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绳以及梯绳的横绳在清洁时会成为障碍。并且, 如果对悬挂于空中状态的薄板状叶片 施力则轻易地就会发生变形, 这也会使叶片的清洁变得困难。 因此, 可以在清洁时将百叶窗 从窗户上卸下, 或者, 将叶片从百叶窗上卸下。但是, 这样的作业明显很繁琐。 并且, 为了闭合叶片, 如果使叶片转动并到达一定转动角度位置的话, 则叶片的下 侧端部边缘与升降绳发生干涉, 不能使叶片继续转动该转动角度以上的角度。 由此, 叶片间 产生微小的间隙。
因此, 存在以下问题, 即, 叶片间不能完全闭合, 即使在最大限度闭合的状态下, 叶 片间也会产生间隙。
而且, 由此产生以下问题, 即, 尽管为了遮挡阳光而闭合叶片, 但在某些情况下, 直 射阳光也会从叶片的间隙射入。
另外, 由于升降绳穿过叶片的长孔, 如果叶片发生变形, 则升降绳的更换作业困 难。并且, 由于叶片变形, 百叶窗的外观受损并且解决该问题也困难。
因此, 鉴于以上问题而作出本发明, 本申请的各发明的课题在于 : 使百叶窗叶片的 清洁作业易于进行, 通过在叶片的中间部分设置孔来解决叶片易于弯折的问题, 并使叶片 的更换易于进行, 还能够消除闭合时叶片间的间隙。 此外, 即使在敞开叶片时也能够遮挡外 界视线也是本发明的课题。
第一发明
鉴于上述课题, 本申请的第一发明涉及一种百叶窗, 其具有 : 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 的薄板状、 并且在长度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下互相大致平行排列的多个叶片 ; 用于将这些 叶片在排列整齐的状态下悬挂支撑、 包含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条部件以及将该纵条部 件彼此连接的多个横条部件而形成的梯子状的梯绳 ; 用于使多个所述叶片升降的升降绳 ; 能够将该升降绳导入至内部并导出至外部的顶盒 ; 配置于多个所述叶片的下方、 分别与所 述梯绳以及所述升降绳的端部结合的底部轨条 ;
所述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具有收容角部和窄幅部, 该收容角部的形状为将长度方向的端部两侧的 角部切削成台阶状 ; 窄幅部是由于形成所述收容角部而形成的, 其宽度尺寸从所述叶片的 宽度尺寸缩短而比该叶片的宽度尺寸小 ;
在各个所述叶片的窄幅部上, 分别安装有宽度尺寸与该窄幅部的宽度尺寸对应的 固定部件,
各个所述固定部件形成有 : 沿与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并且 贯穿该固定部件的表面和背面的长孔 ; 在该长孔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贯穿该固定部件的表 面和背面的一对横条部件插通部 ;
所述升降绳从所述顶盒穿过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长孔到达所述底部轨条, 所述固 定部件安装于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叶片的各端部,
所述梯绳的所述横条部件的长度尺寸比所述叶片的宽度尺寸小, 并且比所述固定 部件的宽度尺寸大, 所述梯绳的纵条部件从所述顶盒穿过所述收容角部到达所述底部轨 条, 所述收容角部形成于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叶片的各端部,
为了通过所述梯绳的横条部件的中间部分来支撑所述固定部件, 该中间部分配置 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底面侧, 所述梯绳的横条部件的端部附近部分穿过所述横条部件插通部
到达所述固定部件的顶面并与所述纵条部件结合。
这里, 作为梯绳, 并不限于将线状延伸的纵绳作为纵条部件来设置的一般的梯绳, 也能够采用将带状延伸的纵带部件作为纵条部件来设置的、 所谓梯带 ( ラダ一テ一プ )。
并且, 作为梯绳的横条部件, 并不限于在叶片的每个被支撑部设置一条或两条横 绳, 使用梯带作为梯绳时, 也能够采用多条线状延伸的横绳捆扎而成的横绳, 例如, 五、 六根 横绳捆扎而成的横条部件。
第二发明
另一方面, 鉴于上述课题, 本申请的第二发明涉及一种百叶窗, 其具有 : 形成为细 长的长方形的薄板状、 并且在长度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下互相大致平行排列的多个叶片 ; 用于将这些叶片在排列整齐状态下悬挂支撑、 包含延伸于上下方向的一对纵条部件以及将 该纵条部件彼此连接的多个横条部件而形成的梯子状的梯绳 ; 用于使多个所述叶片升降的 升降绳 ; 能够将该升降绳导入至内部并导出至外部的顶盒 ; 配置于多个所述叶片的下方、 分别与所述梯绳以及所述升降绳的端部结合的底部轨条 ;
所述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片的两端部, 安装有宽度尺寸比所述叶片的宽度尺寸小的连接部件, 由 此, 该叶片的端部边缘与该连接部件的侧边之间成为收容角部, 其形状为将长度方向的端 部两侧的角部切削成台阶状, 同时, 由于形成所述收容角部, 该连接部件突出于该叶片两端 的部分成为窄幅部, 其宽度尺寸比该叶片的宽度尺寸小, 在各个所述叶片的窄幅部上, 分别安装有宽度尺寸与该窄幅部的宽度尺寸对应的 固定部件,
各个所述固定部件形成有 : 沿与所述叶片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贯穿 该固定部件的表面和背面的长孔 ; 在该长孔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贯穿该固定部件的表面和 背面的一对横条部件插通部 ;
