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204433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50582.8

申请日:

2009.12.16

公开号:

CN102102381A

公开日:

2011.06.2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3B 3/28申请公布日:20110622|||公开|||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E03B 3/28收件人:林茂森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IPC分类号:

E03B3/28; F01K25/10; F25D3/10

主分类号:

E03B3/28

申请人:

林茂森

发明人:

林茂森

地址:

116013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街幸福巷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由:液氮罐、活塞式多种泵组、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液氮气化启动器和自控装置及隔热管路构成。启动时只注液氮一次,液氮在与常温空汽温差交换中得到水和高压氮气动力源,在涡旋管和活塞泵的多次交换中高压氮气又液化还原成液氮,在如此液氮与氮气的闭路循环中,向人类提供无偿水源和电力。本发明造价低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捷径。

权利要求书

1: 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 液氮罐 (99)、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102)、 (89)、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多个大口径 高速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液氮气化启 动器 104 和自控装置 126 及隔热管路构成 ; 其特征在于 : 其中所述的液氮罐 (99) 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 上、 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 (98) 和下部设一个通孔 (115) 的罐体 ; 其中液氮罐 (99) 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 (98),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 高压出液管口 (96) 相连的液氮入口 (98) ;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 (95) ; 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 (115),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多个单向 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由电磁阀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 (105) 相并连的液氮出口 (115)。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012) 等构 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 体 (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014)、 中下部串 气腔通孔 (016)、 底部压注通孔 (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通气 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016), 在窜气腔 通孔 (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022) 与各泵 (08) 的每一个通孔 016 串连成一体 互相通气的窜气通口 (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08) 内的活塞组 (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012) 一 端活塞 (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011) 中心通轴 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 头; 使泵体 (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06)、 虹吸腔 (09)、 窜气腔 (015) 和压注腔 (017)。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 由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单 向阀 (019) 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 冷凝制水器 (13)、 (119)、 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等 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 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14)、 (15) 和 (16)、 (114),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 2 孔 (9)、 (8)、 (7)、 (6) 和 (4)、 (3)、 (2)、 (1)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 (14)、 (16) 的进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5)、 (114)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 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相连 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一个通孔, 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 口 (12)、 (118)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 (9)、 (4) 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 热风入口 (17) 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顶部的热风出口 (19) 相 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 磁阀 6、 1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 低压风总入口 (125) 相连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由单向阀 8、 2 控制的管式温差冷 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20) 与蜗牛式磁悬 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7、 3 控制冷凝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是由耐 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顶部的高压液 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 A、 B、 C、 D多 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分别相 连的高压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底部的高压 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 (8)、 (2)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 (120) 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是由管材 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1)。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控制 (03)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1),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出口 (74) 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 3 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 (12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控制 (019) 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构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2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91) 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12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构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25),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 热壳体 (10)、 (116)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6)、 (1)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 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 (125)。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 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 (74) 上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101)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是与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 口对接后, 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 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 (103)。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是与多个 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10)、 (116) 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等顶部由单向 阀 (15)、 (114) 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压液氮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0), 是与储液罐底 (99) 部的低压液氮出口 (115) 相连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10)。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磁 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 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由单项阀 (8)、 (2)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后的总入口 (70) 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高 4 压氮气出口。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 (18) 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 管组 (20)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和多个大口径高速活塞增 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9)、 侧面设多个通孔 (21)、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91)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8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9),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多个隔热壳体 (10)、 (119)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9)、 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 (17) 相连的热风出口 (19)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8)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9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 泵组 (122)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24) 相连的冷风入口 (91)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 (20)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21)、 (39)、 (53)、 (64)、 (76)、 与所 有七个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 (26)、 (22)、 (35)、 (42)、 (55)、 (66)、 (77) 相连的通孔 (21)、 (39)、 (53)、 (64)、 (76)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81), 是穿过风柜 壳体 (18) 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93) 相连的低压常温氮 气总出口 (81)。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 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22) 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21)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 (42)、 (35)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39)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3),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53)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6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64)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76)。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个热处理的, 中端 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 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 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26) ; 5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低压低温 氮气入口 (4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是与两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 (83)、 (24) 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93)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2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低温低 压氮气入口 (48)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39)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4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4),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入口 (6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4) ;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7)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35)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60)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5) ;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5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62) 、 (59) 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53)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5)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7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高 压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64)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6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 (8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高压氮 气出口 (86)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5)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 (7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77)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4),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9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94)。 6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 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90),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90)。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液氮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6), 是与液氮罐 (99) 顶部的液氮入口 (98) 相连 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96)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7),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9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7)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84)。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92),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2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93), 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隔热 换热风柜 (18) 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8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93)。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7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 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7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78)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 7 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 氮气入口 (80)。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5)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6)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氮 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87),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87)。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6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7)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高压氮气入口 (69)。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 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72),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1)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2)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73), 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氮 气总入口 (73)。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5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高压氮气入口 (58)。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62),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9)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1) 相连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62)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54)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3)。 8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4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9)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高压氮气入口 (51)。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 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5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高压 氮气出口 (62)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59)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0),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4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0)。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3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6)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38)。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7),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 压液氮入口 (4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7)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 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48)。 所述的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3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2) ;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9 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34)。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 液氮入口 (52)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3) ;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 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4),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 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44)。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23), 是与高压氮气总管 (74) 末端对节后, 与大口径高 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30)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出口 (2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25),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高 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26) 之 间管段末端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25)。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29),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92)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2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 控制 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30),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末端、 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 口 (30)。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是作隔热处理的出口端为单向阀 (100)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05)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入口端由电磁阀 (105)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罐? (99) 底部的液氮出口 (115) 并连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口端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100),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高压氮气入口 (103) 对接后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 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 涡旋管中端的高压常温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管段上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所述的自控装置 (26) 是由导线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中的各种活塞泵所有配套的电磁阀及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连接构成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10 其中所述的液氮罐 (99) 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 上、 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 (98) 和下部设一个通孔 (115) 的罐体 ; 其中液氮罐 (99) 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 (98),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 高压出液管口 (96) 相连的液氮入口 (98) ;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 (95) ; 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 (115),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多个单向 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由电磁阀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 (105) 相并连的液氮出口 (115)。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012) 等构 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 体 (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014)、 中下部串 气腔通孔 (016)、 底部压注通孔 (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通气 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016), 在窜气腔 通孔 (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022) 与各泵 (08) 的每一个通孔 016 串连成一体 互相通气的窜气通口 (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08) 内的活塞组 (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012) 一 端活塞 (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011) 中心通轴 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 头; 使泵体 (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06)、 虹吸腔 (09)、 窜气腔 (015) 和压注腔 (017)。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 由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单 向阀 (019) 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 冷凝制水器 (13)、 (119)、 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等 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 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14)、 (15) 和 (16)、 (114),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 孔 (9)、 (8)、 (7)、 (6) 和 (4)、 (3)、 (2)、 (1)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 (14)、 11 (16) 的进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5)、 (114)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 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相连 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一个通孔, 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 口 (12)、 (118)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 (9)、 (4) 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 热风入口 (17) 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顶部的热风出口 (19) 相 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 磁阀 6、 1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 低压风总入口 (125) 相连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由单向阀 8、 2 控制的管式温差冷 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20) 与蜗牛式磁悬 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7、 3 控制冷凝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是由耐 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顶部的高压液 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 A、 B、 C、 D多 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分别相 连的高压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底部的高压 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 (8)、 (2)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 (120) 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是由管材 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1)。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控制 (03)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1),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出口 (74) 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2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 (12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控制 (019) 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构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2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91) 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12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构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25),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 热壳体 (10)、 (116)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6)、 (1)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 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 (125)。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 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 (74) 上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101)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是与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 口对接后, 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 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 (103)。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是与多个 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10)、 (116) 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等顶部由单向 阀 (15)、 (114) 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压液氮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0), 是与储液罐底 (99) 部的低压液氮出口 (115) 相连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10)。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磁 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 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由单项阀 (8)、 (2)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后的总入口 (70) 13 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高 压氮气出口。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 (18) 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 管组 (20)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和多个大口径高速活塞增 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9)、 侧面设多个通孔 (21)、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91)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8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9),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多个隔热壳体 (10)、 (119)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9)、 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 (17) 相连的热风出口 (19)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8)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9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 泵组 (122)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24) 相连的冷风入口 (91)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 (20)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21)、 (39)、 (53)、 (64)、 (76)、 与所 有七个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 (26)、 (22)、 (35)、 (42)、 (55)、 (66)、 (77) 相连的通孔 (21)、 (39)、 (53)、 (64)、 (76)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81), 是穿过风柜 壳体 (18) 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93) 相连的低压常温氮 气总出口 (81)。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 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22) 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21)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 (42)、 (35)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39)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3),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53)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6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64)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76)。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个热处理的, 中端 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 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 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 14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2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低压低温 氮气入口 (4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是与两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 (83)、 (24) 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93)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2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低温低 压氮气入口 (48)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39)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4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4),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入口 (6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4) ;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7)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35)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60)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5) ;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5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62)、 (59) 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53)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5)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7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高 压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64)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6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 (8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高压氮 气出口 (86)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5)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 (7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77) ; 15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4),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9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94)。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 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90),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90)。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液氮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6), 是与液氮罐 (99) 顶部的液氮入口 (98) 相连 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96)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7),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9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7)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84)。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92),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2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93), 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隔热 换热风柜 (18) 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8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93)。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7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 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7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78) ; 16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 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 氮气入口 (80)。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5)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6)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氮 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87),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87)。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6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7)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高压氮气入口 (69)。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 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72),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1)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2)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73), 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氮 气总入口 (73)。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5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高压氮气入口 (58)。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62),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9)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1) 相连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62)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17 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54)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3)。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4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9)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高压氮气入口 (51)。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 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5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高压 氮气出口 (62)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1)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59)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 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0),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4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0)。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3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6)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38)。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7),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 压液氮入口 (4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7)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 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48)。 所述的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 (3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2) ; 18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34)。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 液氮入口 (52)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3) ; 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 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4),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 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44)。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23), 是与高压氮气总管 (74) 末端对节后, 与大口径高 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30)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出口 (2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25),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高 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26) 之 间管段末端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25)。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29),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92)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2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30),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出 口末端、 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 入口 (30)。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是作隔热处理的出口端为单向阀 (100)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05)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入口端由电磁阀 (105)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罐? (99) 底部的液氮出口 (115) 并连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口端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100),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高压氮气入口 (103) 对接后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 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 涡旋管中端的高压常温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管段上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19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自控装置 (26) 是由导线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中的各种活塞泵所有配套的电磁阀及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连接构成的。

