验结果如下表 4 所示。
     表 4AC-10 沥青混合料析漏试验结果
     由图 4 可知, 本工程 AC-10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应力吸收层析漏损失率拐点对应油 石比为 6.7%, 将此作为设计油石比上限。
     步骤 3 确定 AC3
     选用 AC-10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下限 5.7( 马歇尔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对应油石 比 )、 油石比上限 6.7% ( 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拐点 )、 及中值 6.2%进行高温抗车辙试验, 成型车辙试件密度采用表 2 中马歇尔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试验结果见下表 5。
     表 5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车辙试验结果
     由表 5 中数据可知, 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在油石比 5.7 ~ 6.7%范围内, 其高 温稳定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因此, AC3 = 6.7%。
     步骤 4 : 确定 AC4
     选用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油石比的下限 5.7( 马歇尔击实试验最
     大干密度对应油石比 )、 油石比上限 6.7% ( 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拐点 )、 及中值 6.2%进行 小梁弯曲试验, 试验温度采用 0℃, 小梁试件长 250mm、 宽 30mm、 高 35mm, 尺寸误差 ±2mm。 成 型车辙试件密度采用表 2 中马歇尔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试验结果见下表 6。
     表 6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小梁弯曲试验结果 (0℃ )
     油石比% 5.7 6.2 6.7 设计要求
     弯拉强度 MPa 9.8 9.6 9.4 弯拉应变 με 9293 9582 10810 大于 5000 弯曲劲度模量 MPa 1051 1012 876 -由上表可知, 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在油石比 5.7 ~ 6.7%范围内的弯曲应变均 满足设计标准大于 5000 微应变。因此, AC4 = 5.7%。
     1、 3 确定最佳油石比及性能验证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 AC3 和 AC4 的均值为 6.2 %, 即初步确定最佳油石比 OAC = 6.2%。
     在最佳油石比 6.2%条件下成型马歇尔试件、 车辙试件, 进行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 性验证试验, 验证试验结果见下表 7 ~表 9 :
     表 7AC-10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车辙试验验证结果
     表 8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小梁弯曲试验结果 (0℃ )油石比% 6.2 设计要求 弯拉强度 MPa 9.3 弯拉应变 με 9458 大于 5000 弯曲劲度模量 MPa 995 -
     表 9AC-10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残留稳定度试验验证结果各项试验结果表明, 在确定的最佳油石比 6.2%条件下,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均 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因此, 确定最佳油石比为 6.2%。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94377A43申请公布日20110615CN102094377ACN102094377A21申请号201010588159122申请日20101214E01C19/0220060171申请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地址100088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72发明人王旭东张蕾周兴业郭朝阳肖俏王吉生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9代理人胡敬红54发明名称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包括确定该沥青混合料的最紧密嵌挤状态下的油石比AC1,确定该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

2、漏的最大油石比AC2,确定在AC1和AC2范围内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满足要求的最大油石比AC3,确定在AC1和AC2范围满足低温弯拉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AC4,则应力吸收层使用的AC的选取范围为AC4ACAC3,一般可优选AC为0ACAC3AC4/2。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设计得到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的适当数值,从而得到最佳数值,能更好的兼顾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的要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2页CN102094383A1/1页21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AC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于选定的集料和。

3、级配曲线,测定不同的油石比下沥青混合料试件毛体积密度,计算干密度,VMA,VCA确定该沥青混合料的最紧密嵌挤状态下的油石比,定义为AC1;2对沥青混合料进行不同的油石比的析漏试验,确定该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定义为AC2;3在AC1与AC2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60下对试件进行车辙试验,确定满足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定义为AC3,4在AC1与AC2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0下进行小梁试件弯曲试验,确定满足弯拉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定义为AC4;5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可选定在AC4和AC3之间,AC4ACAC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AC为OACAC3AC4。

4、/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步骤还包括对油石比OAC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开展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的验证,如果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比,否则调整级配进行设计重复前面的设计步骤。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步骤1中AC1的确定方法为计算干密度最大值、VMA最小值、VCA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取其均值即为AC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毛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油石比以马歇尔击实试验成型沥青混合料试件,通过蜡封法测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步骤2中AC2的确定方法为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的关系图中,析漏损失率出现拐点所对应的油石比即为AC2,。

5、所述析漏实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321993的规定试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析漏试验中,每一个油石比做三组平行实验,其析漏损失率取三个平行实验中的平均值。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步骤3中的试件是按照步骤1中不同油石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98成型车辙试件,所述车辙试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191993的规定试验。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步骤4中小梁试件是按步骤3中的车辙试件成型方法成型35CM厚的试件,养生规定时间后切割试件,将其切割成宽度为3CM,长度为25CM的小梁试件,所。

