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18499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6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50303.9

申请日:

2003.07.24

公开号:

CN1571593A

公开日:

2005.01.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5B7/085

主分类号:

H05B7/085

申请人:

涞水县长城电极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金铎; 杨海春; 陶国新; 王金秀

地址:

074100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工业区涞水县长城电极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代理人:

董金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原材料采用如下粒度的重量百分比成分:0.075~0.15mm煅后石油焦粉23~28%,0.075~0.15mm鳞片石墨粉2~8%,0.5~4mm煅后石油焦18~23%,4~10mm煅后石油焦11~19%,4~10mm电煅无烟煤6~14%,10~16mm煅后石油焦2~10%,粘结剂中温煤沥青16~20%,将以上原料成份进行混捏、成型、焙烧后,再进行机械加工制成,采用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炭电极冶炼工业硅,可有效提高工业硅产量,降低电极消耗和电能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1、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原材料采用 如下粒度的重量百分比成分: 0.075~0.15mm煅后石油焦粉23~28%,0.075~0.15mm鳞片石 墨粉2~8%,0.5~4mm煅后石油焦18~23%,4~10mm煅后石油焦 11~19%,4~10mm电煅无烟煤6~14%,10~16mm煅后石油焦2~ 10%,粘结剂中温煤沥青16~20%,将以上原料成份进行混捏、成 型、焙烧后,再进行机械加工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捏为:①将称量好的原料加入2000L的卧式双轴混 捏机中;②进行干混,干混时间为35~40分钟,干混温度为120~125 ℃;③在干混温度为120~125℃时,加入170~180℃的中温煤沥青进 行混捏;④混捏时间在40~45分钟,混捏温度为145~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型为:①将混捏后的糊料在凉料机上进行凉料,当糊 料温度降至120~125℃时,即可放入模具中;②采用液压立式振动成 型技术,主要工艺参数为:液压压力5~8Mpa,振幅
2: 0~3.0mm,振动 频率18~25Hz,振动时间为6~8分钟;③振动完成后,保持压力静置 2分钟;④静置完成后,打开模具,拉出生坯喷水冷却3~4小时,要求 冷却水温为30~40℃;⑤冷却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生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焙烧为: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坯 距离100~12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00~250mm,生坯下端铺150mm 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300~5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②升温 制度:从室温至23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
3: 5~3℃,在230 ℃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0~1.5℃,在460℃到600 ℃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5~3℃,在600℃至1000℃温度区 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5~4℃;③最终焙烧温度为980~1000℃, 焙烧总时间为370~479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每小时 降温5~8℃。⑤产品冷却到350~400℃时,即可出炉,焙烧成该炭电 极焙烧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焙烧为: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 坯距离100~12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00~250mm,生坯下端铺 150mm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300~5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 ②升温制度:从室温至23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2.5~3℃, 在230℃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0~1.5℃,在460 ℃到6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5~3℃,在600℃至1000 ℃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5~4℃;③最终焙烧温度为 980~1000℃,焙烧总时间为370~479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 却方式,每小时降温5~8℃。⑤产品冷却到350~400℃时,即可出炉, 焙烧成该炭电极焙烧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 作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 车外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 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 分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 极成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 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 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 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 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成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 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 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 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36 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成品。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 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 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 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 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 成品。
4: 0mm,振动 频率18~25Hz,振动时间为6~8分钟;③振动完成后,保持压力静置 2分钟;④静置完成后,打开模具,拉出生坯喷水冷却3~4小时,要求 冷却水温为30~40℃;⑤冷却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生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焙烧为: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坯 距离100~12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00~250mm,生坯下端铺150mm 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300~5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②升温 制度:从室温至23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2.5~3℃,在230 ℃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0~1.5℃,在460℃到600 ℃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5~3℃,在600℃至1000℃温度区 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5~4℃;③最终焙烧温度为980~1000℃, 焙烧总时间为370~479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每小时 降温5~8℃。⑤产品冷却到350~400℃时,即可出炉,焙烧成该炭电 极焙烧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焙烧为: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 坯距离100~12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00~250mm,生坯下端铺 150mm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300~5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 ②升温制度:从室温至23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2.5~3℃, 在230℃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0~1.5℃,在460 ℃到6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5~3℃,在600℃至1000 ℃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5~4℃;③最终焙烧温度为 980~1000℃,焙烧总时间为370~479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 却方式,每小时降温5~8℃。⑤产品冷却到350~400℃时,即可出炉, 焙烧成该炭电极焙烧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 作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 车外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 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 分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 极成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 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 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 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 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成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 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 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 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36 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成品。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 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 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 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 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该炭电极 成品。