说明书


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一种楼宇运载工具上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 利用廉价的液氮在微能耗氮气与液氮的闭路循环过程中为楼宇、 所有运载工具提供取之不 尽的清洁水源和所需一切电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
     一直以来, 沙漠和高原等地区干旱缺水, 冷、 热无常, 更缺少电力, 用水都是靠收集 雨水和雪水或靠外来运进的水, 以上两种方法主要缺点是长时间储存雨水和雪水, 将使水 质变质 ; 外来运进的水, 经过长时间远距离的运输, 水质不好并且成本高 ; 常年干旱造成的 冷、 热无常和缺少电力, 给人类生存造成很大的困难 ; 目前, 为汽轮发电机提供动力的装置 仍是锅炉, 其 “被加热工质” 是水, 水被加热汽化产生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它不仅要消 耗大量的水, 更要消耗大量的用于加热水的石油、 煤、 天然气等能源。 为开采、 运输和储存这 些能源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且它们在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废渣又对环境造成 污染。 本人于 2000 年 2 月 24 日申请的 “一种能源装置” 中的不足之处在于 : 因设多个气液交 换器, 使装置体积增大造价增加且由于降压缸设在气液交换器下端, 使液态低温工质很难 在同一个压力状态下顺利回流至气液交换器内, 造成装置运转困难, 另外 “一种能源装置” 长期运转时, 冷能消耗无法补充。而本人于已于 2002 年 3 月 4 日申请的 “温差冷凝制水供 热空调发电系统” 中的不足在于 : 因多设一组注液罐和气液交换器使装置体积增大、 使装置 启动复杂、 并导致造价提高。 2007 年 6 月 20 日授权的 “冷能发电制水冷热空调系统” 实践中 因冷气没能有效回收无法做功 ; 2007 年的 PCT/CN2007/001345 “冷能发电、 制水冷热空调系 统” 实践中因制水装置的转动部件多, 在运转时被冰冻无法制水而停顿 ; 2008 年 11 月 13 日 申请的并获实用新型专利权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空调发电装置, 专利号 : 2008201787419, 因采用水冷换热产生的制氮供热装置的结冰现象导致装置无法正常运转。2009 年 9 月 13 日申请的楼宇运载工具上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空调发电装置申请号 : 200910013599.1 在 实践中因低温压力容器造价高、 制造工艺复杂不使用在大面积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
     鉴于以上事实,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科学合理方案来利用廉价可循环使用 的液氮在微能耗的气化与液化的循环过程中发电、 制水、 冷、 热空调系统, 使世界上所有沙 漠、 荒山、 高原干旱缺水, 冷、 热无常, 缺少电力不适应人类居住的地区, 得到都得到廉价的 永久水源、 冷、 热空调和所需一切电力。
     本发明所提供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由 : 液氮罐、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多个活塞 增压泵组、 液氮气化启动器和自控装置及隔热管路构成 ;
     其中所述的液氮罐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上、 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和下部设一个通孔的罐体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底部高压出液管 口相连的液氮入口 ;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 ;
     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多个单向阀控制 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及液氮气化启动器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 口相并连的液氮出口。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外泵体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等构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体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 顶部高压腔通孔、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中下部窜气腔通孔和底部压注 腔通孔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上表面的周边设通气凹槽, 在 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在窜气腔通孔两端出口处各由 一根高压管与各泵的每一个通孔串连成一体的窜气通口 ;
     所述的设在泵体内的活塞组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一端活塞和一个 带罗纹口的活塞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中心通轴孔, 与底部 带罗纹口的活塞,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泵体内由上至下分 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虹吸腔、 窜气腔和压注腔。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顶部高压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虹吸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底部压注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单向 阀控制的高压入口和由单向阀控制的低压出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 器、 盘管式热风喷口、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等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的进 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上入口 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相连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一个通孔, 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的下入 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顶部的热风出口相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 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相连 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控制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氮 气入口相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冷凝 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 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顶部的高压液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 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 高压液氮出口分别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 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是由管材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各种角 度的热风喷出孔。
     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 氮气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顶部高压腔的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 氮气总入口,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风出 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底部 高压冷入风口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风入 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底部相连各由电 磁阀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 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 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对接后, 经单向阀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 一体机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 底部多个高压液氮总出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等顶 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总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 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储液罐底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磁 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由单项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 泵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 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 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和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侧面设多个通孔、 在底 部设一个通孔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多 个隔热壳体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相连的热风出口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相连的冷风入口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由上 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通孔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是穿过风柜壳体与 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管由 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热 氮气入口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热 氮气入口。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 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特大口径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组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 热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相 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 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 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 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相连的低压 低温氮气出口。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连 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 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 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是与液氮罐顶部的液氮入口相连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 低温氮气总入口。
     所述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 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 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与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由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涡旋管末端的低压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是作隔热处理的出口端为单向阀控制、 入口端为电磁阀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 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低温液氮入口及液氮罐底部的液氮出口并连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端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 注液泵 A 组顶部高压氮气入口并连后由单向阀控制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常温氮气入 口相连的管段上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所述的自控装置是由导线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中的各种活塞泵所有配套的电磁阀及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连接构成的。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本发明所提供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由 : 液氮罐、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多个活塞 增压泵组、 液氮气化启动器和自控装置及隔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液氮罐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其中所述的液氮罐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上、 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和下部设一个通孔的罐体 ;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底部高压出液管 口相连的 ;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 ;
     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多个单向阀控制 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及液氮气化启动器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 口相并连的。
     所述的活塞式多种泵组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外泵体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等构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体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 顶部高压腔通孔、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中下部窜气腔通孔和底部压注 腔通孔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上表面的周边设通气凹槽, 在 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在窜气腔通孔两端出口处各由 一根高压管与各泵的每一个通孔串连成一体的窜气通口 ;
     所述的设在泵体内的活塞组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一端活塞和一个 带罗纹口的活塞构成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中心通轴孔, 与底部 带罗纹口的活塞,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泵体内由上至下分 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虹吸腔、 窜气腔和压注腔。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顶部高压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虹吸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底部压注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单向 阀控制的高压入口和由单向阀控制的低压出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 器、 盘管式热风喷口、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等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的进
     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上入口 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相连的。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 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 喷口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 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顶部的热风出口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 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相连 的;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控制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氮 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冷凝 水出口。
     所述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 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顶部的高压液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 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 高压液氮出口分别相连的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 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盘管式热风喷口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是由管材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各种角 度的热风喷出孔。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 氮气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启始端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顶部高压腔的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 氮气总入口,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风出 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底部
     高压冷入风口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风入 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底部相连各由电 磁阀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
