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87064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01241.2

申请日:

2001.01.08

公开号:

CN1306134A

公开日:

2001.08.0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4.3.2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B1/343

主分类号:

E04B1/343

申请人:

松原英雄;

发明人:

松原英雄

地址:

日本北海道

优先权:

2000.01.20 JP 11859/2000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天安;温大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具有第1梯子状纵框架、第2梯子状纵框架、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框架、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将这些构造用部件配置成平面状或交叉状,并用螺栓固定,以形成建筑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平行对置的板状体, 跨架在这些板状体两端上的平行对置的板状体,和以规定间隔跨架在 其一侧的对置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板状体或柱状体构成的多个梯子状 体;为使这些梯子状体可平面状或交叉状连接,在板状体上开设螺栓 贯穿用的螺栓孔。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其特征在于,建筑物 构造用部件由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 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 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构成。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其特征在于,第1梯 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 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 (7)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如下构成: A、第1梯子状纵框架(2)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2A)和右纵板状 体(2A),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下端的上横板状体(2B)和下横板 状体(2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 横板状体(2C)构成,在左右的纵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 向的横螺栓孔(2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 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2H2); B、第2梯子状纵框架(3)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3A)和右纵板状 体(3A),平行于左右纵板状体并设置在两者中心的中央纵方柱状体 (3B),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3A)和中央纵方柱状体(3B)的上下 端上的上横板状体(3C)和下横板状体(3C),在左右纵板状体(3A、 3A)与中央纵方柱状体(3B)之间以规定间隔且平行于上横板状体的 状态设置中间横板状体(3D),在左右纵板状体(3A、3A)上以规定 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3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3C)和 下横板状体(3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3H2), 在中央纵方柱状体(3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前后方向的前后水平螺 栓孔(3H3); C、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4A)和右纵 板状体(4A),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下端上的上横板状体(4B)和 下横板状体(4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 的中间横板状体(4C)构成,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 外方向的横螺栓孔(4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上以规定 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4H2); D、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由以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为中心 并且与之平行设置的平面大致为L字形的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 侧的纵板状体(5B),跨架在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一侧的纵板状 体(5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的上下端上的上横板状体(5C) 和下横板状体(5C),以规定间隔跨架在这些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 体之间的中间横板状体(5D)构成,在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 侧的纵板状体(5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5H1), 并且在上横板状体(5C)和下横板状体(5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 下方向的纵螺栓孔(5H2); E、拐角用框架(6)由以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为中心并且与之 平行设置的平面大致为L字形的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 状体(6B),跨架在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6B) 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的上下端上的上横板状体(6C)和下横板 状体(6C)构成,在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 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6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 (6C)和下横板状体(6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 (6H2); F、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由平行的上横板状体(7A)和下横 板状体(7A),跨架在上下横板状体的左右两端上的左纵板状体(7B) 和右纵板状体(7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左横板状体和右横板状体之 间的中间纵柱状体(7C)构成,在上下横板状体(7A)上以规定间隔 开设有纵螺栓孔(7H1),并且在左纵板状体(7B)和右纵板状体(7B) 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横螺栓孔(7H2),在中间的纵柱状体(7C)上开 设有内侧横螺栓孔(7H3)和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 G、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由平行的前横板状体(8A)和后横 板状体(8A),跨架在前后横板状体的左右两端上的左横板状体(8B) 和右横板状体(8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左横板状体和右横板状体之 间的中间横柱状体(8C)构成;在前后的横板状体(8A)上以规定间 隔开设有前后方向的横螺栓孔(8H1),在左横板状体(8B)和右横板 状体(8B)之间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左右方向的横螺栓孔(8H2),在中 间的横柱状体(8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8H3); H、开设在各梯子状框架上的纵横螺栓孔在使用时将各梯子状框架 纵横配置的场合是相互对应连通的。