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899334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6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15436.2

申请日:

2015.01.13

公开号:

CN104525158A

公开日:

2015.04.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01J 20/26申请日:20150113|||公开

IPC分类号:

B01J20/26; B01J20/30; C02F1/28; C02F101/20(2006.01)N

主分类号:

B01J20/26

申请人: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大科技园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秦卫东; 葛莹; 梁晓

地址:

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代理人:

赵青朵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包括:核、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于所述核上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吸附于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的聚阴离子;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所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中,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通过静电引力吸附上一层聚阴离子,不会改变聚阴离子特别是DNA类的构型,保证了在吸附时,最外层的聚阴离子可以和重金属离子发生强烈的螯合作用,从而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该种材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进一步的,本发明还可以在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接枝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再吸附上聚阴离子,吸附效果更好,重复利用率高。另外,本发明吸附剂中的核带有磁性,便于分离。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包括:核、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于 所述核上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吸附于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上的聚阴离子;
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聚阴离子之间还包括,接枝于所述聚酰胺-胺 树状大分子上的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所述聚阴离子吸附于所述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 子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 述聚阴离子为DNA或聚阴离子纤维素。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 核、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的总质量与聚阴离子的质量比为1:1~20:1。

5.  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在含有聚 阴离子的缓冲溶液中超声分散,然后静置,得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枝上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的制备方法为:
将核与硅烷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进行反应,得到 接枝上0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
所述硅烷类化合物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甲氧基 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 二甲氧基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 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或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枝上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将接枝上0代聚酰胺-胺的核经过迈克尔加成反应或酯基的酰胺 化反应得到接枝上不同代数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核。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枝上聚酰 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超声分散前,还包括:将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 大分子的核与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在有机溶剂 中避光反应。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分 散的时间为5~20分钟,所述静置时间为5~30分钟。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枝上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与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 子的质量比为0.5~5:1。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重金属是指原子量在63.5和200.6之间的原子,它们的比重一般 大于5.0g/cm3。重金属在环境中不可降解,而且往往在生物体内进行 积累,因此重金属的治理备受关注。许多重金属离子已被证明有毒或 是致癌物质。比如,摄入过量的铜将会带来了严重的中毒问题,如呕 吐,痉挛,抽搐,甚至死亡;汞中毒的典型例子是水俣病;铅可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肝脏和生殖系统的损害。
