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态修复块, 它可安装在靠近森林的小溪或河流一侧 的预定高度。更具体地说, 本发明涉及一个前端具路径的区块, 野生动物可沿该路径移动, 内部空间能够在干旱季节收集水, 以便动物们能够从中饮用。
背景技术 护岸一般以预定的高度建立在溪流边或河畔, 以耐受地面土压和防止水土流失。
然而, 传统的护岸因由水泥砂浆或石块修筑而具有低环保问题。
特别是传统的水泥挡土墙只能维持河底或河岸, 而不具有贮水功能。通常雨水被 迅速排干, 紧随而至的就是干旱。因此, 栖息在河流附近的小型动物、 爬行动物和昆虫很难 度过干旱缺水的季节。
此外, 由于挡土墙表面光滑, 沿河流生活的动物们会因迁徙通道的堵塞而失去栖 息地。
再则, 传统的水泥挡土墙会使河水流量加速, 从而导致沿河栖息的动物很难在缺 水季节存活。
【公开】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动物迁徙通道, 使生活在溪流或河流沿线的动物可以自由移动, 为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 本发明提出的生态修复块正是野生动 植物的理想栖息地。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雨季储水, 维持溪流或河流的水量在一定的高度 ; 提供 具有过滤元件的生态修复块能够净化流出的水质, 延长保水时间, 从而使生活在生态修复 块内或周围的动植物能够在干旱期间利用储存在其中特定部位的水。
【技术解决方案】
在实现第一个发明目标方面, 预期安装在沿河或河岸预定高度的生态修复块具有 一个主体, 其第一个小室能够储存土和沙, 在该小室两侧有第二个和第三个小室, 其间由墙 隔开 ; 该主体前部对角位置形成第一个迁移通道, 动物们可以运动 ; 该主体上部有一个盖 子, 从而在第一小室上开出一个开口 ; 在第一小室和第二第三小室间有一个连接内部空间 的流通管道。
在实现发明目标的另一方面, 安装在沿河或河岸预定高度的生态修复块具有一个 主体, 该主体包括一个能够储存水的中央小室和位于中央小室两侧的用于储存土和沙的侧 室, 侧室由中央小室壁和邻近的修复块壁组成 ; 该主体前部对角位置形成第一个迁移通道, 从而使动物可以运动 ; 中央小室上部有一个盖子 ; 在中央小室底部有一个过滤装置用于净 化流出水质, 调节水流速度。
此外, 安装在沿河或河岸预定高度的生态修复块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个由多个分区 墙组成的用于储存土和沙的第一小室, 以及用于蓄水的第二小室 ; 该主体前部对角位置形
成第一个迁移通道, 使动物们可以运动 ; 该主体上部有一个盖子, 与第一小室相对 ; 第一小 室底部有许多流通管道, 以及多种外部渗透孔, 从而使水从第一小室流入第二小室。
【有利功效】
另外还有一些河流水土保持工程中建设的用于保护溪流或河流堤岸的混凝土块 案例。在这种情况下, 这项发明的生态修复块可以通过在主体部分的前端为动植物提供保 护栖息地, 并允许动物自由通过第一和第四迁移通道的方式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
同时, 这项发明能够通过在小室中储水, 从而可有效控制洪水发生, 调节河流水 量。
此外, 小室中的过滤部件能够净化流出的水, 进而延长水保留时间, 从而使生活在 生态修复块中或其周围的动植物能够在干旱季节利用储存在小室中的水。 附图说明
图 1 是与本发明环境修复块一致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整体透视图 ;
图 2 是图 1 的 A-A′剖面图 ;
图 3 是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过滤的部分的整体透视图 ;
