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漆防护胶带用的基材及涂漆防护胶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漆时使用的防护胶带(以下称涂漆防护胶带),它是关于车辆、汽车等在喷漆之后经烘烤使涂料硬化后剥离胶带时容易剥离的、能形成美观的分界线的、对被涂漆面无污染的、并且粘贴作业性优良的涂漆遮蔽用的防护胶带。
背景技术
在汽车、公共汽车、电车等车辆的外板和缓冲器等之上,由功能和构思图案出发,设计成各种各样颜色的组合。此时为了分开涂色,并且使不进行涂漆的部位也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所以使用涂漆防护胶带。
对涂漆防护胶带所要求地性能如下:对被涂漆体形状复杂的曲面部的贴合作业性好,涂漆烘烤后分界线的精度好,涂料与胶带背面粘附性良好,剥离作业容易(低温、高温时的剥离性)等。
作为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使用绉纹纸、聚酯薄膜、软质氯乙烯薄膜、聚烯烃树脂薄膜等。另外,在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上形成粘着剂层的粘着剂组合物,公知的是以天然橡胶作为主成分,向其中添加金属氧化物、增粘剂、交硫促进剂构成的组合物,或者以天然橡胶及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作为主成分,向其中添加金属氧化物、增粘剂、聚异丁烯、氧化锌、热反应性酚醛树脂等构成的组合物。
但是,这些历来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在使用绉纹纸的场合,为改良纸质而使用的含浸树脂,在涂料烘烤的条件下浸入被涂漆面,或是欠缺对复杂的曲面的追随性、分界线不良。在使用聚酯薄膜的场合,由于曲面追随性差,胶带可适用的位置受到限制。在使用软质氯乙烯的场合,虽然作为改良了绉纹纸和聚酯薄膜缺点的基材性能是优良的,但是在将涂漆用的漆料涂布、烘烤后,在剥离时,若温度较低为5-10℃,则基材易于破断,破片飞散易于污染被涂漆体。另外,在使用聚烯烃树脂薄膜的场合,涂料的附着性差,有涂料脱落,或是分界线不能鲜明地显现出来的缺点。
另一方面,形成粘着剂层的上述的公知的组合物,因为是以天然橡胶作为主体构成,所以对热的耐久性不足。因此,烘烤后的贴合部分易于污染,制品的稳定性也不充分,冬季的粘贴作业性和烘烤后的胶带剥离性也不良,有时还会有产生粘接剂层剥离残余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追随性优良、分界线鲜明、没有剥离残余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及使用它的涂漆防护胶带。
发明的概述
本发明人为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对特定的聚烯烃树脂薄膜进行改性处理后作为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性能是优良的,另外,通过在该基材上设置由特定成分构成的粘着剂层,就能得到达到上述目的的涂漆防护胶带,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其特征在于,该基材由弹性模数为15-55kgf/mm2的聚烯烃树脂薄膜构成,并对其两面进行改性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涂漆防护胶低带,其特征在于,在对弹性模数为15-55kgf/mm2的聚烯烃树脂薄膜的两面进行改性处理而构成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的单面上,形成含有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及增粘剂的粘着剂层,或交联型丙烯酸系粘着剂层。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至图3分别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的断面图,图4至图7分别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涂漆防护胶带的断面图。