     所述的注液泵 A 组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 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 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对接后, 经单向阀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 一体机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之间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 底部多个高压液氮总出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等顶 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 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储液罐底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的。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磁 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由单项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相连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 泵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 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 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和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侧面设多个通孔、 在底 部设一个通孔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多 个隔热壳体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相连的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相连的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由上 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是穿过风柜壳体与 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管由 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的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 连的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 .
     所述的涡旋管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 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 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特大口径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相连的。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组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 热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 相连的。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相 连的。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相连 的;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 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相连的。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相连 的;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连 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 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 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是与液氮罐顶部的液氮入口相连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
     所述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 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与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由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涡旋管末端的低压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是作隔热处理的出口端为单向阀控制、 入口端为电磁阀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 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低温液氮入口及液氮罐底部的液氮出口并连的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端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 注液泵 A 组顶部高压氮气入口对接后经单向阀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高压 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常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管段上的。 所述的自控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自控装置是由导线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中的各种活塞泵所有配套的电磁阀及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连接构成的。
     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
     一次性启动, 运转时资源可以循环再用而降低能耗, 可同时冷凝制水并提供电力。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以使对本发明有更清晰更详细的了 解。
     附图说明 :
     图 1 为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的实施示意图。
     图 2 为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的连接示 意图。
     图 3 为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的活塞式液氮泵的连接示意图。
     图 4 为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的活塞增压泵组下部两个的连接示意 图。
     图 5 为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的活塞增压泵组中部两个的连接示意 图。
     图 6 为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的活塞增压泵组上部三个的连接示意 图。
     图 7 为本发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的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多角度展开示意图和盘管式热风喷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本发明所提供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由 : 液氮罐 99、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102、 89、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 多个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和自控 装置 126 及隔热管路构成 ;
     其中所述的液氮罐 99 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 上、 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 98 和下部设一个通孔 115 的罐体 ;
     其中液氮罐 99 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 98,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高 压出液管口 96 相连的液氮入口 98 ;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 95 ;
     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 115,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多个单向 阀 021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由电磁阀 105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相并连的液氮出口 115。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012 等构 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 泵体 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014、 中下部串气腔 通孔 016、 底部压注通孔 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通气 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016, 在窜气腔通孔 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022 与各泵 08 的每一个通孔 016 串连成一体互相通气的窜 气通口 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08 内的活塞组 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012 一端 活塞 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011 中心通轴 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 泵体 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06、 虹吸腔 09、 窜气腔 015 和压注 腔 017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 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 冷凝制水器 13、 119、 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等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 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14、 15 和 16、 114,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9、 8、 7、 6 和 4、 3、 2、 1;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 14、
     16 的进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5、 114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相连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一个通孔, 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 口 12、 118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 9、 4 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 17 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顶部的热风出口 19 相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 磁阀 6、 1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低 压风总入口 125 相连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由单向阀 8、 2 控制的管式温差冷 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20 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 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7、 3 控制冷凝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是由耐低温 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顶部的高压液氮入 口, 是经隔热壳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 15、 16 等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分别相连的高压 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 口, 是经隔热壳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 8、 2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 120 与蜗牛式 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是由管材制成 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1。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控制 03 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1,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启始 端高压氮气总出口 12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 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高压氮气 入口 12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控制 019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2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 热换热风柜 18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91 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12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 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25,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6、 1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 风总入口 125。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 高压氮气总出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 口 101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 氮气总入口 103, 是与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口对接后, 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 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 103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液 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 10、 116 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等顶部由单向阀 15、 114 控制的高压液氮 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液 氮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0, 是与储液罐底 99 部的低压液氮出口 115 相连的低 压液氮总入口 110。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 个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由单项阀 8、 2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 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 泵 B 组 89 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后的总入口 70 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 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 18 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 盘管组 20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和多个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9、 侧面设多个通孔 21、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91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8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9,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多个隔热壳体 10、 119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9、 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 17 相 连的热风出口 19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8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9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 泵组 122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24 相连的冷风入口 91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 20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21、 39、 53、 64、 76、 与所有七个涡旋管 上端热氮气出口 26、 22、 35、 42、 55、 66、 77 相连的通孔 21、 39、 53、 64、 76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81, 是穿过风柜 壳体 18 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93 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出 口 81。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 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 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22 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21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35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39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3,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53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6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64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76。