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于道路工程设计及施工领域, 特别涉及用于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 加铺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 困扰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使用性能的一大难题是如何 缓解水泥混凝土板的反射裂缝。缓解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 加厚沥青面层和设置应 力吸收层。目前应力吸收层的设计包括高弹性类型和多孔隙类型。高弹性应力吸收层主要 通过采用高弹性沥青, 在水泥混凝土板上形成一层具有较高弹性变形能力的结构层, 达到 吸收水泥混凝土板伸缩应力的效果 ; 而多孔隙应力吸收层利用多孔隙的特点来消散和阻断 混凝土板的应力向上反射, 以达到延缓反射裂缝的效果。这两种类型的应力吸收层设计分 别从材料和结构的角度提供了缓解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 但是关于应该如何确定应力吸收 层这一功能层的沥青用量的问题却始终没有明确的方法。
应力吸收层作为结构功能层主要作用是延缓反射裂缝, 材料本身应具有较高的韧 性和抗裂性 ; 同时, 因其具有一定的结构厚度, 且所处的结构层位距离表面层较近, 必须考 虑其使用过程中的耐高温稳定性, 防止出现高温推移。 因此, 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合料设计 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合理的油石比, 即满足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 同时应 满足高温稳定性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领域中的的缺陷,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 定方法, 按该油石比配合的沥青混合料作为应力吸收层的材料, 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 同时具有高温稳定性, 完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 AC 确定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1) 对于选定的集料和级配曲线, 不同的油石比成型试件, 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毛 体积密度, 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干密度, VMA, VCA, 并以此确定最紧密嵌挤状态下的油石比,
定义为 AC1 ;
2) 采用不同的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析漏试验, 确定该级配和集料的沥青混合 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为 AC2
3) 在 AC1 与 AC2 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 60℃下对试件进行车辙试验, 确定满足动稳 定度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为 AC3,
4) 在 AC1 与 AC2 之间取不同油石比在 0℃下进行小梁试件弯曲试验, 确定满足弯拉 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 定义为 AC4 ;
5) 确定 AC4 ≤ AC ≤ AC3。
所述 AC 优选 OAC = (AC3+AC4)/2。
所述步骤还包括 : 对油石比 OAC 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开展高低温性能、 水稳定性的验证, 如果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比, 否则调整级配进行设计重复 前面的设计步骤。
所述步骤 1 中 AC1 的确定方法为计算沥青混合料干密度最大值、 VMA 最小值、 VCA 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 取其均值即为 AC1。
所述毛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油石比以马歇尔击实试验成型沥青混合料 试件, 通过蜡封法测定。
所述步骤 2 中 AC2 的确定方法为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的关系图中, 析漏损失率出 现拐点所对应的油石比即为 AC2, 所述析漏实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 程》 JTJ052-2000 T0732-1993 的规定试验。
所述析漏试验中, 每一个油石比做三组平行实验, 其析漏损失率取三个平行实验 中的平均值。
所述步骤 3 中的试件是按照步骤 1 中不同油石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 98 %成 型车辙试件, 所述车辙试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9-1993 的规定试验。
所述步骤 4 中小梁试件是按步骤 3 中的车辙试件成型方法成型 3.5cm 厚的试件, 养生规定时间后切割试件, 将其切割成宽度为 3cm, 长度为 25cm 的小梁试件, 所述小梁试件 弯曲试验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5-1993 的规定试 验。 所述步骤 1、 2、 3、 4 中不同油石比的级差为 0.3-0.4%。
具体的确定方法步骤如下 :
步骤 1 : 对于选定的集料和级配曲线, 通常根据经验选择 5 ~ 6 个以 0.4%为间隔 的油石比, 以马歇尔击实试验成型一组沥青混合料试件, 通过蜡封法测定试件的毛体积密 度等物理指标, 根据沥青混合料干密度最大值、 矿料间隙率 VMA 最小值和粗集料间隙率 VCA 的最小值确定对于此种沥青混合料的最紧密嵌挤状态, 此时沥青混合料对应的油石比定义 为 AC1 ;
步骤 2 : 参考马歇尔击实试验选用的油石比, 选择 8 ~ 10 个同样以 0.4%为间隔的 油石比, 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32-1993 的规定, 开 展各油石比下沥青混合料的析漏试验, 每组 3 个平行试验, 取 3 次平行试验析漏率的平均值 作为试验结果, 析漏率将随油石比的增加而增加, 并在某一油石比出现析漏率变化拐点, 此 拐点对应的油石比为此种级配和集料沥青混合料不出现沥青胶浆析漏的最大油石比, 定义 为 AC2 ; 通过上述试验, 确定 AC1 和 AC2 为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下限和上限。
步骤 3 : 在上下限之间 ( 包括上下限 ) 选取 3 ~ 4 个油石比, 进行应力吸收层沥青 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验证, 分别按照不同油石比对应的毛体积密度的 98%成型车辙试件, 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9-1993 的规定, 进行 60° 条件的车辙试验, 测定各油石比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 确定满足动稳 定度和相对变形要求的最大油石比 AC3。
步骤 4 : 对不同油石比按照车辙试件成型方法, 成型 3.5cm 厚的试件, 养生规定时 间后切割试件, 将其切割成宽度为 3cm, 长度为 25cm 的小梁试件, 按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 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T0715-1993 的规定, 开展 0°条件下的弯曲试验, 确定可
