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及其制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及其制作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86728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186728A21申请号201410449171222申请日20140904A23F3/06200601A23F3/0820060171申请人洪治地址100055北京市海淀区马连道甲10号72发明人洪治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邦道律师事务所11437代理人薛艳段君峰54发明名称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及其制作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领域。为了解决目前红茶品质欠佳、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及其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发酵和烘干;其中,摊晾将鲜叶薄摊在竹。
2、筛中,吹冷风,冷风温度为1525度,时间为12个小时;萎凋将鲜叶放入萎凋槽中,然后吹热风,热风温度为3040摄氏度,时间为35小时;发酵将揉捻后的半成品盛在大竹篓中,入发酵室,发酵温度3745度,发酵时间24个小时。本发明的制作方法能够使红茶的色、香、味、形、叶底等俱佳。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6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86728ACN104186728A1/1页21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鲜叶采摘;二鲜叶摊晾,对鲜叶吹冷风,冷风温度为1525度,时间为12个小时;三。
3、萎凋,将鲜叶摊入萎凋槽中,然后吹热风,热风温度为3040度,时间为35小时;四揉捻;五发酵,将揉捻后的半成品入蒸汽发酵室,发酵温度3745度,发酵时间24个小时;六烘干;其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控制为717个小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从鲜叶采摘到开始进行第二步鲜叶摊晾最多不超过4小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将萎凋后的鲜叶装入揉捻机,揉捻12小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首先是初烘,将鲜叶摊放于烘干机中,温度为120140度,烘干1小时;然后是足烘。
4、,温度为100120度,烘干1小时;最后是炭火老烘,温度为6080度,烘干58小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使用鼓风机吹冷风,冷风的风速为35M/S。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使用鼓风机吹热风,热风的风速为35M/S。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发酵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摊叶厚度为510厘米。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鲜叶摊晾时摊叶厚度为26厘米。10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
5、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作。权利要求书CN104186728A1/16页3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及其制作方法。背景技术0002红茶为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全发酵类茶,红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包括鲜叶采摘、摊晾、萎凋、揉捻、发酵和烘干。萎凋是指将鲜叶经过一段时间的失水,使硬脆的梗叶呈萎蔫凋谢状的过程,萎凋既能使鲜叶失水,也能去除鲜叶青草气,产生清香。揉捻是指将萎凋叶在一定的压力下旋转,使红茶细胞组织破损,溢出茶汁,紧卷条索的过程。发酵是指将揉捻叶摊放于特定的发酵室中,在有氧的情况下继续氧化变色的过。
6、程。利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红茶,发酵度掌握不准,多数有酸味,香气杂,滋味苦涩,汤色偏红、浑浊,叶底发暗;或者发酵不足有青味、苦味,香气低迷,叶底不够红艳。发明内容0003为了解决目前红茶质量不稳定、品质欠佳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及其制作方法,以得到色、香、味、形俱佳的红茶。0004本发明的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05一鲜叶采摘;0006二鲜叶摊晾,0007对鲜叶吹冷风,冷风温度为1525度,时间为12个小时;0008三萎凋,0009将鲜叶摊入萎凋槽中,然后吹热风,热风温度为3040度,时间为35小时;0010四揉捻;0011五发酵,0012将揉捻后的半成。
7、品入蒸汽发酵室,发酵温度3745度,发酵时间24个小时;0013六烘干;0014其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控制为717个小时。0015本发明的方法先对鲜叶吹冷风,冷风温度为1525度,时间为12个小时,使鲜叶降温,因为鲜叶在采摘、运输过程中堆积、碰撞会产生热量,吹冷风还利于鲜叶表面水分的蒸发,去除青草气,促进红茶香气生成;萎凋时对鲜叶吹热风,热风温度为3040度,时间为35小时,能够促进茶青走水和茶叶内含物的生成物的生成和积累,增进香气;。发明人在试验中发现内含物的多少影响着红茶的色、香、味、形和叶底的质量,比如芳香物质影响着红茶的香味。从鲜叶采摘下来后,鲜。
