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建筑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对建筑物内的供水系统进行
统一监管,但现阶段供水系统的电控装置自动化程度低,只能实现短距离的单泵控制,一旦
涉及多个供水泵很难有序的进行监管。另外,现阶段的电控核心主要以单PLC控制器为主,
一旦控制器出现故障,便无法对供水系统进行补救操控,给企业和个人都带来很大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高、操控方便的
新型电控供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其中,包括控制单元、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
器和多个变频泵,控制单元又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和无线传输模块,第一控制器和
第二控制器的数据信号接收端分别与压力传感器、液位变送器、第一变频器和第二变频器
的数据信号输出端连接,压力传感器安装在供水系统的稳压罐内部,液位变送器安装在水
箱外侧的底端,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
器和电动阀的控制端连接,第一变频器和第二变频器的变频信号输出端都分别与各变频泵
的控制端连接,无线传输模块的通信端与上位机的通信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其中所述变频泵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
变频泵、第二变频泵和第三变频泵。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其中所述各变频泵上分别设置有热过载继电
器,热过载继电器的数据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的数据信号接收端连
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其中所述上位机设置在远程监控中心内部。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都为PLC
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
第一PLC控制器和第二PLC控制器,在对供水系统的进行控制时进行双重安全保证,一个控
制器出现故障后可随时切换到另一个控制器进行控制,安全性大大提高。设置有多个变频
泵,根据管网压力值的不同PLC控制器自动调整变频泵的工作状态和开启次序,达到调速稳
压的作用,保证供水系统运行良好。设置有第一变频器和第二变频器,根据管网压力值的实
际情况,还可完成变频和工频之间的转换操控。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可与上位机进行远距
离信号传输,实现供水系统的远程操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的连接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PLC控制器的电气接线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二PLC控制器的电气接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变频泵、第二变频泵和第三变频
泵的一次接线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变频泵、第二变频泵和第三变频
泵的二次接线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变频泵、第二变频泵和第三变频
泵变频转工频的接线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变频器的接线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的连接结构框图,包括控制单
元、第一变频器4、第二变频器5、第一变频泵6、第二变频泵7和第三变频泵8,控制单元又包
括第一PLC控制器1、第二PLC控制器2和无线传输模块3,第一PLC控制器1和第二PLC控制器2
的数据信号接收端分别与压力传感器10、液位变送器11、第一变频器4和第二变频器5的数
据信号输出端连接,压力传感器10安装在供水系统的稳压罐内部,液位变送器11安装在水
箱外侧的底端,第一PLC控制器1和第二PLC控制器2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变频器4、
第二变频器5和电动阀9的控制端连接,第一变频器4和第二变频器5的变频信号输出端都分
别与第一变频泵6、第二变频泵7和第三变频泵8的控制端连接,第一变频泵6、第二变频泵7
和第三变频泵8上分别设置有热过载继电器,各热过载继电器的数据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
一PLC控制器1和第二PLC控制器2的数据信号接收端连接。无线传输模块3的通信端与上位
机12的通信端连接,上位机12设置在远程监控中心内部。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PLC控制器的电气接线
图;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二PLC控制器的电气接线图,第一
PLC控制器1和第二PLC控制器2的切换原理为,在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是第一PLC控制器1对
电控设备进行控制,第二PLC控制器2备用,运行过程中第一PLC控制器1出现故障不能正常
运行时,第二PLC控制器2与第一PLC控制器1自动切换,并投入到运行状态。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变频泵、第二变频泵和第