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其特征在于,第1梯 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 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地板用梯子状纵框架 (8)的各尺寸如下: A、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左右尺寸作为基准尺寸(a); B、第2梯子状纵框架(3)左右尺寸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2 倍(2a); C、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左右尺寸(b)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 (2)中左纵板状体(2A)和右纵板状体(2A)中一方与中间横板状体 (2C)相加的尺寸; D、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一侧 的纵板状体(5B)之间的尺寸(c),或者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另 一侧的纵板状体(5B)之间的尺寸(c)为尺寸(a)与中央纵方柱状 体(5A)宽度相加的尺寸; E、拐角用框架(6)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与一侧的纵板状 体(6B)之间的尺寸(c),或者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与另一侧的纵 板状体(6B)之间的尺寸(c)为尺寸(a)与中央纵方柱状体(6A) 宽度相加的尺寸; F、桁架用梯子状纵框架(7)的宽度与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 宽度相同; G、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的宽度与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 宽度相同。
5: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其特征在于,各梯子 状框架是木材、木材屑的紧固物,通过流入使用塑料、金属、其他模 板中而形成的形状。
6: 一种建筑物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 物构造用部件,将该构造用部件配置成平面状或交叉状,并用贯通相 互对应连通的螺栓孔中的螺栓紧固,以构成建筑物结构。
7: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物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 要求2所述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以构成建筑物结构。
8: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物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 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并由下述各工序构成: 第1工序 在基础上表面,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 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以并列状态立 起,同时相应的横螺栓孔彼此相对应,用螺栓(B)紧固,以形成1层 壁面(J); 第2工序 在1层壁面(J)内形成所希望的间壁(K)时,形成T字形框架(9)、 十字形框架(10),用螺栓将这些T字形框架(9)或十字形框架(10) 与必要个数的第1梯子状框架(2)等连结而延长; 第3工序 在1层壁面(J)的上表面上,将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与拐角 用框架(6)设置成平面方形的状态下,用螺栓连结而获得1层桁架(L); 第4工序 在1层桁架(L)的内侧以规定间隔将适当根第1梯子状纵框架(2) 横倒的并列状态下,将该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的纵螺栓孔(2H2) 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中的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用螺栓 (B)连结,以获得1层粱(M); 第5工序 在1层桁架(L)的上表面上,将与拐角用框架(6)横置的适当根 第1梯子状纵框架(2)连结成平面方形,以获得护墙(N); 第6工序 在各梯子状框架的连结固定结束后,用通常的施工方法,使用钉 子或销将构造用板钉入基础的支架中。
9: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使 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并由下述各工序构成; 第1工序 在基础的上表面,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 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以并列状态立 起,同时相应的横螺栓孔彼此相对应,用螺栓(B)紧固,以形成1层 壁面(J); 第2工序 在1层壁面(J)内形成所希望的间壁(K)时,形成T字形框架(9)、 十字形框架(10),用螺栓将这些T字形框架(9)或十字形框架(10) 与必要个数的第1梯子状框架(2)等连结而延长; 第3工序 在1层壁面(J)的上表面上,将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与拐角 用框架(6)设置成平面方形的状态下,用螺栓连结而获得1层桁架(L); 第4工序 在1层桁架(L)的内侧以规定间隔将适当根第1梯子状纵框架(2) 横倒的并列状态下,将该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的纵螺栓孔(2H2) 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中的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用螺栓 (B)连结,以获得1层粱(M); 第5工序 将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水平地放置于1层梁(M)的上表面, 利用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的纵螺栓孔(8H3)和第1梯子状纵框架 (2)的横螺栓孔(2H1),由螺栓(B)紧固后,用螺栓(B)连结固 定相互的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并将地板(12)敷设于地板用梯 子状横框架(8)上; 第6工序 在1层桁架(L)的上表面,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 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 以并列状态立起,同时相应的横螺栓孔彼此相对应,用螺栓(B)紧固, 以形成2层壁面(P); 第7工序 在2层壁面(P)内侧形成所希望的间壁(K)时,形成T字形框架 (9)、十字形框架(10),用螺栓将这些T字形框架(9)或十字形框 架(10)与必要个数的第1梯子状框架(2)等连结而延长; 第8工序 在2层壁面(P)的上表面载置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和拐角用 框架(6)的状态下,用螺栓(B)紧目各第1梯子状纵框架(2)和拐 角用框架(6),以获得构成平面方形的2层桁架(R); 第9工序 在2层桁架(R)的内侧以规定间隔将适当根第1梯子状纵框架(2) 横倒的并列状态下,将该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的纵螺栓孔(2H2) 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中的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用螺栓 (B)连结,以获得2层粱(S); 第10工序 在2层桁架(R)的上表面上,将与拐角用框架(6)横置的适当根 第1梯子状纵框架(2)连结成平面方形,以获得护墙(T); 第11工序 在各梯子状框架的连结固定结束后,用通常的施工方法,使用钉 子或销将构造用板11钉入基础的支架中。
10: 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第2工序中的T 字形框架(9)和十字形框架(10)的构成如下: T字形框架(9)的构成为,将第2梯子状框架(3)中的中央纵方 柱状体(3B)与调整用梯子状框架(4)连结成平面T字状;十字形框 架(10)的构成为,将第2梯子状纵框架(3)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3B) 为中心,将一侧的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与另一侧的调整用梯子状 纵框架(4)连结成平面十字状。
11: 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第2工序和第7 工序中的T字形框架(9)和十字形框架(10)的构成如下: T字形框架(9)的构成为,将第2梯子状框架(3)中的中央纵方 柱状体(3B)与调整用梯子状框架(4)连结成平面T字状;十字形框 架(10)的构成为,将第2梯子状纵框架(3)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3B) 为中心,将一侧的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与另一侧的调整用梯子状 纵框架(4)连结成平面十字状。

