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89912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2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54275.5

申请日:

2014.07.24

公开号:

CN104094852A

公开日:

2014.10.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H 4/00申请日:20140724|||公开

IPC分类号:

A01H4/00

主分类号:

A01H4/00

申请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发明人:

严华兵; 曾文丹; 谢向誉; 陆柳英; 周慧文; 赖大欣

地址:

530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74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代理人:

吴彦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涉及农业繁殖方法领域。该方法的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在培养室的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本发明克服了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
所述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是将长至5~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大棚炼苗7~10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栽培基质中,移栽7~10d内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A为MS+0.01~0.02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继代培养是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其培养周期为40d。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是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说明书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繁殖方法领域,具体为木薯的繁殖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又名树薯,树番薯,木番薯,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植物,是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是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热区第三大粮食作物,可食用、饲用和工业用,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空间。
由于木薯遗传背景复杂、有性子代存在严重分离,生产上通常采用种茎繁殖,这一繁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木薯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生产。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繁殖体,这对加快良种繁育和新品种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组织培养技术也是开展木薯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基础。
但培养的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导致移栽成活率较低。目前国内也有少量对木薯组织培养的试验结果报道。如,黎萍等(2012)研究表明,添加4mg/L多效唑可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但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多效唑不能有效促进木薯组培苗壮苗,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也较低。很多研究单位采用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通用的木薯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进行组培苗生根培养,即1/3MS添加0.02mg/LNAA和2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5.8),但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在这一培养基条件下,培养的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导致移栽成活率较低,常低于50%。
组培苗生根质量直接决定了后期移栽的成活率,生根的好坏又直接受前期分化苗质量的影响,若苗短小、细弱,生根质量也差。因此亟待解决木薯组培苗生产中出现的难题。
由此可见,目前的木薯组培苗生根培养方法未能满足木薯组培苗生产和科研需求,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基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克服传统木薯组培苗在炼苗移栽过程中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
所述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是:将长至5~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7~10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栽培基质中,移栽7~10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基A为MS+0.01~0.02mg/LBA+0.02 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
进一步地,所述增殖继代培养是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其培养周期为40d。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基质是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提高了木薯生根组培苗质量,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组培苗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克服了传统木薯组培苗在炼苗移栽过程中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明显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培养基A为MS+0.01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B为MS+0.01mg/LNAA+4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最后,将长至5cm 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大棚炼苗7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移栽7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对100株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超过2mm以上,平均约2.5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且99%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超过2cm,平均约3.5cm,且不定根粗壮,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5%。
而普通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生根率虽然可达95%以上,但生根组培苗茎段纤细不到2mm、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且不定根较弱,毛细根不发达,导致移栽成活率常低于50%。
实施例2
首先,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培养基A为MS+0.01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B为MS+0.01mg/LNAA+45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最后,将长至5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大棚炼苗7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移栽7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对110株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平均约2.6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并且98%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均超过2cm,平均为3.5cm,且不定根粗壮,毛细根发达,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高达96.8%。
而普通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生根率虽然可达95%以上,但只有46%的组培苗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一般在1~1.5厘米之间,组培苗茎段纤细不到2mm、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且不定根较弱,毛细根不发达,导致移栽成活率常低于50%。
实施例3
首先,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培养基A为MS+0.01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的单芽茎段,转接到在培养室的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B为MS+0.01mg/LNAA+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最后,将长至5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7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移栽7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实施例3的方法对120株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平均约2.8mm, 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并且99%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均超过2cm,平均为3.5cm,且不定根粗壮,毛细根发达,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6%。
而普通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生根率虽然可达95%以上,但只有48%的组培苗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一般在1~1.5厘米之间,组培苗茎段纤细不到2mm,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且不定根较弱,毛细根不发达,导致移栽成活率常低于50%。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壮苗生根培养基B中基础培养基MS替换为1/2MS。
采用实施例4的方法对木薯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得到的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超过2cm以上,平均约2.6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并且99%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均超过2cm,且不定根粗壮,毛细根发达,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与实施例1~3的达到的效果基本相同。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4不同之处在于:壮苗生根培养基B中生长素NAA的浓度为0.02mg/L。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5不同之处在于:增殖继代培养基A中细胞分裂素BA的浓度为0.02mg/L。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增殖继代培养以及壮苗生根培养的培养条件中光照强度为2000lx,其他条件不变。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7不同之处在于:将长至6或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10d,移栽10d内注意降温通风保湿。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8不同之处在于:将长至6或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7d,移栽7d内注意降温通风保湿。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9不同之处在于:将长至6或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10d,移栽10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
采用以上实施例5~10的壮苗生根方法,得到的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生根率达到100%,移栽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与实施例1~4得到的效果基本相同。
现做以下处理,并以实施例1~3分别作为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其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培养周期相同,变量为培养基B中蔗糖浓度,设置本发明的对照组并与实验组作比较,并统计壮苗生根后的组培苗移栽30天后统计成活率,统计数据如表1:
对照组1:与实施例1对比,其壮苗生根培养基B的组分配方为MS+0.01mg/LNAA+30g/L蔗糖,其他条件不变。
对照组2:与实施例1对比,其壮苗生根培养基B的组分配方为MS+0.01mg/L NAA+20g/L蔗糖,其他条件不变。
对照组3:与实施例1对比,其壮苗生根培养基B的组分配方为MS+0.01mg/LNAA+55g/L蔗糖,其他条件不变。
表1不同蔗糖浓度对组培苗壮苗生根的影响及其移栽成活率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表1可知,实验组1~3与对照组1~3对比,其中,对照组1~2得到的木薯组培苗生根率虽然能达到100%,但是组培苗纤细,在炼苗移栽过程中 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移栽成活率低于40%;对照组3得到的木薯组培苗虽然茎段较粗,但是生根率只有78.2%,且组培苗矮小,导致移栽成活率只有72.4%。实验组1~3,组培苗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本发明方法对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且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超过2.5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且根长超过3.0cm,苗高达到4.0cm以上,且不定根粗壮,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验组,实施例4~10也可作为实验组,得到的效果与实施例1~3的效果基本相同,因此不在此赘述。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组培苗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总体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94852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094852A21申请号201410354275522申请日20140724A01H4/0020060171申请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地址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74号72发明人严华兵曾文丹谢向誉陆柳英周慧文赖大欣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代理人吴彦峰54发明名称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涉及农业繁殖方法领域。该方法的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