所述升降绳从所述顶盒穿过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长孔到达所述底部轨条, 所述固 定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安装于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叶片的各端部,
所述梯绳的所述横条部件的长度尺寸比所述叶片的宽度尺寸小, 并且, 比所述固 定部件的宽度尺寸大,
所述梯绳的纵条部件从所述顶盒穿过所述收容角部到达所述底部轨条, 所述收容 角部形成于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叶片各端部,
为了通过所述梯绳的横条部件的中间部分来支撑所述固定部件, 该中间部分配置 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底面侧, 所述梯绳的横条部件的端部附近部分穿过所述横条部件插通部 到达所述固定部件的顶面侧并与所述纵条部件结合。
即, 在该第二发明中, 将第一发明的窄幅部形成为与叶片不同的部件即连接部件。 而且, 通过将该连接部件安装于叶片两端进而将固定部件安装于该连接部件, 能够实现与 第一发明相同的结构。
这里, 与第一发明相同, 作为梯绳, 并不限于将线状延伸的纵绳作为纵条部件来设 置的一般的梯绳, 也能够采用将带状延伸的纵带部件作为纵条部件来设置的所谓梯带。
并且, 与第一发明相同, 作为梯绳的横条部件, 并不限于在叶片的每个被支撑部设 置一条或两条横绳, 使用梯带作为梯绳时, 也能够采用多条线状延伸的横绳捆扎而成的横
绳, 例如, 五、 六根横绳捆扎而成的横条部件。
第三发明
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本申请第三发明的百叶窗的特征在 于, 所述横条部件插通部为使所述固定部件的端部边缘凹陷的切口状, 在该横条部件插通 部的入口部分, 设有使所述梯绳的横条部件难以从所述横条部件插通部的内部脱离的脱离 抑制部。
第四发明
在第三发明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本申请第四发明的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所述梯 绳的横条部件比纵条部件细, 所述梯绳的横条部件以及纵条部件中, 只有横条部件能够穿 过所述横条部件插通部的内部。
第五发明
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本申请第五发明的百叶窗的特征在 于, 在多个所述叶片的每一个上, 为了确保长度方向的刚性, 形成有跨越其长度方向几乎全 长而延伸的加强肋。
第六发明 在第五发明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本申请第六发明的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由于所 述加强肋俯视时配置于多个所述叶片的大致同一位置, 并且形成为山形弯折的剖面形状, 当多个所述叶片重叠时, 相邻的所述加强肋的一个加强肋插入另一个加强肋的内部。
第七发明
在第五发明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本申请第七发明的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 强肋形成为沿叶片长度方向延伸的突条。
第八发明
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本申请第八发明的百叶窗的特征在 于, 在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边的一侧形成有遮蔽加强部件, 当叶片为大致水平状 态时所述遮蔽加强部件形成相对该叶片向下弯折的角度。
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发明, 实现以下效果。
第一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 在各叶片的端部, 通过设置将其两侧的角部切除的形状的收容角 部, 由此设置了宽度变窄的窄幅部。而且, 该窄幅部安装有固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 窄幅部对应, 并且具有沿与叶片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孔。 进一步, 使升降绳穿过固 定部件的长孔, 并且使梯绳的横条部件穿过形成于固定部件两侧的收容角部。 由此, 叶片未 与梯绳以及升降绳直接卡合 ( 係合 ), 如果将固定部件形成为能够从叶片卸下, 则可将叶片 从百叶窗上容易地卸下。
而且, 如果将叶片从百叶窗上卸下, 则能够在将叶片放在地板、 桌子等上的状态下 进行清洁。由此, 不必担心薄板状的叶片发生变形, 能够容易地进行擦拭清洁。
并且, 由于固定部件两侧形成有收容角部, 为了闭合叶片, 如果使叶片的表面几乎 垂直竖起, 则升降绳被收纳至收容角部, 叶片的侧边不会与升降绳发生干涉。由此, 叶片间 不会产生间隙。因此, 能够消除闭合时叶片间的间隙。
进一步, 固定部件上设有横条部件插通部, 梯绳的横条部件穿过该横条部件插通
部, 由此, 梯绳的横条部件将固定部件卡止。 因此, 固定部件不会相对叶片的长度方向移动。 并且, 即使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对安装有固定部件的该叶片的端部施压, 固定部件也不会容 易地从梯绳的横条部件上脱落。由此, 能够防止叶片突然掉下。
并且, 使升降绳以及梯绳卡合于固定部件, 升降绳以及梯绳未与叶片直接卡合。 因 此, 在用清洁工具清洁叶片时, 升降绳以及梯绳不会妨碍清洁工具的移动, 能够使叶片的清 洁变得容易。
进一步, 固定部件上设有使升降绳穿过的长孔。 由此, 叶片的刚性不会因设有长孔 而下降。 进一步, 能够确保长孔具有使叶片转动所必要的尺寸, 能够顺畅地进行叶片的开闭 操作。此外, 能够充分确保叶片的刚性。