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 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 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 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顶部的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 压氮气入口 3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2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是与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低压 低温氮气入口 4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是与两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 83、 24 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93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2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低温低 压氮气入口 48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7。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是与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 组 3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39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4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4,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入口 6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4。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7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35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60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5。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5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62、 59 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53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5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7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高 压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64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6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 87 相 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高压氮 气出口 86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5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 7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77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4,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9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94。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 气总出口 88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 高压氮气总入口 90,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 口 90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液 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6, 是与液氮罐 99 顶部的液氮入口 98 相连的高压液氮 总出口 96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低 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7,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 口 9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7。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 氮气总出口 8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 氮气总入口 8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92,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 口 2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 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93, 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隔热换热风 柜 18 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8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93。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7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 压氮气总出口 7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8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 压氮气总入口 8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0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5 相连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86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87,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相连 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87。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6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67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总 入口 69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72,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1 相连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2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73, 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 口 73。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5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5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总 入口 58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62,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 口 59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1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2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 口 54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3。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49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氮气总 入口 51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5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62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1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9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0,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 口 4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0。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3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高压 氮气总出口 36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压 氮气总入口 38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7,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 入口 4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7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 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27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48。
     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 一个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 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3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与末 端的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30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2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高 压氮气入口 34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 氮入口 52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3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4,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压 低温氮气出口 4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44。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2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23, 是与高压氮气总管 74 末端对节后, 与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 口 30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23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 压氮气总入口 25, 是与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末端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25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29,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 口 92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29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30,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出口末端、 活塞增压 泵组 24 顶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30。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是作隔热处理的出口端为单向阀 100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05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入口端由电磁阀 105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罐 99 底部的液氮出口 115 并连的 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口端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100,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高压氮气入口 103 对接后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 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 端的高压常温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管段上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所述的自控装置 126 是由导线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中的各种活塞泵所有配套的电磁阀及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连接构成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本发明所提供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由 : 液氮罐 99、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 装置、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102、 89、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 多个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和自控 装置 126 及隔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液氮罐 99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其中所述的液氮罐 99 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 上、 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 98 和下部设一个通孔 115 的罐体 ;
     其中液氮罐 99 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 98,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高 压出液管口 96 相连的 ;
     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 95 ;
     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 115,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多个单向 阀 021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由电磁阀 105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相并连的。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012 等构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 泵体 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014、 中下部串气腔 通孔 016、 底部压注通孔 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通气 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016, 在窜气腔通孔 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022 与各泵 08 的每一个通孔 016 串连成一体互相通气的窜 气通口 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08 内的活塞组 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012 一端 活塞 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011 中心通轴 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 泵体 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06、 虹吸腔 09、 窜气腔 015 和压注 腔 017。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 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 冷凝制水器 13、 119、 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等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 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14、 15 和 16、 114,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9、 8、 7、 6 和 4、 3、 2、 1;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 14、 16 的进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5、 114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相连的。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一个通孔, 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 口 12、 118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 9、 4 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 17 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顶部的热风出口 19 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 磁阀 6、 1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低 压风总入口 125 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由单向阀 8、 2 控制的管式温差冷 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20 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 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7、 3 控制冷凝水出口。