为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及涂漆防护胶带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由弹性模数为15-55kgf/mm2的聚烯烃树脂薄膜构成,并且对其两面进行了改性处理。该基材一种方式的断面构造如图1所示,是在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两面上形成改性处理区域1a的结构。作为另外一种方式的示意的断面结构,可举出如图2所示,在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单面上形成改性树脂层2,另一面露出改性处理区域1a的结构。另外,在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两面形成改性树脂2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的一种优选的结构形态。
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所使用的柔软的聚烯烃树脂薄膜1,可优选使用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的嵌段共聚物,或者PP和PE的无规共聚物,但其中可特别优选使用PP和PE的嵌段共聚物。
柔软的聚烯烃树脂薄膜1,在使其自身稳定地成膜制成薄膜时,可添加各种配合剂。例如可添加防氧化剂、增滑剂、润滑剂、防粘剂等。但这些添加剂有时对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予以坏的影响。例如,有时在经一段时间后,添加剂使薄膜表面白化,这作为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是不好的。但只要控制易发生白化的有机系的增滑剂和润滑剂等的添加即可无事。
另外,为了使涂漆防护胶带对涂漆面的追随性良好,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弹性模数规定为15-55kgf/mm2,优选为20-50kgf/mm2的范围。这是因为,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弹性模数不足15kgf/mm2时,薄膜过于柔软,使粘贴的作业性降低,超过55kgf/mm2时,则追随性降低。
弹性模数的测定,是将薄膜切成宽10mm,长度150mm,根据JIS K7127的规定,以拉伸速度300mm/分进行测定。
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厚度,太薄时则过于柔软,达不到上述的弹性模数的范围,处理起来困难,过厚时超过上述弹性模数,使追随性降低,因此优选为30μm-120μm,更佳为38-100μm。
可是,聚烯烃树脂薄膜1,因为表面能低,具有难以进行粘接的性质。因此,本发明必须在其两面施加使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表面具有易粘接性的改性处理,以在其表面上形成改性处理区域1a。作为改性处理,可举出电子线照射处理、碱液处理、火炎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电晕处理等。其中由经济性出发优选电晕处理。电晕处理等改性处理条件,可按照聚烯烃树脂薄膜的种类等适宜地进行设定。
改性处理区域1a与改性处理前的表面相比,有时也看得出宏观结构或微观结构的差别,但由粘接性的观点出发其区别点是有意义的。
另外,本发明在改性处理的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至少1个单面上设置改性树脂层2(所谓底层涂料)为佳。该改性树脂层2,使得与在电晕处理的聚烯烃树脂薄膜1上涂布的树脂涂料的粘附性改善,在涂料烘烤后剥离时,可防止涂料的飞散,使分界线的精度提高,并防止电晕处理效果经时效造成的降低。特别是在粘着剂层和聚烯烃树脂薄膜1表面的改性处理区域1a之间的结合力弱的场合,最好设置改性树脂层2。
为了防止涂漆防护胶带在保存条件下自行粘连,改性树脂层2在保存条件下是非粘着性的为佳。作为构成这样的改性树脂层2的改性树脂,可使用聚酯系聚氨酯树脂、聚醚系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等。另外,为提高改性树脂层2的耐热性,最好再用聚异氰酸酯、三聚氰胺等交联剂使改性树脂层2交联。
改性树脂层2的厚度,对于聚烯烃树脂薄膜1的1个面而言,较佳为20μm以下,更佳为15μm以下。
作为在聚烯烃树脂薄膜1上形成改性树脂层2的方法,可采用公知的手段。例如可以将形成改性树脂层用的组合物,用照相凹版辊式涂布机、逆辊涂布机等进行涂布后,经干燥而形成。