图 4 是图 3 的 B-B′剖面图 ; 图 5 是对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生态修复块封盖修改的整体透视图 ; 图 6 是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安装状态下的生态修复块 ; 图 7 是本发明生态修复块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整体透视图 ; 图 8 是图 7 的 C-C′的剖面图 ; 图 9 是本发明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整体透视图 ; 图 10 是图 9 的 D-D′剖面图 ; 图 11 是按照本发明生态修复块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安装状态 ; 图 12 是在按照本发明生态修复块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整体透视图 ; 图 13 是图 12 的 E-E′的剖面图 ; 图 14 是图 13 的 F-F′剖面图 ; 图 15 是对本发明生态修复块第三个具体实施例修改的整体透视图 ; 图 16 是从分析角度说明图 15 中所示的主体部分 ; 图 17 是本发明生态修复块第三个具体实施例前面部分的正面透视图 ; 图 18 是本发明生态修复块第三个具体实施例前面部分的背面透视图 ; 图 19 是本发明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一个安装在混凝土块之间的生态修复块 ; 图 20 是与本发明第三个具体实施例一致的并排安装的生态修复块的正面图。 主要参考数字和图标符号 100, 200, 300, 300A 型 : 生态修复块 110, 210, 310 : 主体部分 110A, 210a, 310a : 正面部分 110b, 110c, 310b, 310c : 侧壁 110d, 310d : 后墙 111, 311 : 装配突出112, 312 : 第一个小室 114, 314 : 第二个小室 115 : 连接孔 116 : 第三个小室 117, 217, 317 : 保护栖息空间 118, 318 : 中央分割墙 119, 219 : 入口 120, 220, 320 : 盖子 124, 324 : 开口 126, 226, 326 : 渗透孔 130, 330 : 流动管道 140, 240 : 过滤部分 142, 242 : 流入管 144, 244 : 流出管 146, 246 : 内部空间 148, 248 : 内部划分壁 149, 249 : 流入孔 150, 250, 350 : 第一个迁徙通道 52, 252, 352 : 第二个迁徙通道 154, 254, 354 : 第三个迁徙通道 156, 256, 356 : 第四个迁徙通道 210b, 310e : 地面 210c : 后墙 212 : 中央小室 213 : 楼梯 214 : 左侧小室 215 : 连接孔 216 : 右侧小室 218 : 侧壁 222 : 连接楼梯 315 : 第一个连接孔 316 : 第二个连接孔 358 : 第五个迁徙通道 359 : 第六个迁徙通道 360 : 第一槽口 370 : 分区墙 发明模型 详细参考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 第一个实施例 生态修复块 100 具有第一小室 112、 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小室 116。第一小室 112储存土和沙, 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小室 116 组成主体部分用于蓄水。
如图 1, 主体部分 110 由正面部分 110A、 侧壁 110b 和 110c, 以及后墙 110d 组成, 它 们围成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具有两个中央壁 118, 它构成了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小室。
在第一个小室 112 中, 土和 / 或沙子与水一起流入并存储, 而在第二小室 114 和第 三小室 116 里只储存有水, 这是因为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小室 116 具有一个盖子, 这将在稍 后进行解释。在第一个小室 112 的底面具有一个开口。
如图 6 所示, 当生态修复块 100 通过将主体部分 110 直接落在另一个主体部分 110 上进行垂直安装时, 下部主体部分 110 的第一小室 112 和上面主体部分的第一小室排成一 条直线, 从而使上下两个第一小室能够同时储存沙和土。通过这种方法, 生态修复块 100 可 因土和沙的压力而不会被推向前方。