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过滤、混 凝-絮凝法、电化学方法及吸附法等。其中吸附法具有高效、廉价、方 便等特点,被认为是去除水中重金属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吸附法对 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主要取决于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质,因此寻找 廉价,高效,易于实际应用的吸附剂是当前水处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为DNA)是一种引导 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的分子,在中性条件下,DNA分子上的羧基 电离,形成聚阴离子。这种聚阴离子可以和金属离子发生比较强的相 互作用。DNA在动物体内含量丰富,而且,DNA没有毒性,因此有 将其应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Zhao等(Changsheng Zhao, Ling Shi,Xingyi Xie,Shudong Sun,Xiangdong Liu,Motoyoshi Nomizu  and Norio Nishi:Adsorption Science&Technology Vol.23No.52005, 387-398)在聚砜微球表面涂布上一层DNA溶液薄膜,但是由于DNA 分子是水溶性的,而且DNA和微球表面的作用力很弱,为了防止DNA 在去除重金属离子过程中溶解在水中而流失,他们用紫外照射的方法 使DNA发生聚合反应,使微球表面生成一层DNA膜包裹微球。这种 方法的缺点是,由于聚合后的DNA为疏水性,水中的金属离子不能 和DNA分子充分作用;而且,经过照射后发生聚合反应的DNA分子 的构型已经发生变化,影响其和金属离子之间的螯合。因此这种微球 去除金属离子的能力受到影响。据报道,这种离子吸附剂净化后的重 金属离子残留浓度比较高,铅离子残留浓度达1.28mg/L,铜离子残留 浓度达到2.38mg/L,都远远高于饮用水最大含量指标(Pb为0.015 mg/L;Cu为1.3mg/L)。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 备方法,所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能够有效、方便的去除水体中的重金 属。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包括:核、通过硅烷类化 合物接枝于所述核上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吸附于所述聚酰胺-胺 树状大分子上的聚阴离子;
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
优选的,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聚阴离子之间还包括,接枝 于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的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 分子;
所述聚阴离子吸附于所述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 子上。
优选的,所述聚阴离子为DNA或聚阴离子纤维素。
优选的,所述核、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 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总质量与聚阴离子的质量比为1:1~20:1。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将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在含有聚 阴离子的缓冲溶液中超声分散,然后静置,得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
优选的,所述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的制备方法为:
将核与硅烷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进行反应,得到 接枝上0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
所述硅烷类化合物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甲氧基 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 二甲氧基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 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或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优选的,所述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的制备方法还包 括:
将0代聚酰胺-胺接枝的核经过迈克尔加成反应或酯基的酰胺化 反应得到接枝上不同代数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核。
优选的,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超声分散前,还包括: 将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与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 枝状大分子在有机溶剂中避光反应。
优选的,所述超声分散的时间为5~20分钟,所述静置时间为5~30 分钟。
优选的,所述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与空间结构为球状 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质量比为0.5~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包括:核、通过 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于所述核上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吸附于所述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的聚阴离子;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 三铁。本发明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中,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通过静电 引力吸附上一层聚阴离子,不会改变聚阴离子特别是DNA类的构型, 保证了在吸附时,最外层的聚阴离子可以和重金属离子发生强烈的螯 合作用,从而有效、方便的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该种材料粒径 小,比表面积大。进一步的,本发明还可以在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 接枝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再吸附上聚阴离子,吸 附效果更好,重复利用率高。另外,本发明吸附剂中的核带有磁性, 便于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吸附剂处理水样后的毛细管电泳图;
图2为实施例5制备的吸附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 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 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包括:核、通过硅 烷类化合物接枝于所述核上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吸附于所述聚 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的聚阴离子;
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
