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1851723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1233073.6

申请日:

2016.11.17

公开号:

CN206360068U

公开日:

2017.07.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3F5/10; E03F5/14

主分类号:

E03F5/10

申请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发明人:

聂毅; 尹庆; 徐瑞萍; 石昭华

地址:

510925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环市东路16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代理人:

宣国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包括雨水汇集池、雨水弃流池和二次净化池;雨水汇集池设于雨水弃流池内,并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通过设于所述雨水弃流池池底的雨水弃流口相通;雨水弃流口的开闭由浮板控制;浮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雨水汇集池的池底外壁上,另一端连接浮在所述雨水弃流池水面上的浮球;二次净化池内设有净化过滤层,所述的净化过滤层将二次净化池分隔为过滤区和未过滤区;所述的未过滤区与雨水汇集池相连,所述的过滤区设有排水管。本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能够自动区分收集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并对后期雨水进行再净化,全程无需人工操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汇集池、雨水弃流池和二次净化
池;所述的雨水汇集池设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内,并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通过设于所述雨
水弃流池池底的雨水弃流口相通;所述的雨水汇集池还与雨水入水管相连;所述雨水弃流
口的开闭由浮板控制;所述的浮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雨水汇集池的池底外壁上,另一端
连接浮在所述雨水弃流池水面上的浮球;当所述的雨水弃流池中的水体达到一定体积时,
所述的浮球升至最高点,浮板关闭雨水弃流口;所述的二次净化池内设有净化过滤层,所述
的净化过滤层将二次净化池分隔为过滤区和未过滤区;所述的未过滤区与所述的雨水汇集
池相连,所述的过滤区设有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净化池中的过
滤区位于所述二次净化池池体的上部,所述的未过滤区位于所述二次净化池池体的下部;
所述的未过滤区设有带阀门的排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净化池的
池壁上设有卡口,所述的卡口上搁置悬空镂空板,所述的净化过滤层置于悬空镂空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板在与所述雨水
弃流口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凸出浮板表面的弃流口封堵板,所述的雨水弃流口的两壁上设有
橡胶垫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在靠近
池底的位置设有带阀门的排水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汇集池、所述
的雨水弃流池和所述的二次净化池的顶板上各设有检查井口。

说明书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再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使得城市水系格局和水文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城市水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各种城市问题的出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及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已成为新的城市建设研究课题,而现代意义的雨水利用技术
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雨水利用技术需要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可
有效地调节雨水径流的洪峰流量、减缓城市洪涝灾害、间接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
景观与生态环境等。

在雨水利用的过程中,第一步工作就是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但是,由于大气中
含有大量污染物,并且产生雨水径流的地面、道路、屋面等也有各种污染物,因此根据国内
外的研究,降雨初期形成的径流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其水质条件比较差,往往不符合收集
利用的要求。因此,在雨水利用时一般倾向于初期雨水弃流,即对初期雨水进行分离,将其
排至污水管道或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经过一定的降雨过程后,地面的污染物大部分
被初期雨水冲刷干净,此时的后期雨水可被储存起来并进行利用。后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多
为沙石、灰尘,以及雨水形成初期时其中包含的杂质和微生物,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后期雨
水,也必须对后期雨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净化,使其达到相应的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能够自动区分收集初期
雨水和后期雨水,并对后期雨水进行再净化,全程无需人工操作。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汇集池、雨水弃流池和二次净化
池;

所述的雨水汇集池设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内,并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通过设于所
述雨水弃流池池底的雨水弃流口相通;所述的雨水汇集池还与雨水入水管相连;

所述雨水弃流口的开闭由浮板控制;所述的浮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雨水汇集池
的池底外壁上,另一端连接浮在所述雨水弃流池水面上的浮球;当所述的雨水弃流池中的
水体达到一定体积时,所述的浮球升至最高点,浮板关闭雨水弃流口;