而且, 由于梯绳的横条部件的固定位置 ( 接点 ) 位于叶片宽度的内侧, 换言之, 叶 片的宽度在梯绳纵条部件的间隔的外侧, 闭合叶片时梯绳不会与叶片发生干涉, 能够消除 叶片间的间隙。
第二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二发明, 例如象木制叶片那样在两端设置窄幅部会在刚性上出现问题时, 或者, 由于叶片的厚度过大以致固定部件的安装变得困难时, 能够通过连接部件而与第一 发明同样地设置固定部件。由此, 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发明相同的各个效果。 第三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三发明, 除了前述第一或第二发明的效果, 还能起到以下效果。
即, 根据第三发明, 在固定部件上设置使端部边缘凹陷的切口状的横条部件插通 部, 横条部件插通部在固定部件的端部边缘部分开口。 由此, 当梯绳的横条部件穿过横条部 件插通部时, 由于将横条部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塞进形成于固定部件端部边缘部分的开 口, 能够使横条部件穿过横条部件插通部的内部。由此, 不需要将梯绳的横条部件、 从该横 条部件的前端穿过横条部件插通部的内部的繁琐的作业, 并且, 能够使梯绳的横条部件容 易地穿过横条部件插通部。因此, 即使使梯绳的横条部件穿过横条部件插通部并使固定部 件卡止于梯绳的横条部件, 百叶窗的组装作业也不会变得繁琐。进一步, 通过脱离抑制部, 使插入横条部件插通部的横条部件难以脱落。
第四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四发明, 除了前述第三发明的效果, 还能起到以下效果。
即, 根据第四发明, 梯绳的横条部件比纵条部件细, 梯绳的纵条部件以及横条部件 中只有横条部件能够穿过横条部件插通部的内部。 由此, 在百叶窗的组装作业中, 不会发生 误使梯绳的纵条部件穿过横条部件插通部的内部的情况, 能够事先防止因制造误差导致的 缺陷。此外, 在日常使用时, 也不会发生误将纵条部件插入横条部件插通部的情况。
第五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五发明, 除了前述第一或第二发明的效果, 还能起到以下效果。
即, 根据第五发明, 在各个叶片上, 形成有在叶片的长度方向几乎跨越全长而延伸 的加强肋, 确保了叶片长度方向的刚性。由此, 防止了梯绳未支撑的部分发生弯曲, 即使叶 片很长, 叶片的开闭操作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因此, 由于能够充分确保叶片长度方向的刚性, 即使叶片很长, 只用与叶片两端卡 合的梯绳就能够支撑叶片。由此, 不需要用梯绳支撑叶片的中间。
第六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六发明, 除了前述第五发明的效果, 还能起到以下效果。
即, 根据第六发明, 加强肋的剖面形成为呈山形弯折的形状, 当在叶片上叠加其他 叶片时, 一个加强肋插入另一个加强肋内部。由此, 如果多个叶片重叠, 则这些叶片紧密贴 合。
由此, 即使叶片上形成有加强肋, 也能够使多个叶片在紧密贴合的状态下重叠。 因 此, 如果使所有叶片上升至顶盒附近, 则能够将百叶窗整体紧密地聚拢。
第七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七发明, 除了前述第五发明的效果, 还能起到以下效果。
即, 根据第七发明, 加强肋形成为沿叶片长度方向延伸的突条。由此, 能够通过挤 压模塑成型而容易且廉价地形成叶片。
第八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八发明, 除了前述第一或第二发明的效果, 还能起到以下效果。
即, 根据第八发明, 即使在叶片由刚性小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 也能够通过沿长度 方向延伸的遮蔽加强部件而进行强化, 不会发生弯曲。此外, 即使叶片为敞开状态, 叶片间 也由遮蔽加强部件填充。 由此, 即使叶片为开放状态, 从屋外经过安装有该百叶窗的窗户也 看不到室内, 能够遮蔽该窗户。
另外, 当该遮蔽加强部件是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时, 即使通过遮蔽加强部件 来遮蔽窗户, 也能够充分确保窗户的采光性能。 进一步, 能够通过树脂的挤压成型等将叶片 与遮蔽加强部件一体化形成。 此时, 也能够将叶片部分用非透光性树脂、 将遮蔽加强部件用 透光性树脂, 通过实行二色成型而将不同的材料一体化形成。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叶窗整体的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的一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进一步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的其他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进一步的其他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 10 是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 12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叶片的横截面 ( 小口面 ) 图。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叶片开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 14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叶片的横截面图。