8、叶中内含物的含量在717小时之内是逐渐增多的,直至达到含量的峰值,也就是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控制在717个小时范围内,能够得到品质较好的红茶;如果超过17个小时,鲜叶内含物的含量会快速下降,随着内含物含量的快速下降,红茶品质也会快速下降。本发明的方说明书CN104186728A2/16页4法中从鲜叶采摘后,摊晾、萎凋、揉捻、发酵完成的总时间控制为717个小时,茶叶内含物生成积累达到峰值。利用本发明制作的红茶光泽油润,条索紧细,汤色清澈明亮,花香显露、清纯持久,滋味柔和、顺滑、细腻、甘甜、回味悠长,叶底红艳鲜活。本发明的制作方法整体上提高了红茶的品质。0016。
9、其中,从鲜叶采摘到开始进行第二步鲜叶摊晾最多不超过4小时。0017其中,所述步骤四中,将萎凋后的鲜叶装入揉捻机,揉捻12小时。0018其中,所述步骤六中,首先是初烘,将鲜叶摊放于烘干机中,温度为120140度,烘干1小时;然后是足烘,温度为100120度,烘干1小时;最后是炭火老烘,温度为6080度,烘干58小时。采用炭火老烘,使成茶完整,光泽油润,条索紧细。0019其中,所述步骤二中,使用鼓风机吹冷风,冷风的风速为35M/S。0020其中,所述步骤三中,使用鼓风机吹热风,热风的风速为35M/S。风速为35M/S时,能更好的驱除鲜叶的青草气,又有利于鲜叶水分的散失,使鲜叶的内含物增多,以增加红。
10、茶的品质;风速小于3M/S时,鲜叶的青草气退去不彻底;风速大于5M/S时,鲜叶水分散失过快,影响鲜叶内含物的生成,鲜叶内含物减少,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021其中,所述步骤五中,发酵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使发酵更加均匀。0022其中,所述步骤三中,摊叶厚度为510厘米。0023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鲜叶摊晾时摊叶厚度为26厘米。0024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红茶,通过上述本发明的方法制作。0025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制作的红茶光泽油润,条索紧细,汤色清澈明亮,花香显露、清纯持久;滋味柔和、顺滑、细腻、甘甜、回味悠长,叶底鲜艳鲜活。具体实施方式0026实施例10027第一步鲜叶采摘,。
11、0028使用透气的竹篓为容器,选择连续晴两天后采摘,轻采轻放,盛在竹篓内须避免阳光暴晒,不能装得太满,运输时轻拿轻放。从鲜叶采摘到开始进行第二步鲜叶摊晾时间为1小时。0029第二步鲜叶摊晾,0030将鲜叶抖开,摊放于水筛面,摊叶厚度为2厘米,使用鼓风机吹冷风,风速为3M/S,冷风温度为15度,时间为2个小时。0031对鲜叶吹冷风能够对鲜叶降温,因为鲜叶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不降温,鲜叶的内含物会提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后续步骤对鲜叶的处理,最终影响红茶的品质。0032第三步萎凋,0033将鲜叶放入萎凋槽中,摊叶厚度为5厘米,使用鼓风机吹热风,风速为3M/S,热风温度为30摄氏度,时间为5小。
12、时。直至鲜叶颜色变暗,变软,手抓成团。0034经过萎凋挥发鲜叶的部分水分,去除青草气,产生清香;并促进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酶促化学反应,内含物逐渐生成积累,以提升红茶的色香味。0035第四步揉捻,说明书CN104186728A3/16页50036将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按轻压重压轻压的规律揉捻1个小时,直至鲜叶成铜丝状。0037第五步发酵,0038将鲜叶装入发酵竹筐中,放入蒸汽发酵室,发酵温度为37度。发酵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发酵时间为4个小时,直至茶青变成红遍即可进行烘干。0039其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3个小时。0040第六步烘干,0041烘干分为。
13、初烘、足烘和老烘。首先是初烘,将鲜叶摊放于烘干机中,摊叶厚度为2厘米,温度控制为12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五成干;然后是足烘,烘干机温度为10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九成干;最后是炭火老烘,温度为60度,烘8小时至足干。0042第六步烘干的作用在于第一钝化内含物的活性,停止发酵。第二降低茶叶含水量。第三散发低沸点的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的芳香物质,产生红茶特有的甜香。0043通过本实施例1制作的红茶,外形紧细,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浅黄,清澈明亮;滋味生津、鲜爽、醇厚、柔和、甘甜,有果味,回味持久,有兰花香、苹果香和蜜香;叶底红艳、鲜活、有弹性。0044实施例20045第一步鲜叶采摘,0。
14、046使用透气的竹篓为容器,选择连续晴两天后采摘,轻采轻放,盛在竹篓内须避免阳光暴晒,不能装得太满,运输时轻拿轻放。从鲜叶采摘到开始进行第二步鲜叶摊晾的时间为2小时。0047第二步鲜叶摊晾,0048将鲜叶抖开,摊放于水筛面,摊叶厚度为3厘米,使用鼓风机吹冷风,风速为4M/S,冷风温度为20摄氏度,时间为1个小时。0049第三步萎凋,0050将鲜叶放入萎凋槽中,摊叶厚度为6厘米,使用鼓风机吹热风,风速为4M/S,热风温度为33摄氏度,时间为4小时。直至鲜叶颜色变暗,变软,手抓成团。0051第四步揉捻,0052将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按轻压重压轻压的规律揉捻1个小时,直至鲜叶成铜丝状。0053第五步发。
15、酵,0054将鲜叶装入发酵竹筐中,放入蒸汽发酵室,发酵温度为39度。发酵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发酵时间为4个小时,直至茶青变成红遍即可进行烘干。0055其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2个小时。0056第六步烘干,0057烘干分为初烘、足烘和老烘。首先是初烘,将鲜叶摊放于烘干机中,摊叶厚度为3厘米,温度控制为13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五成干;然后是足烘,烘干机温度为10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九成干;最后是炭火老烘,温度为70度,烘8小时至足干。0058通过本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外形紧细,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浅黄,清澈明亮;滋味生津、鲜爽、醇厚、柔和、。
