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阻风排水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窗阻风排水构件,特别是指一种可兼具气密效杲及排水功效的门窗阻风排水构件。背景技术
首先请参阅附件一所示,其系为公告第266713号专利公报影本,一种[门窗阻风块的结构改良],该阻风块10本体11一端缘向上延伸形成挡板12,而另一端缘则形成座体13,该座体13朝向挡板12的端面与座体13上方分别设有若干侧阻风叶片30及上阻风叶片40,可将阻风块10设置于门窗的铝框50上,使得侧阻风叶片30及上阻风叶片40可分别与窗体70及窗体60接触,达到紧闭窗户的效果;由上述说明并配合图式可知,当窗体70及窗体60交错关闭时,该窗体70与窗体60即可分别对侧阻风叶片30及上阻风叶片40压抵接触,确实具有阻隔风压的气密效果,但当强风夹带雨水侵入时,受到压抵的阻风叶片30、40因相互间的吸附效杲,使得雨水容易略过阻风叶片30、40的阻挡,而长驱直入渗进室内,这现象形同“虽有多数条「小」水道但依然无法阻挡导引充沛强大的水份渗入”;再者,于实务经验上,当窗体70及窗体60交错关闭后,该窗体70及窗体60两相对应面承受了极大的风压冲击,虽然窗体70与窗体60于对应面上通常粘附有相互贴触的气密条,但当风雨较大时,其风雨极有可能冲开气密条而渗入两窗体70、60对应面之间,并顺势向下滴落于阻风块10本体11顶部,而该上阻风叶片40仅会区隔出若干的积水空间,无法适时导引水份向外排放,进而令水份浸入室内。
而附件二所示,系为公告第307312号专利公报影本,主要系指一种[阻风块的结构改良],其所不同的是该阻风块3的底部中央设有隔板34,其两侧设有通孔33,而阻风块3前方另设有具切缝36及薄片37的前凸室35,前凸室35可嵌设于下横梁4其轨道41的透孔42内,使得水份可经由通孔33透过前凸室35的切缝36排出;同上述,当强风夹带雨水侵入时,受到压抵的阻风叶片30、40因相互间的吸附效果’使得雨水容易略过阻风叶片30、40的阻挡,而长驱直入渗进室内,形同“多数条「小」水道无法阻挡充沛强大的水份渗入”,且当风雨渗入窗体2对应面之间时,雨水顺势向下滴落于阻风块3顶部,而停留在阻风叶31、32所区隔的若干积水空间,无法适时受到导引而流入通孔33内向外排放,导致其排水效果不畅;再者,其所嵌设地下横梁4另须对应阻风块3的前凸室35开设透孔,无非徒增制作工时。
另如附件三所示的公告第361526号[铝门窗的阻风块构造改良],其仅可阻隔风压侵入而无法适时导引排放水份,于实用性上着实有待改善。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从事各项门窗构件的开发与研究多年,且对于相关器具构造上的优缺点有相当程度的熟悉了解,由前述的分析得知习知的门窗阻风块的构造具有排水效果不佳进而欠缺实用性等缺点,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遂针对以上的缺失,而进行研究改良,希望能够创作出一款较为实用的门窗阻风排水构件,本发明人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研究思考历经多次测试,终于研究完成本实用新型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兼具气密效果及排水功效的门窗阻风排水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门窗阻风排水构件,主要系呈一块状本体而可设置固定于门窗窗框底面轨道;该本体中央系可开设有集水槽而本体两侧形成有挡块,使得由门窗外侧渗入以及内窗体与外窗体对应面间所滴落的水份,可先行汇集于该集水槽内并向外排出,而不致渗入于室内,确实达到门窗导引排水的功效。
该挡块顶面对应于内窗体底部系可呈平面态样;该挡块端面对应于外窗体背部系可呈平面态样。
该挡块顶面对应于内窗体底部系可设有上挡片;该上挡片系可成型为高低交错排列的形态。该挡块端面对应于外窗体背部系可设有端挡片。
该挡块还可直接形成为挡片态样,该挡片系可成型为高低交错排列的形态。
本体表面对应门窗窗框适当处可形成有粘贴面以粘贴固定于门窗窗框轨道。
本体的固定方式还可以是,本体对应门窗窗框的端面可联结有固定板并开设固定孔,以固接元件贯穿锁固;或本体两侧挡块的端面方向可凸伸形成有嵌合块,该嵌合块顶部可开设有倒角,门窗窗框的底面轨道则开设相对应的嵌合孔,通过嵌合块嵌入嵌合孔,该本体可被设置固定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
该集水槽底面系可形成为平面态样,也可以为斜面态样,还可以为阶梯式态样,设计成斜面态样或阶梯式态样,可使雨水顺畅外排。
该集水槽侧边可开设有贯穿的可将汇集于集水槽的水份向外排出的排水孔。
该挡块侧边系可形成有侧挡片,该挡块与侧挡片间系可形成一间距。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诚然具有如下所述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于本体所排列形成的各只上挡片或挡片间系可成型为高低交错排列的形态;,或是由侧挡片及间距的形成使该上挡片与窗体底部间的摩擦力可大幅降低而令窗体于门窗窗框轨道上滑动推移较具轻便性及顺畅性。
2、由门窗外侧渗入以及内、外窗体对应面间所滴落的雨水,均可先行流入汇集于中央的集水槽内,再经由集水槽底面排出于门窗窗框外,不会形成积水面渗入室内。
