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降式救生防盗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滑降式救生防盗窗.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63039A43申请公布日20110202CN101963039ACN101963039A21申请号201010541498422申请日20101112E06B9/01200601D06F57/12200601A62B1/0220060171申请人西南交通大学地址610031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处72发明人张乐王胜男张涛刘泽超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51200代理人张澎54发明名称一种滑降式救生防盗窗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降式救生防盗窗,由可固定到建筑物上的固定外框200和叠合在外框200内侧的内框100构成以及手动。
2、卷扬机构300组成。本发明可作为民用房舍等各种建筑中兼顾救生功能的防盗窗,平时可作为防盗窗和衣架/防护栏使用,既不会阻碍视线,又可以晾晒衣物,同时可以保护家人尤其是老人或小孩在窗边的安全。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变形成为救生筐,被困人员坐于其中摇动手柄,使其下降至安全距离,以等待救援。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8页CN101963040A1/1页21一种滑降式救生防盗窗,其特征在于,由可固定到建筑物上的固定外框200和叠合在外框200内侧的内框100构成以及手动卷扬机构300组成;内窗100具有活动套合的立杆体系和与之固定连接的横杆;。
3、所述立杆体系包含有由第一立杆121、第二立杆122、第三立杆123组成的外立杆系统和由嵌接在外立杆系统内的由第一内立杆141和第二内立杆142构成的第一内立杆系统和由套合在套合在第一立杆121和第二立杆122内的第二内立杆系统组成的第二内立杆系统组成;第一立杆121销接在外框200的下端,第三立杆123的另一端头嵌接在第一内立杆141的滑槽内,第二立杆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杆121和第三立杆123销接;第一内立杆141的一端头嵌接在外框200上的滑槽201内,其另一端头与第二内立杆142销接,嵌接在第一立杆121的第二内立杆142的另一端与第一内立杆141销接;所述第二内立杆系统由分别套合在。
4、第一立杆121和第二立杆122内的短杆131和132构成;固定连接在框200下端的横杆202上设置有由一蜗杆蜗轮副301和线轴302及摇把303构成的手动卷扬机构手动卷扬机构300,手动卷扬机构300为一双线同步升降构造,其牵引线304的一端固定在线轴302上,另一端依次通过外框下滑轮203、外框上滑轮204、第一内立杆141、第三立杆123、第二立杆122和第一立杆121并固定在第一立杆121的端头上;外框200、第三立杆123以及第一内立杆141上设置有用于通过锁销205的同轴销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滑降式救生防盗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线为细钢丝绳。权利要求书CN101963039A。
5、CN101963040A1/3页3一种滑降式救生防盗窗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特种窗,尤其是可变换为从建筑物或类似物上降人用的多功能窗制造领域。背景技术0002市场上现有的防盗窗有以下几种老式固定防盗窗全封闭的形式,这样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旦遇险、失火或者出现其他紧急情况,防护窗不能及时开启,阻断了从窗口逃生的通道,住宅成“笼”;平面折叠防盗窗采用双滑道设计,窗扇双行排列。开启时防盗窗主体基本上可完全隐蔽于框内。此类防盗窗虽然可开启,但若在高层仍然毫无救生的作用。0003已申请专利的救生防盗窗,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不是体积过大,就是效果欠佳,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救生功能,但危险系数很大。发。
6、明内容0004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滑降式救生防盗窗,使之能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手段实现的。0006一种滑降式救生防盗窗,其特征在于,由可固定到建筑物上的固定外框200和叠合在外框200内侧的内框100构成以及手动卷扬机构300组成;内窗100具有活动套合的立杆体系和与之固定连接的横杆;所述立杆体系包含有由第一立杆121、第二立杆122、第三立杆123组成的外立杆系统和由嵌接在外立杆系统内的由第一内立杆141和第二内立杆142构成的第一内立杆系统和由套合在第一立杆121和第二立杆122内的第二内立杆系统组成;第一立杆121销接在。
7、外框200的下端,第三立杆123的另一端头嵌接在第一内立杆141的滑槽1411内,第二立杆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杆121和第三立杆123销接;第一内立杆141的一端头嵌接在外框200上的滑槽201内,其另一端头与第二内立杆142销接,嵌接在第一立杆121的第二内立杆142的另一端与第一内立杆141销接;所述第二内立杆系统由分别套合在第一立杆121和第二立杆122内的短杆131和132构成;固定连接在框200下端的横杆202上设置有由一蜗杆蜗轮副301和线轴302及摇把303构成的手动卷扬机构手动卷扬机构300,手动卷扬机构300为一双线同步升降构造,其牵引线304的一端固定在线轴302上,另。