另外,为了能够容易地识别被粘着体和涂漆防护胶带的边界,最好使用颜料、染料、充填剂等使改性树脂2着色。
对于进行过这样改性处理的聚烯烃树脂薄膜1,求出对其表面具有35dyn/cm表面张力(γ)的标准液(JIS K 6768)的接触角A,最好使以rcosA定义的扩张张力(W)的值为25dyn/cm以上。即在25-35dyn/cm的范围为佳。经这样的处理,对涂料的粘附力改善,能够更好地作为涂漆用防护胶带用基材使用。在扩张张力比上述值更低的场合,在烘烤后剥离涂漆防护胶带时,涂料由涂漆防护胶带的背面分离剥落,会污染被涂漆体。
扩张张力(W)可使用JIS K 6768规定的标准液(表面张力35dyn/cm,甲醛35容积%和乙二醇单乙醚65容积%的混合液)求出接触角A,再按下式算出。
W=γLcosA(室温23℃±2℃,湿度65±5%)
γL:35dyn/cm
以下对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是在上述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上,形成粘着剂层。这种涂漆防护胶带的断面结构,如图4所示,是在图1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的单面上,形成粘着剂层3的结构。另外,作为其它方式的示意断面构造,可举出图5或图6所示的在图2的涂漆防护胶带基材的上面或下面形成粘着剂层3的结构,和图7所示的在图3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的单面上形成粘着剂层3的结构。
作为粘着剂层3,可举出含有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及含增粘剂的粘着剂层,或交联型丙烯酸系粘着剂层。
粘着剂层3的厚度,过薄时胶粘性、粘接性、贴合性差,过厚时则涂料侵入粘着剂使分界线不清,或是粘接力过高使剥离性降低,因此,粘接作业性低,分界线的精度下降,所以,优选的是8μm-70μm,更佳为10μm-60μm。
这里,作为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可优选使用以通式A-B-A(其中,A是聚苯乙烯聚合物嵌段,B是乙烯和丁烯的聚合物嵌段)表示的嵌段聚合物。例如可举出G1657(A成分13%,B成分87%的直链型),G1652(A成分29%,B成分71%的直链型),G1726(A成分30%,B成分70%的直链型)(均为シエル化学社制)等。
A与B的配合比例,由低温下的贴合作业性和粘着性等观点出发,在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中A成分占40重量%以下为佳,30重量%以下更佳。但是,为了赋予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充分的耐热性,希望A成分为5%以上。
以上说明的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其自身对于增粘剂的相溶性虽然不充分,但可以通过以下所述的与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进行掺和来改善对增粘剂的相溶性,而且也可改善低温性。
作为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可优选使用以通式A-C-A(其中,A是苯乙烯聚合物嵌段,C表示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嵌段)表示的嵌段聚合物。例如可举出TR1107(A成分14%,C成分86%的直链型),D1117(A成分17%,C成分83%的直链型),D1320(A成分10%,C成分90%的侧链型)(均为シエル化学社制)等。
A与C的配合比例,由低温作业性等观点出发,在热塑性不饱合嵌段聚合物中A成分占30重量%以下为佳,20重量%以下更佳。但是,为了赋予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充分的耐热性,希望A成分为5%以上。
这些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的配合量,由耐热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优选为0.5-30.0重量份,更佳为1.0-25.0重量份。