本发明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以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为核, 其具有磁性,便于吸附剂的分离。本发明对于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 三铁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制备即可。
所述核上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有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本发明 对于聚酰胺-胺状大分子的接枝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如可以按照以下方 法进行:
将核与硅烷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进行反应,得到 0代聚酰胺-胺接枝的核;
所述硅烷类化合物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甲氧基 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 二甲氧基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 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或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所述0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得到 0.5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
所述0.5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与乙二胺经过酯基的酰 胺化反应得到1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
所述1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得到 1.5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
整代或半代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的制备方法均可以 按照以上方法制备。所述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于所述核上的聚酰胺- 胺树状大分子可以是整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也可以为半代聚酰胺- 胺树状大分子。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代数优选为1~10代,更 优选为1.5~5代。
由于受到核空间结构的影响,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是枝状 的,优选的在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还接枝有空间结构为球状的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所述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优选为整代的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其表面为氨 基。
所述整代的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方法 为:
向乙二胺的甲醇溶液缓慢滴加入半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 子,室温反应64小时,得到以胺基为外围的整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 状大分子。产物用甲醇洗涤纯化,用旋转蒸发仪除去多余的乙二胺, 得到整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所述半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方法为:
丙烯酸甲酯溶解在甲醇里,缓慢滴加整代树枝状大分子的(乙二 胺视为0代)甲醇溶液,在室温下反应24小时,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 得到以乙二胺为核的半代树枝状大分子。旋蒸除去多余的丙烯酸甲酯 和溶剂,得到粘稠状的半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所述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优选为1~10代,更 优选为2~5代。
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比表面积大,可通过静电吸附更多的 聚阴离子,增加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吸附效果。而且在聚酰胺-胺树状 大分子上再接枝有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重金属 离子吸附剂可以重复使用。
按照本发明,所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中的聚阴离子吸附于所述聚 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当优选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接枝有空 间结构为球状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时,所述聚阴离子吸附于所述空间 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所述聚阴离子优选为DNA或 聚阴离子纤维素。所述核、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空间结构为球状的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总质量与聚阴离子的质量比优选为1:1~20:1。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将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在含有聚 阴离子的缓冲溶液中超声分散,然后静置,得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
所述超声分散的时间优选为5~20分钟,所述静置的时间优选为 5~30分钟,
按照本发明,优选的,在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超声分 散前,还包括:将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 与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在有机溶剂中避光反应。 通过所述避光反应,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在聚 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所述避光反应的时间优选为24~96小时,更优 选为40~50小时;所述避光反应的温度优选为室温,所述有机溶剂优 选为甲醇、乙醇或者甲苯。所述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与空 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质量比为0.5~5:1。优选的, 所述避光反应的产物与聚阴离子反应,得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所述 避光反应的产物与重金属离子的质量比优选为1:1~20:1。