16、甘甜,有果味,回味持久,有兰花香、苹果香和蜜香;叶底红艳、鲜活、说明书CN104186728A4/16页6有弹性。0059实施例30060第一步鲜叶采摘,0061使用透气的竹篓为容器,选择连续晴两天后采摘,轻采轻放,盛在竹篓内须避免阳光暴晒,不能装得太满,运输时轻拿轻放。从鲜叶采摘到开始进行第二步鲜叶摊晾的时间为3小时。0062第二步鲜叶摊晾,0063将鲜叶抖开,摊放于水筛面,摊叶厚度为4厘米,使用鼓风机吹冷风,风速为5M/S,冷风温度为25度,时间为15个小时。0064第三步萎凋,0065将鲜叶放入萎凋槽中,摊叶厚度为7厘米,使用鼓风机吹热风,风速为5M/S,热风温度为36摄氏度,时间为3小。
17、时。直至鲜叶颜色变暗,变软,手抓成团。0066第四步揉捻,0067将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按轻压重压轻压的规律揉捻2个小时,直至鲜叶成铜丝状。0068第五步发酵,0069将鲜叶装入发酵竹筐中,放入蒸汽发酵室,发酵温度为42度。发酵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发酵时间为35个小时,直至茶青红遍即可进行烘干。0070其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3个小时。0071第六步烘干,0072烘干分为初烘、足烘和老烘。首先是初烘,将鲜叶摊放于烘干机中,摊叶厚度为3厘米,温度控制为14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五成干;然后是足烘,烘干机温度为10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九成干;。
18、最后是炭火老烘,温度为80度,烘7小时至足干。0073通过本实施例3制作的红茶,外形紧细,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浅黄,清澈明亮;滋味生津、鲜爽、醇厚、柔和、甘甜,有果味,回味持久,有兰花香、苹果香和蜜香;叶底红艳、鲜活、有弹性。0074实施例40075第一步鲜叶采摘,0076使用透气的竹篓为容器,选择连续晴两天后采摘,轻采轻放,盛在竹篓内须避免阳光暴晒,不能装得太满,运输时轻拿轻放。从鲜叶采摘到开始进行第二步鲜叶摊晾的时间为4小时。0077第二步鲜叶摊晾,0078将鲜叶抖开,摊放于水筛面,摊叶厚度为5厘米,使用鼓风机吹冷风,风速为4M/S,冷风温度为25度,时间为2个小时。0079第三步萎凋,00。
19、80将鲜叶放入萎凋槽中,摊叶厚度为8厘米,使用鼓风机吹热风,风速为5M/S,热风温度为39摄氏度,时间为5小时。直至鲜叶颜色变暗,变软,手抓成团。0081第四步揉捻,0082将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按轻压重压轻压的规律揉捻2个小时,直至鲜叶成铜丝状。说明书CN104186728A5/16页70083第五步发酵,0084将鲜叶装入发酵竹筐中,放入蒸汽发酵室,发酵温度为45度。发酵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发酵时间为4个小时,直至茶青变成红遍即可进行烘干。0085其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7个小时。0086第六步烘干,0087烘干分为初烘、足烘和老烘。首先是初烘。
20、,将鲜叶摊放于烘干机中,摊叶厚度为4厘米,温度控制为14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五成干;然后是足烘,烘干机温度为11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九成干;最后是炭火老烘,温度为80度,烘6小时至足干。0088通过本实施例4制作的红茶,外形紧细,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浅黄,清澈明亮;滋味生津、鲜爽、醇厚、柔和、甘甜,有果味,回味持久,有兰花香、苹果香和蜜香;叶底红艳、鲜活、有弹性。0089实施例50090第一步鲜叶采摘,0091使用透气的竹篓为容器,选择连续晴两天后采摘,轻采轻放,盛在竹篓内须避免阳光暴晒,不能装得太满,运输时轻拿轻放。鲜叶采摘完成后立即进行鲜叶摊晾。0092第二步鲜叶摊晾,0093将。
21、鲜叶抖开,摊放于水筛面,摊叶厚度为6厘米,使用鼓风机吹冷风,风速为5M/S,冷风温度为25度,时间为1个小时。0094第三步萎凋,0095将鲜叶放入萎凋槽中,摊叶厚度为10厘米,使用鼓风机吹热风,风速为3M/S,热风温度为40摄氏度,时间为3小时。直至鲜叶颜色变暗,变软,手抓成团。0096第四步揉捻,0097将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按轻压重压轻压的规律揉捻1个小时,直至鲜叶成铜丝状。0098第五步发酵,0099将鲜叶装入发酵竹筐中,放入蒸汽发酵室,发酵温度为45度。发酵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青一次,发酵时间为2个小时,直至茶青变成红遍即可进行烘干。0100其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
22、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7个小时。0101第六步烘干,0102烘干分为初烘、足烘和老烘。首先是初烘,将鲜叶摊放于烘干机中,摊叶厚度为4厘米,温度控制为14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五成干;然后是足烘,烘干机温度为120摄氏度,烘干1小时,烘至九成干;最后是炭火老烘,温度为80度,烘5小时至足干。0103通过本实施例5制作的红茶,外形紧细,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浅黄,清澈明亮;滋味生津、鲜爽、醇厚、柔和、甘甜,有果味,回味持久,有兰花香、苹果香和蜜香;叶底红艳、鲜活、有弹性。0104对比例10105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中采用自然萎凋,萎凋时间为4个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