作为增粘剂,可使用与上述嵌段聚合物的混合物相溶、粘着性好、粘接性好,在对被粘着材烘烤后无污染,剥离性良好的树脂。作为这样的增粘剂,可举出脂环族烃树脂,脂肪族烃树脂,加氢萜烯树脂等。作为脂环族烃树脂,例如可使用P-70、P-80、P-90、P-100、P-115(均为荒川化学社制)、エスコレツツ5300(ト-ネツクス社制)等。作为脂肪族烃树脂,可使用エスコレツツ1401(ト-ネツクス社制)等。作为加氢萜烯树脂,可使用クリアロンP85(ャスハテケミカル社制)等。增粘剂的配合量,相对于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和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的总量(橡胶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40-200重量份,更佳为45-150重量份。
为了特别改善对热的耐久性,在粘着剂层3中最好含有受阻酚作为防氧化剂,例如含イルガノツクス1010,イルガノツクス 1076,イルガノツクス1035(均为チバガイギ-社制)等。防氧化剂的配合量,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份,可优选使用较佳为3重量份以下,更佳为2重量份以下。
另外,为提高粘着剂层3的耐光性,也可含有防紫外线剂。防紫外线剂,作为苯并三唑系,可举出チヌビンP,チヌビン571,チヌビン1130,チヌビン327,作为二苯甲酮系,可举出チヌビン120(均为チバガイギ-社制)。防紫外线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3重量份以下,更佳为1重量份以下。
另外,为改良粘着剂的粘着力和胶粘性等,可以在粘着剂层3中配合各种填料。有效的填料可使用有机系填料、无机系填料。例如可使用聚烯烃系粒子EA209,LE1080(均为住友精化社制),氧化硅中的アエロジルR972,R974,R200,R202,R300,R380(均为日本アエロジル社制),氧化钛,氢氧化铝,炭黑等。填料的配合量,相对于橡胶成分(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和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100重量份,优选为15重量份以下。
另外,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是透明的场合,将粘着剂层稍微着色为佳。借此可以简便而且正确地判别涂漆防护胶带和被粘着材之间的交界部份,使粘接作业性大大提高。
对以上说明的含有热塑料饱和嵌段聚合物,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及增粘剂的粘着剂层,可以设置耐热性良好的交联型丙烯酸系粘着剂层加以代替。
作为构成丙烯酸系粘着剂层的丙烯酸系粘着剂,可举出聚合物间的交联物(羧基和环氧基,羟甲基相互的缩合,羟甲基和羟基),或者通过外部交联剂(例如聚异氰酸酯、氮丙啶基、醚化三聚氰胺树脂、有机金属化合物,例如六亚甲基双乙烯脲、乙酰基丙酮酸二异丙氧酯丁基醚化三聚氰胺树脂),将具有羧基、羟基等活性氢的单体进行共聚的聚合物交联到丙烯酸系粘着剂上而得到。
关于通过外部交联剂使丙烯酸聚合物形成适宜交联结构的交联剂的添加量,若交联剂量少时,在烘烤条件的温度下,粘着剂流出到被涂漆体上,粘接力上升,剥离性变差,基材破断,或是发生薄膜的收缩,粘着剂转粘至粘接的端部,,或是分界线的精度降低,交联剂量过多时,粘接性,胶粘性降低,对被涂漆体的贴合性,对复杂面的追随性变差,因此涂料的溶剂浸入,使分界线的精度降低。因而,交联剂的添加量随交联剂的种类而异,但对于丙烯酸聚合物树脂100重量份,较佳为0.01-10重量份,更佳为0.05-7.0重量份。
另外,在被涂漆体是聚丙烯树脂等极性低的成型品的场合,在交联型丙烯酸系粘着剂层中,最好含有氯化聚丙烯树脂作为粘接力的提高剂。借此能够得到聚丙烯树脂用的涂漆防护胶带。
作为氯化聚丙烯树脂,以具有羰基、羟基等官能基的为佳。这样的氯化聚丙烯树脂可举出S206,S214(均为日本制纸社制)等。氯化聚丙烯树脂的配合量,相对于具有官能基的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较佳为0.1-15重量份,更佳为0.2-10重量份范围。
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可按照公知的方法,通过在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上使形成粘着剂层用的组合物进行成膜而制造。例如在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上直接涂布构成粘着剂层的粘着剂,或者可以通过将剥离薄膜或剥离纸上一次成膜的粘着剂层粘贴在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上进行制造。该剥离薄膜或剥离纸可以在使用时才剥离。