3、本实用新型可由挡片的受压气密性以及集水槽的汇集排水,使其确实兼具防风以及排水功效,乃系一般习用阻风块所无法比拟的。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窗阻风排水构件系可由粘贴、固接元件锁固或嵌合块直接嵌合等方式设置固定于门窗窗框底面轨道。
5、本实用新型门窗阻风排水构件的本体中央集水槽底面除可为平面态样外,亦可形成为斜面或阶梯式态样,以更能有效增进导流排水效果。
6、本实用新型亦可适用于加压式扣锁的门窗,使其不须再行加工门窗窗框的排水缺口而可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与成本。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前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倒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倒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装设窗框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装设窗框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集水槽为平面底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集水槽为斜面底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倒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前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装设窗框侧视示意图;
图13为门窗加压式扣锁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加压式扣锁实施示意图。
图中部件标号说明:
1门窗窗框 10底面轨道 11内窗体
12外窗体 13对应面 14排水缺;
2门窗阻风排水构件 20本体 200粘贴面
21集水槽 211平面态样 212斜面态样
213阶梯式态样 22挡块 220间距
23顶面 231上挡片 24端面
241端挡片 25挡片 26固定板
260固定孔 27排水孔 28侧挡片
280顶部 29嵌合块 290倒角
3固接元件 4加压式扣锁 40固定体
5习知阻风块构件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配合参阅1、图2、图3、图4、图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主要系呈一块状本体20而可设置固定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10,并定位于内窗体11与外窗体12两相交错的底部适当处,该本体20中央系可开设有集水槽21而令本体20两侧边形成有挡块22,使得由门窗外侧渗入以及内窗体11与外窗体12对应面13间所滴落的水份,可先行汇集于该集水槽2I内并向外排出,而不致渗入于室内,确实达到门窗导引排水的功效;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系可利用本体20所开设集水槽21与顶面23形成有一高度差L,使得外侧风雨渗入的动能适当抵消并转换为位能而形成一「断水作用」,再经由该「大空间态样」的集水槽21向外排出,而不会穿越集水槽21另一侧而渗入室内。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本体20侧边所形成的挡块22除可呈一般平面态样的块状体外,该挡块22对应内窗体11底部与外窗体12背部的顶面23或端面24系可分别设有数只上挡片231或端挡片241(如图3所示),使得内窗体11与外窗体12相互交错关闭时可分别压抵上挡片231及端挡片241,以防止风砂的侵入并具有极佳的气密效果;当然,亦可将该挡块22直接形成为数只挡片25态样(如图4所示),使得内窗体11与外窗体12相互交错关闭时可分别压抵挡片25,以防止风砂的侵入并具有极佳的气密效果;前述排列形成的数只上挡片231或挡片25其系可成型为高低交错排列的形态,而可减少该上挡片231或挡片25与内窗体11底部间的接触面降低其摩擦力,而令窗体于门窗窗框1轨道上滑动推移较具轻便性及顺畅性。
如图5所示,由上述构件的组成并列举第二实施例说明,当内窗体11与外窗体12交错关闭时,该内窗体11与外窗体12即可分别对上挡片231及端挡片241压抵接触而达到阻隔风压的气密效果,倘若系为强风央带豪雨的天气,使得强风夹带豪雨侵入窗体时,受到压抵的上挡片231与端挡片241所无法阻挡渗入的雨水水份,则可适时流入开设于本体20中央的集水槽2I内,类同于多数条「小」水道所无法阻挡、导引排出的水份,可导流汇集于「大」水池内再向外排出,而可防止水份渗入;且因内窗体11与外窗体12交错关闭,使该内窗体11及外窗体12两相对应面13承受了极大的风压冲击,使得强风豪雨极易冲开对应面13上所事先粘附的气密条,而渗入于内窗体11及外窗体12对应面13之间,当雨水水份顺势向下滴落于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本体20顶部,则可直接流入集水槽21内,而不会如习知构件般存积于上挡(阻风)片231所区隔的空间内,使水流可经由集水槽21底面与端挡片241之间空隙排出于门窗窗框1外。