虽然图中没有显示出来, 但当生态修复块 100 是以曲折的形式安装时, 主体部分 110 在另一个主体部分 110 的上面, 位于下方的主体部分 110 的第一小室 112 和小室 105 组 成上方主体部分 110 的左右两侧。此外, 上方主体部分 110 的第一小室 112 和小室 105 包 含下方主体部分 110 的左右两侧, 它能够填充土和沙。在此方法中, 主体部分 100 的第一小 室 112 是无法被土和沙子的压力推向前方的。 如图 2 所示, 本实例具有一个流通管道 130, 它跨越了第一小室 112 的内部空间, 穿 入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小室 116, 从而在第二和第三小室中存储水。
这个流通管道 130 由一定长度的均匀流通管组成, 它连接着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 小室 116, 从而打开的左右管道可能具有相同的方向。在这里, 与第二小室 114 连接的管道 高度必须比与第三小室 116 连接的管道高度高, 从而使水流能通过流通管道 130 从第二小 室 114 流入第三小室 116。因此, 通过流通管道 130 流入第二小室 114 的水能够进而流入第 三小室 116, 并储存在第三小室。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位于第三小室 116 的底部的过滤部分具有一个流入管道 142 和一个流出管道 144。过滤部分 140 具有一个圆柱体或长方形的平行六面体形状, 由流入 管道 149 和多种分隔壁 148 构成, 具有多种内部空间 146。内部空间是由木炭等材料填充。 在这里, 过滤部分 140 位于第三小室 116 的底面, 水可通过流入管道 142 流入渗透部分, 并 通过嵌入分隔壁 118 的流出管道 144 流出。嵌入在分隔壁 118 内的流出管道位于第三小室 116 的底部, 与分隔壁 118 连接, 用于排水。
因此, 流入第三小室的水将流入过滤部分 140 的内部空间 146, 并被木炭等特殊材 料所净化, 然后经流出管道 144 流出。
然后, 内部分隔墙 148 上的流入孔 149 和邻近的分隔墙 148 上的流入孔 149 交错 排列, 从而可通过延长从流入管道 142 到流出管道 144 之间的流动路径, 使水长期存储在第 三小室 116 中。
在正面部分 110A, 从主体部分 110 正面突出的是第一个迁徙通道 150, 成对角线排 列, 使动物有可能通过通道从环境修复块 100 的底部向上移动。此外, 还可以台阶的形式提 供第一个迁徙通道 150。
在主体部分 110, 第二个迁徙通道 152 具有一个向上的斜坡, 并通过第三个迁徙通 道 154 与第一个迁徙通道 150 连接。
如果环境修复块 100 的主体部分 110 是与其他修复块一起安装的话, 具有一个向
上斜坡的第一个迁徙通道 150 则位于主体前部 110a, 动物可以通过通道 150 从修复块 100 底部向顶部自由移动。该主体部分 110 的正面 110a 至少有一个入口 119, 它连接至第三小 室 116。从入口 119, 第四个向下的迁徙通道 156 与正面部分 110a 的底面连接。当修复块 安装后, 即安装该迁徙通道 156, 从而与邻近主体部分 110 的第二迁徙通道 152 相连。
以上面所述的方式, 位于主体部分 110 正面 110a 的第一、 第二、 第三和第四迁徙通 道 150、 152、 154、 156 是相互联系的, 动物可以从河流的一个地方自由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通过用于连接第三小室 116 的入口 119, 动物能够利用储存在第三小室 116 中的水源度过干 旱季节。
本发明的另一个特点是, 在主体部分 110 第二小室 114 的下方具有一个凹的保护 栖息室 117。该栖息室 117 的入口设在正面部分 110a 的一侧, 另一侧则封闭形成一个山洞 状的空间。保护栖息室 117 与主体部分 110 的正面 110a 相比有一定的预定深度。
当生态修复块 100 具有如上所述的保护栖息室时, 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 青蛙 和蟾蜍等两栖类动物, 以及鸟类可栖息在其中。此外, 植物也能生长在保护栖息室 117 的土 和沙上, 从而建立起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