     所述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是由耐低温 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顶部的高压液氮入 口, 是经隔热壳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 15、 16 等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分别相连的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 口, 是经隔热壳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 8、 2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 120 与蜗牛式 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2、 118, 是由管材制成 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1。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控制 03 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1,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启始 端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 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控制 019 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2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 热换热风柜 18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91 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 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25,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 10、 116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6、 1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
     高压氮气总出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 氮气总入口 103, 是与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口对接后, 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 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之间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液 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 10、 116 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等顶部由单向阀 15、 114 控制的高压液氮 入口相连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液 氮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0, 是与储液罐底 99 部的低压液氮出口 115 相连的。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 个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由单项阀 8、 2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相连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 送风泵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 泵 B 组 89 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后的总入口 70 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 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 18 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 盘管组 20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和多个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8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9、 侧面设多个通孔 21、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91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8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9,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多个隔热壳体 10、 119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9、 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 17 相 连的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8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9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 泵组 122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24 相连的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 20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21、 39、 53、 64、 76、 与所有七个涡旋管 上端热氮气出口 26、 22、 35、 42、 55、 66、 77 相连的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8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81, 是穿过风柜壳体 18 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93 相连的。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 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 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22 并连的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35 相连的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3,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相连的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6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相 连的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相 连的。
     所述的涡旋管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 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 组 12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3、 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3、 多个 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24 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顶部的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2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1, 是与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低压 低温氮气入口 44 相连的。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是与两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 83、 24 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93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2,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26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21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低温低 压氮气入口 48 相连的 ;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是与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 组 3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39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4,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入口 63 相连的 ;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7 相连的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5,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39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60 相连的 ;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5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62、 59 并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5,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53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 73 相连的 ;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高 压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6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64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 87 相 连的 ;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5,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高压氮 气出口 86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7,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 76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4, 是与活塞液氮泵 B 组 8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97 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 高压氮气总入口 90,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液 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6, 是与液氮罐 99 顶部的液氮入口 98 相连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低 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7,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 口 94 相连的。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92,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 口 2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 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93, 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隔热换热风 柜 18 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81 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79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7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 压氮气总出口 7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 压氮气总入口 8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86,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5 相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87,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5 相连 的。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6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72,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1 相连 的;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73, 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5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62,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 口 59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1 相连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 口 54 相连的。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 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5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62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1 相连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 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0,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 口 45 相连的。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3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 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7,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 入口 46 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 氮气出口 27 相连的。
     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 一个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 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3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74 上与末 端的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30 相连的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3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上的。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43,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 氮入口 52 相连的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 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4,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压 低温氮气出口 41 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24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2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 压氮气总出口 23, 是与高压氮气总管 74 末端对节后, 与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 口 30 相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05 由多个电磁阀 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014 由多个电磁阀 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 压氮气总入口 25, 是与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70 末端相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19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29,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 口 92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28 相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020 由多个单向阀 021 控制的低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30,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出口末端、 活塞增压 泵组 24 顶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23 相连的。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是作隔热处理的出口端为单向阀 100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05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入口端由电磁阀 105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110 及液氮罐 99 底部的液氮出口 115 并连的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出口端由单向阀 100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100,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高压氮气入口 103 对接后经单向阀 109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 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 端的高压常温氮气入口 31 相连的管段上的。
     所述的自控装置 126 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自控装置 126 是由导线与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中的各种活塞泵所有配套的电磁阀及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连接构成的。
     开机准备
     注液氮 : 首先从液氮罐 99 上部的通气口处向液氮罐内注液氮至所需位置, 至此开 机前准备工作完毕。
     系统启动概述 :
     本发明所提供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这样工作的 :
     所述的所有活塞式多种泵组是这样工作的 :