2、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在培养室的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本发明克服了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

3、页说明书5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94852ACN104094852A1/1页21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所述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是将。

4、长至5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大棚炼苗710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栽培基质中,移栽710D内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A为MS001002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继代培养是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其培养周期为40D。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木。

5、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是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权利要求书CN104094852A1/5页3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农业繁殖方法领域,具体为木薯的繁殖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又名树薯,树番薯,木番薯,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植物,是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是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热区第三大粮食作物,可食用、饲用和工业用,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空间。0003由于木薯遗传背景复杂、有性子代存在严重。

6、分离,生产上通常采用种茎繁殖,这一繁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木薯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生产。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繁殖体,这对加快良种繁育和新品种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组织培养技术也是开展木薯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基础。0004但培养的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导致移栽成活率较低。目前国内也有少量对木薯组织培养的试验结果报道。如,黎萍等2012研究表明,添加4MG/L多效唑可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但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多效唑不能有效促进木薯组培苗壮苗,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也较低。很多研究单位采用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通用的木薯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进行组培苗生根培养,即。

7、1/3MS添加002MG/LNAA和2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58,但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在这一培养基条件下,培养的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导致移栽成活率较低,常低于50。0005组培苗生根质量直接决定了后期移栽的成活率,生根的好坏又直接受前期分化苗质量的影响,若苗短小、细弱,生根质量也差。因此亟待解决木薯组培苗生产中出现的难题。0006由此可见,目前的木薯组培苗生根培养方法未能满足木薯组培苗生产和科研需求,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基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木。

8、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克服传统木薯组培苗在炼苗移栽过程中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0008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0009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

9、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说明书CN104094852A2/5页40010所述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是将长至5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710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栽培基质中,移栽710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001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基A为MS001002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0012进一步地,所述增殖继代培养是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其培养周期为40D。0013进一步地,所述。

10、栽培基质是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0014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提高了木薯生根组培苗质量,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组培苗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克服了传统木薯组培苗在炼苗移栽过程中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明显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具体实施方式00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0016实施例10017首先,将无菌木薯组。