此外, 必须设计有至少一个连接孔 115, 后者能够连接主体正面部分 110a 的第一 小室 112。 该连接孔 115 最好是圆锥体的形状, 从而在正面 110a 具有一个宽的入口, 在第一 小室 112 处具有一个较窄的出口。在这里, 圆锥状是更可取的, 其中截面的各组合直径从中 部到出口大体上是一致的。
通过塑造出这种在正面 110a 有一个宽的入口, 在第一小室 112 一侧有一个窄的出 口的连接孔, 使储存在第一小室 112 内的土和沙不会流出, 而仅有水可通过连接孔 115 从第 一小室 112 流出。
如图 1 所示, 在主体部分 110 的左端具一个连接孔 115a, 它开向正面 110a 的第二 小室 114, 从第二迁徙通道 152 的起点连接到第二小室 114。在主体部分 110 的右端, 连接 孔 115b 面对正面 110a 的第三小室 116 具一开口, 从而字第四迁徙通道 156 的末端连接至 第三小室 116。在这种情况下, 形成在正面 110a 右侧的连接孔 115b 在中央部分形成楼梯 状, 在正面 110a 有一个款的入口, 在连接至第三小室 116 的部分形成一个窄的楼梯状通道。
如果生态修复块 100 具有并排安装的连接孔 115a、 115b, 那么储存于土和沙的小 室 105 则由结合上述的第二小室 114 和另一个修复块的第三小室 116 组成, 并形成一个连 接左右两侧的连接孔 115a 和 115b。通过堵塞正面 110a 右侧的连接孔 115b, 小室 105 中储 存的土和沙将不会流出, 仅流入小室 105 中的水可以通过上述通道流出。
此外, 通过两个连接孔 115a 和 115b, 土和沙子都存储在通道中。储存的土和沙子 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进而修复河流周围的生态系统。
本发明的第一小室 112 的顶部是开放的, 但第二 114 和第三小室 116 则具有一个 封闭的盖子。如图 1, 2 所示, 形成一个连接楼梯 128 状的盖子 120 可覆盖主体 110 的上半 部分, 另外有两个盖子用于覆盖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小室 116 的每个内部空间。
如图 5 所示, 在主体 110 上部有一个装配突出 111, 在下面相应的部分由一个装配 槽, 二者可用于覆盖主体 110 的上部。在这里, 盖子 120 位于第二小室和第三小室 114, 116 的上方。在底部相应位置有一个预定大小的开口 124。
无论在开口 124 两侧是有一个盖子还是有两个盖子, 每个盖子都必须有至少一个渗透孔 126, 以保证水可流入第二小室 114 和第三小室 116。由于水通过上述渗透孔 126 储 存在小室中, 动物可通过主体 110 正面的入口 119 饮用。
在这种情况下, 开口 124 或第一小室 112 顶部可具有一个网格, 以防止草、 树叶等 外来物质流入。
正图 6 所示, 本发明的正面 110a 具有一个环境友好的天然石样模型。该天然石样 模型具有各种形状的沟槽而有非常漂亮的外观, 也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这种多样的沟槽 和第一 150、 第二 152、 第三 154、 第四迁徙通道 156 一起构成小型动物、 爬行类、 昆虫等的迁 徙通道, 从而改善河流周围的生态系统。
第二个实施例
参照本发明生态修复块 200 第二个最佳实施模型, 构建中央小室 212、 左室 214, 216 和右室 214, 216。中央小室 212 可用于蓄水, 左侧小室 214, 216 和右侧小室 214, 216 用 于储存土和沙子。
主体包括正面部分 210a、 底面 210b、 侧壁 218 和后墙 210c ; 主体还包括中央小室 212、 左室 214、 216 和右室 214、 216, 左室的内部空间有侧壁和相邻修复块的侧壁 218 组成。
随水一起流入的土和沙子储存在上述的左右小室 214, 216 中 ; 中央小室 212 具有 一个能够阻塞土和沙子, 仅让一定数量的水流入的盖子 220, 这将在稍后说明。 此外, 在上述主体 210 的上部, 有一个装配突出 211。如果修复块 200 垂直安装在 另一个修复块上时, 该装配突出 211 和相反的凹槽顶则能够将这些修复块轻易的装配在一 起。在主体 210 底部相应于装配突出的位置必须有一个装配凹槽, 以防止已安装的修复块 滑动。