     在装置正常工作后, 高压氮气通过并连在蜗牛是磁悬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 气出口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管上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管段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70 与活塞多种泵顶部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管路分别从各由电磁阀 04 控制按序先、 后进入活塞式多种泵组的 A、 B、 C、 D、 E、 F 各泵体内的高压腔 06 和由电磁阀 013 控制的虹吸腔 09 内 ; 与此同时, 泵体内的高压腔 06 由电磁阀 03 控制的低压氮气出口 和虹吸腔 09 由电磁阀 010 控制的低压氮气出口也与所在腔内的高压氮气入口电磁阀按序 蹉时关或开, 使低压氮气先后从泵组的低压氮气总出口进入低压氮气总出口, 低压氮气总 出口的末端与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低压氮气入口相连, 在活塞增压泵组 24 下部的压注腔 017 内被增压成高压氮气, 再次从活塞增压泵组 24 下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29 被压入第二个大 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气氮气入口 28 内。
     泵体内活塞组 012 在受力不断升、 降, 使高压腔 06、 串气腔 015 的容积在增大时、 虹 吸腔 09、 压注腔 017 内的容积在减少 ; 相反当泵体内虹吸腔 09、 压注腔 017 内的容积在增大 时、 高压腔 06、 串气腔 015 的容积则在减少, 依次反复持续地在压力的作用下永久工作 ;
     其中串气腔 015 内的气体, 通过串连在 A、 B、 C、 D、 E、 f 各泵外串气腔 015 出口处的 高压连通管 022, 随着各泵内的活塞组 012 升降衡量自行流出或流入。
     在泵体内虹吸腔 09 容积增大时也同时使同一泵体底部的压注腔 017 上升产生吸 力, 导致涡旋管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或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纹 管换热盘管组底部的低压常温氮气出口中的低压低温氮气从活塞式多种泵组底部多个单 向阀控制 021 的低压液氮入口, 按序先后源源不断地被吸入活塞式多种泵组下部 A、 B、 C、 D、 E、 F 各个压注腔 017 内 ;
     在同一泵体内高压腔 06 容积增大时, 压注腔 017 内的低压低温氮气又使单向阀控 制 021 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自动受压关闭, 多个单向阀控制 019 的高压低温氮气出口受压 开启按序分别源源不断地经高压低温氮气总管注入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内 ; 使活塞 式多种泵组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和活塞液氮泵 A 组 102 与串连的液氮罐是这样启动工作的 :
     首先, 启动自控装置 126, 在依次开启控制活塞液氮泵 A 组 102 的高压腔电磁阀 04、 03 地同时, 也使液氮气化启动器 104 与液氮罐 99 底部出口 115 和活塞液氮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入口相并连的由电磁阀 105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和活塞液氮泵 A 组顶部由电磁 阀 04 控制的高压 ( 液氮 ) 氮气入口 103 和由电磁阀 109 口制的并连在蜗牛是磁悬浮发电 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31 管上的高压 氮气入口并联的由单向阀控制 100 的高压氮气出口受压同时开启 ;
     使液氮罐 99 液氮因着位差和开启的活塞液氮泵 A 组 102 各泵体形成的吸力, 进入 液氮启动器 104 带鱼鳞片的换热管段中, 鱼鳞片的换热管 104 与环境温度进行温差交换, 使 液氮在液氮启动器 104 带鱼鳞片的换热管 104 段内瞬间吸热气化成高压氮气。
     高压氮气沿着管路从高压氮气总入口分别从各由电磁阀 04 控制按序先、 后进入 A、 B、 C、 D、 E、 F 各泵体内的高压腔 06 和由电磁阀 013 控制的虹吸腔 09 内 ; 与此同时, 泵体 内的高压腔 06 由电磁阀 03 控制的低压氮气出口和虹吸腔 09 由电磁阀 010 控制的低压氮 气出口也与所在腔内的高压氮气入口电磁阀按序蹉时关或开 ; 使泵体内活塞组 012 受力不 断地升、 降, 使高压腔 06、 串气腔 015 的容积在增大时、 虹吸腔 09、 压注腔 017 内的容积在减 少; 相反当泵体内虹吸腔 09、 压注腔 017 内的容积在增大时、 高压腔 06、 串气腔 015 的容积 则在减少, 依次反复持续地在压力的作用下永久工作 ;
     其中串气腔 015 内的气体, 通过串连在 A、 B、 C、 D、 E、 f 各泵外串气腔 015 出口处的 高压连通管 022, 随着各泵内的活塞组 012 升降衡量自行流出或流入。
     在泵体内虹吸腔 09 容积增大时也同时使同一泵体底部的压注腔 017 上升产生吸 力, 导致液氮罐 99 中的低压液氮经管路从活塞液氮泵 A 组 102 底部多个单向阀控制 021 的 低压液氮入口, 按序先后源源不断地被吸入活塞液氮泵 A 组 102 下部 A、 B、 C、 D、 E、 F 各个压 注腔 017 内 ;
     在同一泵体内高压腔 06 容积增大时, 压注腔 017 内的液氮又使单向阀控制 021 的 低压液氮入口自动受压关闭, 单向阀控制 019 的高压液氮出口受压开启按序分别源源不断 地经管路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注入温差制水装置的隔热壳体 10、 116 内管式温差冷 凝制水器 13、 119 的上部由单向阀 15、 114 等控制的液氮入口中 ; 使活塞液氮泵 A 组 102 达 到正常工作状态。
     在整个装置达到正常运转工作压力后, 液氮气化启动器自动关闭。
     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这样工作的 :
     首先, 将温差冷凝制水装置隔热壳体 10、 116 等多个与隔热壳体顶部相连的由电 磁阀控制的进汽口、 及所有隔热壳体底部的内与隔热壳体内螺旋热风喷口 11、 118 相连、 外 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隔热换热风柜 18 外顶部的热风出口由热风管 17 相连由 9、 4 等多 个高压热风入口电磁阀和一端与隔热壳体 10、 116 底部相连、 一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 泵组 122 底部低压风总入口 125 相连由多个低压风出口电磁阀 6、 1 及与隔热壳体 10、 116 底部相连的等多个冷凝水出口由 7、 3 等多个电磁阀控制由自控装置 (26) 按序蹉时分别开 启和关闭 ;
     同时, 源源不断地液氮从活塞液氮泵 A 组 102 底部的高压液氮 108 和 111 等出口, 源源不断按次交替分别进入顶部由单向阀 15 控制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隔热壳体 10 内管 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内和由单向阀 114 控制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隔热壳体 116 内管式温 差冷凝制水器 119 等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隔热壳体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内时, 在隔热 壳体顶部的由电磁阀 14、 26 控制的进汽口和隔热壳体底部由电磁阀控制 6、 1 的冷风出口开启, 使隔热壳体 10、 116 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内的液氮在壳体与环境温度进行交 换中瞬间气化成高压氮气。
     高压氮气是从隔热壳体 10、 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底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隔热壳体 114 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19 底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及 等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隔热壳体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底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 交替压入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入口, 在从蜗牛式磁悬浮气 轮发电一体机 117 的高压氮气出口被压出进入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中端高压气入口 31 内瞬间降压 ; 在高压氮气经过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时带动磁悬浮发电转子飞 速转动产生电流向外供电。
     气化后的液氮在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9 外壳凝结一层冰霜时, 关闭隔热壳 体顶部 10、 116 由电磁阀 14、 16 控制的进汽口和隔热壳体 10、 116 底部由电磁阀 6、 1 控制的 冷风出口, 开启隔热壳体 10、 116 底部由电磁阀 9、 4 控制的热风入口和隔热壳体底部由电磁 阀 7、 3 控制的冷凝水出口, 使凝结冰霜在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螺旋热风喷口 11、 118 的高 压热风的瞬间吹溶下, 溶化成冷凝水交换的从各个隔热壳体 10、 116 底部由电磁阀 7、 3 控制 的冷凝水出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在以上几个步骤永久闭路循环的交替中 ; 即时液氮气化成高压氮气为蜗牛式磁悬 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17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又使空气中水分凝结成冰霜后被溶化成冷 凝水, 如果在夏季或在热带可以利用 0 度左右的冷凝水温换热为空调提供不尽的冷源, 另 外还为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提供充足的冷源。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和自控装置是这样工作的 :
     当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的隔热壳体 10、 116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 116 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多个电控阀交替开、 关, 源源不断压出高压气体在推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 发电一体机 117 做工发电后被压入涡旋管组的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中端高压氮气入 口 31,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高温氮气从上端的热气出口 26 进入螺纹管 换热盘管组第一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21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41 中的 -30 度左右的 低温氮气进入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在特大口径高 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3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进入第三个 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52,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高温氮气 从上端的热气出口 42 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二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39 内 ; 下端的低 温氮气出口 54 中的 -6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 气总入口, 在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7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进入第五个中口径涡 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68 度的热氮气从上端的热气 出口 55 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三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53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65 中的 -11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在高 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8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进入第六个涡旋管中 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71,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68 度的热氮气从上端的热气出口66 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四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64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75 中 的 -16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活塞增压泵组 7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在活塞增压 泵 79 组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活塞增压泵 79 组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进入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 高压氮气入口 85,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68 度的热氮气从上端的热气出口 77 进入 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五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76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94 中的 -200 度 左右的低压低温氮气, 进入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在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组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液氮, 被从液氮罐顶部的入液口注入液氮罐内。
     此时,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由上 至下的多个进热氮气入口 21、 39、 53、 64、 76、 的热气经隔热换热风柜 (18) 底部与大口径高 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底部的高压冷风出口相连的冷风进口的冷风换热, 使隔热换热风柜 18 内螺旋换热盘管组 20 底部出口 81 的氮气温度降为常温, 被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的 底部低压常温氮气总入口被吸入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泵体下部的压注腔中被增压 成高压常温氮气 ;
     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进入第二个大 口径涡旋管中部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热氮气从上 端的热气出口 22 并连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一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21 内 ; 下端的低 温氮气出口 27 中的 -30 度左右的低压低温氮气, 进入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 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在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 氮气。
     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37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进入第四个大 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6,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热氮气从上 端的热气出口 35 并连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二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39 内 ; 下端的低 温氮气出口 45 中的 -6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 气总入口, 在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0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并连进入第五个中口 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1 中。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17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组第一个特大 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高压氮气总支管与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和大口径高 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并连后的末端与大口径高 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 使末端的高压氮气全部进入大口径高速活 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泵体内的高压腔及虹吸腔, 又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顶部泵体 内的高压腔及虹吸腔的低压氮气出口被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吸入泵体内的下部的压注腔内 ; 同时,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22、 活塞注液泵 A 组 102、 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3、 79、 68、 57、 50、 37、 33 的低压氮气总出口 74 的末端也并连在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30 上, 在大口径高速 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被压出并连进入第二 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28 中。该装置, 因利用了氮气在正常大气压下温度低于零下 196 摄氏度就会形成液氮, 如果加压, 可以在比较高的温度下得到液氮的自然现象。在氮的液态与气态的闭路循环中 将液氮在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内与环境温度的强制换热中被气化、 又在涡旋管与活塞泵地多 级交换中被液化。
     用最廉价最环保且可永久循环利用的冷动力源, 无偿的获得渊源无尽洁净的水源 和永久的绿色电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 本发明是利用 “热很难向下传导的现象” 以环境温度为 “高温热源” 人为的制造一个 “低温热源” 液氮, 利用氮气与液氮之间的温差和压差进行自控 闭路循环做功, 除自制装置需要微量的电能外, 做功过程中无能量损耗。
     工业应用性 :
     本发明提供的温差冷能制水、 发电装置, 只须一次性启动冷能, 在闭路循环中无能 耗, 利用自然界潮湿汽体的温度做热源, 即可在与低温液氮的温差交换中即得到不尽的水 源、 又为发电机动提供永久的动力源。 使沙漠和高原等干旱缺水或冷、 热无常或缺少电力的 地区, 得到无偿的水源和电力。本发明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pdf(6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102381A43申请公布日20110622CN102102381ACN102102381A21申请号200910250582822申请日20091216E03B3/28200601F01K25/10200601F25D3/1020060171申请人林茂森地址116013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街幸福巷7号72发明人林茂森54发明名称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57摘要一种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由液氮罐、活塞式多种泵组、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液氮气化启动器和自控装置及隔热管路构成。启动时只注液氮一次,液氮在与常温空汽温差交。