23、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1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1。说明书CN104186728A6/16页80106表101070108五因子审评法是评茶人员利用人体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红茶的汤色、香气、滋味、外形和叶底分别给出专业的评价并打分的方法。汤色、香气、滋味、外形和叶底分别占红茶品质整体的10、30、30、20和10,汤色、香气、滋味、外形和叶底的满分分别为10分、30分、30分、20分和10分,得分越高,表示品质越好。此方法是应用广泛的红茶的评审方法。0109发明人对实施例2的红茶与对比例1的红茶进行内含物含量的化验,化验依据的标准为GB/T83052002茶。
24、水浸出物测定、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化验的结果见表2和表30110表2实施例2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11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3972游离氨基酸023茶多酚1864咖啡碱G/100G305抗坏血酸MG/100G3500112表3对比例1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13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2422游离氨基酸0033茶多酚954咖啡碱G/100G085抗坏血酸MG/100G212说明书CN104186728A7/16页90114对比例1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萎凋时对比例1采用自然萎凋,萎凋时间。
25、为4个小时。从表1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1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从表2和表3的化验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红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抗坏血酸等内含物的含量均高于对比例1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15对比例1中采用了自然萎凋的方式,萎凋时间为4个小时;而实施例2的萎凋方式为使用鼓风机对鲜叶吹热风,风速为4M/S,热风温度为33度,时间为4小时。实施例2中对鲜叶吹热风,这样鲜叶的青草气退去的更彻底,产生更强的花香;对鲜叶吹热风还能够促进鲜叶内含物的生成,以增加鲜叶中内含物的含量。从表1、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得出,采用实施例2的萎凋方式显著提高了。
26、红茶的品质,成茶颜色有光泽,油润,紧卷条索;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纯持久,有花香;味道顺滑细腻,生津,有甜味,回味悠长;叶底鲜艳鲜活。0116对比例20117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步鲜叶摊晾时采用自然摊晾,时间为3小时;第三步萎凋时采用自然萎凋,时间为8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2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4。0118表401190120发明人对实施例2的红茶与对比例2的红茶进行内含物含量的化验,化验依据的标准为GB/T83052002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83。
27、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化验的结果见表5和表60121表5实施例2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22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3972游离氨基酸023茶多酚1864咖啡碱G/100G305抗坏血酸MG/100G3500123表6对比例2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说明书CN104186728A8/16页100124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2101252游离氨基酸0053茶多酚974咖啡碱G/100G15抗坏血酸MG/100G190126对比例2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步鲜叶摊晾时采用自然摊晾,时间为3小时;第三步萎凋时采用自然萎凋,时间为8小时。从表4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例2制作。
28、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从表5和表6的化验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红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抗坏血酸等内含物的含量均高于对比例2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27对比例2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约为18个小时;而实施例2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2个小时。鲜叶内含物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色素、维生素、酯多糖、矿物质、芳香物等物质,发明人在试验中发现内含物的多少影响着红茶的色、香、味、形和叶底的质量,比如芳香物质影响着红茶的香味。从鲜叶采摘下来后,鲜叶中内含物的。