如图 11 所示, 当修复块 200 垂直固定在另一个修复块上时, 下部主体的中央小室 212 与上部主体的中央小室 212 呈线性排列, 以保证小室 205 的左室 214 和右室 215 都能够 填充土和沙子。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防止生态修复块 200 被安装一侧产生的土压推动前进。
如图 9 和图 10 所示, 在上述中央小室 212 的底部有一个流入管道 242 和流出管道 244 的过滤部分 240。过滤部分 240 为圆柱状或矩形状, 具有一个内部空间 ; 内部空间 246 被分为几个由具有流入孔的分隔壁隔开的内部空间。上述内部空间 246 中填充有特殊的材 料, 如被压缩的木炭。这里的过滤部分 240 是嵌入在中央小室 212 的底部, 水流通过流入管 道流入, 通过流出管道 244 流出, 过滤部分 240 的一侧与中央小室底部的侧壁 218 相连, 以 确保水的流出。
水通过流入管道流入过滤部分 240 的内部空间, 经特殊材料如木炭的净化后, 由 流出管道 244 流出。
在这里, 位于分隔墙 148 的流入管道 249 和另一个位于邻近分隔墙 248 的流入管 道 249 交错排列, 从而通过延长从流入管道 242 到流出管道 244 的流动路径, 使水能够在中 央小室 212 中储存更长的时间。
在正面 210a, 从主体 210 前方突出的对角形成的就是第一迁徙通道 250, 它可确保 动物能够通过该通道从公修复块 200 的底部走向上方。在这里, 第一迁徙通道 250 可形成 楼梯形状。
在上述的主体 210 上, 第二迁徙通道 252 形成一个向上的斜坡, 并与第一迁移通道 250 通过第三迁徙通道 254 相连。
如果修复块 200 的主体 210 与另一个修复块一同安装, 或是如果第一迁徙通道 250 在主体正面 210a 有一个向上的斜面, 那么动物们能够自由通过倾斜的第一迁徙通道 250 从 修复块 200 底部移向顶部。
主体 210 的第一迁徙通道 250 中央至少有一个穿透型入口 219, 以与中央小室 212 连通。
此外, 在主体 210 中, 第四迁徙通道 256 有一个始于保护栖息室 217 的向上斜面, 延伸至正面 210a 的右上角。当修复块安装时, 定位以确保第四迁徙通道 256 连接到相邻主 体 210 的第二迁徙通道 252。
以上面提及的方式, 主体 210 正面 210a 的第一 250、 第二 252、 第三 254 和第四迁 徙通道 256 彼此相连, 动物们能够从河流的一个位置自由迁移到另一个位置。通过与中央 小室 212 相连的入口 219, 动物能够通过引用储存在中央小室 212 的水源度过干旱季节。
在理想情况下, 具有楼梯形状 213 的侧壁 218 构成了中央小室内壁 212。 这是为了 让动物能够进入中央小室 212, 当中央小室中储水量变浅时, 动物能够毫无困难地走出中央 小室。
本发明的主体 210 下方还具有一个凹入的保护栖息室 217。栖息室 217 的入口位 于正面部分 210a, 而对面则是封闭的, 构成一个洞穴。保护栖息室 217 有一定的深度, 面向 后面主体 210 的正面 210a。 当具有保护栖息室 217 的生态修复块 200 以上述方式安装时, 包括田鼠在内的小 型啮齿类动物、 青蛙、 蟾蜍等两栖动物, 以及鸟类能够栖息在栖息室 217 中, 此外, 植物也可 在栖息室 217 的土和沙中生长, 从而建立起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
此外, 至少有一个连接孔 215, 与主体正面 210a 的左侧小室 214 连接。在理想情 况下, 连接孔 215 有一个锥形前端 210a, 在正面 210a 具有一个较宽的入口, 在左侧小室 214 侧有一个较窄的出口。 在这里, 形成较理想的圆锥体形状, 该空间的横截面直径从中间向出 口保持一致。
在上述的结构中, 至少有一个连接孔 215 渗透到正面部分 210a 的右侧小室 216。 这类连接孔 215 与左侧小室 214 和右侧小时 216 相连, 可安置在主体 210 的左右两侧, 或是 在左侧或右侧形成连接孔 215, 并相应地连接到左侧小室 214 或右侧小室 216。
如果连接孔 215 在正面 210a 具有一个较宽的入口, 在左右小室 214、 216 侧有一个 较窄的出口, 那么储存在左右小室 214 和 216 中的土和沙子不会流出, 只有流入左侧小室 214 和右侧小时 216 的水可以流出。