按照本发明,所述接枝上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核的制备方法优 选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将核与硅烷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进行反应,得到 0代聚酰胺-胺接枝的核;
所述硅烷类化合物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甲氧基 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 二甲氧基硅,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 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或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所述0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得到 0.5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
所述0.5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与乙二胺经过酯基的酰 胺化反应得到1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
所述1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得到 1.5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
整代或半代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的核的制备方法均可以 按照以上方法制备。所述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于所述核上的聚酰胺- 胺树状大分子可以是整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也可以为半代聚酰胺- 胺树状大分子。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代数优选为1~10代,更 优选为1.5~5代。
由于受到核空间结构的影响,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是枝状 的,优选的在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还接枝有空间结构为球状的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所述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优选为整代的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其表面为氨 基。
所述整代的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方法 为:
向乙二胺的甲醇溶液缓慢滴加入半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 子,室温反应64小时,得到以胺基为外围的整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 状大分子。产物用甲醇洗涤纯化,用旋转蒸发仪除去多余的乙二胺, 得到整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所述半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方法为:
丙烯酸甲酯溶解在甲醇里,缓慢滴加整代树枝状大分子的(乙二 胺视为0代)甲醇溶液,在室温下反应24小时,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 得到以乙二胺为核的半代树枝状大分子。旋蒸除去多余的丙烯酸甲酯 和溶剂,得到粘稠状的半代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所述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优选为1~10代,更 优选为2~5代。
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比表面积大,可通过静电吸附更多的 聚阴离子,增加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吸附效果。而且在聚酰胺-胺树状 大分子上再接枝有空间结构为球状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重金属 离子吸附剂可以重复使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重金属 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 例的限制。
实施例1
25℃下,先将5.4g FeSO4·7H2O和6.8g FeCl3(摩尔比: Fe(III)/Fe(II)=2:1)溶解在130mL高纯氩气除氧的水中,搅拌并逐滴 加入浓氨水(约60mL)直到pH为10.0。然后,再在65℃下加热 50min,用磁铁接触容器外壁收集磁性纳米材料,得到的黑色粉末状 物,用去离子水洗涤磁性纳米材料3次至中性。在氮气保护下,将2g 所合成的磁性Fe3O4纳米材料分散于无水乙醇中,在冰水浴中超声15 min后依次加入60mL氨水和4mL正硅酸四乙酯(TEOS,Si(OC2H5)4)。 继续在冰水浴中超声2h后,用磁铁接触容器壁收集产品,用无水乙 醇洗涤3次,在真空条件下烘干(70℃,约12h),得到二氧化硅包 裹的磁性纳米粒子(Fe3O4SiO2)。
实施例2
将0.5g Fe3O4SiO2颗粒、30mL甲苯和5mL 3-氨丙基三乙氧基 硅烷加入到50mL烧瓶中,混合物超声30min后,在110℃下反应8 h。反应后用磁铁将产物和液体分离,用无水乙醇洗涤5次(每次5mL) 后,所得产品在50℃下真空干燥24h。所述产品为0代聚酰胺-胺接 枝物(Fe3O4SiO2PADD G0)。
将0.3g Fe3O4SiO2PADD G0和10mL甲醇加入到圆底烧瓶中, 超声30min使Fe3O4SiO2PADD G0分散,然后将0.1mL丙烯酸甲 酯缓缓加入到烧瓶中,在50℃下反应48h。反应后用磁铁将产物和 液体分离,用无水甲醇洗涤5次(每次2mL)后,所得产品在50℃ 下真空干燥24h,产物即为Fe3O4SiO2PADD G0.5。
将0.3g Fe3O4SiO2PADD G0.5和10mL甲醇加入到圆底烧瓶 中,超声30min使纳米材料分散,然后将0.2mL乙二胺缓缓加入到 烧瓶中,混合物在50℃的条件下反应48h后纯化即得1代聚酰胺- 胺接枝物(Fe3O4SiO2PADD G1.0)。
将0.3g Fe3O4SiO2PADD G1.0和10mL甲醇加入到圆底烧瓶 中,超声30min使纳米材料分散,然后将0.1mL丙烯酸甲酯缓缓加 入到烧瓶中,在50℃下反应48h后纯化即得1.5代聚酰胺-胺接枝物 (Fe3O4SiO2PADD G1.5)。
采用热重分析(TGA)技术对合成的接枝物进行表征。TGA在 TGA/DSC1热重分析仪(梅特勒-托利多,瑞士)上进行,将1-3mg 样品加到氧化铝样品盘中,在氮气的保护下以20℃/min的升温速度 从25℃加热到600℃。Fe3O4SiO2PADD G0.5、G1.0、G1.5上枝 状PADD的接枝率分别为8.4%、9.3%和12.1%。
实施例3
将0.5g实施例2制备的Fe3O4SiO2PADD G1.5和0.3g  g-PADD G4.0超声分散于50mL甲醇中,在常温下避光放置48h后, 用磁铁将产物和溶液分离,再用甲醇洗涤产品5次,得到表面为球状 g-PADD G4.0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
