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帘片可保持平整贴靠的双层卷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卷帘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前后帘片可保持平整贴靠的双层卷帘。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6,为一种公知的双层卷帘(80),包含有二卷筒(81)(82)、二帘片(83、84),以及二底杆(85、86)。该二卷筒(81、82)横向枢设于窗户顶缘,可分别受使用者以拉绳或遥控的方式控制而原地旋转;该二帘片(83、84)的顶缘分别连接于各该卷筒(81、82),可随对应的各该卷筒(81、82)的旋转而卷绕于该等卷筒(81、82)上,或是垂展于该等卷筒(81、82)的下方,该二帘片(83、84)为两种材质不同的布片,一般而言,较靠近窗户一侧的帘片(84)透光率较高(例如采用薄纱),而较靠近室内一侧的帘片(83)透光率较低;各该底杆(85、86)连接于与其对应的各该帘片(83、84)底端,提供一重量使各该帘片(83、84)能平稳地垂挂于各该卷筒(81、82)的下方。
使用者可依照所需,控使各该卷筒(81、82)将与其对应的帘片(83、84)卷起或是释放,达到遮蔽光线的目的。
然而,该二帘片(83、84)的间隙较大,且在遮蔽光线时,该二帘片(83、84)常常受风吹而分离(如图中假想线所示意),造成室内光线不稳定,而有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后帘片可保持平整贴靠的双层卷帘,具有视觉上较美观、遮蔽光线稳定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后帘片可保持平整贴靠的双层卷帘,包含有:
一第一卷筒,用以横向枢设于窗户顶缘,可受使用者控制而原地旋转;
一第二卷筒,用以横向枢设于窗户顶缘,且与该第一卷筒邻近设置,可受使用者控制而原地旋转;
一第一帘片,顶缘连接该第一卷筒;
一第二帘片,顶缘系连接该第二卷筒;
一第一底杆,横向接合于该第一帘片底缘,该第一底杆具有一上下穿通的贯穿部与一挡止部,该第二帘片系穿经该贯穿部且底缘保持在该第一底杆下方,该挡止部遮挡于该第二帘片背向该第一帘片地一侧;以及
一第二底杆,横向接合于该第二帘片底缘。
其中,该第一底杆偏离中央的一侧设有该贯穿部,使该第一底杆形成一主部与一挡止部,该第一底杆以该主部接合于该第一帘片底缘。
其中,该第一底杆相对该贯穿部两端各设有一滚轮组,各该滚轮组系由至少二滚轮所构成,该第二帘片系穿设于该等滚轮间。
其中,该第一底杆的两端各设有一L形板,该二L形板的弯曲段相向且沿该第一底杆长轴向弯折,而与该第一底杆间形成该贯穿部,且该等L形板的弯曲段形成该挡止部。
其中,该等第一、二帘片系为透光率不同的材质帘片。
【附图说明】
下面配合附图,列举若干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能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沿图1中2-2剖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底杆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底杆部分剖示图;
图6为公知的双层卷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前后帘片可保持平整贴靠双层卷帘(10),包含有:
一第一卷筒(11),呈长形圆筒状,用以横向枢设窗户的顶缘。本实施例是在窗户顶缘固接一呈长形的横框架(12),再将该卷筒(11)以横轴向枢接于该横框架(12)内部,可受使用者控制而原地旋转(注:控使该卷筒(11)旋转的方式,例如可设置拉绳机构供使用者拉动拉绳而带动该卷筒(11),或是利用弹簧卷收机构以弹簧能随时平衡该卷筒(11)及其卷收负载,或是设置电动机构供使用者以线控或是遥控方式控制该卷筒(11)旋转;惟前述方式均为公知技术且与本实用新型重点无关,故不予详述)。此外,该横框架(12)底面中央设有一沿其长轴向延伸的狭长形开口(13),该第一卷筒(11)位在该开口(13)上方的一侧旁。
一第二卷筒(14),呈长形圆筒状,同样以横轴向枢设于该横框架(12)内,亦可受使用者控制而原地旋转(注:该二卷筒可受控制而各别独立旋转)。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卷筒(14)与该第一卷筒(11)平行并列于同一高度,且该第二卷筒(14)位在该开口(13)上方的另一侧旁,较靠近窗户设置(意谓该第一卷筒(11)较靠近室内一侧)。
一第一帘片(20),为透光率较低的材质所制成,该第一帘片(20)的顶缘连接于该第一卷筒(11)上,底缘则穿经该横框架(12)的开口(13)而垂展于该第一卷筒(11)下方,该第一帘片(20)可受该第一卷筒(11)旋转而卷绕于该第一卷筒(11)上,或是垂挂于该第一卷筒(11)下方。