如图 7 所示, 正面的左侧小室 214 一侧可与一个开口形成连接孔 215, 这与第二迁 徙通道连接, 以连接到正面 210a 左侧的左室 214 ; 正面 210a 右侧的右室 216 一侧的开口形 成另一个连接孔 215b, 以连接至右侧小室 216。在这里, 正面部分 210a 的右侧形成连接孔 215b, 可形成阶梯形状, 因此, 正面形成一个较宽的入口, 与右室 216 连接的阶梯状部分则 较窄。
如果修复块 200 并排安装, 那么相邻修复块的左室 214 和右室 216 联合形成具有 一个预定空间的小室 205, 以及在正面 210a 的左右两端具有两个连接孔 215a、 215b 形成一 个通道。因形成于正面 210a 的右侧连接孔 215b 部分有一个楼梯形状, 它可以防止土和沙 从小室 205 中流传, 并让水通过该通道流出小室 205。
此外, 土和沙子通过两个连接孔 215a 和 215b 进入并储存在主体 210 左右两侧的 通道中。存储的土沙为植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生长环境, 从而恢复河流周围的生态系统。
在本发明中, 盖子 220 用于密封中央小室 212, 并附于主体上部的连接梯 222, 遮盖 主体 210 的上部开口。
在这里, 盖子 220 具有多个预定大小的连接孔 226, 水通过这些连接孔流入中央小 室 212 中。
如图 11 所示, 在本发明的正面部分 210a, 具有自然友好的, 天然石样模型。 由于天 然石样模型具有多种类型的沟槽, 从而创建出一个美丽的风景, 与安装修复块的周围环境 和谐并存。这种多种类型的沟槽与第一 250、 第二 252、 第三 254 和第四迁移通道 256 一起 组成了小型动物、 爬行类, 以及昆虫等动物迁移途径, 进而修复生态系统。
上述生态修复块 100, 200 可以在修复块间与主体 110, 210 或与不规则排列的主体 一起安装。例如, 主体 110, 210 能够沿着第一迁徙通道 150 的斜面在各修复块之间安装, 组 成正面部分 110a 和 210a, 或是拥有栖息室 117 和 217 的主体能够并排安装。
当按照上述设置时, 在正面部分 110a 和 210a 形成的第一迁徙通道 150 和 250 可 在一个斜面上相互连接。同时, 通过安装第四迁徙通道 156 和 256, 以及相互连接的第二迁 徙通道 152 和 252, 第四通道 156 和 256 通过第一、 第二和第三迁徙通道 152, 154, 150, 252, 254 和 250 连接至正面部分 110a 和 210a 的入口 119 和 219。 动物可以通过第一、 第二、 第三和第四迁徙通道 150, 152, 154, 156, 250, 252, 254 和 256 移动到其他位置, 穿过入口, 能够饮用储存在第三小室 116 或中央小室 212 中的水。
此外, 附加到主体 110, 210 上部的盖子 120, 220 可以防止外来材料流入河流或河 岸, 仅允许水可以透过渗透孔 126, 226 储存在小室中。
另外, 由于在中央小室 212 或第三小室 116 具有过滤部分 140, 240, 所以水流不至 于过快。外来物质也能够通过过滤部分进行过滤, 流出净化过的水, 从而防止了环境污染。
如果河流保护工程安装混凝土块以保护河岸, 那么生态修复块能够通过在机体正 面设置保护栖息室, 以及允许动物通过第一和第四迁移通道自由迁移而有效地保护野生动 植物。
此外, 这项发明能够通过在小室中储水而有效控制洪水、 调节河水水量。 小室中的 过滤部分可净化流出的水, 延长水保留时间, 因此在修复块内和周围生活的动植物能够利 用储存在小室中的水源度过干旱季节。
第三个实施例
如图 19 所示, 依照本发明第三种模式建造的生态修复块 300 能够安装在混凝土块 10 之间, 形成一个具有既定高度的挡土墙。然而, 安装方法并不限于此。如图 20 所示, 具有 预定高度的挡土墙也可以通过组装成具有保护栖息室 317 的生态修复块和具有第一个缺 口 300a 的生态修复块建造。
本发明涉及的生态修复块 300 包括多个内部小室 312 和 314, 构成了可储存水的主 体 310。
如图 12 所示, 主体 310 由正面部分 310a、 地板 310e、 侧壁 310b、 310c 和后墙 310d 组成,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具有中央墙 318, 构成第一小室 312 和第二 小室 314。在第一小室 312 中储存土和沙, 在第二小室 314 中储存来自第一小室 312 的水。