图 15A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 15B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 方式的遮蔽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 16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遮蔽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 17 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作的图。 图 18 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19 是表示本发明进一步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20 是表示图 19 的 XX-XX 线的剖视图。 图 21 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22 是表示本发明进一步的其他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 23 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百叶窗的动作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 1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第 1 实施方式的图。图 1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百叶窗 整体的立体图。图 2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 3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 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 4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的一例的放大俯视图。图 5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图 6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脱离 抑制部进一步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图 7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的其他例的放 大俯视图。图 8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脱离抑制部进一步的其他例的放大俯视图。图 9 是表 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 10 是图 9 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百叶窗 1 是一种所谓软百叶窗, 能够用于遮挡从窗户射入室内的直 射阳光、 或遮蔽 ( 目隠し ) 窗户以便从屋外看不到室内。
即, 百叶窗 1, 如图 1 所示, 是长度方向几乎水平的多个叶片 11 排列于上下方向而 成。换言之, 百叶窗 1 具有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薄板状并且在长度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下 互相大致平行排列的多个叶片 11。
如上所述的百叶窗 1 的最顶部设有顶盒 12, 该顶盒 12 安装于窗框或窗帘盒。
而且, 百叶窗 1 的最底部设有底部轨条 13。 该底部轨条 13 的端部和配置于最顶部 的顶盒 12 的端部通过从顶盒 12 垂下的升降绳 14 以及梯绳 15 而互相连接。
在顶盒 12 内部, 设有进行升降绳 14 的卷绕以及放出而使底部轨条 13 以及叶片 11 升降的未图示的升降机构。
为了使该升降机构工作, 在顶盒 12 的图 1 中右侧端部附近设有操纵绳 16。
进一步详细说明的话, 如果用户对操纵绳 16 进行规定的卷绕操作, 则升降机构将 升降绳 14 导入顶盒 12 内部并使底部轨条 13 以及叶片 11 上升。
相反, 在叶片 11 全部卷绕起来的状态下, 如果用户对操纵绳 16 进行规定的放出操 作, 则升降机构将升降绳 14 放出至顶盒 12 外部并使底部轨条 13 以及叶片 11 下降。
并且, 在顶盒 12 内部, 设有通过梯绳 15 而使叶片 11 转动的未图示的转动机构。
为了使该转动机构工作, 在顶盒 12 的图 1 中右侧端部附近设有与操纵绳 16 相邻 的转动杆 ( チルトポ一ル )17。
进一步详细说明的话, 如果用户用手指捏住转动杆 17 并向规定的方向进行转动 操作, 则转动机构使所有叶片 11 在原地转动并使叶片 11 之间的间隙闭合。
这样, 当叶片 11 的表面几乎为垂直时, 百叶窗 1 成为使叶片 11 之间的间隙闭合的状态。 相反, 在叶片 11 间闭合的状态下, 如果用户向与刚才相反的方向转动操作转动杆 17, 则转动机构使所有叶片 11 在原地向反方向转动并使叶片 11 之间的间隙敞开。
这样, 当叶片 11 的表面几乎为水平时, 百叶窗 1 成为叶片 11 之间的间隙开放的状 态。