2、换中得到水和高压氮气动力源,在涡旋管和活塞泵的多次交换中高压氮气又液化还原成液氮,在如此液氮与氮气的闭路循环中,向人类提供无偿水源和电力。本发明造价低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捷径。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9页说明书34页附图7页CN102102384A1/19页21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液氮罐99、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活塞注液泵A、B组102、89、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多个大口径高速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79、68、57、50、37、33、24、液氮气化启动器104和自控装置126及隔热管路构成;。

3、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液氮罐99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上、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98和下部设一个通孔115的罐体;其中液氮罐99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98,是与活塞液氮泵B组89底部高压出液管口96相连的液氮入口98;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95;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115,是与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的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110及液氮气化启动器104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105相并连的液氮出口115。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作隔热处理的泵体08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012等构成。其中所述的泵体08,是。

4、由A、B、C、D、E、F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体08上共分四个通孔,其中顶部高压腔通孔05、中上部虹吸腔通孔014、中下部串气腔通孔016、底部压注通孔020;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011的中心设通轴孔,隔板011下表面的周边设通气凹槽,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08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016,在窜气腔通孔016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022与各泵08的每一个通孔016串连成一体互相通气的窜气通口016;所述的设在泵体08内的活塞组012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012一端活塞07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018构成的活塞组;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012由上至下穿插过泵。

5、体内的隔板011中心通轴孔,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018,螺旋组装成活塞组012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使泵体08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06、虹吸腔09、窜气腔015和压注腔017。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08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是由电磁阀控制03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是由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是由单向阀019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入口构。

6、成。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多个隔热壳体10、116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盘管式热风喷口12、118、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等构成;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10、116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罐体;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14、15和16、114,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2/19页3孔9、8、7、6和4、3、2、1;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14、16的进汽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的上。

7、入口相连,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15、114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106、107、108、111、112、113相连的通孔。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下端第一个通孔,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12、118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9、4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17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18顶部的热风出口19相连的热风入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6、1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125相连的冷风出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8、10、116下端第三个通孔,是内由单向阀8、2控制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120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通孔;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7、3控制冷凝水出口。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顶部的高压液氮入口,是经隔热壳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A、B、C、D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10。

9、6、107、108、111、112、113分别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是经隔热壳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8、2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120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12、118,是由管材制成的螺旋盘管;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11。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

10、多个电磁阀控制03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21,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21;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3/19页4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23,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31之间的高压氮气。

11、入口123;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控制019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构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124,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18底部高压冷入风口91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124;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构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125,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10、116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6、1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125。所述的活塞注液泵A组102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

12、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101,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01;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103,是与由单向阀100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04出口对接后,经单向阀109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31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103。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

13、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出口106、107、108、111、112、113,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10、116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等顶部由单向阀15、114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106、107、108、111、112、113;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110,是与储液罐底99部的低压液氮出口115相连的低压液氮总入口110。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

14、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的高压氮气入口,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由单项阀8、2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20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的高压氮气出口,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23、活塞注液泵A组122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03、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79、68、57、50、37、33、24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B组89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后的总入口70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15、31相连的高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4/19页5压氮气出口。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隔热换热风柜18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20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活塞液氮泵B组89和多个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79、68、57、50、37、33、24构成。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18是由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19、侧面设多个通孔21、在底部设一个通孔91的柜体;其中隔热换热风柜8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19,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多个隔热壳体10、119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9、4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17相连的热风出口19;其中隔热换热风柜18。

16、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91,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124相连的冷风入口91;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18侧面多个通孔,是隔热换热风柜18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20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21、39、53、64、76、与所有七个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26、22、35、42、55、66、77相连的通孔21、39、53、64、76;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18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81,是穿过风柜壳体18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93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81。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18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20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管。