所述的二次净化池内设有净化过滤层,所述的净化过滤层将二次净化池分隔为过
滤区和未过滤区;所述的未过滤区与所述的雨水汇集池相连,所述的过滤区设有排水管。

初期雨水通过雨水入水管和雨水汇集池,直接进入雨水弃流池。当雨水弃流池的
水量达 到一定水平时,雨水弃流口关闭,后期雨水进入雨水汇集池。具体而言,当雨水弃流
池中的水位较低时,浮球的位置也相应较低,浮板向下倾斜,雨水弃流口处于开启状态。当
雨水弃流池中的水位升高时,浮筒的位置随之升高;当到达一定高度时,浮板封堵住雨水弃
流口,雨水随即不再进入雨水弃流池,作为后期雨水留存在雨水汇集池中。

当雨水汇集池中的后期雨水达到一定水量时,其即进入二次净化池的未过滤区,
并在经净化过滤层的过滤和净化后进入过滤区,最后经过滤区的排水管进行排放和利用。

雨水弃流池所收集的初期雨水的量主要根据该弃流池所担负的弃流面积及本地
污染状况来进行确定。当担负的弃流面积较大时,则弃流池的储存体积也应相应增大;当本
地污染较重时,则弃流池的储存体积也应相应增大,反之亦然。

雨水弃流池的设置位置应选在靠近居住区中心或雨水弃流池所出汇水区域的中
心位置,以较好地保证初期雨水弃流与后期雨水过滤收集池的正常工作。另外,由于雨水弃
流池和二次净化池在降水较大时要承担暂时储存雨水的任务,高峰荷载较大,因此,为保证
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初期雨水弃流与后期雨水过滤收集池应建立在其下无建筑物、
构筑物的自然土体上,而不能建立在地下车库等建筑物或构筑物之上。

具体而言,所述的二次净化池中的过滤区位于所述二次净化池池体的上部,所述
的未过滤区位于所述二次净化池池体的下部;所述的未过滤区设有带阀门的排水管。

更具体而言,所述的二次净化池的池壁上设有卡口,所述的卡口上搁置悬空镂空
板,所述的净化过滤层置于悬空镂空板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的浮板在与所述雨水弃流口对应的位置上设
有凸出浮板表面的弃流口封堵板,所述的雨水弃流口的两壁上设有橡胶垫圈。

弃流口封堵板与橡胶垫圈配合,使雨水弃流口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密封性较好,
从而避免后期雨水流入雨水弃流池,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具体而言,所述的雨水弃流池在靠近池底的位置设有带阀门的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的雨水汇集池、所述的雨水弃流池和所述的
二次净化池的顶板上各设有检查井口。

检查井口供平时对雨水汇集池、雨水弃流池和二次净化池进行检查之用,方便雨
水弃流过滤收集池的日常维护。

有益效果

1.本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能够自动实现初期雨水的弃流与后期雨水的收集再利
用,无需人工操作;

2.本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的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且其体积可随实际情况
灵活地 进行调整,适用于城市中的大部分区域。

附图说明

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雨水弃流池和雨水汇集池在初期雨水弃流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雨水弃流池和雨水汇集池在后期雨水收集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雨水弃流池和雨水汇集池在初期雨水弃流排放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二次净化池在后期雨水过滤收集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雨水汇集池;2-雨水弃流池;3-二次净化池;4-浮板;5-雨水弃流口;
6-二次净化池;7-检查井口;8-排水管;11-雨水入水管;12-后期雨水出口管;31-后期雨水
入口;32-净化过滤层;33-悬空镂空板;34-卡口;35-过滤区;36-未过滤区;41-弃流口封堵
板;42-浮球;51-橡胶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设
于地下,包括雨水汇集池1、雨水弃流池2和二次净化池3三个主要部分。其中,雨水汇集池1
设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2内部,其池口与地面以及雨水弃流池的池口持平,且其与雨水弃流
池2通过设于雨水汇集池池底的雨水弃流口5相连通。雨水汇集池1还同时与二次净化池3相
连通。

