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伪造假冒产品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伪造假冒名优产品的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防伪手段,都是在产品上采取防范措施,如酒,在盖子和瓶子上考虑防伪,制标不治本,道高一尺,魔高一尺,给制假者有可乘之机,最后,伪造者不但伪造了产品,连不论设计是多么巧妙的防伪标识,也被伪造了,有的甚至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给消费者和厂商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威协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形成了无论是产品和防伪标识,厂家能生产,不法之徒就能仿造,1997年底,山西朔洲假酒命案,就是其中一例。
《工人日报》98年3月31日和《法制日报》98年4月8日登载了两篇“电码防伪技术”的介绍文章,这比在产品上采用附加装置防伪,的确进了一大步,但要从根本上杜绝假冒,有下列三点不足之处:一、电码电话必须在开通防伪网络的地区才能有效,未开通的地区,此防伪技术变得没有意义。二、此防伪网络属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为追求利润,不法之徒仍有可乘之机。三、消费者在购得产品后,还得自己掏钱去查询,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工人日报》98年4月11日,第二版登载了一篇署名文章《电码防伪打假一准灵?》也表示质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之不足,而提出一种厂商自己直接打假的方法,凡通邮的地方,本方法都实用,方法简单,易于实施。适用任何产品。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地说明:
图一是吻合后的防伪卡。
图二是撕开图一的器具。
在产品出厂时,随产品附有一消费者填上自己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即可寄出的信封,信封内装有图一[3]的防伪卡,消费者的回执联[3]上印有电话号码[4]、编码[5]、密码[6]、核对号[7]和条码[8]。防伪卡未撕开时回执联[3]和存根联[1]是一个整体。除一组以上密码[6]横印在撕开口[2]处,其它电话号码[4]、编号[ 5]、核对号[ 7]、条码[8],在存根[1]和回执联[3]上是完全相同的,只有处在撕开口[2]的密码,在撕开后,存根和回执上各有一部分密码。图一采用图二带有不规则齿的器具撕开,撕开后的存根联[1]和回执联[3]都有齿纹口,为防止撕开口千篇一律,图二的长比图一的宽要宽,这样可随意上下移动,将防伪卡撕开,撕开口不会有相同的齿口出现。回执联[3]除与产品相一致的编号[5]和条码[8]外露,其它内容全被覆盖,除有意撕开,不能见到密码、电话号码和核对号。
存根联[1]由厂商保存,回执联[3]随产品给消费者。
它是通过下列步骤来实现防伪目的。当消费者在购得产品后,将回执联[3]寄回厂商。厂商收到回执联[3]后,根据核对号[7]迅速查出存根联,先核对撕开的口,是否能完全吻合,再核对密码,看存根上的密码和余在回执联上的密码是否与未撕开时是一致的。然后厂商通过电话或信函通知消费者真伪结果。也可撕开覆盖物,按厂商提示,由消费者直接与厂商核对,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和不怀好意者故意拔电话消耗厂商财力,可不用热线免费咨询电话,同时也防止销售商利用电话弄虚作假回答假密码,消费者可以不在销售处打电话查询核对,请销售商开一张发票,发票上除填上原有内容,还需填上与产品号相一致的编号[5],消费者核对后,凭购物发票和核对该物品的电话发票,在该产品的销售处报销电话费,经销处再向厂商联系报销。已被核对的密码,厂商将其注销,被免再次使用。覆盖密码的目的在于:
(一)防止密码盗用。
(二)防止不购产品者也打电话查询,使厂商注销该组密码,产生混乱。
密码可采用手书或印刷各体汉字、数字、图章、英文、图案标记等。条码供计算机检验使用。图一(3)的反面,还可根据厂商需要印上咨询,调查,同侯和有关防伪卡使用方法等信息。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防伪方法,用两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一消费者购得一辆摩托车,拿出该产品附件中的信封,核对防伪卡的编号与产品的编号是否一致。填上自己的通迅地址、邮编、电话,将厂商已付足邮费的特快航空信封交给邮局即可。厂商用核对号[7]找出存根[1],先核对存根联[1]和回执联[3]的齿口能否完全吻合,再核对一组以上密码[6],与未撕开时的密码是否一致。
实施例二
消费者购得一瓶五粮液,采用回寄防伪卡的方法时间需要长一些,而当日要饮用,可采取消费者请经销商开一张与产品编号和防伪卡编号[5]相一致的发票或收据,消费者根据文字提示,打开覆盖物,拔通厂商电话,冉读出核对号[7](若用微机管理,可注明“键入”)。厂商根据核对号[7],回答余在回执联[3]上的密码[6]。相符及真品,不符及为假冒产品。消费者凭购物发票和防伪卡向经销商索赔,厂商也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打击假冒。
本发明的优点是:回执联[3]和存根联[1]的撕开口(2)和密码[6]必须吻合,这是双重保险,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采用寄回防伪卡和电话核对双重使用。每件产品的核对号[7]、编号[5]、密码[6 ]每组只出现一次,核对后即注销。伪造者无法防制,给伪造假冒产品者以致命打击。实施本方案简便易行,厂商直接亲自防伪打假,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打击伪造产品立杆见影,同时对本产品的销售情况厂商也能充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