17、由上至下组合构成;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21,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26、22并连的热氮气入口21;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39,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42、35相连的热氮气入口39;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53,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55相连的热氮气入口53;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64,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66相连的热氮气入口64;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76,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77相连的热氮气入口76。所述的涡旋管是由耐低温、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个热。

18、处理的,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31,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23、活塞注液泵A组102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03、多个多种口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79、68、57、50、37、33、24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B组89顶部的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31;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26,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22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8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21相连的热氮气出口26;权利要求书CN10。

19、2102381ACN102102384A5/19页6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1,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33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44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1;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28,是与两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24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93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28;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22,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26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8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21相连的热氮气出口22;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27,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37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48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27;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

20、端的高压氮气入口52,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33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43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52;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42,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35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8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39相连的热氮气出口42;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54,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7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63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54;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46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37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47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46;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35,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42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8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39相连的热氮气。

21、出口35;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5,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0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60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5;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61,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7、50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62、59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61;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55,是与隔热换热风柜18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53相连的热氮气出口55;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65,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8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入口73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65;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71,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8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72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71;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66,是与隔热换。

22、热风柜18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64相连的热氮气出口66;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5,是与活塞增压泵组79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87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5;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85,是与活塞增压泵组79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86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85;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77,是与隔热换热风柜18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76相连的热氮气出口77;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94,是与活塞液氮泵B组89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97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94。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6/19页7所述的活塞注液泵B组89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一种;其中活塞注。

23、液泵B组89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8,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8;其中活塞注液泵B组89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90,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90。其中活塞注液泵B组89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96,。

24、是与液氮罐99顶部的液氮入口98相连的高压液氮总出口96;其中活塞注液泵B组89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97,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94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97;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82,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2;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

25、组83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84,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入口84。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92,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24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29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28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92;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93,是与涡旋。

26、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隔热换热风柜18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81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93。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79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活塞增压泵组79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78,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78;其中活塞增压泵组79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7。

27、/19页8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80,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入口80。其中活塞增压泵组79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86,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85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6;其中活塞增压泵组79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87,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5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87。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8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8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

28、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67,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67;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8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69,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入口69。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8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72,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71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72;其中高速活。

29、塞增压泵组68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73,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73。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7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7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56,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56;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7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

30、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58,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入口58。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62,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0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59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61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62;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7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63,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54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63。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

31、8/19页9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0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0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49,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49;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0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51,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入口51。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0底部的。

32、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59,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7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62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6”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59;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0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60,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5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60。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37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37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

3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36,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36;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37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38,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入口38。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37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47,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46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47;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37底部的压注腔。

34、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48,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27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48。所述的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33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33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低压氮气总出口32,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32;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33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

35、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9/19页10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34,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70上的高压氮气入口34。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33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43,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52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43;其中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33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44,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1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44。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

36、泵组24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24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23,是与高压氮气总管74末端对节后,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24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30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出口23;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24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25,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第。

37、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26之间管段末端上的高压氮气入口25。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24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29,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3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92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28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29;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24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30,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出口末端、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24顶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23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30。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04,是作隔热处理的出。

38、口端为单向阀100控制、入口端为电磁阀105控制,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04入口端由电磁阀105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是与活塞注液泵A组底部低压低温液氮入口110及液氮罐99底部的液氮出口115并连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04出口端由单向阀100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100,是与活塞注液泵A组顶部高压氮气入口103对接后经单向阀109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常温氮气入口31相连的管段上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所述的自控装置26是由导线与闭路循环冷。

39、能制水发电装置、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各种活塞泵所有配套的电磁阀及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连接构成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10/19页11其中所述的液氮罐99是外由隔热材料作隔热处理的内用耐低温的金属钢材制成上、下带球顶中空柱形壳体上部设两个通孔98和下部设一个通孔115的罐体;其中液氮罐99顶部的第一个通孔为液氮入口98,是与活塞液氮泵B组89底部高压出液管口96相连的液氮入口98;其中液氮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口孔是通气口95;其中液氮罐底部的通孔为液氮出口115,是与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的。

40、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后的总低压液氮入口110及液氮气化启动器104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105相并连的液氮出口1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作隔热处理的泵体08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012等构成。其中所述的泵体08,是由A、B、C、D、E、F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体08上共分四个通孔,其中顶部高压腔通孔05、中上部虹吸腔通孔014、中下部串气腔通孔016、底部压注通孔020;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011的中心设通轴孔,隔板011下表面的周边设通气凹槽,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08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01。

41、6,在窜气腔通孔016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022与各泵08的每一个通孔016串连成一体互相通气的窜气通口016;所述的设在泵体08内的活塞组012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012一端活塞07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018构成的活塞组;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012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011中心通轴孔,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018,螺旋组装成活塞组012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使泵体08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06、虹吸腔09、窜气腔015和压注腔017。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08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是由电磁阀控制03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42、04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是由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是由单向阀019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多个隔热壳体10、116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盘管式热风喷口12、118、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等构成;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10、116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罐体;其中每个隔热壳。

43、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14、15和16、114,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9、8、7、6和4、3、2、1;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14、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11/19页1216的进汽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的上入口相连,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15、114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106、107、108、111、112、113相连的通孔。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下端第一个通孔,是内与设在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12、118的下入口。

44、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9、4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17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18顶部的热风出口19相连的热风入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6、1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125相连的冷风出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下端第三个通孔,是内由单向阀8、2控制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120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通孔;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0、116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

45、电磁阀7、3控制冷凝水出口。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顶部的高压液氮入口,是经隔热壳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A、B、C、D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106、107、108、111、112、113分别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是经隔热壳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8、2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120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的。

46、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12、118,是由管材制成的螺旋盘管;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0、116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控制03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21,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74启始端的高压氮气。

47、总出口121;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23,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权利要求书CN102102381ACN102102384A12/19页13117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31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123;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控制019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构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124,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18底部高压冷。

48、入风口91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124;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22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构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125,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10、116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6、1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12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注液泵A组102是活塞式多种泵的一种;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101,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

49、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74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01;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顶部的高压腔通孔05由多个电磁阀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014由多个电磁阀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构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103,是与由单向阀100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04出口对接后,经单向阀109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31之间的高压氮气入口103。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出口106、107、108、111、112、113,是与多个温。

50、差冷凝制水装置10、116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119等顶部由单向阀15、114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106、107、108、111、112、113;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02底部的压注腔通孔020由多个单向阀021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构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110,是与储液罐底99部的低压液氮出口115相连的低压液氮总入口11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循环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7,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117的高压氮气入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