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188145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34687.X

申请日:

2014.08.29

公开号:

CN104186166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公布日:2014121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日:20140829|||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0; A01G13/00

主分类号:

A01G1/00

申请人: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泽桑梓

发明人:

泽桑梓; 季梅; 杨斌; 赵宁; 朱家颖; 王大伟; 户连荣; 王琳; 林向群; 黄荣文

地址:

650224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穿金路金殿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代理人:

徐玲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将川滇桤木株行距按照1.5m~3m×1.5m~3m补植在云南切梢小蠹发生的云南松林缘、林窗,及伐除云南松受害萎蔫木、濒死木的空地,且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抚育川滇桤木4~5年,即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持续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本发明提供的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除了能够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还能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物种多样性,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简单、易行,易学习掌握、易推广的特点,并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川滇桤木按照1.5m~3m的株距、1.5m~3m的行距,于每年6~7月补植在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林的林缘、林窗以及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的空地区域,且该区域为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林缘是指:易遭受云南切梢小蠹攻击并扩散、蔓延的云南松林的林地边缘以及林间道路边缘。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林窗是指:云南松林中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致死而形成林木稀疏的林间空地,该林间空地垂直投影面积大于4m2,该区域易遭受云南切梢小蠹的攻击,且容易扩散、蔓延。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的空地是指:按常规清理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形成的稀疏林木空地。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是指:因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聚集取食、产卵而在云南松枝梢及主干上,形成大量的云南切梢小蠹的虫孔及凝脂,使云南松树冠失水,树木呈现萎蔫状态的云南松。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害云南松濒死木是指:因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聚集取食、产卵而在云南松枝梢及主干上,形成大量云南切梢小蠹的虫孔及凝脂,使云南松树冠完全失水、褪绿萎蔫,树木死亡的云南松。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即具备川滇桤木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具体指:海拔1500~3000米、土层厚度在 80 cm 以上,湿润,土壤为黄红土壤、紫色土壤、红土壤的山地、山坳,或者溪边、河滩边湿地、河边坡地。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抚育川滇桤木4~5年,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