8、一端依次通过外框下滑轮203、外框上滑轮204、第一内立杆141、第三立杆123、第二立杆122和第一立杆121并固定在第一立杆121的端头上;外框200、第三立杆123以及第一内立杆141上设置有用于通过锁销205的同轴销孔。0007本发明可以实现救生和衣架双重功能的防盗窗设备。平时可作为防盗窗和衣架/防护栏使用,这样,既不会阻碍视线,又可以晾晒衣物,同时可以保护家人尤其是老人或小孩在窗边的安全。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变形成为救生筐,被困人员坐于其中摇动手柄,使其下降13M(安全距离),以等待救援。本作品可作为民用房舍等各种建筑中兼顾救生功能说明书CN101963039ACN101963040。
9、A2/3页4的防盗窗。附图说明0008图1本发明滑降式救生防盗窗外观图图2本发明的衣架/防护栏功能外观图图3本发明衣架/防护栏救生筐过程示意图图4本发明救生功能示意图图5本发明救生功能示意图图6图2各个杆件截面示意图图7手动卷扬机构外观图图8本发明滑降式救生防盗窗的内部钢丝布线图。具体实施方式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0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可看到滑降式救生防盗窗,由可固定到建筑物上的固定外框200和叠合在外框200内侧的内框100构成以及手动卷扬机构300组成。内框100具有活动套合的立杆体系和与之固定连接的横杆。所述立杆体系包含有由第一立杆12。
10、1、第二立杆122、第三立杆123组成的外立杆系统和由嵌接在外立杆系统内的由第一内立杆141和第二内立杆142构成的第一内立杆系统和由套合在第三立杆123内的第二内立杆系统组成。第一立杆121销接在外框200的下端,第三立杆123的另一端头嵌接在第一内立杆141的滑槽1411内,第二立杆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杆121和第三立杆123销接。第一内立杆141的一端头嵌接在外框200上的滑槽201内,其另一端头与第二内立杆142销接,嵌接在第一立杆121的第二内立杆142的另一端与第一内立杆141销接。0011如图7固定连接在框200下端的横杆202上设置有由一蜗杆蜗轮副301和线轴302及摇把3。
11、03构成的手动卷扬机构手动卷扬机构300。0012如图8,由细钢丝绳构成的牵引线304的一端固定在线轴302上,另一端依次通过外框下滑轮203、外框上滑轮204、第一内立杆141、第三立杆123、第二立杆122和第一立杆121并固定在第一立杆121的端头上。0013图1是本发明作为普通防盗时的使用状态。此时,锁销205通过外框200、第三立杆123以及第一内立杆141上的同轴销孔将整个内框100与外框200形成固连。0014滑降式救生防盗窗可拉下作为防护和衣架/防护栏使用,打开窗户,锁销205,位于节点的锁钩自动释放,此时摇动摇把303,随着重力的作用,节点沿外框轨道下降,此时节点不发生变化,。
12、节点处的第一立杆121、第二立杆122以节点为轴发生转动,同时铰接于节点的第一立杆121由于墙的作用向外转动。随着摇把303不断旋转,第二立杆122和第三立杆123仍依附于第一内立杆141,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依旧保持直线状态,并与此时发生转动的第一立杆121形成夹角,该夹角不断减小,直到节点下降到最低点,控制手柄停止转动。此时第一立杆与外框轨道相垂直。节点处第一立杆121与第二立杆122形成的夹角约为60,如图2所示,此为衣架/防护栏形状。0015若要继续形成救生筐的形状,此时,推动与节点相靠近的横杆,使第二立杆122、说明书CN101963039ACN101963040A3/3页5第三立杆。
13、123与其相附的第一内立杆141相互脱离。接着继续控制手柄,原节点沿着第一内立杆141下滑,停在外框200上的滑槽201的最低点。此时,第三立杆123的上节点沿着第一内立杆141的轨道继续下滑与节点铰接的第二立杆122、第三立杆123形成的夹角逐渐减小。当节点滑动到第一内立杆141上轨道的最低点时,第一内立杆141和第二内立杆142与节点形成的夹角约为60第二内立杆142垂直于墙面,第一立杆121与轨道平面成180夹角。此时的第二立杆122、第三立杆123形成垂直关系。该时刻救生筐下降的最低高度为80厘米,此刻即为救生状态。室内逃生人员此时通过窗户,沿着固结于第一立杆121上的栏杆作为梯子向下。
14、攀爬到救生筐的底部。然后,继续摇动手柄,与第三立杆123嵌套的短杆133和与第一立杆121嵌套的短杆131由于重力作用,与其相嵌套的外杆向下滑动。继续慢慢摇动手柄使钢丝绳不断下放,从而使第一立杆中杆与短杆能够完全脱开,形成铰链杆,最终达到救生筐的最低高度,13米。此时人可以躲在逃生筐内,等待救援。0016在实际实施时,依据本发明的基本方案,结合常规技术还可得到旨在更为良好地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进一步的方案,比如,在一些必要的地方设置滚动或滑动轴承、锁销也可设置为密码锁控制等。说明书CN101963039ACN101963040A1/8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CN101963040A2/8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CN101963040A3/8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CN101963040A4/8页9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CN101963040A5/8页10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CN101963040A6/8页11图6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CN101963040A7/8页12图7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CN101963040A8/8页13图8说明书附图CN10196303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