本第 1 实施方式形成为, 固定部件 70 卡止于梯绳 15 的横绳 ( 横紐 )15B。
图 2 表示叶片 11 的端部。叶片 11 上设有 : 收容角部 21, 其形状为将长度方向的 端部两侧的角部切削成台阶状 ; 窄幅部 22, 其宽度尺寸比叶片 11 的宽度尺寸小
在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上, 安装有宽度尺寸与该窄幅部 22 的宽度尺寸对应的固定 部件 70。在窄幅部 22 的中央部分, 设有用于固定固定部件 70 的嵌合孔 23。
如图 2 以及图 3 所示, 固定部件 70 是比叶片 11 厚并且具有与叶片 11 对应的剖面 形状的板状部件。 在固定部件 70 上, 为了嵌入叶片 11, 形成有使固定部件 70 的表面部分地 凹陷的凹部 31。在该凹部 31 的侧壁 31A 上, 形成使窄幅部 22 的侧边插入的槽 32。
并且, 在凹部 31 的底面上, 设有与形成于窄幅部 22 的中央部分的嵌合孔 23 嵌合 的嵌合突起 33。
这里, 凹部 31 的端部边缘与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贴合, 当沿长度方向移动, 则窄幅 部 22 的侧边顺畅地插入槽 32。进而, 嵌合突起 33 与嵌合孔 23 嵌合。
另一方面, 在按压嵌合突起 33 而解除嵌合突起 33 与嵌合孔 23 的嵌合的状态下如 果将固定部件 70 从叶片 11 拉出, 则能够容易地将固定部件 70 从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取下。
而且, 如果将固定部件 70 固定于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则形成于窄幅部 22 两侧的 收容角部 21 将延伸至固定部件 70 的前端。
并且, 如图 2 所示, 固定部件 70 具有沿与叶片 11 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的长孔 34。而且, 在该固定部件 70 上, 在其长孔 34 的两端附近, 形成有贯穿该固定部件 70 的一对横绳插通部 71。
升降绳 14 从顶盒 12 穿过安装于排列于上下方向的多个叶片 11 的各端部的固定 部件 70 的长孔 34, 到达底部轨条 13( 图示省略 )。
如图 2 以及图 3 所示, 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比纵绳 15A 细。并且, 横绳插通部 71 具 有仅梯绳 15 的横绳 15B 能够穿过的内径。
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比叶片 11 的宽度尺寸短, 并且比固定部件 70 的宽度尺寸长。
梯绳 15 的纵绳 15A 从顶盒 12 穿过形成于排列于上下方向的多个叶片 11 的各端 部的收容角部 21, 到达底部轨条 13。
如图 3 所示, 梯绳 15 的横绳 15B 的中间部分 15C 配置于固定部件 70 的底面侧并 将其支撑。
另一方面, 横绳 15B 的端部附近部分 15D 穿过固定部件 70 的横绳插通部 71 并到 达该固定部件 70 的顶面侧而与纵绳 15A 结合。
以下, 列举多种具体例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横绳插通部 71。
图 4 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横绳插通部 71 的最简单例作为横绳插通部 71A。在图 4 中, 横绳插通部 71A 是使固定部件 70 的端部边缘凹陷的切口状。
该横绳插通部 71A, 如图 4 所示, 为了将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收容至内部, 而具有内 径与横绳 15B 的粗细对应的大致圆形的收纳部 72A。在横绳插通部 71A 的收纳部 72A 的入 口部分, 设有宽度尺寸窄的脱离抑制部 73A。 该脱离抑制部 73A 是作为使梯绳 15 的横绳 15B 难以从收纳部 72A 脱离的狭窄部分 ( 隘路 ) 而形成的。
而且, 横绳插通部 71A 的脱离抑制部 73A 在入口侧进一步形成有向外侧张开的导 向部 74A。
将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放入横绳插通部 71A 的收纳部 72A 时, 如果将横绳 15B 塞进 横绳插通部 71A, 导向部 74A 引导横绳 15B, 并且使施加在横绳 15B 上的压力向脱离抑制部 73A 集中。由此, 能够容易地将横绳 15B 放入收纳部 72A。
图 5 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横绳插通部 71 的变形例作为横绳插通部 71B。在图 5 中, 横绳插通部 71B 是使固定部件 70 的边缘凹陷、 同时、 形成为中间部分弯折的大致 L 字形 切口状。
在该大致 L 字形的横绳插通部 71B 中, 在该 L 字的一边的前端, 为了收容横绳 15B 而配置有形成为大致圆形的收纳部 72B。
并且, 该 L 字的另一边的前端侧成为向外侧张开的导向部 74B。 横绳插通部 71B 的收纳部 72B 以及导向部 74B 之间, 设有宽度窄的脱离抑制部 73B。该脱离抑制部 73B 与前述的脱离抑制部 73A 同样, 是作为用于防止横绳 15B 脱离的狭 窄部分而形成的。
将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放入横绳插通部 71B 的收纳部 72B 时, 将横绳 15B 塞进导向 部 74B, 进而改变压力的方向并将横绳 15B 塞进收纳部 72B, 由此, 能够容易地将横绳 15B 放 入收纳部 72B。
在该图 5 所示例中, 由于在 L 字形弯折的横绳插通部 71B 的内部设置收纳部 72B, 从收纳部 72B 看, 固定部件 70 的侧边方向被封闭。由此, 即使向固定部件 70 的侧边方向拉 拽横绳 15B, 横绳 15B 也不会从收纳部 72B 脱离。
