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法煤自燃抑制方法与技术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法煤自燃抑制方法与技术,属于煤炭生物工程与煤炭安全工
程领域。
背景技术
煤炭是一种易自燃物质,长期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物理化学作用致使发生自
燃现象。它是矿井火灾控制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煤自燃治理是通过煤层注水、利
用物理方法隔离煤体与空气或者氮气稀释法实现煤自燃的治理。传统技术方法均是利用物
理或化学方法,利用降温或物理隔离实现煤自燃的治理,技术实现的主动性较差,并且不具
备主动修复保护空白区的能力。新的专利技术一改传统的诸多不足,利用生物工程实现技
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
提供一种利用生物方法隔离煤与氧气接触机会的方法,该方法借助微生物好氧特性实
现煤炭与环境空间氧分子的主动隔离,以此阻断煤炭自燃中氧化特征因素。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煤层煤自燃抑制:按照1m³煤体加注10mL原始菌液计算,根据预治理煤体体积量取菌
液,稀释按照1:10000比例稀释,并确保稀释后菌液浓度不低于104个/mL,将菌种用水稀释
后,随煤层注水作业直接注入煤层,微生物会在煤体裂隙表面自动完成生物膜的覆盖,隔离
环境氧气与煤体的接触,实现煤自燃抑制功能;
破碎煤体自燃抑制:按照1m³煤体加注10mL原始菌液计算,积量取菌液,稀释按照1:
10000比例稀释,确保稀释后菌液浓度不低于104个/mL,将菌种用水稀释后,以喷雾法喷洒
在煤层表面,微生物借助液体扩散和自身运动特性,在煤体表面与煤体裂隙表面自动完成
生物膜的覆盖,隔离环境氧气与煤体的接触,实现煤自燃抑制功能;
以上方法可用于一年期以内的煤的自燃抑制。如果有需要长期防火抑制的煤体,则需
要每半年注入一次微生物培养基。
微生物培养基成分如下: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在煤炭表面由微生物群建立生物膜。该方法对煤自燃抑制的有
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15~75℃温度场条件下均能够隔离氧分子与煤炭的接触,阻断煤自燃的基本条件
而且环境温度越高,该作用越强,对煤体的自燃抑制作用越强;
2.微生物自主产生一定量的CO2,稀释环境空间的氧气,而且环境温度越高,该作用越
强,对煤体的自燃抑制作用越强;
3.当控制区的煤炭发生物理变形时,微生物能够自主完成空白区的修补,自主维护保
持生物膜的完整性。
4.将生物技术引入煤自燃防治。对提高煤炭灾害治理水平,降低煤炭自燃防治管
理成本,提高矿山技术水平具有推动作用。
优点:
1. 该技术方法借助生物活性,在煤体与空气之间形成一个氧分子吸收与隔离屏障。这
一特点提升了传统的煤自燃防治能力。
2. 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具有更加卓越的环境适应性,和温度正相关的
氧分子吸收性能;环境温度越高,微生物活跃性越强、耗氧能力也越强,对煤自燃的抑制作
用越强。
3. 具有极强的生物膜自主修复能力,当生物膜出现破损,微生物能够及时做出反
应,填充破损区域。
4. 煤自燃的抑制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具有较物理与化学方法更强的稳定性。
5.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煤自燃治理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技术实施难
度大、控制性差、影响正常生产的技术空白,为煤层气开采技术的提升与矿山安全技术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生物膜在煤表面覆盖并且实现氧隔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煤层煤自燃抑制:
1.估算需要进行自燃抑制煤的体积;
2.按照每1m³煤体加注10mL原始菌液计算,量取菌液;
3.实验室按照1:10000比例稀释,确定稀释后菌液浓度不低于104个/mL;
4.参考实验室稀释比例,设定比例稀释泵,并确保稀释后菌液浓度不低于104个/mL;
5.菌种随煤层注水直接注入煤层;
6.微生物会在煤体裂隙表面自动完成生物膜的覆盖,隔离环境氧气与煤体的接触,实
现煤自燃抑制功能。
破碎煤体防自燃抑制:
1.估算需要进行自燃抑制的破碎煤的体积;
2.按照每1m³煤体加注20mL原始菌液计算,量取菌液;
3.实验室按照1:10000比例稀释,确定稀释后菌液浓度不低于104个/mL;
4.参考实验室稀释比例,设定比例稀释泵,并确保稀释后菌液浓度不低于104个/mL;
5.菌种用水稀释后,用喷雾系统喷在煤层表面;
6.微生物会在煤体表面与煤体裂隙表面自动完成生物膜的覆盖,隔离环境氧气与煤体
的接触,实现煤自燃抑制功能。
以上方法可用于一年期以内的煤的自燃抑制。如果有需要长期防火抑制的煤体,
则需要每半年注入一次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如下: 组分
浓度(Kg/m3)
水溶性淀粉
20
酵母提取物
5
尿素
10
NaCl
1
KSO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