三变频泵的一次接线原理图;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变频
泵、第二变频泵和第三变频泵的二次接线原理图,第一变频泵6、第二变频泵7和第三变频泵
8之间切换原理为,控制单元正常运行时先启动第一变频泵6来提供稳定压力,当第一变频
泵6能够满足于管网供水压力并能和设定的供水压力值保持一致时,控制单元会根据内部
设定的自动换泵时间计算运行时间,时间累积到设定时间后,切换到第二变频泵7运行,第
二变频泵7运行之后,继续循环前一步工作累积第二变频泵7运行时间,时间累积到设定时
间后,切换到第三变频泵8运行,第三变频泵8运行之后,继续循环前一步工作累积第三变频
泵8运行时间,时间累积到设定时间后,切换到第一变频泵6运行,如此往复循环。第一变频
泵6、第二变频泵7和/或第三变频泵8出现故障时,相应变频泵上的热过载继电器会将反馈
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判定后启动下一台正常的变频泵继续工作。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第一变频泵、第二变频泵和第
三变频泵变频转工频的接线原理图,当一台变频泵不能满足管网供水压力或者管网压力值
低于设定压力值时,控制单元会根据采集到的变频器内部的频率和压力值与预设频率和压
力值进行比较,管网压力值小于设定压力值时或者变频器输出频率值大于或等于设定的频
率值时,停掉第一变频泵6并把第一变频泵6转换为工频运行,同时启动第二变频泵7调整输
出频率,增加管网供水压力与设定的压力保持一致,完成稳压状态。在完成稳压状态后,管
网内水压稳定没有人员用水的时,控制单元会做内部压力比较,延时进行工频转变频操作,
通过变频进行稳压,如果第一变频泵6和第二变频泵7还不能满足稳压状态,继续把第二变
频泵7切换到工频,启动第三变频泵8调整变频器输出频率,增加管网供水压力与设定的压
力保持一致,完成稳压状态。在完成稳压状态后,管网内水压稳定没有人员用水的时,控制
单元会做内部压力比较,延时进行逐台递减工频运行变频泵,只做变频稳压,再次出现管网
供水压力值低于设定压力值或者变频器输出频率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增泵频率时,继续循环
之前运行的工作。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中变频器的接线原理图,设备正
常运行情况下第一变频器4运行,第二变频器5备用,运行过程中当第一变频器4故障后,控
制单元接收到第一变频器4的故障信号后,启动备用第二变频器5,使设备继续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
一、市政停水停泵:控制单元读取压力变送器或者液位变送器传输的信号,再用读
取到的实际市政供水压力或者水箱液位值和设定的市政供水低压或者水箱低液位停泵值
进行比较,如果市政供水实际压力或者水箱液位值低于设定的停泵压力或者水箱低液位值
时,控制单元把正在运行当中的变频泵关闭,避免发生变频泵损坏的情况。
二、市政供水起泵:市政供水压力恢复起泵时,在市政供水压力低或者水箱低液位
停泵保护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功能,市政停水或人为停水情况下,市政供水压力低或者水箱
低液位停泵后,稳压罐从新注水后,控制单元读取的实际压力或者水箱液位值高于设定的
市政供水压力或者水箱液位值恢复起泵时,控制单元会从新启动变频泵进行调速稳压。
三、超压停泵保护:在供水设备运行时,往往会出现变频器不根据反馈的实际压力
进行调速,从而造成管网超压损坏管网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单元会对读取的实
际供水压力进行实时监控,在控制单元内部和超压保护设定值进行比较,只要供水压力值
高于超压保护设定值,控制单元就会自动停止所有正在运行中的变频泵,直接避免变频器
不调速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超压现象发生,更好的保护了用户用水安全问题。
四、压力降低后变频泵再启动:压力降低后变频泵再启动功能是在超压停泵保护
基础上启用的功能,因变频器调速稳压不稳定时,有可能会出现误报的错误情况产生,超压
停泵保护后,有人为用水或管网泄压的情况出现,管网压力下降后控制单元对读取的管网
压力和压力降低后水泵再启动设定的压力值进行比较,管网压力低于压力降低后水泵再启
动设定的压力值时控制单元从新启动变频泵进行调速稳压。
五、远程传输:设置有与远程上位机12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3,通过无线网络形式
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中心,并通过控制中心发送控制指令,从而对控制单元进行控
制。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控供水系统,设置有第一PLC控制器1和第二PLC控制器2,
在对供水系统的进行控制时进行双重安全保证,一个控制器出现故障后可随时切换到另一
个控制器进行控制,安全性大大提高。设置有多个变频泵,根据管网压力值的不同PLC控制
器自动调整变频泵的工作状态和开启次序,达到调速稳压的作用,保证供水系统运行良好。
设置有第一变频器4和第二变频器5,根据管网压力值的实际情况,还可完成变频和工频之
间的转换操控。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3,可与上位机12进行远距离信号传输,实现供水系统
的远程操控。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高、操控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
优点。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
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
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