热重分析结果显示,g-PADD G4.0的接枝率为24.0%。
将5mg鲱鱼精DNA(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溶解于20mL  10mM磷酸二氢钠/10mM磷酸氢二钠的缓冲溶液(pH 7.0)中,加 入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超声10min分散, 后静置5分钟,然后用磁铁将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DNA)和溶液分开,用去离子水洗涤纳米材料5 次,得到吸附剂。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整代球状g-PADD的核磁共振(Bruker Advance  III-400MHz,Rheinstetten,Germany)表征如下:
g-PADD G4.0(400MHz,D2O):δ2.29(m,248H,J=5.44Hz, NCH2CH2CONH),2.49(s,1,124H,NCH2CH2N+CONHCH2CH2N), 2.60(s,1,128H,CONHCH2CH2NH2),2.69(s,1,248H,NCH2CH2NH), 3.16(m,248H,J=6.24Hz CONHCH2).
取自来水100mL置于200mL烧杯中,向自来水样品中加入Hg2+、 Pb2+和Cu2+,使其浓度分别为10mg/L。将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DNA或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分散于5mL去离子水中,然后将纳米材料分散液 转移入自来水样品,摇匀,静置2分钟后用磁铁将纳米材料与水样品 分离。用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加标自来水样品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的 浓度。
表1处理之后加标自来水中重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对比(单位: mg/L)
  DNA处理a) 无DNAb) Hg2+ ≤0.3 2.08 Pb2+ ≤0.01 1.32 Cu2+ ≤0.007 0.06
a)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DNA
b)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
实施例4
将0.5g实施例2制备的Fe3O4SiO2PADD G1.5和0.3g  g-PADD G4.0超声分散于50mL甲醇中,在常温下避光放置48h后, 用磁铁将产物和溶液分离,再用甲醇洗涤产品5次,得到表面为球状 g-PADD G4.0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
热重分析结果显示,g-PADD G4.0的接枝率为24.0%。
将6mg聚阴离子纤维素(PAC-LV-1,南通汇财纤维素科技有限 公司)溶解于20mL 10mM磷酸二氢钠/10mM磷酸氢二钠的缓冲溶 液(pH 7.0)中,加入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 超声10min分散,后静置5分钟,然后用磁铁将纳米材料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PAC)和溶液分开,用去 离子水洗涤纳米材料5次,得到吸附剂。
对实施例3与实施例4得到的吸附剂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能力进行 评估,
以自来水样品为空白对照;
以加标自来水为模型,加标自来水中的加标浓度:Hg2+(2mg/L), Pb2+(2mg/L),Cu2+(0.5mg/L);
分别用实施例3和实施例4制备的吸附剂处理加标自来水,对这 四种水样进行毛细管电泳,结果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吸附剂处理 水样后的毛细管电泳图。图1中,A为自来水样品;B为加标自来水 样品,加标浓度:Hg2+(2mg/L),Pb2+(2mg/L),Cu2+(0.5mg/L); C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DNA处理的加标自来 水样品;D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PAC处理的 加标自来水样品。峰指认:1为Hg2+;2为Pb2+;3为Cu2+。
从图中可以看出,处理之后的加标自来水中检测不出重金属离子 峰,因此可以认为重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小于仪器的检测限(分别为: Hg2+,0.3mg/L;Pb2+,0.01mg/L;Cu2+,0.007mg/L)。
比较例1
采用文献Changsheng Zhao,Ling Shi,Xingyi Xie,Shudong Sun, Xiangdong Liu,Motoyoshi Nomizu and Norio Nishi:Adsorption Science &Technology Vol.23No.52005,387-398中的吸附剂处理加标自来 水,加标自来水中的加标浓度:Hg2+(2mg/L),Pb2+(2mg/L), Cu2+(0.5mg/L);
处理加标自来水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对比参见表2。
表2处理之后加标自来水中重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对比(单位:mg/L)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吸附剂性能远远优于文献中的吸附 剂性能(表2)。而且,不同种类的聚阴离子DNA和PAC在重金属离 子去除效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另外,文献中的材料不能有效去除汞 离子。
实施例5
将0.5g实施例2制备的Fe3O4SiO2PADD G1.5和0.3g  g-PADD G2.0超声分散于50mL甲醇中,在常温下避光放置48h后, 用磁铁将产物和溶液分离,再用甲醇洗涤产品5次,得到表面为球状 g-PADD G2.0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
热重分析结果显示,g-PADD G2.0的接枝率为14.0%。
将5mg鲱鱼精DNA(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溶解于20mL  10mM磷酸二氢钠/10mM磷酸氢二钠的缓冲溶液(pH 7.0)中,加 入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超声10min分散, 后静置5分钟,然后用磁铁将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DNA)和溶液分开,用去离子水洗涤纳米材料5 次,得到吸附剂。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整代球状g-PADD的核磁共振(Bruker Advance  III-400MHz,Rheinstetten,Germany)表征如下:
PADD G2.0(400MHz,D2O):δ2.29(m,56H,J=6.08Hz, NCH2CH2CONH),2.49(m,28H,J=7.88Hz,NCH2CH2N+ CONHCH2CH2N),2.58(m,32H,J=5.88Hz,CONHCH2CH2NH2),2.69 (m,56H,J=5.76Hz,NCH2CH2NH),3.13(m,56H,J=6.16Hz, CONHCH2)。
图2为实施例5制备的吸附剂的结构示意图。
