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力触探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静力触探装置,属于岩土工程勘察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深孔静力触探试验贯入过程中,一般为了保护静力触探杆通常都设置一个保护
套,保护套入土后再将静力触探杆放入,避免对静力触探杆直接造成损坏。但是由于静力触
探杆外部套有保护套不能直接与岩土接触,导致了勘察数据存在一定的失误,勘察数据不
够精确。或者一般是先将保护套入土成功后将静力触探杆放入,然后再将保护套取出,但是
由于深度够深,而且岩土密度不一致会导致压力大小不一,造成静力触探杆容易弯曲损坏,
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寿命更长,不易
断裂和损坏,操作方便快捷,效率高节约时间的静力触探装置,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静力触探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方设置有稳定装
置,所述稳定装置通过固定支杆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所述固定支杆通过侧壁固定杆与所
述稳定装置连接,所述稳定装置中部设置有放置凹槽,所述放置凹槽内通过稳定支杆连接
有稳定横梁,所述稳定横梁中部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设置有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
置下方设置有静力触探杆保护套,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内部设置有静力触探杆,所述按
压装置末端设置有测压装置,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末端设置有尖刺部,所述尖刺部外侧
设置有挡板,所述尖刺部由若干个叶片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的横截面为八边
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尖刺部由八块叶片构成,所述叶片为
三角形,所述叶片一端与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末端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相互连
接,每个所述叶片外侧都设置有一个对应的所述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的横截面为正八边
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叶片为等腰三角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静力触探杆末端设置有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支杆为圆台形。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静力触探杆保护套末端设置
尖刺部,同时在尖刺部外侧设置挡板,可以在静力触探杆放入静力触探杆保护套时,通过静
力触探杆的末端向下用力从而使得尖刺部向外打开,通过挡板限制尖刺部向外打开的程
度,从而使得静力触探杆能够直接向下运动与岩土接触,不需要将静力触探杆保护套抽出,
方便了使用,节约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静力触探杆的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效率,
也使得勘测数据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静力触探杆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中尖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稳定装置;2、稳定支杆;3、稳定横梁;4、放置凹槽;5、按压装置;6、测压装
置;7、限位孔;8、侧壁固定杆;9、固定支杆;10、支撑底座;11、静力触探杆;12、静力触探杆保
护套;13、挡板;14、尖刺部;15、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
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底座10,所述支撑底座10上方设置
有稳定装置1,所述稳定装置1通过固定支杆9与支撑底座10连接,所述固定支杆9通过侧壁
固定杆8与稳定装置1连接,所述稳定装置1中部设置有放置凹槽4,放置凹槽4内通过稳定支
杆2连接有稳定横杆,稳定横杆中部设置有限位孔7,所述限位孔7内设置有按压装置5,所述
按压装置5下方设置有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内部设置有静力触
探杆11,所述按压装置5末端设置有测压装置6;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末端设置有尖刺
部14,所述尖刺部14外侧设置有挡板13,所述尖刺部14由若干个叶片15构成。通过在静力触
探杆保护套12末端设置尖刺部14,同时在尖刺部14外侧设置挡板13,可以在静力触探杆11
放入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时,通过静力触探杆11的末端向下用力从而使得尖刺部14向外打
开,通过挡板13限制尖刺部14向外打开的程度,从而使得静力触探杆11能够直接向下运动
与岩土接触,不需要将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抽出,方便了使用,节约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
静力触探杆11的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效率,也使得勘测数据更加精确。
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的横截面为八边形。通过将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的横截面设
置为八边形,方便开孔,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避免损坏,延长了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尖
刺部14由八块叶片15构成,所述叶片15为三角形,叶片15一端与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末端
连接,相邻两个叶片15之间相互连接,所述每个叶片15外侧都设置有一个对应的挡板13。通
过将尖刺部14由八块叶片15构成,八片叶片15构成的尖刺部14,使得尖刺部14更加锋利,同
时使得开孔的时间缩短,开孔效率更高。
实施例二: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底座10,所述支撑底座10上方设置
有稳定装置1,所述稳定装置1通过固定支杆9与支撑底座10连接,所述固定支杆9通过侧壁
固定杆8与稳定装置1连接,所述稳定装置1中部设置有放置凹槽4,放置凹槽4内通过稳定支
杆2连接有稳定横杆,稳定横杆中部设置有限位孔7,所述限位孔7内设置有按压装置5,所述
按压装置5下方设置有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内部设置有静力触
探杆11,所述按压装置5末端设置有测压装置6;所述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末端设置有尖刺
部14,所述尖刺部14外侧设置有挡板13,所述尖刺部14由若干个叶片15构成。通过在静力触
探杆保护套12末端设置尖刺部14,同时在尖刺部14外侧设置挡板13,可以在静力触探杆11
放入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时,通过静力触探杆11的末端向下用力从而使得尖刺部14向外打
开,通过挡板13限制尖刺部14向外打开的程度,从而使得静力触探杆11能够直接向下运动
与岩土接触,不需要将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抽出,方便了使用,节约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
静力触探杆11的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效率,也使得勘测数据更加精确。
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的横截面为正八边形。通过将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的横截面
设置为正八边形,方便开孔,同时也使得侧壁的压力均匀,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避免损
坏,延长了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尖刺部14由八块叶片15构成,所述叶片15为三角形,叶片
15一端与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末端连接,相邻两个叶片15之间相互连接,所述每个叶片15
外侧都设置有一个对应的挡板13。通过将尖刺部14由八块叶片15构成,八片叶片15构成的
尖刺部14,使得尖刺部14更加锋利,同时使得开孔的时间缩短,开孔效率更高。
叶片15为等腰三角形。通过将叶片15的形状设置为等腰三角形,使得尖刺部14开
孔力度一致同时开孔效率也更高,避免尖刺部14的损坏,延长了整体装置的使用寿命。静力
触探杆11末端设置有凸起。通过将静力触探杆11末端设置凸起,可以更加方便尖刺部14中
叶片15的打开,方便静力触探杆11直接与岩土接触,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度。
固定支杆9为圆台形。通过将固定支杆9设置为圆台形,可以更好的保证了稳定装
置1的稳定性,保证了开孔过程中,开孔能够垂直向下,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避免了整体装
置工作过程中发生偏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末端设置尖刺部14,同时在尖刺部14外侧
设置挡板13,可以在静力触探杆11放入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时,通过静力触探杆11的末端
向下用力从而使得尖刺部14向外打开,通过挡板13限制尖刺部14向外打开的程度,从而使
得静力触探杆11能够直接向下运动与岩土接触,不需要将静力触探杆保护套12抽出,方便
了使用,节约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静力触探杆11的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效率,也
使得勘测数据更加精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