说明书


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新构成的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

    本申请人在先前的日本特愿平8-340646号(平成8.12.04)(特开平10-169078号(平成10.6.23))专利中提出了一种使用木块的建筑物构造体的施工方法。

    上述的建筑物构造体的实施方法中,在木块较大场合,存在外壁部分克服风压的阻力局部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

    即,由于梯子状框架为1根,作为无接头部分的全体成为柱状,盖住建筑物的各层部分,所以可克服风压。

    此外,梯子状框架的作用为在形成建筑物之际作为基础支架。

    本发明为一种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在形成框架状的板状体的内侧空间,以形成梯子状的中间板状体或柱状体的梯子状体为基本型,该梯子状体具有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将这些部件以平面状或交叉状连接。

    通过使用上述各部件,并用螺栓连接这些部件,可形成1层建筑、2层建筑的建筑物。

    图1为示出各种梯子状框架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第2梯子状纵框架地立体图。

    图4为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的立体图。

    图5为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的立体图。

    图6为拐角用框架的立体图。

    图7为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的立体图。

    图8为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的立体图。

    图9为T字形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十字形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示出桁架用梯子状框架上安装垫板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2为示出连接桁与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3为示出梁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示意地说明第1和第2梯子状纵框架以及调整用梯子状框架尺寸的俯视图。

    图15为示意地说明第1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以及拐角用框架尺寸的俯视图。

    图16为1层建筑的建筑物的主视图。

    图17为图16所示建筑物的后视图。

    图18为图16所示建筑物的左侧视图。

    图19为图16所示建筑物的右侧视图。

    图20为图16的A-A线剖视图。

    图21为图16的B-B线剖视图。

    图22为图16的C-C线剖视图。

    图23为切去一部分的、示出壁面贴有构造用板状态的说明图。

    图24为2层建筑的建筑物的侧视图。

    图25为切去一部分的、示出图24所示的建筑物的壁面贴有构造用板的说明图。

    图26为示意地说明2层地板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为示出连接桁、粱、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28为示出形成梁部分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29为示出桁、梁、地板的连接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0为连接梁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时的分解立体图。

    下面,参照实施例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1为建筑物构造用部件,由下述的各梯子状框架构成。

    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

    A、第1梯子状纵框架2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2A和右纵板状体2A,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下端的上横板状体2B和下横板状体2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板状体2C构成。

    此外,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2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2H2。

    B、第2梯子状纵框架3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3A和右纵板状体3A,平行于左右纵板状体并设置于两者中心的中央纵方柱状体3B,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3A和中央纵方柱状体3B上下端的上横板状体3C和下横板状体3C,在左右纵板状体3A、3A与中央纵方柱状体3B之间以规定间隔平行于上横板状体设置的中间横板状体3D构成。

    此外,在左右的纵板状体3A、3A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3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3C和下横板状体3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3H2,在中央纵方柱状体3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前后方向的前后水平螺栓孔3H3。

    C、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4A和右纵板状体4A,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下端的上横板状体4B和下横板状体4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板状体4C构成。

    此外,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4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4H2。

    D、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由以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为中心并且与之平行设置的平面大致为L字形的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跨架在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上下端上的上横板状体5C和下横板状体5C,以规定间隔跨架在这些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板状体5D构成。

    此外,在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5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5C和下横板状体5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5H2。