一第二帘片(21),为透光率较高的材质所制成(例如薄纱材质的布料),该第二帘片(21)的顶缘连接于较靠近窗户的该第二卷筒(14)上,底缘穿经该横框架(12)的开口(13)而垂展于该第二卷筒(14)下方,该第二帘片(21)可随该第二卷筒(14)旋转而卷绕于该第二卷筒(14)上,或是垂展于该第二卷筒(14)下方,由于该第一帘片(20)与该第二帘片(21)经同一开口(13)垂展而下,因此该第二帘片(21)的垂展部份邻近于该第一帘片(20)的垂展部份。
一第一底杆(30),呈长形圆杆状,该第一底杆(30)偏离中央的一侧设有一上下穿通的贯穿部(31),且该贯穿部(31)呈沿底杆(30)长轴向延伸的长狭缝状,使该第一底杆(30)形成一主部(32)与一挡止部(33)。该挡止部(33)位于该第一底杆(30)朝向窗户的一侧,该主部(32)位于该第一底杆(30)朝向室内的一侧,且顶缘接合该第一帘片(20)底缘;该第二帘片(21)穿经该贯穿部(31)且底缘保持位在该第一底杆(30)下方,并由该第一底杆(30)的该挡止部(33)挡止限位该第二帘片(21),使该第二帘片(21)靠近该第一帘片(20)而不致受外力驱动偏摆。
一第二底杆(40),接合于该第二帘片(21)底缘。
使用时,当使用者欲适度遮蔽户外光线或视线时,可控使较靠窗户的该第二卷筒(14)旋转,而将遮光率较低的该第二帘片(21)垂降至需要位置。当该第二帘片(21)已经完全展开,但使用者依然感觉户外光线强烈时,可控使该透光率较佳的第一帘片(20)垂展至需要位置,而达到使用者需要的遮蔽光线的效果。
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相较公用结构而言,改善常用因前后该二帘片(83)(84)的间隙大,造成使用者视觉上的不美观,利用该第一底杆(30)的贯穿部(31)与挡止部(33)的设置,使得该二帘片(20)(21)也不易受风吹动而使二帘片(20)(21)分开飘动,而相对提升该二帘片(20)(21)的遮光性。此外,设置该横框架(12)的狭长形开口(13)的用处,使该二帘片(20)(21)能从该开口处贴靠,再由该第一底杆(30)的贯穿部(31)与挡止部(33)的设置,使该第一帘片(20)与该第二帘片(21)具有上下二贴靠的定点,而彼此更能保持平整贴靠。(注:该二卷筒(11)(14)亦可呈上下排列,或是卷收方向不同,只要与该二卷筒(11)(14)连接的该二帘片(20)(21)穿经该开口(13)而垂展于该等卷筒(11)(14)的下方即可。)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该第二底杆(40)位置势必低于该第一底杆(30)的位置,换言之,该第二帘片(21)无法高于该第一帘片(20)。虽然如此,此事仍不影响该双层卷帘(10)的使用,理由在于:使用者需要将透光率较低的该第一帘片(20)垂降的目的,是为遮蔽该第二帘片(21)无法遮蔽的光线,也就是说,该第二帘片(21)只有低于该第一帘片(20)的可能性,并无高于该第一帘片(20)的必要性,况且该第二底杆(40)与该第一底杆(30)仅相距少许的高度差;另外,在帘片间的透光率的相对关系方面可相互置换,亦即该第一帘片(20)可采透光率较高的材质、第二帘片(21)可采透光率较低的材质,亦部会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前后帘片可保持平整贴靠的双层卷帘(50),结构大致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其同样包含有:一第一卷筒(图中未示)、一第二卷筒(图中未示)、一顶缘连接于该第一卷筒的第一帘片(51)、一顶缘连接于该第二卷筒的第二帘片(52)、一连接于该第一帘片(51)底缘的第一底杆(60),以及一连接于该第二帘片(52)底缘的第二底杆(图中未示),而且该第二帘片(52)穿经该第一底杆(60)预设的狭缝状贯穿部(63),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具有以下差别:该第一底杆(60)还设有二滚轮组(61),各该滚轮组(61)由并列于同高度的二滚轮(62)所组成,且该二滚轮组(61)设于第一底杆(60)相对该贯穿部(63)两端,该第二帘片(52)穿设于各该滚轮组(61)的二滚轮(62)间。
当该第一帘片(51)或第二帘片(52)受控相对移动时,能由该等滚轮组(61)减少该第二帘片(52)穿经该第一底杆(60)所造成的摩擦力,使该二帘片(51)(52)的移动更为顺畅。
本实用新型亦可以不同方式设置保持前后帘片的平整贴靠关系,请参阅图4、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前后帘片可保持平整贴靠的双层卷帘(70),其特征在于:第一底杆(71)的二端各设有一端套(72),各端套(72)具有一由端面嵌入该第一底杆(71)内部的嵌塞(73),以及一连结于嵌塞(73)外端的L形板(74),该二L形板(74)的弯曲段相向且沿该第一底杆(71)长轴向弯折,且该等L形板(74)与该第一底杆(71)间形成一贯穿部(75),第二帘片(76)可穿设于该贯穿部(75)且底缘保持该第一底杆(71)下方,而该二L形板(74)的弯曲段形成一挡止部(77),抵挡于该第二帘片(76)背对该第一帘片(78)的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