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渠型湿地床.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1949234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20003976.5

申请日:

2006.02.15

公开号:

CN2866592Y

公开日:

2007.02.0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2B 3/00申请日:20060215授权公告日:20070207终止日期:20150215|||授权

IPC分类号:

E02B3/00(2006.01); E02B11/00(2006.01); E02B13/00(2006.01)

主分类号:

E02B3/00

申请人:

北京世纪赛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秦宏; 张华北; 王琼; 秦皓; 李原原

发明人:

秦宏; 张华北; 王琼; 秦皓; 李原原

地址:

100013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林达大厦B座11层C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金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可应用于边坡、道路两侧、排洪沟、裸露地、河岸、湖岸等水土保持地的沟渠型湿地床,包括集水管(1)、卵石(2)、土壤介质层(3)、湿地植物(4),卵石(2)内布置有集水管(1),在卵石(2)的上部铺设有土壤介质层(3),土壤介质层(3)上栽有湿地植物(4),将泥沙等杂物滞留在沟渠型湿地表面,定期将截留泥沙回填处理,以有效的方式减少水土流失,经处理后的水进入收集管中可回收利用,种植湿地植物美化周边环境。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沟渠型湿地床,包括集水管(1)、卵石(2)、土壤介质层(3)、湿地植物(4),其特征在于:卵石(2)内布置有集水管(1),在卵石(2)的上部铺设有土壤介质层(3),土壤介质层(3)上栽有湿地植物(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渠型湿地床,其特征在于:集水管(1)至少一根以上。

说明书

说明书沟渠型湿地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雨水收集、雨水处理和雨水利用领域的人工湿地类型,一种可应用于边坡、道路两侧、排洪沟、裸露地、河岸、湖岸等水土保持地的沟渠型湿地床。
背景技术
在边坡、道路两侧、裸露地、河岸湖岸等水土保持地,经常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在没有任何排水设施的情况下雨洪四处漫流,泥沙俱下,形成大量沟壑,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湖水体浑浊。第二,在建有排洪沟情况下,排洪沟自身无法分离水中的泥沙,雨洪季节,泥沙雨洪俱下,仍然对水体造成污染;在非雨水季节,排洪沟成为干沟,景观效果很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沟渠型湿地床,将泥沙等杂物滞留在沟渠型湿地表面,定期将截留泥沙回填处理,以有效的方式减少水土流失,经处理后的水进入收集管中可回收利用,种植湿地植物美化周边环境。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集水管1、卵石2、土壤介质层3、湿地植物4,卵石2内布置由集水管1,在卵石2的上部装有土壤介质层3,土壤介质层3上栽有湿地植物4。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集水管1至少一根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改变了传统的沟渠排水的概念,营造了优美的周边环境。增大了保持水土的能力,净化了雨水水质,使得其可回收再利用。带泥沙的雨水、洪水及污水等首先进入沟渠型湿地床,通过植物、介质、级配砂石的处理,将泥沙等杂物滞留在沟渠型湿地床表面,经处理后的水进入收集管中加以回收利用,它将是天然水塘、河流、湖泊的第一道保护屏障。沟渠型湿地床采用无动力方式运行,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在卵石2的层面内铺设有集水管1,集水管1可以横铺,也可以纵铺,还可以交错铺设,湿地植物4种植在未予卵石2上面的土壤介质层3上
带泥沙的雨水、洪水及污水等首先进入沟渠型湿地床,通过植物、介质、级配砂石的处理,将泥沙等杂物滞留在沟渠型湿地表面,经处理后的水进入收集管中加以回收利用。

沟渠型湿地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沟渠型湿地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沟渠型湿地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沟渠型湿地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渠型湿地床.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可应用于边坡、道路两侧、排洪沟、裸露地、河岸、湖岸等水土保持地的沟渠型湿地床,包括集水管(1)、卵石(2)、土壤介质层(3)、湿地植物(4),卵石(2)内布置有集水管(1),在卵石(2)的上部铺设有土壤介质层(3),土壤介质层(3)上栽有湿地植物(4),将泥沙等杂物滞留在沟渠型湿地表面,定期将截留泥沙回填处理,以有效的方式减少水土流失,经处理后的水进入收集管中可回收利用,种植湿地植物美化周边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