29、含量在717小时之内是逐渐增多的,直至达到含量的峰值,也就是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控制在717个小时范围内,能够得到品质较好的红茶;如果超过17个小时,鲜叶内含物的含量会快速下降,红茶品质也会下降。对比例2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约为18个小时,红茶内含物的含量已经出现快速下降,内含物的含量已经减少很多,最终制得的红茶内含物少,品质低;实施例2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2个小时,红茶内含物的含量还未出现下降,制得的红茶内含物含量多。0128实施例2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
30、成的总时间为12个小时,整体上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冲泡红茶时,内含物一部分溶于水中,使汤色清澈明亮,味道顺滑细腻;内含物一部分散发于空气中,形成清纯持久的香气;内含物一部分留在红茶茶叶中,使叶底鲜艳鲜活。0129对比例30130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步中吹冷风时,冷风温度为11度。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3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7。0131表70132说明书CN104186728A109/16页110133表7是对比例3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3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对比例3的第二步中,冷风温。
31、度为11度,因为温度较低,鲜叶表面的水分散失不充分,鲜叶中保留了大量青草气,使红茶的香气杂而浑浊,味道苦涩,降低了红茶的整体品质。实施例2的第二步中冷风温度为20度,鲜叶充分散热,鲜叶表面的水珠充分蒸发,去除了大量青草气,有利于红茶花香气味的形成,提高了红茶的品质。0134对比例40135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步中吹冷风时,吹冷风时间为半个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4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8。0136表801370138表8是对比例4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4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对比例。
32、4的第二步中,吹冷风时间为半个小时,时间较短,鲜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还未彻底散去,残余的热量有可能使鲜叶发霉或提前发酵,严重影响红茶的香气和滋味,降低了红茶的品质;吹冷风时间为半个小时还会使鲜叶中保留有大量青草气,鲜叶表面的水分散去不充分,也会影响红茶的品质。实施例2中,吹冷风1个小时,能够使鲜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彻底散去,防止鲜叶发霉或提前发酵,同时去除了更多的青草气,从而提高红茶的品质。0139对比例50140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步中吹冷风时,吹冷风时间为4个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5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9。
33、。0141表90142说明书CN104186728A1110/16页120143表9是对比例5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5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对比例5的第二步中,吹冷风时间为4个小时,时间较长,鲜叶表面水分散失过多,影响鲜叶内含物的形成,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144对比例60145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中吹热风时,热风温度为47度。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6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10。0146表1001470148表10是对比例6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
34、6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实施例2的第三步中,热风温度为33度,可以将鲜叶全部的青草气去除,鲜叶内含物发生生化反应,内含物增多,形成花香气味,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对比例6的第三步中,热风温度为47,温度过高,鲜叶内的水分散失过快,高温也可能杀死鲜叶内含物中的各种酶,使鲜叶内含物减少,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149对比例70150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中吹热风的时间为1个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7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1。0151表1101520153表11是对比例7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
35、7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对比例7的第三步中,吹热风的时间为1个小时,鲜叶说明书CN104186728A1211/16页13的水分散失较少,鲜叶内含物没有发生足够的生化变化,使红茶没有香气,有杂味。实施例2中,吹热风的时间为4个小时,鲜叶内含物发生足够的生化变化,内含物种类增多,形成花香味,提高了红茶的品质。0154对比例80155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中吹热风的时间为8个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8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2。0156表1201570158表12是对比例8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