说明书

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属于林业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 Faccoli sp.n.(Curculionidae, Scolytinae)为云南松种植区内的重大林木蛀干害虫。2008年7月9日,挪威科学家Lawrence R. Kirkendall、意大利科学家Massimo Faccoli、以及云南大学的叶辉教授联合署名在《ZOOTAXA》公开发表该物种,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松种植的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发生危害的面积累计超过百万亩,且有逐年扩散、蔓延的趋势。凡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而成为萎蔫木的云南松,必会转化成濒死木,直至植株完全死亡。因此云南切梢小蠹危害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云南松的“癌症”,急需研发持续防控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造成的危害、扩散、蔓延的方法。
目前针对云南切梢小蠹的科学研究却比较薄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与云南切梢小蠹相关的专利仅有“一种基于嗅觉反应的抗云南切梢小蠹混交林树种及筛选方法(CN201010546067)”一项,此专利仅涉及如何选择抗云南切梢小蠹的混交林树种,与如何控制云南切梢小蠹无关。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们从2010年开始调研、试验。以尝试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结果发现利用川滇桤木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同时也是控制云南切梢小蠹最简单、便捷、效果显著的方法。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川滇桤木苗木按照1.5m~3m的株距、1.5m~3m的行距,于每年6~7月补植在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林的林缘、林窗以及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的空地区域,且该区域为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抚育川滇桤木4~5年,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
所述林缘是指:易遭受云南切梢小蠹攻击并扩散、蔓延的云南松林的林地边缘以及林间道路边缘。因这些区域属于极易遭受云南切梢小蠹攻击并扩散、蔓延的区域。
所述林窗是指:云南松林中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致死而形成林木稀疏的林间空地,该林间空地垂直投影面积大于4m2,因这类区域属于极易遭受云南切梢小蠹的攻击,且容易扩散、蔓延的区域。
所述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的空地是指:按常规清理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形成的稀疏林木空地。
所述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是指:因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聚集取食、产卵而在云南松枝梢及主干上,形成大量的云南切梢小蠹的虫孔及凝脂,使云南松树冠失水,树木呈现萎蔫状态。
所述受害云南松濒死木是指:因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聚集取食、产卵而在云南松枝梢及主干上,形成大量云南切梢小蠹的虫孔及凝脂,使云南松树冠完全失水、褪绿萎蔫,树木死亡。
所述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即具备川滇桤木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具体指:海拔1500~3000米、土层厚度在 80 cm 以上,湿润,土壤为黄红土壤、紫色土壤、红土壤的山地、山坳,或者溪边、河滩边湿地、河边坡地。
在云南切梢小蠹广泛分布的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均有川滇桤木的自然分布,川滇桤木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对立地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耐干旱瘠薄,在山坡地造林,生长良好。因此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高的山坡中下部及低海拔的山地,土层厚度在 80 cm 以上,在湿润的黄红壤、紫色土、山地红壤等土壤上均可种植川滇桤木,在山坳处、溪边、河滩边湿地、河边坡地上水湿条件好的地方生长尤其好。
所述抚育川滇桤木4~5年是指:川滇桤木苗木补植后连续生长4~5年,每年的6~7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满4年,则在追肥前修枝1次。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通过上述方案,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另,本发明还能改善林木分布结构,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物种多样性,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简单、易行,易学习掌握、易推广的特点,并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云南切梢小蠹蠹害指数的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1)选择遭受云南切梢小蠹攻击并扩散、蔓延的云南松林的林地边缘以及林间道路边缘,且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海拔1500米、土层厚度在 80 cm 以上,湿润,土壤为黄红土壤;
2)按照1.5m的株距、3m的行距,于当年6月补植川滇桤木苗木;
3)补植后连续生长4年,并在每年的6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满4年,则在追肥前修枝1次,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
实施例2
1)选择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致死而形成林木稀疏的林间空地,且该林间空地垂直投影面积大于4m2,且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海拔3000米、土层厚度在 80 cm 以上,湿润,土壤为红土壤的山坳, 
2)按照1.5m的株距、1.5m的行距,于当年7月补植川滇桤木苗木;
3)补植后连续生长5年,并在每年的7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满4年,则在追肥前修枝1次,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
实施例3
1)选择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的空地区域,且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海拔2000米、土层厚度在 80 cm 以上,溪边湿地;
2)按照3m的株距、3m的行距,于当年6月补植川滇桤木苗木;
3)补植后连续生长4年,并在每年的6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满4年,则在追肥前修枝1次,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
实施例4
1)选择遭受云南切梢小蠹攻击并扩散、蔓延的云南松林的林地边缘以及林间道路边缘,以及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致死而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的空地区域,且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海拔1800米、土层厚度在 80 cm 以上,河边坡地;
2)按照3m的株距、1.5m的行距,于当年6月补植川滇桤木苗木;
3)补植后连续生长4年,并在每年的6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满4年,则在追肥前修枝1次,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
为表明本发明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效果,下面通过具体试验加以证明。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曲靖市沾益县九龙山林区(试验区中心位置N:25°39′53。4″;E:103°48′1.2″;H:2034m),为云南松人工纯林,属云南切梢小蠹历年危害区,树龄30年,胸径20±5cm。
1.2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试验
2010年5月,调查试验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后的云南松受害本底情况,收集本底资料后,选取间隔1km的两块约100亩,且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后的云南松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基本一致的地块,其中一个作为对照组,另一个作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案实施的试验组。2010年6月,将川滇桤木苗按照株行距2m×2m,补植在云南切梢小蠹发生的云南松的林缘、林窗,及伐除云南松受害萎蔫木、濒死木的空地,连续抚育川滇桤木4年。分别于2011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两块试验地随机设置5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为20m×30m,样地中按照对角线标定标准株,依据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林分类标准,将各个样地分类,以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调查两块试验地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情况,检测本发明实施例1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效果。
1.3数据处理
应用Excel和SPSS17.0等对数据进行Oen-Way ANOVA分析,并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多重比较,统计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结果与分析
(1)受害株率变化情况
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的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受害株率变化情况