雨水弃流口5的开闭由浮板4控制。浮板4的一端铰接在雨水汇集池1的池底外壁
上,另一端连接浮在雨水弃流池2内水面上的浮球42。浮板4在与雨水弃流口5对应的位置上
设有凸出浮板表面的的弃流口封堵板41。当雨水弃流口5处于关闭状态时,弃流口封堵板41
与设于雨水弃流口两侧上的橡胶垫圈51共同作用,阻止水流。

雨水汇集池1侧壁上的入水口与雨水入水管11相连,雨水由雨水入水管11进入雨
水弃流过滤收集池。雨水弃流池2侧壁上的排水口与带阀门的排水管8相连。排水管8连接市
政污水管道。

二次净化池3内设有净化过滤层32,其将二次净化池池体分隔为上半部的过滤区
35和下半部的未过滤区36。净化过滤层32置于悬空镂空板33上,悬空镂空板33搁置在伸出
二次净化池两侧池壁的卡口34上。过滤区35和未过滤区36的侧壁上分别开有与排水管相连
的排水口。其中,与过滤区35相连的排水管上设有阀门。位于二次过滤池的未过滤区36的池
壁上的开口通过后期雨水出口管12与雨水汇集池相连通。

雨水汇集池1、雨水弃流池2和二次净化池3的上壁均开有检查井口7。

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的基础为整个收集池的基础受力部分,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
素土夯实基础、碎石垫层和素混凝土垫层三层。

本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的工作步骤如下:

1.初期雨水弃流:当自然降水发生时,经居住区的建筑落水口、雨水明沟、雨水暗
沟等排水构筑物或设备排出的雨水通过雨水口篦子等粗过滤去除体积较大的杂质,并通过
管道系统汇集进入雨水入水管11。如图1所示,雨水在通过雨水入水管11进入雨水汇集池1
后,通过雨水弃流口5进入雨水弃流池2。此时,与雨水弃流池2相连的排水管8的排水阀门处
于关闭状态。

2.后期雨水收集:如图2所示,随着雨水弃流池2中水位的提升,浮板4上的浮球42
的位置也随之升高。当浮球4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浮板上的弃流口封堵板41与雨水弃流口
上的橡胶垫圈51紧密接触,将雨水弃流口5完全封堵。此时经管道系统汇集进入雨水入水管
11的雨水已由初期雨水转换为后期雨水。后期雨水在雨水汇集池1之中慢慢积聚。

3.后期雨水过滤收集:如图4所示,当雨水汇集池1中的后期雨水水位达到一定高
度后,其通过后期雨水出口管12进入二次净化池3的未过滤区36。此时,与未过滤区36相连
的排水管8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在进入二次净化池4后,后期雨水中的固定颗粒类杂质首
先沉淀到二次净化池4的底部。随着池内的水位慢慢提升,后期雨水通过悬空镂空板33进入
净化过滤层32,并最后进入二次净化池的过滤区35。过滤区35内经过过滤净化的雨水通过
与过滤区35相连的排水管8排入雨水储存部分,如储存池或人工水体。

4.初期雨水弃流排放:如图3所示,当自然降水停止后,人工开启与雨水弃流池2相
连的排水管8的阀门,排出雨水弃流池中储存的初期雨水。随着初期雨水的排出,浮秋42在
重力的作用下随着水位下降,弃流口封堵板3-41降下,带动浮板4向下,重新打开雨水弃流
口5。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包括雨水汇集池、雨水弃流池和二次净化池;雨水汇集池设于雨水弃流池内,并与所述的雨水弃流池通过设于所述雨水弃流池池底的雨水弃流口相通;雨水弃流口的开闭由浮板控制;浮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雨水汇集池的池底外壁上,另一端连接浮在所述雨水弃流池水面上的浮球;二次净化池内设有净化过滤层,所述的净化过滤层将二次净化池分隔为过滤区和未过滤区;所述的未过滤区与雨水汇集池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