36、通过对比例8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对比例8的第三步中吹热风的时间为8个小时,鲜叶水分散失太多,影响后续的发酵等步骤的正常完成,红茶的内含物种类减少,红茶外形杂而碎,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159对比例90160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五步中发酵温度为30度。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9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3。0161表1301620163表13是对比例9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9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实施例2的第五步中采用的发酵温度为39度,红茶内含物在39度的环境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更多的内含。
37、物,这些氧化物在泡茶时,从红茶中浸出,溶于水中,使红茶滋味顺滑细腻,汤色清澈明亮,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对比例9的第五步中,采用的发酵温度为30度,红茶生成的内含物减少,使红茶滋味不够顺滑细腻,汤色浑浊,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164对比例100165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五步中发酵温度为53度。说明书CN104186728A1312/16页14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10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4。0166表1401670168表14是对比例10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10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对比。
38、例10的第五步中采用的发酵温度为53度,发酵温度较高,红茶水分散失过快,以致不能正常完成发酵,影响红茶内含物的形成,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169对比例110170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五步中发酵时间为半个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11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5。0171表1501720173表15是对比例11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11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实施例2的第五步中发酵时间为4个小时,红茶内含物能够完成氧化反应,内含物总类增多,绿色茶坯产生红变,提升了红茶的滋味,使红茶的汤色更明亮。
39、。对比例11的第五步中发酵时间为半小时,红茶内含物的氧化反应还未完成,生成的大多是中间产物,泡茶时,这些中间产物从茶叶中浸出,混合到水中,使红茶汤色泛青,味青涩,叶底花青,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174对比例120175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五步中发酵时间为7个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12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见表16。0176表160177说明书CN104186728A1413/16页150178表16是对比例12与实施例2的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例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12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对比例12的第五步中发酵时间。
40、为7小时,红茶内含物发生生化变化后,产生较多杂质,红茶冲泡时,叶底发暗,汤色浑浊,有馊味,降低了红茶的品质。0179对比例130180采用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萎凋时间为1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5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13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17。0181表1701820183发明人对实施例5的红茶与对比例13的红茶进行内含物含量的化验,化验依据的标准为GB/T83052002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化验的结果见表18和表190184表18实施例。