取自来水100mL置于200mL烧杯中,向自来水样品中加入Hg2+、 Pb2+和Cu2+,使其浓度分别为10mg/L。将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DNA或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分散于5mL去离子水中,然后将纳米材料分散液 转移入自来水样品,摇匀,静置2分钟后用磁铁将纳米材料与水样品 分离。用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加标自来水样品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的 浓度。
表3处理之后加标自来水中重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对比(单位: mg/L)
  DNA处理a) 无DNAb) Hg2+ ≤0.3 2.54 Pb2+ ≤0.01 2.97 Cu2+ ≤0.007 0.40
a)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DNA
b)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
实施例6
将0.5g实施例2制备的Fe3O4SiO2PADD G1.5和0.3g g-PADD  G3.0超声分散于50mL甲醇中,在常温下避光放置48h后,用磁铁 将产物和溶液分离,再用甲醇洗涤产品5次,得到表面为球状g-PADD  G3.0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
热重分析结果显示,g-PADD G3.0的接枝率为19.6%。
将5mg鲱鱼精DNA(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溶解于20mL  10mM磷酸二氢钠/10mM磷酸氢二钠的缓冲溶液(pH 7.0)中,加 入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超声10min分散, 后静置5分钟,然后用磁铁将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DNA)和溶液分开,用去离子水洗涤纳米材料5 次,得到吸附剂。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整代球状g-PADD的核磁共振(Bruker Advance  III-400MHz,Rheinstetten,Germany)表征如下:
PADD G3.0(400MHz,D2O):δ2.20(m,120H,J=6.64Hz, NCH2CH2CONH),2.41(m,60H,J=6.68Hz,NCH2CH2N+ CONHCH2CH2N),2.51(s,1,64H,CONHCH2CH2NH2),2.59(m,120H,J =7.02Hz,NCH2CH2NH),3.08(m,120H,J=6.44Hz,CONHCH2).
取自来水100mL置于200mL烧杯中,向自来水样品中加入Hg2+、 Pb2+和Cu2+,使其浓度分别为10mg/L。将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DNA或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分散于5mL去离子水中,然后将纳米材料分散液 转移入自来水样品,摇匀,静置2分钟后用磁铁将纳米材料与水样品 分离。用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加标自来水样品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的 浓度。
表4处理之后加标自来水中重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对比(单位:mg/L)
  DNA处理a) 无DNAb) Hg2+ ≤0.3 2.64 Pb2+ ≤0.01 1.92 Cu2+ ≤0.007 0.06
a)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DNA
b)为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
以上结果显示,随着外层修饰的球状树枝大分子的代数的增加, 没有吸附DNA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有增强的趋势;但是, 当复合材料外层吸附上一层DNA后,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大 幅度提高,以至于残留的重金属离子的量低于本发明中分析方法的检 测限(分别为:Hg2+,0.3mg/L;Pb2+,0.01mg/L;Cu2+,0.007mg/L)。
对实施例3,实施例5和实施例6制备的表面为球状g-PADD修饰 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PADD G1.5的抵抗极端条件的能力进 行测试:
本发明分别将20mg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4.0, Fe3O4SiO2PADD G1.5g-PADD G2.0和Fe3O4SiO2PADD  G1.5g-PADD G3.0用pH值为9.2的30mM硼砂处理8小时,用纯 净水洗涤后分别加入5mL 20mg/L鲱鱼精DNA中,使其表面吸附上 一层DNA。取自来水100mL置于200mL烧杯中,向自来水样品中 加入Hg2+、Pb2+和Cu2+,使其浓度分别为10mg/L。用上述条件处理 的材料吸附加标自来水中重金属离子,用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样品中 残留的重金属离子的浓度。结果如下表:
表5经极端条件处理的不同代数g-PADD修饰的纳米材料吸附 DNA后对加标自来水中重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对比(单位:mg/L)
  g-PADD 2.0 g-PADD 3.0 g-PADD 4.0 Hg2+ 1.42 0.88 ≤0.3 Pb2+ 1.57 0.15 ≤0.01 Cu2+ 0.13 0.15 ≤0.007
上述结果显示,高代数的球状树枝大分子修饰的纳米材料对二氧化 硅的保护能力更强,更适合于苛刻条件下的重金属离子去除。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 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 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 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 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 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 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 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包括:核、通过硅烷类化合物接枝于所述核上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吸附于所述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上的聚阴离子;所述核为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所述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中,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通过静电引力吸附上一层聚阴离子,不会改变聚阴离子特别是DNA类的构型,保证了在吸附时,最外层的聚阴离子可以和重金属离子发生强烈的螯合作用,从而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该种材料粒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