图 6 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横绳插通部 71 进一步的变形例作为横绳插通部 71C。 在 图 6 中, 横绳插通部 71C 是使固定部件 70 的端部边缘凹陷的切口状。
在该横绳插通部 71C 中, 固定部件 70 的侧边方向开口, 该部分形成向外侧张开的 导向部 74C。
在该横绳插通部 71C 中设有销状部件 73C, 其作为使梯绳 15 的横绳 15B 难以从该 横绳插通部 71A 的收纳部 72C 脱离的脱离抑制部 ; 固定该销状部件 73C 的一端的固定部 75 ; 具有使该销状部件 73C 的另一端卡止的槽 77 的卡止部 76。
这样, 将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放入横绳插通部 71C 的收纳部 72C 时, 从卡止部 76 卸 下销状部件 73C, 敞开导向部 74C。 在此状态下如果将横绳 15B 压向导向部 74C, 则能够容易 地将横绳 15B 放入收纳部 72C。
这里, 如果将销状部件 73C 嵌入卡止部 76 的槽 77 并由卡止部 76 卡止, 由于收纳 部 72C 的固定部件 70 的侧边方向被封闭, 即使向固定部件 70 的侧边方向拉拽横绳 15B, 横 绳 15B 也不会从收纳部 72C 脱离。
图 7 中, 将本实施方式的横绳插通部 71 的其他例作为横绳插通部 71D 来表示。横 绳插通部 71D, 如图 7 所示, 是将图 4 的大致圆形的收纳部 72A 变为大致正方形的收纳部
72D。 并且, 横绳插通部 71D 的导向部 74D 形成为圆弧状, 并且具有形成为向收纳部 72D 逐渐靠近的一对边 78
这样, 在横绳插通部 71D 的收纳部 72D 以及导向部 74D 之间, 与前述横绳插通部 71A 同样, 设有宽度尺寸窄的脱离抑制部 73D。
图 8 中将本实施方式的横绳插通部 71 进一步的其他例作为横绳插通部 71E 来表 示。横绳插通部 71E, 如图 8 所示, 与图 5 的横绳插通部 71B 同样, 形成为中间部分弯折的大 致 L 字形。
而且, 横绳插通部 71E, 与前述横绳插通部 71B 同样, 具有入口侧向外侧张开的导 向部 74E。
但是, 横绳插通部 71E 设有从导向部 74E 向其内部延伸的直线状狭缝 ( スリツト ) 部 75E, 这一点与前述横绳插通部 71B 不同。 直线状狭缝部 75E 以相同的宽度尺寸直线状延 伸, 并且形成 L 字的一个边。
而且, 横绳插通部 71E 的 L 字的另一边, 向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收纳部 72E 延 伸, 并且成为前端朝向收纳部 72E 越来越细的尖细 ( 先細り ) 狭缝部 76E, 该尖细狭缝部 76E 与收容部 72E 的边界部分成为宽度尺寸窄的脱离抑制部 73E。
在这样的横绳插通部 71E 中, 将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放入横绳插通部 71E 的收纳部 72E 时, 将横绳 15B 塞进导向部 74E, 进而经过直线状狭缝部 75E 进一步改变压力的方向并 将横绳 15B 塞进收纳部 72E, 由此, 能够将横绳 15B 经过尖细狭缝部 76E 而容易地放入收纳 部 72E。
这里, 与前述横绳插通部 71B 同样, 由于在呈 L 字形弯折的横绳插通部 71E 的内部 设有收纳部 72E, 收纳部 72E 的固定部件 70 的侧边方向被封闭, 由此, 即使向固定部件 70 的 侧边方向拉拽横绳 15B, 横绳 15B 也不会从收纳部 72E 脱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即, 在固定部件 70 上设置横绳插通部 71, 梯绳 15 的横绳 15B 穿过该横绳插通部 71, 固定部件 70 卡止在梯绳 15 的横绳 15B 上。由此, 固定部件 70 不能相对叶片 11 的长度 方向移动。 并且, 即使沿长度方向对安装有固定部件 70 的叶片 11 的端部施压, 固定部件 70 也不会轻易地从梯绳 15 的横绳 15B 脱离, 能够防止叶片 11 突然掉落。
并且, 由于梯绳 15 的横绳 15B 穿过横绳插通部 71, 固定部件 70 卡止于梯绳 15 的 横绳 15B。由此, 不再需要现有的、 将百叶窗最顶端的叶片固定于梯绳的叶片夹 ( スラツト クリツプ ), 能够减少百叶窗的零件数量, 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 如果采用固定部件 70 的端部边缘部分总是保持张开的横绳插通部 71A、 71B, 则使梯绳 15 的横绳 15B 穿过横绳插通部 71A、 71B 时, 只要将横绳 15B 的中间部分塞进 固定部件 70 的端部边缘部分的开口, 就能够使横绳 15B 穿过横绳插通部 71 的内部。由此, 不需要将横绳 15B 的前端穿过横绳插通部 71 的内部的繁琐的作业。因此, 百叶窗 1 的组装 作业不会变得繁琐。
进一步, 由于梯绳 15 的横绳 15B 比纵绳 15A 细、 只有横绳 15B 能够穿过横绳插通 部 71 的内部, 在百叶窗 1 的组装作业中, 不会发生误使梯绳 15 的纵绳 15A 穿过横绳插通部 71 内部的情况。此外, 在日常使用状态下, 也不会发生误将梯绳 15 的纵绳 15A 插入横绳插
通部 71 内部的情况。