正如图 13 和 14 所示, 在储水的第一小室 312 左右两侧有一对第二小室 314, 通过 第一小室 312 底部的流通管道 330 控制水位。
流通管道 330 是一个空心管, 两端开放, 通向第二小室 314, 并在外面有多个渗透 孔 332。因此, 水通过渗透孔 332 进入第一小室 312, 并储存在一对第二小室 314 中。
在这里, 流通管道 330 能够立于主体 310 的底面 310e 的一定高度, 以保持水位在 一个预定的水平, 但也可以将流通管道安装在附近的底面 310e 上。
主体 310 向前凸的正面部分 310a 以对角线的形式排列成楼梯, 组成第一迁徙通道 350, 小型动物、 爬行动物和昆虫能够通过该通道自由移动。
此外, 在正面 310a 的下部有至少一个连接孔 315, 形成了它与第一小室 312 的连 接。理想的第一连接孔 315 是在正面 310a 下部的保护栖息室 317 附近形成。
因此, 第一小室 312 中的水通过第一连接孔 315 流出, 流入保护栖息室 317 的入 口, 以供给在栖息室 317 中生活的动物饮用。
此外, 至少必须由一个第二连接孔 316 连接至正面 310a 的第二小室 314。第二连 接孔 316 理想位于第二迁徙通道 352 的上部, 从正面 310a 倾斜向下, 并延伸至正面 310a 一 侧。
另外, 第二迁徙通道 352 与第一迁徙通道 350 通过在正面 310a 倾斜安装的第三迁 徙通道 354 相互连接。
上述主体 310 可以沿第一迁徙通道 350 的斜面安装在混凝土块 10 之间, 或是与另 一个主体 310 一起安装。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迁徙通道 350 可以有一个沿斜面垂直连接的 结构。如果这些通道如图 19 和图 20 所示的一样上下连通, 那么动物和昆虫则可以通过第 一迁徙通道 350 自由移动。
如图 12 所示, 在本发明第一小室 312 的对面的盖子 320 有一个开口 324。在主体 310 上部的盖子 320 具有一个装配突出 311, 在下面相应的位置有一个装配凹槽, 盖子 320 能够覆盖主体 310 的上部开口。
在开口 324 左右两侧, 至少有一个渗透孔 326 可选择的将水流通透至第二小室 314。
在上述开口 324 上有一个滤筛, 以防止树叶、 草等异物流入。
本发明正面 310a 具有一个自然友好的天然石样模型。由于该天然石样模型由各 种形状的沟槽组成, 它能够沿河流、 河岸和周边地区建立一个美丽的风景线。 这种多样沟槽 可称为小型动物、 爬行类、 昆虫等动物的良好的迁徙通道。
在本发明中, 主体 310 的下部具有一个保护栖息室 317。如图 13 和图 14 所示, 在 这样一个保护栖息室 317 中, 朝向栖息室 317 的入口位于正面 310a, 而在另一侧则是封闭 的, 就像一个洞穴。该保护栖息室 317 具有一个预定深度, 背向主体 310 的正面 310a。
本发明中的栖息室 317 能够为小型啮齿类动物、 青蛙、 蟾蜍等其他两栖类, 以及一 些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如图 19 和图 20 所示, 当主体 310 安装构成挡土墙, 该主体 310 理想位于下面主体 310 的第一迁徙通道 350 上。
上述主体 310 具有从保护栖息的 317 倾斜向上并延伸至正面 310a 一侧的第四迁 徙通道 356。以这种方式, 第四迁徙通道 356 可连接至邻近主体 310 的第二迁徙通道 352,来自第二连接孔 316 的水可流入保护栖息室 317。
如图 15 和图 16 所示, 主体 310 中的第一小室 312 具有含多种渗透孔 372 的分隔 墙 370。
在中间墙 318 内, 沿连接沟槽 319 构成这些分隔墙 370, 从而构成第一小室 312, 因 此在正面 310a 和分隔墙 370 之间构成栖息地。
因此, 连同土和沙子一起流入第一小室 312 的水从分隔墙 370 上的渗透孔 372 流 出, 但土和沙子依然保留在第一小室。在这种情况下, 盖子 320 上的开口 324 位于土和沙子 存储空间对面的位置。
此外, 第二凹口 318a 理想位于中央分区墙 318 的前端, 以确保动物可以自由移动 到正面 310a 和分隔墙 370 之间的栖息地。
因此, 在主体 310 中, 第一小室 312 具有一个分隔墙 370, 如图 15、 图 17 和图 18 所 示, 第一凹口 360 向上开口, 在第一小室 312 的相对位置。在这种方式下, 当水位升高至挡 土墙的高度时, 水被储存在第一小室 312 中。