    E、拐角用框架6由以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为中心并且与之平行设置的平面大致为L字形的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跨架在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上下端上的上横板状体6C和下横板状体6C构成。

    此外,在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6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6C和下横板状体6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6H2。

    F、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由平行的上横板状体7A和下横板状体7A,跨架在上下横板状体的左右两端上的左纵板状体7B和右纵板状体7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左横板状体和右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纵柱状体7C构成。

    此外,在上下的横板状体7A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纵螺栓孔7H1,并且在左纵板状体7B和右纵板状体7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横螺栓孔7H2,在中间的纵柱状体7C上开设有内侧横螺栓孔7H3和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

    G、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由平行的前横板状体8A和后横板状体8A,跨架在前后横板状体的左右两端的左横板状体8B和右横板状体8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左横板状体和右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柱状体8C构成。

    此外,在前后横板状体8A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前后方向的横螺栓孔8H1,在左横板状体8B和右横板状体8B之间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左右方向的横螺栓孔8H2,在中间横柱状体8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8H3。

    在此,参照图14、15,对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地板用梯子状纵框架8的尺寸关系加以说明。

    A、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左右尺寸作为基准尺寸a。

    B、第2梯子状纵框架3左右尺寸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2倍2a。

    C、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左右尺寸为b,该尺寸b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左纵板状体2A和右纵板状体2A中一方与中间横板状体2C相加的尺寸。

    图14中,尺寸a尽管为上述的基准尺寸,但与该尺寸a相一致的十字形间壁、T字形间壁使用的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的尺寸b要比尺寸a短。

    D、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5B之间的尺寸c,或者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之间的尺寸c为尺寸a加上中央纵方柱状体5A宽度的尺寸。

    E、拐角用框架6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6B之间的尺寸c,或者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与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之间的尺寸c为尺寸a加上中央纵方柱状体6A宽度的尺寸。

    F、桁架用梯子状纵框架7的宽度与第1梯子状纵框架2相同。

    G、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的宽度尽管图中省略了,但与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宽度相同。

    下面说明各梯子状框架上开设的横螺栓孔、纵螺栓孔、前后水平螺栓孔等的关系。

    A、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或者拐角用框架6以并列状态立起连接时,相应的横螺栓孔彼此对应,贯通螺栓B后用螺母紧固。

    B、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或者拐角用框架6以并列状态立起后,在这些构件上表面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横向连接时,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或者拐角用框架6中纵螺栓孔和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中下方的纵螺栓孔7H1相对应,贯通螺栓B后用螺母紧固(参照图1)。

    C、相对第2梯子状纵框架3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3B,连接第1梯子状纵框架2、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或者拐角用框架6时,第2梯子状纵框架3中的前后水平螺栓孔3H3与第1梯子状纵框架2、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或者拐角用框架6中的横螺栓孔相对应,贯通螺栓B后用螺母紧固(参照图9、图10)。

    D、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中的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8H3对应于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的横螺栓孔2H1(参照图30)。

    其他事项

    A、各梯子状框架是在工厂制作成基本型、其他的组件,并在现场由非专业的外行组装就可。

    B、各梯子状框架是木材、木材屑的紧固物,通过流入使用塑料、金属、其他的模板中而形成的形状。

    用上述建筑物的构造用部件1形成1层建筑的建筑物1A的构造方法由下述各工序构成。

    第1工序

    在公知基础(图中未示出)的上表面,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以并列状态立起,同时各横螺栓孔彼此相对应,用螺栓B紧固,以形成1层壁面J(参照图16)。

    上述各梯子状纵材与公知基础的连结可以利用下方的纵螺栓孔并用地脚螺栓(图中未示出)连结。

    第2工序

    在1层壁面J内形成所希望的间壁K时,形成如图9的T字形框架9,如图10的十字形框架10,用螺栓将这些T字形框架9或十字形框架10与必要个数的第1梯子状框架2等连结而延长(参照图20,21)。

    T字形框架9的构成为,将第2梯子状框架3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3B与调整用梯子状框架4连结成平面T字状。

    此外,除了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外,还包括使用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场合。

    十字形框架10的构成为,将第2梯子状纵框架3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3B为中心,将一侧的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与另一侧的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连结成平面十字状。

    以上场合,用螺栓B紧固于中央纵方柱状体3B的前后水平螺栓孔和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的横螺栓孔而连结。

    此外,除了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外,还包括使用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场合。