6、述小梁试件弯曲试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151993的规定试验。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所述步骤1、2、3、4中不同油石比的之间的级差为0304。权利要求书CN102094377ACN102094383A1/7页3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主要涉及于道路工程设计及施工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确定方法。背景技术0002长期以来,困扰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使用性能的一大难题是如何缓解水泥混凝土板的反射裂缝。缓解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加厚。

7、沥青面层和设置应力吸收层。目前应力吸收层的设计包括高弹性类型和多孔隙类型。高弹性应力吸收层主要通过采用高弹性沥青,在水泥混凝土板上形成一层具有较高弹性变形能力的结构层,达到吸收水泥混凝土板伸缩应力的效果;而多孔隙应力吸收层利用多孔隙的特点来消散和阻断混凝土板的应力向上反射,以达到延缓反射裂缝的效果。这两种类型的应力吸收层设计分别从材料和结构的角度提供了缓解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但是关于应该如何确定应力吸收层这一功能层的沥青用量的问题却始终没有明确的方法。0003应力吸收层作为结构功能层主要作用是延缓反射裂缝,材料本身应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同时,因其具有一定的结构厚度,且所处的结构层位距离表面。

8、层较近,必须考虑其使用过程中的耐高温稳定性,防止出现高温推移。因此,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合料设计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合理的油石比,即满足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同时应满足高温稳定性要求。发明内容0004针对上述领域中的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按该油石比配合的沥青混合料作为应力吸收层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同时具有高温稳定性,完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0005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AC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061对于选定的集料和级配曲线,不同的油石比成型试件,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毛体积密度,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干密度,VMA,VCA,并以。

9、此确定最紧密嵌挤状态下的油石比,0007定义为AC1;00082采用不同的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析漏试验,确定该级配和集料的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定义为AC200093在AC1与AC2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60下对试件进行车辙试验,确定满足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定义为AC3,00104在AC1与AC2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0下进行小梁试件弯曲试验,确定满足弯拉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定义为AC4;00115确定AC4ACAC3。0012所述AC优选OACAC3AC4/2。0013所述步骤还包括对油石比OAC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开展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说明书CN10209。

10、4377ACN102094383A2/7页4的验证,如果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比,否则调整级配进行设计重复前面的设计步骤。0014所述步骤1中AC1的确定方法为计算沥青混合料干密度最大值、VMA最小值、VCA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取其均值即为AC1。0015所述毛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油石比以马歇尔击实试验成型沥青混合料试件,通过蜡封法测定。0016所述步骤2中AC2的确定方法为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的关系图中,析漏损失率出现拐点所对应的油石比即为AC2,所述析漏实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321993的规定试验。0017所述析漏试验中,每一。

11、个油石比做三组平行实验,其析漏损失率取三个平行实验中的平均值。0018所述步骤3中的试件是按照步骤1中不同油石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98成型车辙试件,所述车辙试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191993的规定试验。0019所述步骤4中小梁试件是按步骤3中的车辙试件成型方法成型35CM厚的试件,养生规定时间后切割试件,将其切割成宽度为3CM,长度为25CM的小梁试件,所述小梁试件弯曲试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151993的规定试验。0020所述步骤1、2、3、4中不同油石比的级差为0304。0021具体的确定方法步骤如下00。

12、22步骤1对于选定的集料和级配曲线,通常根据经验选择56个以04为间隔的油石比,以马歇尔击实试验成型一组沥青混合料试件,通过蜡封法测定试件的毛体积密度等物理指标,根据沥青混合料干密度最大值、矿料间隙率VMA最小值和粗集料间隙率VCA的最小值确定对于此种沥青混合料的最紧密嵌挤状态,此时沥青混合料对应的油石比定义为AC1;0023步骤2参考马歇尔击实试验选用的油石比,选择810个同样以04为间隔的油石比,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321993的规定,开展各油石比下沥青混合料的析漏试验,每组3个平行试验,取3次平行试验析漏率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析漏率将随油石比的。

13、增加而增加,并在某一油石比出现析漏率变化拐点,此拐点对应的油石比为此种级配和集料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定义为AC2;通过上述试验,确定AC1和AC2为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下限和上限。0024步骤3在上下限之间包括上下限选取34个油石比,进行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验证,分别按照不同油石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98成型车辙试件,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191993的规定,进行60条件的车辙试验,测定各油石比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确定满足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AC3。0025步骤4对不同油石比按照车辙。