11、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培养基A为MS001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B为MS001MG/LNAA4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最后,将长至5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大棚炼苗7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由泥炭土、细沙和珍。

12、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移栽7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0018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对100株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超过2MM以上,平均约25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且99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超过2CM,平均约35CM,且不定根粗壮,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5。0019而普通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生根率虽然可达95以上,但生根组培苗茎段纤细不到2MM、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且不定根较弱,毛细根不发达,导致移栽成活率常低于50。0020。

13、实施例20021首先,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培养基A为MS001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说明书CN104094852A3/5页5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B为MS001MG/LNAA45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最后,将长至5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

14、入温室大棚炼苗7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移栽7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0022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对110株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平均约26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并且98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均超过2CM,平均为35CM,且不定根粗壮,毛细根发达,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高达968。0023而普通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生根率虽然可达95以上,但只有46的组培苗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一般在。

15、115厘米之间,组培苗茎段纤细不到2MM、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且不定根较弱,毛细根不发达,导致移栽成活率常低于50。0024实施例30025首先,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培养基A为MS001MG/LBA0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在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的单芽茎段,转接到在培养室的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B为MS001MG/LNAA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

16、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最后,将长至5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7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移栽7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0026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实施例3的方法对120株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平均约28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并且99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均超过2CM,平均为35CM,且不定根粗壮,毛细根发达,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6。0027。

17、而普通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生根率虽然可达95以上,但只有48的组培苗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一般在115厘米之间,组培苗茎段纤细不到2MM,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且不定根较弱,毛细根不发达,导致移栽成活率常低于50。0028实施例40029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壮苗生根培养基B中基础培养基MS替换为1/2MS。0030采用实施例4的方法对木薯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得到的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生根率为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超过2CM以上,平均约26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并且99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均超过2CM,且不定根粗壮。

18、,毛细根发达,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与实施例13的达到的效果基本相同。0031实施例50032与实施例14不同之处在于壮苗生根培养基B中生长素NAA的浓度为002MG/说明书CN104094852A4/5页6L。0033实施例60034与实施例15不同之处在于增殖继代培养基A中细胞分裂素BA的浓度为002MG/L。0035实施例70036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增殖继代培养以及壮苗生根培养的培养条件中光照强度为2000LX,其他条件不变。0037实施例80038与实施例17不同之处在于将长至6或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10D,移栽10D内注意降。

19、温通风保湿。0039实施例90040与实施例18不同之处在于将长至6或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7D,移栽7D内注意降温通风保湿。0041实施例100042与实施例19不同之处在于将长至6或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炼苗10D,移栽10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0043采用以上实施例510的壮苗生根方法,得到的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生根率达到100,移栽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与实施例14得到的效果基本相同。0044现做以下处理,并以实施例13分别作为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其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培养周期相同,变量为培养基B中蔗糖浓度,设置本发明的对照组并。

20、与实验组作比较,并统计壮苗生根后的组培苗移栽30天后统计成活率,统计数据如表10045对照组1与实施例1对比,其壮苗生根培养基B的组分配方为MS001MG/LNAA30G/L蔗糖,其他条件不变。0046对照组2与实施例1对比,其壮苗生根培养基B的组分配方为MS001MG/LNAA20G/L蔗糖,其他条件不变。0047对照组3与实施例1对比,其壮苗生根培养基B的组分配方为MS001MG/LNAA55G/L蔗糖,其他条件不变。0048表1不同蔗糖浓度对组培苗壮苗生根的影响及其移栽成活率0049说明书CN104094852A5/5页70050实验结果分析0051通过表1可知,实验组13与对照组13对。

21、比,其中,对照组12得到的木薯组培苗生根率虽然能达到100,但是组培苗纤细,在炼苗移栽过程中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移栽成活率低于40;对照组3得到的木薯组培苗虽然茎段较粗,但是生根率只有782,且组培苗矮小,导致移栽成活率只有724。实验组13,组培苗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本发明方法对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100,且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超过25MM,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且根长超过30CM,苗高达到40CM以上,且不定根粗壮,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0052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验组,实施例410也可作为实验组,得到的效果与实施例13的效果基本相同,因此不在此赘述。0053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组培苗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总体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说明书CN10409485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