各年份受害株率(%)试验样地对照样地201130.45±0.17aA30.75±0.11aA201245.35±0.33bA45.61±0.13bA201329.94±0.62cA84.98±0.52cB20146.49±0.61dA88.06±2.76cB

注:表中数据为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受害株率均值土标准误(%),数据采用LSD多重比较分析;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不显著;小字母不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显著;大写字母相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不显著;大字母不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显著。
由表1可知,2011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为30.45±0.17%,对照样地受害株率为30.75±0.11%;两样地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差异性不显著。
2012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为45.35±0.33%,对照样地受害株率为45.61±0.13%;两样地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差异性不显著。
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从2011年到2012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递增;从2012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递减;2012年受害株率达到峰值;各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2011年为30.45±0.17%,2012年为45.35±0.33%,2013年为29.94±0.62%,2014年为6.49±0.61%。
对照样地没有针对云南切梢小蠹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从2011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呈逐年递增,2011年受害株率为30.75±0.11%,2012年为45.61±0.13%,2013年为84.98±0.52%,2014年为88.06±2.76%。
分年比较两样地受害株率,2011年、2012年试验样地受害株率略小于对照样地受害株率,但差异性不显著;2013年、2014年则试验样地受害株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受害株率。
(2)枯死株率变化情况
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后的枯死株率的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枯死株率变化情况
各年份枯死株率(%)试验样地对照样地20114.79±0.29aA5.10±0.29aA20129.12±0.34bA8.65±0.39bA20134.45±0.59aB15.58±0.26cB20140.57±0.26cB17.85±0.63dB

注:表中数据为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枯死株率均值土标准误(%),数据采用LSD多重比较分析;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不显著;小字母不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显著;大写字母相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不显著;大字母不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显著。
由表2可知,2011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为4.79±0.29%,对照样地枯死株率为5.10±0.29%;两样地云南切梢小蠹枯死株率差异性不显著。
2012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为9.12±0.34%,对照样地枯死株率为8.65±0.39%;两样地云南切梢小蠹枯死株率差异性不显著。
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后,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从2011年到2012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递增;从2012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递减;2012年枯死株率达到峰值;各年蠹害枯死株率,2011年为4.79±0.29%,2012年为9.12±0.34%,2013年为4.45±0.59%,2014年为0.57±0.26%。
对照样地没有针对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从2011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显著性逐年递增,2011年的枯死株率为5.10±0.29%,2012年为8.65±0.39%,2013年为15.58±0.26%,2014年为17.85±0.63%。
分年比较两样地枯死株率,2011年试验样地枯死株率略小于对照样地枯死株率,2012年试验样地枯死株率略大于对照样地枯死株率,但均差异性不显著;2013年、2014年则试验样地受害株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受害株率。
(3)蠹害指数变化情况
云南切梢小蠹蠹害指数的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2011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蠹害指数为9.25,对照样地蠹害指数为9.29;试验样地蠹害指数略小于对照样地蠹害指数。
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从2011年到2012年,蠹害指数递增;从2012年到201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蠹害指数逐年递减;2012年蠹害指数达到峰值;各年蠹害指数,2011年为9.25,2012年为15.2,2013年为11.78,2014年为3.32。
对照样地没有针对云南切梢小蠹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从2011年到201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蠹害指数逐年递增,2011年为9.29,2012年为15.7,2013年为24.7,2014年为25.8。
分年比较两样地蠹害指数,2011年、2012年试验样地蠹害指数略小于对照样地蠹害指数;2013年、2014年则试验样地蠹害指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蠹害指数。
3 结论
选择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差异性不显著,蠹害指数相差不大,即初始情况基本一致的试验样地和对照样地;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在川滇桤木幼苗期,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当补植的川滇桤木下地3年后,苗木长高、冠幅长大,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年递减,云南切梢小蠹受害程度得到有效遏制。
对照样地没有针对云南切梢小蠹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递增,云南切梢小蠹逐渐传播、扩散、蔓延,逐步加重危害,林分变稀疏,云南松林渐渐消失殆尽。
基于以上试验结果,本发明提供的利用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控制方法,可有效降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遏制其扩散、蔓延,具有可持续控制作用;能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物种多样性,且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