41、5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85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4012游离氨基酸023茶多酚1534咖啡碱G/100G2601865抗坏血酸MG/100G337说明书CN104186728A1514/16页160187表19对比例13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88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192游离氨基酸0093茶多酚894咖啡碱G/100G095抗坏血酸MG/100G170189对比例13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萎凋时间为1小时。从表17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例5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13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从表18和表19的化验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5的红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
42、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抗坏血酸等内含物的含量均高于对比例13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90对比例13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5个小时;而实施例5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7个小时。从鲜叶采摘下来后,鲜叶中内含物的含量在717小时之内是逐渐增多的,直至达到含量的峰值,也就是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控制在717个小时范围内,能够得到品质较好的红茶。对比例13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5个小时,红茶内的各种生化反应还没有完成,各种内含物还没有生成,红茶内含物的含量还很少。
43、;实施例5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7个小时,红茶内的生化反应大部分已基本完成,生成较多的内含物,最终制得的红茶内含物含量多。0191实施例5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7个小时,整体上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冲泡红茶时,内含物一部分溶于水中,使汤色清澈明亮,味道顺滑细腻;内含物一部分散发于空气中,形成清纯持久的香气;内含物一部分留在红茶茶叶中,使叶底鲜艳鲜活。0192对比例140193采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制作红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萎凋时间为7小时。采用五因子审评法将通过实施例5制作的红茶与通过对比例14制作的红茶进行比较,对比结。
44、果见表20。0194表200195说明书CN104186728A1615/16页170196发明人对实施例4的红茶与对比例14的红茶进行内含物含量的化验,化验依据的标准为GB/T83052002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化验的结果见表21和表220197表21实施例4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198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4122游离氨基酸0201993茶多酚2004咖啡碱G/100G355抗坏血酸MG/100G3590200表22对比例14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201序号项目名称检测结果1水浸出物。
45、192游离氨基酸0033茶多酚724咖啡碱G/100G095抗坏血酸MG/100G180202对比例14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萎凋的时间为7小时。从表20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例4制作的红茶的品质比通过对比例14制作的红茶的品质要高;从表21和表22的化验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4的红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抗坏血酸等内含物的含量均高于对比例14的红茶的内含物含量。0203对比例14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9说明书CN104186728A1716/16页18个小时;而实施例4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
46、时间为17个小时。鲜叶内含物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色素、维生素、酯多糖、矿物质、芳香物等物质,发明人在试验中发现内含物的多少影响着红茶的色、香、味、形和叶底的质量,比如芳香物质影响着红茶的香味。从鲜叶采摘下来后,鲜叶中内含物的含量在717小时之内是逐渐增多的,直至达到含量的峰值,也就是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控制在717个小时范围内,能够得到品质较好的红茶;如果超过17个小时,鲜叶内含物的含量会快速下降,随着内含物含量的快速下降,红茶品质也会快速下降。对比例14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9个小时,总时间超过了17个小时,红茶内含物的含量已经出现快速下降,内含物的含量已经减少很多,最终制得的红茶内含物少,品质低;实施例4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7个小时,红茶内含物的含量还未出现下降,制得的红茶内含物含量多。0204实施例4中从鲜叶采摘后,进行鲜叶摊晾、萎凋、揉捻到发酵完成的总时间为17个小时,整体上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冲泡红茶时,内含物一部分溶于水中,使汤色清澈明亮,味道顺滑细腻;内含物一部分散发于空气中,形成清纯持久的香气;内含物一部分留在红茶茶叶中,使叶底鲜艳鲜活。说明书CN104186728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