另外, 由于叶片 11 的材质的关系而存在在叶片 11 端部形成窄幅部 22 而导致此处 容易折断等刚性方面的问题、 以及由于叶片 11 的厚度而使固定部件 70 安装困难的问题出 现时, 如图 9 所示变形例, 能够将连接部件 100 安装在叶片 11 的端部来解决。 即, 如图 9A 所 示, 在叶片 11 的端部设置安装孔 11A, 这里如图 9B 所示, 用铆钉 130 来安装连接部件 100。 另外, 如图 10 所示, 连接部件 100 由夹持着 ( 挟み込む ) 叶片 11 端部的夹持部 110 和安装 有固定部件 70 的突出部 120 构成。夹持部 110 具有以下结构 : 与叶片 11 的底面接触的第 一水平部 111 ; 比该第一水平部 111 短、 与叶片 11 的顶面接触的第二水平部 112 ; 将该第一 水平部 111 与第二水平部 112 连接的垂直部 113。该垂直部 113 上突设有前述突出部 120。 与图 2 所示同样, 突出部 120 的中央部分设有用于固定固定部件 70 的嵌合孔 121。而且, 设 有将第一水平部 111 与第二水平部 112 在同一平面位置贯穿的铆钉孔 114, 这里, 不进行前 述的与叶片 11 的安装孔 11A 的定位, 通过铆钉 130 来安装连接部件 11。由此, 如图 9B 所 示, 连接部件 100 的侧边与叶片 11 的端部之间形成收容角部 21。进而, 如图 9C 所示, 连接 部件 100 比叶片 11 的端部突出的部分作为窄幅部 22, 在此能够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 安装固定部件 70。
第二实施方式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本第二实施方式是以所谓梯带 18 作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梯绳 15。
本实施方式的梯绳、 即梯带 18, 如图 11 所示, 取代线状延伸的纵绳 15A, 而设有带 状延伸的纵带部件 18A 来作为纵条部件 ( 縦条材 )。
而且, 作为这样的梯带 18 的横条部件 ( 横条材 ), 也可采用一条一条单个设置的横 绳 15B, 但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采用将线状延伸的多条横绳 15B 分别捆扎的两组横绳束 18B。 该横绳束 18B 配置于对应的升降绳 14 的两侧。
另一方面, 设于叶片 11 的端部的固定部件 90, 与如上所述的梯带 18 对应, 设有横 绳插通部 91, 横绳插通部 91 具有形成为沿设于梯带 18 的纵带部件 18A 的宽方向延伸的细 长的收纳部 92B。 配置于升降绳 14 两侧的两组横绳束 18B 全都穿过如上所述细长的收纳部 92B 的内部。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 取代梯绳 15 而采用梯带 18 也能够起到与前述第一 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 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 如图 12 所示, 在叶片 11 上, 为了确保长度方向的刚 性, 去除窄幅部 22, 而形成有在叶片 11 长度方向几乎跨越全长而延伸的一对加强肋 40。
每个该加强肋 40 在叶片 11 的侧边附近部位都呈山形弯折。换言之, 加强肋 40 形 成为山形弯折的剖面形状, 同时, 分别沿叶片 11 两侧的侧边设置。
由此, 在设于百叶窗 1 的多个叶片 11 的每一个上, 加强肋 40 俯视时配置于与其他 叶片 11 的加强肋 40 大致相同的位置。因而, 使多个叶片 11 重叠时, 由于下侧的加强肋 40 能够插入上侧的加强肋 40 内部, 即使加强肋 40 从表面突出, 多个叶片 11 也能够以几乎紧 密贴合的状态重叠。由此, 如果将百叶窗 2 的形成有加强肋 40 的叶片 11 卷绕, 则能够将所 有叶片 11 紧密地聚拢在顶盒 12 附近。另外, 本实施方式也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横绳 15B 端部附近的部分 15D, 能 够穿过固定部件 70 的横绳插通部 71 而到达该固定部件 70 的顶面侧并与纵绳 15A 连接。
这里, 作为如图 23A 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 当将固定部件 70 固定在梯绳 15 的纵绳 15A 上时, 则如图 23B 所示, 只使一侧的纵绳 15A 上升、 而使固定部件 70 倾斜的话, 则纵绳 15A 的固定有固定部件 70 的固定部 15E 的附近部分将发生弯折。换言之, 为了闭合 叶片 11, 在纵绳 15A 的固定有固定部件 70 的固定部 15E 的附近部分, 需要将纵绳 15A 弯折 直至成为锐角。因此, 闭合叶片 11 时, 纵绳 15A 抵抗弯曲而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并撑 ( 突 つ張る ) 在固定部件 70 之间, 使固定部件 70 不能转动至闭合位置, 叶片 11 很难成为闭合 状态。
与此相对, 如图 13A 所示, 在叶片 11 的表面几乎水平、 叶片 11 彼此之间敞开的状 态下, 如果只使设于梯绳 15 的一对纵绳 15A 中的例如图 13A 中左侧的纵绳 15A 上升, 则叶 片 11 的左侧边缘上升同时右侧边缘下降, 由此叶片 11 开始转动。
而且, 如果只使左侧的纵绳 15A 上升, 直到叶片 11 的表面几乎垂直, 则如图 13B 所 示, 叶片 11 彼此之间闭合。此时, 由于纵绳 15A 未与固定部件 70 直接卡合, 纵绳 15A 的固 定有固定部件 70 的固定部 15E 的附近部分不会像图 23B 所示那样弯折。 相反, 如图 13B 所示, 在叶片 11 的表面几乎垂直、 叶片 11 彼此之间闭合的状态下, 如果只使设于梯绳 15 的一对纵绳 15A 中例如图 13B 中右侧的纵绳 15A 上升, 则叶片 11 的 左侧边缘下降同时右侧缘边上升, 由此叶片 11 开始向前述方向的反方向转动。而且, 如果 只使另一侧的纵绳 15A 上升, 直到叶片 11 的表面几乎水平, 则如图 13A 所示, 叶片 11 彼此 之间敞开。