    第3工序

    在1层壁面J的上表面上,将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与拐角用框架6设置成平面方形的状态下,用螺栓连结而获得1层桁架L。

    即,用螺栓B将1层壁面J侧的纵螺栓孔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下方的纵螺栓孔7H1紧固,用螺栓B将1层壁面J侧的纵螺栓孔与拐角用框架6下方的纵螺栓孔6H2紧固,此外,也用螺栓B将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与拐角用框架6紧固,以获得1层桁架L。

    第4工序

    在1层桁架L的内侧以规定间隔将适当根第1梯子状纵框架2横倒的并列状态下,将该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的纵螺栓孔2H2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中的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用螺栓B连结,以获得1层梁M(参照图13、21)。

    此时,利用开设于中间纵柱状体7C上的内侧横螺栓孔7H3,当该中间纵柱状体7C的两面与垫板7D,7D接触时,由螺栓B连结,可起到补强作用(参照图11)。

    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左右两面添加补强板7E(参照图28)。

    第5工序

    在1层桁架L的上表面将与拐角用框架6横置的适当根第1梯子状纵框架2连结成平面方形,以获得护墙N(参照图22)。

    第6工序

    在各梯子状框架的连结固定结束后,用通常的施工方法,使用钉子或销将构造用板钉入基础的支架中。此时,上述纵横板状体、中间的纵横板状体、中央纵方柱状体发挥基础支架的功能。

    用上述构造用部件1形成2层建筑的建筑物1B的构造方法由下述各工序构成。

    第1工序

    在公知基础(图中未示出)的上表面,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以并列状态立起,同时各横螺栓孔彼此相对应,用螺栓B紧固,以形成1层壁面(参照图24)

    上述各梯子状纵框架与公知基础的连结可以利用下方的纵螺栓孔并用地脚螺栓(图中未示出)连结。

    第2工序-第4工序

    由与形成1层建筑的建筑物的场合同样的工序进行。

    第5工序

    将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水平地放置于1层粱M的上表面,利用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的纵螺栓孔8H3和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横螺栓孔2H1,由螺栓B紧固后,用螺栓B连结固定相互的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并将地板12敷设于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上(参照图27、29)。此时,用钉子或销将桁架内侧与接触部件13固定,该接触部件13接触并支持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的端部。

    第6工序

    在1层桁架L的上表面,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以并列状态立起,同时各横螺栓孔彼此相对应,用螺栓B紧固,以形成2层壁面P。

    与1层桁架L的连结利用彼此的纵螺栓孔靠螺栓连结。

    第7工序

    在2层壁面P内侧形成所希望的间壁K时,形成如图9的T字形框架9,如图10的十字形框架10,用螺栓将这些T字形框架9或十字形框架10与必要个数的第1梯子状框架2等连结而延长。

    第8工序

    在2层壁面P的上表面载置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和拐角用框架6的状态下,将这些框架用螺栓B紧固在位于各自下方、构成1层壁面J的第1梯子状纵框架2和拐角用框架6上,以获得构成平面方形的2层桁架R。

    第9工序

    在2层桁架R的内侧以规定间隔将适当根第1梯子状纵框架2横倒的并列状态下,将该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的纵螺栓孔2H2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中的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用螺栓B连结,以获得2层梁S(参照图26)。

    第10工序

    在2层桁架R的上表面与横置于拐角用框架6的适当根第1梯子状纵框架2连结成平面方形,以获得护墙T。

    第11工序

    在各梯子状框架的连结固定结束后,与1层建筑时同样,用通常的施工方法,使用钉子或销将构造用板11钉入基础的支架中。

    本发明采用上述构成,具有下面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为使壁部分强固,连结件仅使用螺栓,此外,因工具只使用扳手组装构造体,即使是外行也可实施组装作业。

    各梯子状框架重量为采用2人1组就可提起操作的重量。

    在成本上,如将家庭成员的人员开支考虑为零,则构造体装配的人员开支就为零,作为整体金额的成本也能大幅度降低。可实现自己的家自己建的目标。梯子状框架的形体因是同型而易于工厂制作,且便于搬运。此外,还具有制造成本低,部件数目少,装配容易,经济等效果。

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构造成形方法.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具有第1梯子状纵框架、第2梯子状纵框架、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框架、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将这些构造用部件配置成平面状或交叉状,并用螺栓固定,以形成建筑物。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