14、试件成型方法,成型35CM厚的试件,养生规定时间后切割试件,将其切割成宽度为3CM,长度为25CM的小梁试件,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T07151993的规定,开展0条件下的弯曲试验,确定可说明书CN102094377ACN102094383A3/7页5以满足设计弯拉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定义为AC4。0026步骤5在AC4和AC3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即满足低温抗裂性要求同时又满足高温稳定性要求,定义其中值作为最佳油石比,即OACAC3AC4/2。0027按照上面步骤试验,初步确定了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OAC,进一步对最佳油石比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开展高。

15、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的验证,如果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比,否则重新调整级配进行设计。0028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设计得到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的适当数值,从而得到最佳数值,能完全满足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高温稳定性的要求。附图说明0029图1油石比与干密度的二元关系图,0030图2油石比与VCA的二元关系图,0031图3油石比与VMA的二元关系图,0032图4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的二元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0033实施例100341、1试验所需仪器、设备00351车辙试件成型仪;00362车辙试验仪;00373天平或台秤量程不小于20KG,精度不低于1G;00384烘箱。

16、控温精度不大于1;00395高精度混凝土切割机;00406可控温低温冰柜300度,控温精度1;00417液压伺服加载设备,具备荷载、位移传感器。00421、2确定方法0043步骤1确定AC10044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为延缓沥青面层出现反射裂缝,在水泥混凝土板上设置一层应力吸收层,其推荐级配范围如下表1所示,对于此级配开展各项试验确定其最佳油石比。0045表1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用推荐矿料级配曲线00460047以某工程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应力吸收层AC10沥青混合料设计为例。对给定级配采用马歇尔击实试验双面击实75次,采用SBS改性沥青,击实温度控制在160165。马歇尔试件。

17、采用蜡封法测定其毛体积密度。马歇尔试件各项体积指标如表2所示。0048表2AC10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说明书CN102094377ACN102094383A4/7页600490050按上表中的测量数值,制作油石比与干密度的二元关系图,油石比与VCAMIX的二元关系图,油石比与VMA的二元关系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按照一元二次多项式回归结果分别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干密度最大值及VMA、VCA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取三个计算结果的均值作为最紧密状态对应油石比AC1。0051表3沥青混合料最紧密嵌挤状态对应油石比计算结果005200530054即马歇尔试件最大干密度对应油石比为57。

18、,将此值作为设计油石比的下限AC157。0055步骤2确定AC20056本工程AC10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上限是不同油石比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陡增拐点,为此进行油石比从5086等10组析漏试验,每组3个平行试验,矿料级配采用表1中的矿料级配。试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0057表4AC10沥青混合料析漏试验结果说明书CN102094377ACN102094383A5/7页700580059由图4可知,本工程AC10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应力吸收层析漏损失率拐点对应油石比为67,将此作为设计油石比上限。0060步骤3确定AC30061选用AC10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下限57马歇尔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对应油石比、油石。

19、比上限67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拐点、及中值62进行高温抗车辙试验,成型车辙试件密度采用表2中马歇尔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试验结果见下表5。0062表5AC10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车辙试验结果006300640065由表5中数据可知,本工程AC10沥青混合料在油石比5767范围内,其高温稳定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因此,AC367。0066步骤4确定AC40067选用本工程AC10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油石比的下限57马歇尔击实试验最说明书CN102094377ACN102094383A6/7页8大干密度对应油石比、油石比上限67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拐点、及中值62进行小梁弯曲试验,试验温度采用0,小梁试件。

20、长250MM、宽30MM、高35MM,尺寸误差2MM。成型车辙试件密度采用表2中马歇尔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试验结果见下表6。0068表6AC10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小梁弯曲试验结果00069油石比弯拉强度MPA弯拉应变弯曲劲度模量MPA579892931051629695821012679410810876设计要求大于50000070由上表可知,本工程AC10沥青混合料在油石比5767范围内的弯曲应变均满足设计标准大于5000微应变。因此,AC457。00711、3确定最佳油石比及性能验证0072根据上述试验结果,AC3和AC4的均值为62,即初步确定最佳油石比OAC62。0073在最佳油石比。

21、62条件下成型马歇尔试件、车辙试件,进行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验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见下表7表90074表7AC10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车辙试验验证结果00750076表8AC10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小梁弯曲试验结果00077油石比弯拉强度MPA弯拉应变弯曲劲度模量MPA62939458995设计要求大于50000078表9AC10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残留稳定度试验验证结果0079说明书CN102094377ACN102094383A7/7页90080各项试验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最佳油石比62条件下,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均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因此,确定最佳油石比为62。说明书CN102094377ACN102094383A1/2页10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94377ACN102094383A2/2页11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9437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