另外, 该加强肋 40, 如图 14 所示, 也可为沿叶片 11 的长度方向一体化形成的突条。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 在沿叶片 11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边中的一侧, 安装 有遮蔽加强部件 200, 当叶片 11 为大致水平状态时该遮蔽加强部件 200 形成向下弯折的角 度。该遮蔽加强部件 200 可以是如图 15 所示, 是将与叶片 11 分别形成的部件进行安装的 结构, 也可以是如图 16 所示与叶片 11 一体化成型。另外, 在图 15 所示情况下, 由于遮蔽加 强部件 200 是由例如透光性部件形成, 能够确保叶片 11 水平时的采光性能。另一方面, 在 图 16 所示情况下, 能够通过在叶片 11 部分使用遮光性树脂、 在遮蔽加强部件 200 部分使用 透光性树脂的二色成型 ( 二色成型 ) 而将透光性不同的部分一体化形成。
图 17 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 11 的开闭状态。另外, 图 17 中图的左侧为室内、 右 侧为室外。
图 17A 表示叶片 11 大致平行的状态, 即敞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中, 虽然遮蔽加强 部件 200 覆盖叶片 11 间的间隙的上半部分, 但是通过其透光性能, 能够确保充分的采光性 能。从该状态, 如果使未图示的室外侧的纵绳上升, 则与叶片 11 的室外侧的上升的转动联 动, 遮蔽加强部件 200 也上升 ( 图 17B), 到达图 17C 所示的闭合状态时, 遮蔽加强部件 200 位于叶片 11 的上端侧, 不会妨碍闭合状态。
另一方面, 从图 17A 所示状态, 如果使未图示的室内侧的纵绳上升, 则与叶片 11 的 室外侧的下降的转动联动, 遮蔽加强部件 200 也下降, 如图 17D 所示, 遮蔽加强部件 200 的 下端边缘与叶片 11 的顶面抵接而成为半闭合状态。在该状态下, 能够充分遮挡来自上方的
光线或视线, 同时, 通过来自下方的间接光线, 能够确保一定程度的亮度。
另外,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 而是包含能够达成本发明目的的范围的 变形以及改良。
例如, 作为叶片 11, 并非限定于由沿百叶窗宽度方向延伸的一个薄板部件构成, 也 可是多个薄板部件连接而成。
具体地说, 可将多个叶片 11 排列于其长度方向, 如图 18 所示, 用附加在横绳插通 部 71 的连接部件 80 将形成于叶片 11 端部的窄幅部 22 彼此连接。
这里, 作为连接部件 80, 能够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 70 相同的、 具有凹 部 31 以及长孔 34 的部件。
进一步详细说明的话, 连接部件 80 是比叶片 11 厚且具有与叶片 11 对应的剖面形 状的板状部件。在连接部件 80 上, 为了嵌入配置于叶片 11 两侧的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如 图 18 所示, 形成有使连接部件 80 两侧的表面部分地凹陷的凹部 31。
在沿该凹部 31 的沿叶片 11 长度方向延伸的侧壁 31A 上, 与固定部 70 同样, 形成 使窄幅部 22 的侧边插入的槽 32。
并且, 在凹部 31 的底面上, 设有与形成于窄幅部 22 侧的嵌合孔 23 嵌合的嵌合突 起 33。而且, 在成为连接部件 80 的端部边缘部分的凹部 31 的端部边缘上, 未形成侧壁, 该 侧边开口。 利用这样的连接部件 80, 就能够容易地将叶片 11 彼此连接。
即, 如果将一侧的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与连接部件 80 的凹部 31 的敞开的端部边 缘贴合、 而使连接部件 80 向该叶片 11 移动, 则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的侧边顺畅地插入连接 部件 80 的槽 32。如果使连接部件 80 向该叶片 11 进一步移动, 则连接部件 80 的嵌合突起 33 与该窄幅部 22 的嵌合孔 23 嵌合, 而将连接部件 80 安装于一侧的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其后, 如果对另一侧的叶片 11 进行同样的作业, 则能够容易地将叶片 11 彼此连接。
但是, 由于连接多个叶片 11 而使百叶窗的宽度显著增长时, 由多个叶片 11 构成的 叶片 11 连接体也显著增长, 但由于在连接部件 80 部分有梯绳 15 的支撑, 叶片 11 的中间部 分不会弯曲。
并且, 作为将固定部件连接于叶片的嵌合突起, 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所示的 四棱柱状的嵌合突起 33, 如图 19 以及图 20 所示, 也可以是形成为楔形的嵌合突起 33A。如 果采用如此的楔形嵌合突起 33A, 则在将固定部件 70 连接于叶片 11 时, 由于楔形的斜面引 导叶片 11 的前端边缘, 能够使嵌合突起 33A 顺畅地嵌合于形成于叶片 11 的窄幅部 22 的嵌 合孔 23。
进一步, 作为设于连接部件的横绳插通部, 如图 21 所示, 可采用中间部分弯折的 大致 L 字形的横绳插通部 71E, 或者, 当使用梯绳 18 时, 如图 22 所示, 可采用具有与梯带 18 对应并形成为沿梯绳 18 的宽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收纳部 92B 的横绳插通部 91。
并且, 作为遮蔽部件 52, 并非限定于不透明但具有透光性能的材料, 只要充分确保 肋部 54 处的遮蔽性能, 可由未混入颜料的透明的合成树脂构成。 并且, 作为遮蔽部件 52, 并 非限定于挤压模塑成型品, 也可是注塑成型品。
产业上的利用领域
本发明能够用于百叶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