在制品的形态为不设置剥离薄膜,而是卷在涂漆防护胶带背面的场合,最好设置含长链烷基的聚氨酯树脂等具有优良的涂料附着力的背面处理剂层。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8,是使用含有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及增粘剂的橡胶系粘着剂层的例子,实施例9及10是使用交联型丙烯酸树脂系粘着剂的例子。
实施例1-8,比较例1-3
在具有表1所示物理特性的聚烯烃树脂薄膜(作为树脂使用PP-PE嵌段共聚物,PP-PE无规共聚物,和PE,它们均为东洋纺绩社制)的表面上,按照表2及如下所述,施加电晕改性处理,制作设有改性树脂层(厚度参照表1)和粘着剂层(厚度参照表1)的F1-F6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
(电晕改性处理条件)
电流 1.05A
电压 4.7KV
处理速度 180m/分
(改性树脂层的成膜)
在经电晕改性处理的聚烯烃树脂薄膜的单面或两面上,涂布形成改性树脂层用的组合物(パナシアSP709(白色,含有聚异氰酸酯),大日本インキ社制)4-7μm(干燥厚),形成改性树脂层。
(粘着剂层的成膜)
首先,将表3所示配合的混合物溶解在正己烷/甲苯的混合溶剂(重量比1/4)中使固态成分为34重量%,调制形成粘着剂层用的组合物,将其涂布在施加过电晕改性处理又设置有改性树脂层的聚烯烃树脂薄膜的单面上,在设定为80℃的空气循环式热烘箱中干燥3分钟,借此形成橡胶系粘着剂层,再在50℃下经20小时二次硬化,使改性的聚烯烃树脂薄膜和粘着剂的结合力稳定化,通过上述步骤制成实施例1-8及比较例1-3的涂漆防护胶带。
表1中的扩张张力,是使用JISK6768中规定的标准液(表面张力35dyn/cm,甲醛35容量%和乙二醇单乙醚65容量%的混合液)求出接触角A,再用下式算出。
W=γLcosA
(室温23℃±2℃,湿度65±5%,γL=35dyn/cm)
弹性模数,按JIS K 7127的标准测定。
表1
基材的扩张张力和弹性模数 基材PP-PE嵌段共聚物PP-PE无规共聚物 PE 基材厚度(μm) 70.0 38.0 60.0 改性树脂层厚度 7.0 4.0 6.0扩张张力*1 未处理面 21.5 21.2 22.0 电晕处理面 31.9 30.8 32.4 改性树脂层面 32.4 32.4 32.4弹性模数*2 未处理MD*3 27.9 45.2 22.5TD*4 26.5 41.9 23.3 电晕处理后形 成改性树脂层MD 32.0 39.8 20.1TD 26.2 30.4 22.4
*1:单位dyn/cm
*2:单位kgf/mm2
*3:薄膜的长度方向
*4:薄膜的宽度方向
表2
基材的表面处理基材编号 基材电晕处理 改性树脂层 粘着剂叠层面 组成厚度(μm)两面单面电晕处理面改性树脂面 F1PP-PE嵌段 70两面处理 - - ○ - F2PP-PE嵌段 70两面处理 - ○ ○ - F3PP-PE无规 38两面处理 - ○ ○ - F4 PE 60两面处理 - ○ ○ - F5PP-PE嵌段 70两面处理 ○ - - ○ F6PP-PE嵌段 70单面处理 - ○*5 -- ○
*5:在电晕处理面上涂布改性树脂
表3
合成橡胶系粘着剂的配合例
单位:重量份数 实施例 比较例 1 2 3 4 5 6 7 8 1 2 3 橡胶成分 G1657 90 90 81 90 90 90 99 77 100 60 90 TR1107 10 - 9 - - - - - - - 10 D1320 - 10 - 10 10 10 1 23 - 40 - FG1901 - - 10 - - - - - - - - (小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P70 36 40 36 36 36 137 50 40 45 40 36 P90 14 15 14 14 14 14 - 14 - 14 14 P100 35 39 35 35 35 - - - - - 35 P115 - - - - - - 40 40 40 40 - P85 - - - 15 - - - - - - - 5300 - - - - 15 - - - - - - 氧化钛 - 10 - - - - - - - - - 101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30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LE1080 2.3 3.1 2.2 2.0 2.0 2.0 1.0 1.5 1.0 1.5 2.3