以满足设计弯拉应变要求的油石比最小值, 定义为 AC4。
步骤 5 : 在 AC4 和 AC3 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即满足低温抗裂性要求同时又满足高温稳 定性要求, 定义其中值作为最佳油石比, 即 OAC = (AC3+AC4)/2。
按照上面步骤试验, 初步确定了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OAC, 进一步 对最佳油石比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开展高低温性能、 水稳定性的验证, 如果各项性能指标 满足要求则确定其为最佳油石比, 否则重新调整级配进行设计。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 可以很好地设计得到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的适当数值, 从而得 到最佳数值, 能完全满足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抗裂性, 高温稳定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 1 油石比与干密度的二元关系图, 图 2 油石比与 VCA 的二元关系图, 图 3 油石比与 VMA 的二元关系图, 图 4 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的二元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1、 1 试验所需仪器、 设备
(1) 车辙试件成型仪 ;
(2) 车辙试验仪 ;
(3) 天平或台秤 : 量程不小于 20kg, 精度不低于 1g ;
(4) 烘箱 : 控温精度不大于 ±1℃ ;
(5) 高精度混凝土切割机 ;
(6) 可控温低温冰柜 (-30℃ -0℃ ) 度, 控温精度 ±1℃ ;
(7) 液压伺服加载设备, 具备荷载、 位移传感器。
1、 2 确定方法
步骤 1 确定 AC1
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为延缓沥青面层出现反射裂缝, 在水泥混凝 土板上设置一层应力吸收层, 其推荐级配范围如下表 1 所示, 对于此级配开展各项试验确 定其最佳油石比。
表 1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用推荐矿料级配曲线
以某工程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应力吸收层 AC-10 沥青混合料设计为例。对 给定级配采用马歇尔击实试验双面击实 75 次, 采用 SBS 改性沥青, 击实温度控制在 160℃~ 165℃。马歇尔试件采用蜡封法测定其毛体积密度。马歇尔试件各项体积指标如表 2 所示。
表 2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
按上表中的测量数值, 制作油石比与干密度的二元关系图, 油石比与 VCAmix 的二 元关系图, 油石比与 VMA 的二元关系图, 如图 1、 图 2、 图 3 所示。按照一元二次多项式回归 结果分别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干密度最大值及 VMA、 VCA 最小值对应的油石比, 取三个计算结 果的均值作为最紧密状态对应油石比 AC1。
表 3. 沥青混合料最紧密嵌挤状态对应油石比计算结果
即马歇尔试件最大干密度对应油石比为 5.7%, 将此值作为设计油石比的下限 AC1 = 5.7%。
步骤 2 确定 AC2
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上限是不同油石比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陡增 拐点, 为此进行油石比从 5.0%~ 8.6%等 10 组析漏试验, 每组 3 个平行试验, 矿料级配采 用表 1 中的矿料级配。试验结果如下表 4 所示。
表 4AC-10 沥青混合料析漏试验结果
由图 4 可知, 本工程 AC-10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应力吸收层析漏损失率拐点对应油 石比为 6.7%, 将此作为设计油石比上限。
步骤 3 确定 AC3
选用 AC-10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下限 5.7( 马歇尔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对应油石 比 )、 油石比上限 6.7% ( 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拐点 )、 及中值 6.2%进行高温抗车辙试验, 成型车辙试件密度采用表 2 中马歇尔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试验结果见下表 5。
表 5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车辙试验结果
由表 5 中数据可知, 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在油石比 5.7 ~ 6.7%范围内, 其高 温稳定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因此, AC3 = 6.7%。
步骤 4 : 确定 AC4
选用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油石比的下限 5.7( 马歇尔击实试验最
大干密度对应油石比 )、 油石比上限 6.7% ( 析漏试验析漏损失率拐点 )、 及中值 6.2%进行 小梁弯曲试验, 试验温度采用 0℃, 小梁试件长 250mm、 宽 30mm、 高 35mm, 尺寸误差 ±2mm。 成 型车辙试件密度采用表 2 中马歇尔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试验结果见下表 6。
表 6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小梁弯曲试验结果 (0℃ )
油石比% 5.7 6.2 6.7 设计要求
弯拉强度 MPa 9.8 9.6 9.4 弯拉应变 με 9293 9582 10810 大于 5000 弯曲劲度模量 MPa 1051 1012 876 -由上表可知, 本工程 AC-10 沥青混合料在油石比 5.7 ~ 6.7%范围内的弯曲应变均 满足设计标准大于 5000 微应变。因此, AC4 = 5.7%。
1、 3 确定最佳油石比及性能验证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 AC3 和 AC4 的均值为 6.2 %, 即初步确定最佳油石比 OAC = 6.2%。
在最佳油石比 6.2%条件下成型马歇尔试件、 车辙试件, 进行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 性验证试验, 验证试验结果见下表 7 ~表 9 :
表 7AC-10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车辙试验验证结果
表 8AC-10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小梁弯曲试验结果 (0℃ )油石比% 6.2 设计要求 弯拉强度 MPa 9.3 弯拉应变 με 9458 大于 5000 弯曲劲度模量 MPa 995 -
表 9AC-10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残留稳定度试验验证结果各项试验结果表明, 在确定的最佳油石比 6.2%条件下,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均 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因此, 确定最佳油石比为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