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属于除雪除尘领域。 本人89年8月22日提出的专利申请“简易除雪机”〔申请号为89215407〕提出了一种周向进雪的简易破冰除雪装雪机的方案,该机结构简易,能完成破冰除雪装雪工作。既可装置在现有动力车辆上制成兼用型的除雪机,又可配置专门动力机构成专用型的除雪机,但其在扫雪工作中工作面不宽,在加大扫雪面宽度后,推动力增大很多。同时该机在城市使用时,无雪季节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使该机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征对上述除雪机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扫雪工作的面宽,有雪季节可扫雪,无雪季节可除尘的多功能机具。
本实用新型的扫雪功能是这样实现的,它的主要工作部件为:风扇轮轴上连接着轴套,连接园盘,连接园盘上安装着风扇叶片的风扇轮装置,风扇叶轮轴由轴承支承并由动力带动旋转。风扇轮外设置有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可调向地出雪出风口,风扇轮在轴向被分为一至数段,每段风扇轮的连接园盘互相连通。如图1所示,在风扇轮壳的前部端面的靠地侧有轴向入雪入风口(2),当扫雪机轴向前进时,其最左部的积雪被刮雪板(1)汇入风扇轮轴向入口(2),连同风扇轮轴向入口(2)前的积雪一同进入风扇轮内并被前段风扇叶片抛向设置在与地接近的离心抛射方向上的出雪出风口(3)后经送雪道从积雪抛射口(6)抛出。紧靠轴向入雪口(2)右部的积雪,在风扇轮旋转风力的作用下向右侧迁移,从而使风扇轮正面的积雪被清理干净,处于刮雪板(4)正面的右侧积雪在扫雪机轴向前进时,顺着刮雪板上移并经入雪槽口(5)进入送雪道,在旋转的前后段风扇轮的风力作用下,进入送雪道的积雪即经抛射口(6)被吹向路侧。这样紧靠着风扇轮正面清理过的路面,位于刮雪板(4)前面的路面也被同时清理干净。由于刮雪板(4)宽度小高度低,其作用仅仅是让积雪刮离地面,前进中其上的积雪及时被刮起清走,不会造成正面的堆积,所以前进阻力大大减小。
被清理路面的宽度决定于风扇轮本身的尺寸大小和由风扇轮速度决定的风力大小,同时人力推进前进时除雪路面不易过宽,动力推进时,清理的路面根据动力的大小可适当增宽,出雪出风口及送雪道应设置在风扇轮的离心抛出方向的靠地侧。
不改动上述两用机的主机,仅在风扇轮壳的向上的离心抛出方向设置出雪口,在壳体的迎着积雪的方向设置入雪口,在出雪口上安装抛雪筒,可组装成具有装雪功能的机构,并调整行走部分的安装方向,即组装成使前进方向是沿着与风扇轮轴垂直的方向,即可使两用机完成装雪作业。
同样,不改动上述两用机的主机,仅在风扇轮壳的轴向入风口(2)前设置吸尘罩装置,在出雪出风口(3)外设置滤尘贮尘箱,即可构成具有清扫吸尘功能的机构,使两用机在无雪季节能进行吸尘清扫作业。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
图1为两用机扫雪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5装有扫雪机构的两用机中风扇壳体的壳体片简图
图3为图5装有扫雪机构的两用机中的风扇轮前半部简图;
图4为图5装有扫雪机构的两用机中的送雪道后壁简图;
图5为装有扫雪机构的两用机的简图;
图6为装有装雪机构的两用机的简图;
图7为装有清扫吸尘机构的两用机的简图;
图8为图7装有清扫吸尘机构的两用机中的贮尘箱A向视图;
图9为动力拖动行走的装有扫雪机构或者装有清扫吸尘机构的两用机的动力传动路线示意图。
图5为装有扫雪机构的两用机的示意图。图5中的风扇轮的前半部结构如图3所示。在图3中,(7)是刀片,(8)是叶片,(9)是连接盘,(13)是连接盘上的开孔,(11)是轴套,(12)是风扇轮轴,(10)是风扇轮平衡块。为了附图清楚起见,图3所示的风扇轮装置在图5、图6、图7中均用编号(62)表示。在图5中,(14)是轴向入雪入风口,(15)是转向轮,(16)为前挡板,(17)为转向轮轴支承座,(18)为前罩板,(19)为后轮,(20)为风扇轮壳,(21)为架体,(22)为汽油机,(23)为送雪道前挡板,(24)为调整罩板,(25)为积雪抛射口,(26)为送雪道,(27)为刮雪板,(28)为出雪出风口。风扇轮轴(12)与轴套(11),轴套(11)与连接盘(9),以及连接盘(9)与叶片(8)间均采用螺钉连接。行走轮的安装方向是使两用机的前进方向与风扇轮轴轴向平行。动力由汽油机皮带轮输出,经皮带轮对变速后带动风扇轮逆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的叶片(8)外缘装置刀片(7),叶片采用轻质材料,刀片采用耐磨腐蚀材料。这种组合式叶片结构,一方面可以减轻叶片重量,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叶片与冰雪接触时的磨损。增加叶片寿命,连接盘(9)上的开孔(13)是为减重和增大离心风力而设,壳体(20)为组合结构。360°的园周壳体分成图2所示的5片。在图5中壳体(20)由图2中所示的4片装配组成。采用这种组合装配式壳体,可以在两用机装配清扫吸尘机构和装雪机构时,只用一套壳体,仅仅变换壳体中的各组成片的安装位置和片数即可,转向轮支承轴穿入支承座(17)的上下园管孔中,销钉穿过上园孔和支承轴,以防止支承轴转动,下园管上的通槽两侧的夹紧耳夹紧支承轴。