注)将上述配合组合物溶解在己烷/甲苯=1/3的混合溶剂中,调制成固态成分34%。
表3注:
(橡胶成分)
热塑性饱和嵌段聚合物
G1657:シエル化学社制
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
TR1107:シエル化学社制
D1320:シエル 化学社制
FG1901:シエル化学社制
增粘剂
P70:荒川化学社制
P90:荒川化学社制
P100:荒川化学社制
P115:荒川化学社制
クリアロンP85:ャスハラケミカル社制
エスュレツツ5300:エツツソ化学社制
其它添加成分
无机充填剂 氧化钛
防氧化剂 イルガノツクス1010,チバガイギ-社制
UV吸收剂 チヌビン1130,チバガイギ-社制
有机充填剂 LE1080,住友精化社制
(评价)
对所得的涂漆防护胶带,就以下所说明的粘接力1(kgf/25mm)、于40℃时的保持力(mm)和粘接力2(kgf/25mm)、以及烘烤后的粘接力3(kgf/25mm)、污染性、转粘着、剥离性1、分界性、涂料附着性、粘接力4(kgf/25mm)、剥离性2、剥离性3、粘贴作业性进行以下的试验评价。将所得的结果示于表4。
粘接力1试验
以JIS Z 0237的基准进行试验,将涂漆防护胶带的粘着剂层面贴合在用#280耐水研磨纸研磨过的不锈钢板表面上,用2kg的橡胶辊往复一次,然后在23℃×60%RH的气氛中放置1小时,再用拉伸试验机(テンシロン,オリエンテツク社制),沿180℃的方向以300mm/分的速度拉剥,测定此拉剥需要的力(初期粘接力)。
粘接力2试验
使用涂布三聚氰胺/丙烯酸涂料、并于设定为150℃的循环式热烘箱中烘烤了30分钟的涂漆钢板,代替用#280耐水研磨纸研磨的不锈钢板,此外与粘接力试验1同样,测定拉剥需要的力。
粘接力3试验
除了将试片在140℃烘烤30分钟之外,与粘接力1试验同样,测定拉剥需要的力。
粘接力4试验
除了将试片在140℃烘烤30分钟之外,与粘接力2试验同样,测定拉剥需要的力。
于40℃的保持力及胶粘性试验
按照JIS Z 0237的基准进行测定。
污染性试验
在粘接力4试验中,目视观察拉剥时是否污染试片表面,无污染时用“○”评价,有污染时用“×”评价。
转粘着试验
在粘接力4试验中,目视观察拉剥时粘着剂层是否残留在涂漆防护胶带用的基材上,不残留时用“○”评价,残留时用“×”评价。
剥离性1、剥离性2及剥离性3试验
将粘接力4试验中所用的试片在各个温度中进行剥离(将23℃时定为剥离性1,50℃时定为剥离性2,10℃时定为剥离性3),此时能够容易地剥离的用“○”评价,不能容易地剥离的用“×”评价。
分界性试验
在粘接力4试验中,目视观察拉剥时涂漆部和非涂漆部的分界线是否鲜明,鲜明的场合用“○”评价,不鲜明的场合用“×”评价。
涂料附着性试验
在粘接力4试验中,目视观察拉剥时涂料是否飞散,涂料不飞散的场合用“○”评价,涂料飞散的场合用“×”评价。
粘贴作业性试验
使用2mm直径的杆,将与粘接力4试验中所用的同样的试片弯曲180度,用异丙醇洗净其表面,制作一种为进行粘贴试验带的试片。使试验带及试片在10℃的气氛下保持稳定状态,由试片的平坦部起粘贴试验带,将5mm卷入粘接到已弯曲180度的试片上,然后将10℃下可粘贴的情况评价为“○”,不能粘贴的情况评价为“×”。
表4
使用合成橡胶系粘着剂的实施例的各特性 实施例 比较例 1 2 3 4 5 6 7 8 1 2 3 基材编号 F3 F1 F2 F4 F5 F2 F2 F2 F2 F2 F6 初期特性 粘接力*1 0.63 1.18 0.42 0.78 0.84 2.92 1.53 1.44 0.25 1.50 1.20 保持力*6 0 0 0 0 0 0 0 0 0 0 0 粘接力2 0.80 0.95 0.90 0.80 0.85 2.15 1.40 1.00 2.10 1.00 0.90烘烤处理后的特性 粘接力3 0.70 1.10 2.90 1.10 0.70 1.75 1.50 1.25 1.40 1.60 1.00 污染性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有 有 转粘着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有 有 剥离性1 ○ ○ ○ ○ ○ ○ ○ ○ ○ ○ ○ 分界性 ○ ○ ○ ○ ○ ○ ○ ○ × ○ ○ 附着性 ○ ○ ○ ○ ○ ○ ○ ○ ○ ○ × 粘接力4 1.00 0.78 0.70 1.00 1.20 1.20 1.30 1.05 1.35 1.40 0.80 剥离性2 ○ ○ ○ ○ ○ ○ ○ ○ ○ ○ × 剥离性3 ○ ○ ○ ○ ○ ○ ○ ○ ○ × × 作业性*7 ○ ○ ○ ○ ○ ○ ○ ○ × ○ ○