说明书


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热炉用电能载体材料的生产工艺,具体为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技术背景

    目前工业硅冶炼普遍采用的是含人造石墨的普通炭电极,选用石油焦、人造石墨、煤沥青为原料,而人造石墨价格昂贵、资源有限,并且含人造石墨的炭电极电阻较高,允许电流负荷较小,导电、导热性较差,使电能部分损失在电极上,形成热应力,在工业硅冶炼中造成掉块现象,从而电耗、电极消耗较高,导致工业硅生产成本也较高,与国际同行业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工业硅产量,降低工业硅生产成本的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工艺原料采用如下粒度的重量百分比成份:0.075~0.15mm煅后石油焦粉23~28%,0.075~0.15mm鳞片石墨粉2~8%,0.5~4mm煅后石油焦18~23%,4~10mm煅后石油焦11~19%,4~10mm电煅无烟煤6~14%,10~16mm煅后石油焦2~10%,粘结剂中温煤沥青16~20%,将以上原料成份进行混捏、成型、焙烧后,再进行机械加工制成,采用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炭电极冶炼工业硅,可有效提高工业硅产量,降低电极消耗和电能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工艺流程中的混捏为:①将称量好的原料加入2000L的卧式双轴混捏机中;②进行干混,干混时间为35~40分钟,干混温度为120~125℃;③在干混温度为120~125℃时,加入170~180℃的中温煤沥青进行混捏;④混捏时间在40~45分钟,混捏温度为145~150℃。

    本发明工艺流程中的成型为:①将混捏后的糊料在凉料机上进行凉料,当糊料温度降至120~125℃时,即可放入模具中;②采用液压立式振动成型技术,主要工艺参数为:液压压力5~8Mpa,振幅1.0~3.0mm,振动频率18~25Hz,振动时间为6~8分钟;③振动完成后,保持压力静置2分钟;④静置完成后,打开模具,拉出生坯喷水冷却3~4小时,要求冷却水温为30~40℃;⑤冷却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生坯。

    本发明工艺流程中的焙烧为: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坯距离100~12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00~250mm,生坯下端铺150mm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300~5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②升温制度:从室温至23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2.5~3℃,在230℃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0~1.5℃,在460℃到6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5~3℃,在600℃至10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5~4℃;③最终焙烧温度为980~1000℃,焙烧总时间为370~479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每小时降温5~8℃。⑤产品冷却到350~400℃时,即可出炉,焙烧成含鳞片石墨地炭电极焙烧品。

    本发明工艺流程中的机械加工为: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成品。

    本发明工艺的积极效果为:本发明工艺中的炭电极经过原料优选、科学配方、振动成型、高温焙烧、高精度机械加工工艺生产,省掉了昂贵的人造石墨,采用了廉价且性能优良的鳞片石墨,大幅度降低了电极电阻,其均匀性及导电性好,允许电流密度较大,在工业硅冶炼中电极的抗热震性提高,冶炼过程平稳,各项技术指标满足工业硅冶炼行业技术要求。

    本发明电极理化指标

    a、电阻率:35~40μΩm

    b、抗折强度:≥6MPa

    c、灰份:≤1%

    d、硫含量:≤0.5%

    e、热膨胀系数:[3.5~4.5]×10-6/℃

    f、体积密度:≥1.56g/cm3

    在工业硅冶炼过程中,采用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电极和普通炭电极相比有以下优点:

    a、日产量:使用本发明炭电极后与普通炭电极相比日产量从11.5t提高到13.2t

    b、电极消耗:普通炭电极(φ650mm)吨工业硅消耗102kg,本发明电极(φ650mm)吨工业硅消耗89kg

    c、吨工业硅耗电:普通炭电极电耗12600KWh,本发明电极电耗11900KWh,节省700KWh/t

    d、采用本发明电极与普通炭电极相比吨工业硅成本降低460元,成本降低主要因素是耗电降低、电极消耗降低、日产量提高所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将本发明工艺作详细介绍:

    本发明工艺流程为为配料、混捏、成型、焙烧、机械加工。

    实施例1:配料:本工艺配料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0.075mm煅后石油焦粉23%,0.075mm鳞片石墨粉8%,0.5mm煅后石油焦18%,4mm煅后石油焦19%,4mm电煅无烟煤6%,10mm煅后石油焦10%,粘结剂中温煤沥青16%。

    混捏:①将称量好的原料加入2000L的卧式双轴混捏机中;②进行干混,干混时间为35分钟,干混温度为120℃;③在干混温度为120℃时,加入170℃的中温煤沥青进行混捏;④混捏时间在40分钟,混捏温度为145℃。