图5中送雪道(26)前的刮雪板(27)与地面间形成约30°锐角,送雪道底部与地面连通,之间没有底壁,刮雪板通过两条连接条与送雪道后壁连接,调整罩板(24)与送雪道上壁用铰链连接,在送雪道的前面有进雪口,进雪口上部的顶壁前端的挡雪板在顶壁的上下均有一段延伸。送雪道后壁结构如图4所示,在后壁(30)上与风扇壳连接端设置有三条向地面倾斜的导风板(29),后壁另一端紧靠拐角的左部,有一洞口(31)。风道后壁上的导风板(29)将后部风力导向地面,未被刮雪板刮干净的地面残雪由导风板导向地面的风力吹送干净,如积雪很厚或两用机前进很快时,送雪道右部拐角处会有部分积雪来不及由出雪口送出,这部分积雪将由送雪道后壁上的洞口(31)泄出,以避免送雪道的堵塞和避免前进阻力的增大。调整罩板(24)可调整雪的抛射距离,当其盖向抛射口时,抛射距离缩短,掀离抛射口时,抛射距离增远,其位置调整好后应用螺钉或拉紧弹簧固位,挡雪板(23)可减小风力向送雪道外的散射,也可阻止厚雪越过送雪道顶部向后泄漏。
图6是装有装雪机构的两用机的示意图。在图6中和图5中编号相同的部份为主机部件,其结构和作用已在前面作了叙述,由图中看出,主要是风扇壳和行走的安装位置进行了变动,风扇壳上的出雪口向上,出雪口上安装着抛雪筒。进雪口在壳体周向靠地面迎着积雪的方向上,它的顶壳体段(33)和底壳体段(32)是由图2中的四片壳体片叠成两层构成的,这样可增加壳体强度,以避免积雪冲击壳体时造成壳体的变形,其抛雪筒由连接筒(34)中间抛筒(35)和有调向罩的抛筒(36)组成,分成三部分便于根据车辆的高低调整抛雪筒的高度,如向较低高度的车辆内装雪时,仅装置连接筒和有调向罩的抛筒,向较高车辆内装雪时,可将三部分都装上。
图7是装有清扫吸尘机构的两用机的示意图。同样,图7中和图5中编号相同的部份是主机部件,其中在风扇壳体(20)内的风扇轮装置(62)被吸尘罩(37)挡住看不见。由图中看出,主要是将壳体的安装位置进行了变换,出风口设在斜向离心方向。其外连接着贮尘箱,原轴向入雪口的位置前安装着吸尘罩,壳体及各除尘附件的互相连接处要密封。在这种装有清扫吸尘机构的两用机中,风扇轴向吸风口(其被吸尘罩挡住看不见,位置如图中虚线所示)的直径略小于风扇轮直径,比如风扇轮直径为φ400时,吸风口直径约φ300左右,吸风口的增大使得在进出风口压力差较小的情况下吸尘力大大增强。扇形吸尘罩(37)上设有重物盛放箱(41)和吸尘口(38)。吸尘口前壁(39)和后壁(40)由滚轮支承并由弹簧(42)拉向地面,在弹簧拉力的作用下,前后壁始终与地面间有一定距离。以保证吸风口与地面间缝隙基本不变。重物盛放箱的一侧有小门(43),当重物盛放箱中的圾垃盛放到一定程度后。可打开此门进行清除。贮尘箱由连接筒(44)与风扇壳出风口连通,贮尘箱(45)的顶部和四个侧面由通气的滤尘材料构成,底面与地面间形成向右下倾斜的约45°角度,图8为贮尘箱的A向视图,由图中看出,其外下侧面上设置有活门(61),底部的前端由转向轮支承,贮尘箱的后部与主机架体连为一体,地面的垃圾尘土由吸风口经风扇轮进风口进入风扇体后随即经出风口送入贮尘箱。在贮尘箱中气体经滤尘材料的孔隙泄出,垃圾灰尘被滤尘材料挡住落入贮尘箱底部,贮尘箱中的垃圾盛放到一定程度后打开外侧的活门,垃圾即沿着贮尘箱底部的45°斜面自动滑出,一些不易被风扇轮吸入进风口的较重的垃圾落入吸尘罩上的重物盛放箱中,当盛放箱(41)中的垃圾盛放到一定程度后可打开活门(43)进行清除。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用机,其传动也可采用动力直接驱动的形式,即在动力机转速满足风扇轮旋转所需线速度要求的情况下,可将动力输出轴和风扇轮轴设置在一条中心线上,由动力输出轴直接带动风扇轮旋转,省去之间的皮带传动环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用机,其行走也可采用动力驱动的形式,图9示出了装有扫雪机构或装有清扫吸尘机构的两用机的一种动力驱动行走的动力传动路线。动力由动力部件输出轴(47)输出,经皮带轮对(46)和(52)减速后传送至中间轴(51)在中间轴上,一路动力经皮带轮(48)和(49)变速后传送至风扇轮轴(50),另一路经锥齿轮(54)和(55)减速后传至轴(56),在轴(56)上,再经链轮对(57)和(59)传至行走轮轴(60)上,在轴(56)上装有控制两用机行走和停止的离合器(58)。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雪除尘两用机。在扫雪工作中传送雪的工作主要由风扇轮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和风力完成。送雪道前的刮雪板的作用仅仅是让积雪脱离地面,因而使前进方向的积雪阻力大大减小,增大除雪面宽度时阻力增大并不多,从而提高了除雪效率,同时,在主机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壳体安装方式和更换个别附件,即可使两用机具有扫雪功能,装雪功能、清扫吸尘功能。完成扫雪、装雪、清扫吸尘任务,使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