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86166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186166A21申请号201410434687X22申请日20140829A01G1/00200601A01G13/0020060171申请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址650224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穿金路金殿1号申请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泽桑梓72发明人泽桑梓季梅杨斌赵宁朱家颖王大伟户连荣王琳林向群黄荣文74专利代理机构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53100代理人徐玲菊54发明名称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将川滇桤木株行距按照15M3。

2、M15M3M补植在云南切梢小蠹发生的云南松林缘、林窗,及伐除云南松受害萎蔫木、濒死木的空地,且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抚育川滇桤木45年,即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持续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本发明提供的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除了能够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还能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物种多样性,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简单、易行,易学习掌握、易推广的特点,并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86166AC。

3、N104186166A1/1页21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川滇桤木按照15M3M的株距、15M3M的行距,于每年67月补植在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林的林缘、林窗以及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的空地区域,且该区域为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林缘是指易遭受云南切梢小蠹攻击并扩散、蔓延的云南松林的林地边缘以及林间道路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林窗是指云南松林中遭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致死而形成林木稀疏的林间空地,该林间空地垂直投影面积大于4M2,。

4、该区域易遭受云南切梢小蠹的攻击,且容易扩散、蔓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的空地是指按常规清理伐除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濒死木后,形成的稀疏林木空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害云南松萎蔫木是指因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聚集取食、产卵而在云南松枝梢及主干上,形成大量的云南切梢小蠹的虫孔及凝脂,使云南松树冠失水,树木呈现萎蔫状态的云南松。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害云南松濒死木是指因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聚集取食、产卵而在云南松枝梢及主干上,形。

5、成大量云南切梢小蠹的虫孔及凝脂,使云南松树冠完全失水、褪绿萎蔫,树木死亡的云南松。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宜川滇桤木生长的区域,即具备川滇桤木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具体指海拔15003000米、土层厚度在80CM以上,湿润,土壤为黄红土壤、紫色土壤、红土壤的山地、山坳,或者溪边、河滩边湿地、河边坡地。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抚育川滇桤木45年,可逐步控制直至完全遏制云南切梢小蠹危害。权利要求书CN104186166A1/5页3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

6、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属于林业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YUNNANENSISKIRKENDALLE1034812H2034M),为云南松人工纯林,属云南切梢小蠹历年危害区,树龄30年,胸径205CM。002312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试验2010年5月,调查试验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后的云南松受害本底情况,收集本底资料后,选取间隔1KM的两块约100亩,且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后的云南松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基本一致的地块,其中一个作为对照组,另一个作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案实施的试验组。2010年6月,将川滇桤木苗按照株行距2。

7、M2M,补植在云南切梢小蠹发生的云南松的林缘、林窗,及伐除云南松受害萎蔫木、濒死木的空地,连续抚育川滇桤木4年。分别于2011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两块试验地随机设置5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为20M30M,样地中按照对角线标定标准株,依据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林分类标准,将各个样地分类,以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调查两块试验地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情况,检测本发明实施例1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效果。002413数据处理应用EXCEL和SPSS170等对数据进行OENWAYANOVA分析,并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多重比较,统计显著性水平为P005。00252结果与分。

8、析(1)受害株率变化情况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的变化情况,见表1。0026表1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受害株率变化情况各年份受害株率试验样地对照样地20113045017AA3075011AA20124535033BA4561013BA20132994062CA8498052CB说明书CN104186166A4/5页62014649061DA8806276CB注表中数据为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受害株率均值土标准误(),数据采用LSD多重比较分析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不显著;小字母不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显著;大写字母相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不显著;大字母不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显。

