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切用竹材的软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材的软化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把竹材集成后进行刨切,需要把竹材进行软化处理,这样才能刨切成薄的竹片。目前常用的软化方法有常压水煮法和化学药剂法,其中化学药剂法因为成本高,对胶层破坏性大,且对环境存在污染,故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水煮法需要蒸煮池及蒸汽,水温要求40~60℃,升温的速度为1.5~℃/小时,在夏季的软化时间为24至48小时,在冬季的软化时间为48至72小时。具体软化时间由竹材集成材的体积决定,一般宽度或厚度每增加1厘米,需要延长时间约0.8~1小时。这种常压水煮法生产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生产周期长,软化质量不稳定,而且由于其工艺的局限性,对胶层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对使用改性脲醛树脂生产的竹材集成材影响尤其明显,至使很难刨切得到1毫米以上的厚的薄片和弦切纹理的薄竹,限制了竹材的利用范围,降低了其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化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的刨切用竹材的软化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刨切用竹材的软化方法,把含水率大于8%的竹材置于产生高频电场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进行高频加热软化处理,处理时间为10~180分钟,所述的高频电场地两极间电压为2500~3500伏,频率为6~10兆赫兹,两极间的间距小于1.5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高频交变电场的两极分别作用在竹材的上下表面,竹材中的活性分子(主要是水分子)先被电场极化,被极化的分子由于受到电场引力的作用,就向相反极性的电极移动,与其周围的分子相互摩擦、碰撞而产生热能,直接作用于竹纤维,在电场方向的不断变换下,极性分子就在电场中不断地作循环往复运动,产生的热能也不断地被竹纤维吸收,10~180分钟左右即可将竹材软化,并可立即投入刨切薄竹工序。本发明的软化加工时间短,对竹材软化效果好,可在径切纹理或弦切纹理方向上刨切厚度范围为0.1~3.5毫米范围的薄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用本发明的方法对竹材进行加工时的示意图;
附图2为竹材在交变电场中时,被极化的分子在某一时刻运动的方向示意图;其中:
1、高频发生器;2、第一电极;3、竹材;4、第二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刨切用竹材的软化方法,把含水率大于8%的竹材置于产生高频电场的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之间进行高频加热软化处理,处理时间为10~180分钟,所述的高频电场的两极间电压为2500~3500伏,频率为6~10兆赫兹,两极间的间距小于1.5米。
实施例一:采用6年生成的竹材,经剖分、展平、横拼、层积后生产成竹材集成材,纹理为弦切纹理,竹材集成材的规格为2540毫米长,650毫米宽、400毫米高,初始平均含水率为40%,初始竹材温度为26.6℃,软化时室温为27.8℃。
将竹材集成材经齐端、去毛边后,将竹材集成材置于高频发生器的两极之间,平板电极的幅面与竹材集成材的上下表面尺寸应接近;并使高频发生器的两平板电极与竹材集成材的上下表面紧密接触,可在表面加适量重物方法增加电极与竹材集成材表面的紧密度,提高加热效率,软化时间为40分钟。
将软化处理后的竹材集成材进行刨切,刨切厚度为0.10~3.50mm,0.05mm进级。
采用此法刨切的薄竹质量好,表面光滑,背面裂隙少,无表面啃丝起毛现象;优等品产出率为93%,竹材利用率达到96.5%,平均比传统方法高出15~20%。且刨切效率高,刨刀磨损少。
实施例二:
竹材集成材采用6年生成竹,经剖分、展平、横拼、层积后生产的11层竹材集成材,竹材集成材规格为2540mm(长)×1350mm(宽)×220mm(高),初始平均含水率为36%,初始竹材温度为22.1℃,软化时室温24℃。
竹材集成材软化前准备:
将竹材集成材经齐端、去毛边后,将竹材集成材置于高频发生器的两极之间,平板电极的幅面与竹材集成材的上下表面尺寸应接近:并使高频发生器的两平板电极与竹材集成材的上下表面紧密接触,可在表面加适量重物方法增加电极与竹材集成材表面的紧密度,提高加热效率。
高频加热软化处理的软化时间为60分钟。
刨切薄竹时,将软化处理后的竹材集成材用刨切机进行刨切,刨切厚度为0.10~3.50mm,0.05mm进级。采用此法刨切的薄竹质量好,表面光滑,表面裂隙少,无表面啃丝起毛现象;优等品产出率为90.2%,竹材利用率达到95.4%,平均比传统方法高出15~20%,且刨切效率高,刨刀磨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