在第一凹口 360 中, 第五迁徙通道 358 从正面向后面以台阶式向下倾斜, 从而与第 一小室 312 连接。
此外, 在具有第一凹口的主体 310 正面 310a 上有多样的六种迁徙通道 359, 以斜坡 的形式出现, 与第一凹口 360 连接。
更重要的是, 如图 12 所示, 主体 310 正面 310a 具有栖息地 317 或第一凹口 360, 在 正面、 转角和侧面具有切口截面 372, 374, 376 和 378。在许多主体安装在一起的情况下, 切 口截面 372, 374, 376 和 378 在正面 310a 和相邻主体正面之间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当动植物利用由切口截面 372, 374, 376, 378 组成的空间时, 环境友好性提高, 生 态恢复力将得到改善。
本发明涉及的生态修复块 300 和 300a 包括上述组成部分, 如图 19 和图 20 所示, 主体 310 可以安装在混凝土块 10 之间, 或是与一系列其他主体连接。例如, 主体 310 可以 沿着第一迁徙通道 350 的斜面定位在混凝土块 10 之间, 形成于正面 310a, 或是主体 310 具 有保护栖息室 317, 或是具有第一凹口 360 的主体 310 能够安装在相同类型主体的一侧。
如果以这种方式安装, 正面 310a 形成的第一迁徙通道 350 可垂直于连接至斜面。 因此, 第二个连接孔可通过第一、 第二和第三迁移通道 352, 354 连接。
此外, 栖息室 317 与相邻主体 310 的第二和第三迁徙通道 352, 354 通过第四迁徙 通道相连。
小型动物可以通过第一、 第二、 第三和第四移民渠道 350、 352、 354、 356 从一个地 方沿河流或河岸迁徙到另一个地方, 并可以饮用从第二连接孔 316 的水源, 以及来自第一 连接孔 315 围绕在保护栖息室 317 周围的水。
位于主体 310 上部的盖子 320 能够防止外源物质进入主体 310 上部, 使水能够通 过开口 324 流入第一小室 312, 并有助于通过第一小室 312 的流通管道 330 流入第二小室 314 储存。
当本发明的主体 310 彼此并排安装时, 栖息室 317 通过第四迁徙通道 356 彼此连 接, 而第一凹口 360 通过第六迁徙通道 359 连接。
换言之, 形成于栖息室 317 上方的第四迁移通道 356 延伸至正面 310a 的侧面。第二迁徙通道 352 从邻近主体 310 的第二连接孔向下延伸至第三迁徙通道 354。第二迁徙通 道 352 上端与另一个主体 310 的栖息室相连, 位于上部。以这种方式, 动物和昆虫可以很容 易地从一个栖息室 317 移至另一个栖息室。
如果主体 310 是安装在混凝土块 10 之间, 或是并排安装在森林流域水土保持项 目, 以保护河流或河岸、 小型动物、 爬行动物、 昆虫等, 能够上下移动或沿着第一迁徙通道 350 或第六迁徙通道 359 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此外, 小型动物、 爬行类和昆虫能够饮用来自第一和第二连接孔的储存于第一和 第二小室的水度过干旱季节。
由于沿河流或河岸有很多栖息室 317, 本发明能够为各种小型动物、 爬行类、 鸟类 和昆虫等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生境。如果保护栖息室 317 设于水中, 那么则会为鱼类提供 良好的生境和繁殖的场所, 从而使挡土墙对河流或河岸更加自然友好。
此外, 如果第一凹口 360 位于主体 310 的正面, 水可以通过第一凹口 360 储存于第 一和第二小室中 312, 314, 从而控制洪期和旱季的水量。 第一和第二小室 312, 314 可成为一 个蓄水池, 逐渐排出其中蓄水。
上文尽管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做了详细描述, 但是本发明不仅 仅限于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他们还将领会到其他多种仍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具 体实施例。因此, 对本发明所做的简单修改或设计改变也将被认为是侵犯了本发明的权利 要求, 都归属于索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