    成型:①将混捏后的糊料在凉料机上进行凉料,当糊料温度降至120℃时放入模具中;②采用液压立式振动成型技术,主要工艺参数为:液压压力5Mpa,振幅1.0mm,振动频率18Hz,振动时间为6分钟;③振动完成后,保持压力静置2分钟;④静置完成后,打开模具,拉出生坯喷水冷却3小时,要求冷却水温为30℃;⑤冷却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生坯。

    焙烧: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坯距离10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00mm,生坯下端铺150mm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3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②升温制度:从室温至230 ℃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2.5℃,在230℃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0℃,在460℃到6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5℃,在600℃至98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5℃;③最终焙烧温度为980℃,焙烧总时间为479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每小时降温5℃。⑤产品冷却到350℃时出炉,焙烧成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焙烧品。

    机械加工: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成品。

    实施例2:配料:本工艺配料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0.15mm煅后石油焦粉28%,0.15mm鳞片石墨粉2%,4mm煅后石油焦23%,10mm煅后石油焦11%,10mm电煅无烟煤14%,16mm煅后石油焦2%,粘结剂中温煤沥青20%,

    混捏:①将称量好的原料加入2000L的卧式双轴混捏机中;②进行干混,干混时间为40分钟,干混温度为125℃;③在干混温度为125℃时,加入180℃的中温煤沥青进行混捏;④混捏时间在45分钟,混捏温度为150℃。

    成型:①将混捏后的糊料在凉料机上进行凉料,当糊料温度降至125℃时放入模具中;②采用液压立式振动成型技术,主要工艺参数为:液压压力8Mpa,振幅3.0mm,振动频率25Hz,振动时间为8分钟;③振动完成后,保持压力静置2分钟;④静置完成后,打开模具,拉出生坯喷水冷却4小时,要求冷却水温为40℃;⑤冷却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生坯。

    焙烧: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坯距离12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50mm,生坯下端铺150mm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5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②升温制度:从室温至23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3℃,在230℃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5℃,在460℃到6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在600℃至10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4℃;③最终焙烧温度为1000℃,焙烧总时间为370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每小时降温8℃。⑤产品冷却到400℃时出炉,焙烧成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焙烧品。

    机械加工: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成品。

    实施例3:配料:本工艺配料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0.10mm煅后石油焦粉26%,0.10mm鳞片石墨粉5%,2.5mm煅后石油焦21%,7mm煅后石油焦15%,7mm电煅无烟煤10%,13mm煅后石油焦5%,粘结剂中温煤沥青18%。

    混捏:①将称量好的原料加入2000L的卧式双轴混捏机中;②进行干混,干混时间为38分钟,干混温度为122℃;③在干混温度为122℃时,加入175℃的中温煤沥青进行混捏;④混捏时间在42分钟,混捏温度为148℃。

    成型:①将混捏后的糊料在凉料机上进行凉料,当糊料温度降至122℃时放入模具中;②采用液压立式振动成型技术,主要工艺参数为:液压压力6Mpa,振幅2.0mm,振动频率20Hz,振动时间为7分钟;③振动完成后,保持压力静置2分钟;④静置完成后,打开模具,拉出生坯喷水冷却3.5小时,要求冷却水温为35℃;⑤冷却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生坯。

    焙烧:①装炉制度:要求生坯垂直立装,生坯与生坯距离110mm,生坯与窑炉墙壁距离220mm,生坯下端铺150mm厚度的冶金焦粉,生坯上端覆盖400mm厚度的冶金焦粉;②升温制度:从室温至23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每小时2.8℃,在230℃至46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1.2℃,在460℃到60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6℃,在600℃至990℃温度区间平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3.8℃;③最终焙烧温度为990℃,焙烧总时间为423小时;④降温制度: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每小时降温6.5℃。⑤产品冷却到375℃时出炉,即可出炉,焙烧成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焙烧品。

    机械加工:①将电极焙烧品用手电钻打一个中心孔,作为车外圆的顶尖中心位置;②用气动顶尖顶住中心孔,启动车床;③车外圆: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180转,走刀量3mm/r;④平端面与镗孔: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290转,走刀量2mm/r;⑤铣螺纹:车床主轴转速每分钟36转,铣刀转速每分钟960转;⑥铣螺纹完成后,即生产出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成品。

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其原材料采用如下粒度的重量百分比成分:0.0750.15mm煅后石油焦粉2328,0.0750.15mm鳞片石墨粉28,0.54mm煅后石油焦1823,410mm煅后石油焦1119,410mm电煅无烟煤614,1016mm煅后石油焦210,粘结剂中温煤沥青1620,将以上原料成份进行混捏、成型、焙烧后,再进行机械加工制成,采用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炭电极冶炼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