保持力*6:于40℃的保持力
作业性*7:粘贴时的作业性
如表4所示,实施例1-8的涂漆防护胶带,初期特性、烘烤后的特性均显示良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的场合,因为不含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所以粘贴作业性,分界性的结果不令人满意。在比较例2的场合,因为热塑性不饱和嵌段聚合物的配合量过多,所以低温下的剥离性结果不令人满意。在比较例3的场合,因为聚烯烃树脂薄膜的改性电晕处理是单面,所以涂料的附着性结果不令人满意。
实施例9
丙烯酸树脂系粘着剂,以丙烯酸正丁酯作为主成分,作为官能基,在含羧基和环氧基的聚合物的溶液(树脂成分30%)100重量份中,配合丁基醚化三聚氰胺树脂(树脂成分50%)1.8重量份和二壬基萘磺酸(异丁醇55%溶液)0.2重量份,调制丙烯酸树脂系粘着剂组合物。将此溶液涂布在表1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F2的电晕处理面上,经干燥形成粘着剂层,由此得到涂漆防护胶带。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9所用的粘着剂组合物100重量份中,配合氯化PP(S206(树脂成分50%)日本制纸社制)1.0重量份,调制丙烯酸树脂系粘着剂组合物,除了用它之外,其它与实施例9同样,制作涂漆防护胶带。
比较例4
除了使用软质聚氯乙烯树脂薄膜(厚度90μm)作为涂漆纸带用基材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制作涂漆防护胶带。
比较例5
除了使用软质聚氯乙烯树脂薄膜(厚度90μm)作为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制作涂漆防护胶带。
比较例6
将甲苯7.0重量份配合到天然橡胶(20%溶液(溶剂己烷/甲苯(1/1)))76重量份、作为增粘剂的松香酯(荒川化学社制)12重量份、α-蒎烯聚合物(ャスハラケミカル社制)3重量份及作为防老化剂的ノクセラ-(大内新兴社制)2重量份当中而得到的粘着剂组合物,涂布在作为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的软质聚氯乙烯树脂薄膜(厚度90μm)上,干燥后形成粘着剂层,由此制作涂漆防护胶带。
(评价)
对于所得到的实施例9及10和比较例4-6的涂漆防护胶带,与实施例1的场合同样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5。并且进行以下的粘接力5试验及粘接力6试验,将所得到的结果也示于表5。
粘接力5试验
除了使用PP成形板代替不锈钢板、并用异丙醇洗净其表面供试验以外,其它与粘接力1试验同样进行试验。
粘接力6试验
除了将PP成形板在90℃处理30分钟,再用异丙醇洗净其表面供试验以外,其它与粘接力5试验同样进行试验。
表5
用丙烯酸树脂系粘着剂的实施例的各特性 基材编号 实施例 比较例 9 10 4 5 6 F2 F2 PVC PVC PVC初期特性 粘接力1 0.60 0.50 0.60 0.40 1.00 保持力*6 0 0 0 0 落下 粘接力2 0.50 - 0.55 - 1.55 粘接力5 - 0.60 - 0.50 -烘烤处理后的特性 粘接力3 0.80 - 1.00 - 1.55 粘接力4 0.90 - 1.20 - - 粘接力6 - 0.70 - 1.00 2.00 污染性 ○ ○ ○ ○ × 转粘着 ○ ○ ○ ○ ○ 分界性 ○ ○ ○ ○ ○ 附着性 ○ ○ ○ ○ ○ 剥离性1 ○ ○ ○ ○ ○ 剥离性2 ○ ○ ○ ○ ○ 剥离性3 ○ ○ × × × 作业性*7 ○ ○ △ △ ×
保持力*6:于40℃的保持力
作业性*7:粘贴时的作业性
由表5可知,在实施例9及10的场合,对所有评价项目都得到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4-6的场合,因为使用软质聚氯乙烯树脂薄膜作为涂漆防护胶带基材,所以低温时的粘贴作业性,剥离性结果不令人满意。另外,在比较例6的场合,由于粘着剂层是以天然橡胶作为主成分,所以存在污染性的问题。
工业上的可应用性
如上所述,由特定的涂漆防护胶带用基材和粘着剂层组合而构成的本发明的涂漆防护胶带,具有对被粘着面追随性优良,分界线鲜明,剥离残留少的优点。因而本发明涂漆防护胶带是在车辆、汽车等喷漆时,或在建筑现场和一般家庭内进行涂漆时适用的涂漆防护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