9、著。0027由表1可知,2011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为3045017,对照样地受害株率为3075011;两样地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差异性不显著。00282012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为4535033,对照样地受害株率为4561013;两样地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差异性不显著。0029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从2011年到2012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递增;从2012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递减;2012年受害株率达到峰值;各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2011年为3045017,。

10、2012年为4535033,2013年为2994062,2014年为649061。0030对照样地没有针对云南切梢小蠹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从2011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受害株率呈逐年递增,2011年受害株率为3075011,2012年为4561013,2013年为8498052,2014年为8806276。0031分年比较两样地受害株率,2011年、2012年试验样地受害株率略小于对照样地受害株率,但差异性不显著;2013年、2014年则试验样地受害株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受害株率。0032(2)枯死株率变化情况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后的枯死株率的变化情况,见表2。0033表2云。

11、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枯死株率变化情况各年份枯死株率试验样地对照样地2011479029AA510029AA2012912034BA865039BA2013445059AB1558026CB2014057026CB1785063DB注表中数据为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年份枯死株率均值土标准误(),数据采用LSD多重比较分析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不显著;小字母不同,表示同列P005,差异显著;大写字母相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不显著;大字母不同,表示同行P005,差异显著。0034由表2可知,2011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为479029,对照样地枯死株率为510029;两样地云。

12、南切梢小蠹枯死株率差异性不显著。00352012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为912034,对照样地枯死株率为865039;两样地云南切梢小蠹枯死株率差异性不显著。0036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后,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从2011年到2012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递增;从2012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递减;2012年枯死株率达到峰值;各年蠹害枯死株率,2011年说明书CN104186166A5/5页7为479029,2012年为912034,2013年为445059,2014年为057026。0037对照样地没有针对遭受云南切。

13、梢小蠹侵害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从2011年到2014年,遭受云南切梢小蠹侵害的枯死株率显著性逐年递增,2011年的枯死株率为510029,2012年为865039,2013年为1558026,2014年为1785063。0038分年比较两样地枯死株率,2011年试验样地枯死株率略小于对照样地枯死株率,2012年试验样地枯死株率略大于对照样地枯死株率,但均差异性不显著;2013年、2014年则试验样地受害株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受害株率。0039(3)蠹害指数变化情况云南切梢小蠹蠹害指数的变化情况,见图1。0040由图1可知,2011年试验样地遭受云南切梢小蠹蠹害指数为925,对照样地蠹害指数为9。

14、29;试验样地蠹害指数略小于对照样地蠹害指数。0041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从2011年到2012年,蠹害指数递增;从2012年到201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蠹害指数逐年递减;2012年蠹害指数达到峰值;各年蠹害指数,2011年为925,2012年为152,2013年为1178,2014年为332。0042对照样地没有针对云南切梢小蠹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从2011年到201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蠹害指数逐年递增,2011年为929,2012年为157,2013年为247,2014年为258。0043分年比较两样地蠹害指数,2011年、2012年试验样地蠹。

15、害指数略小于对照样地蠹害指数;2013年、2014年则试验样地蠹害指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蠹害指数。00443结论选择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差异性不显著,蠹害指数相差不大,即初始情况基本一致的试验样地和对照样地;试验样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方案实施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在川滇桤木幼苗期,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当补植的川滇桤木下地3年后,苗木长高、冠幅长大,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年递减,云南切梢小蠹受害程度得到有效遏制。0045对照样地没有针对云南切梢小蠹采取任何防控技术措施,云南切梢小蠹受害株率、枯死株率、蠹害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递增,云南切梢小蠹逐渐传播、扩散、蔓延,逐步加重危害,林分变稀疏,云南松林渐渐消失殆尽。0046基于以上试验结果,本发明提供的利用补植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控制方法,可有效降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遏制其扩散、蔓延,具有可持续控制作用;能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物种多样性,且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说明书CN104186166A1/1页8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8616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