续请参阅图6,上述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10的固定,系可由本体20对应门窗窗框1的表面形成有粘贴面200,以粘贴固定于门窗窗框1;或系可于本体20对应门窗窗框1的端面形成有固定板26,并于该固定板26上开设有可供固接元件3锁固的固定孔260,使其亦可将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本体20固定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10上,以达到阻风排水功效。
请参阅图7、图8所示,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的本体20中央所开设的集水槽21其底面系可形成平面211态样(图7所示),或为略呈倾斜的斜面212态样(图8所示)以更能有效增进导流排水效果,使得水流可沿斜面212顺势而下向外排放。
续请参阅圈9,其系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除可由集水槽2I由端面24方向将雨水排出于门窗窗框1外,其亦可于集水槽2I侧边开设有贯穿于外的排水孔27,使得雨水水份流入于集水槽21内后可经由该排水孔27向外排放,以达成其排水功效。
再请参阅图10、图11、图12,上述第二或第三实施例中挡块22顶面23设置数只上挡片231或直接以数只挡片25形成,在装设于窗体底部时该数只上挡片231或挡片25受压所产生的变形幅度较大,接触面积大而生成的摩擦阻力也较大,虽可具较高气密性,但对于窗体在推拉移动时其移动顺畅性略显不足;故而上述该类挡片构造亦系可设置于各挡块22的两侧边而形成为侧挡片28态样,且该侧挡片28系可略高于挡块22为最佳,并于该侧挡片28与挡块22间可具有一小间距220,使得当窗体压抵于该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顶侧时,受压的侧挡片28系可在间距220内偏微弯曲(如图11所示),该侧挡片28与窗体的接触可使其具有极佳的气密性外,因其例挡片28顶部280与窗体面积较小摩擦阻力小,使得窗体在推拉移动时具有较高的顺畅性。
此外,配合图10、图12所示,该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本体20亦可以嵌合方式设置固定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10,其主要系于两侧挡块22的端面24方向凸伸形成有嵌合块29,并于该嵌合块29顶部开设倒角290,而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10则开设相对应的嵌合孔100,可令该本体20不须借助任何粘贴面及固接元件锁固,即可设置固定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并由嵌合块29顶部倒角290的开设可令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装设更为方便且嵌合稳固不移动:且如图12所示,该本体20中央集水槽21底面亦可形成为阶梯式213态样,而可有助于水份的导引排放。
最后请参阅图13、图14,其分别为门窗加压式扣锁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加压式扣锁实施示意图,如图13所示,近来门窗窗体的扣锁配件另有一种具备加压式的扣锁设计,该加压式扣锁4主要系在旋转扣合时可于内窗体11的上、下端凸伸出固定体40压合门窗窗框1轨道,以固定内窗体11使其无滑动推移,再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10对应固定体40设置习知阻风块构件5;而该类装设有加压式扣锁4的门窗窗框1通常会在习知阻风块构件5邻侧开设一排水缺口14,可供排放经由门窗外侧渗入以及内、外窗体交错关闭对应面所滴落的水份,并配合该习知阻风块构件5来强化其阻风气密性效果。
但上述于门窗窗框1底面轨道10适当处开设一排水缺口14的作法,无非徒增其制造的工时及成本而缺乏经济效益,故如图14所示,若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窗阻风排水构件2应用于加压式扣锁4的窗体时,则可因本实用新型其本体20中央开设集水槽2I的设计,而适当阻断由外侧渗入以及内、外窗体交错关闭对应面所滴落的水份,并可充份利用上挡片231与端挡片241的阻挡,而可兼具阻风及排水的功效,使其不须再行加工门窗窗框1的排水缺口14而可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与成本。
以上所述,仅系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大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其它各种等效结构变化,均属可行,故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所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