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
背景技术
薄壁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其空间狭窄,存在浇筑及振捣困难等问题,施
工质量难以保证,易出现振捣不实、蜂窝、麻面、孔洞等质量缺陷,如下图所示。传统的浇筑
及振捣都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即利用工具将混凝土浆载入模板内进行浇筑,在浇筑完
成之后再利用振捣棒进行人工振捣,这种方式极为浪费人力、增加作业时间、降低工作效
率,不能进行随浇随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随
浇随振捣、结构简单实用、能够沿浇筑方向移动的用于薄壁浇筑的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
振捣系统,包括横向设于模板上端的导轨组、与其滑动配合浇筑装置和振捣装置;所述浇筑
装置包括第一支架、设于第一支架上且与导轨组滑动配合的第一滑轮组、设于所述第一支
架上且用于将混凝土导流至模板内的导流结构;所述振捣装置包括第二支架、设于所述第
二支架上且与导轨组滑动配合的第二滑轮组、设于第二支架上且用于对模板内的现浇混凝
土进行振捣的振捣结构。
作为优化,所述导轨组包括至少一导轨,所述导轨包括两平行的上横轨及下横轨、
垂直连接于上横轨及下横轨之间的连接件以及设于连接件上朝向模板的一面且与模板连
接的连接柱。
作为优化,所述上横轨及下横轨的第一端具有向第二端方向凹陷的凹部,所述上
横轨及下横轨的第二端向外凸设有与所述凹部形状相匹配的凸部。
作为优化,所述导轨组包括若干个首尾相接的多根导轨,每一导轨的第一端的凹
部与相邻的另一导轨的凸部凹凸配合,每一根导轨的第二端的凸部与相邻的另一导轨的凹
部配合。
作为优化,所述连接件为若干个连接杆,若干连接杆沿导轨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
设置于上横轨及下横轨之间,在每一连接杆上均设置两连接柱。
作为优化,所述连接柱具有内螺纹,用于与穿过模板的螺栓螺纹连接,从而将导轨
可拆卸的固定于模板的上端外侧面。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竖直设置于导流结构外侧面的第一左侧架以及竖直
设置于导流结构的外侧面的第一右侧架,所述第一滑轮组包括四个第一导轨轮,其中两第
一导轨轮设于第一左侧架上相应于上横轨和下横轨的位置处,另两第一导轨轮设于第一右
侧架上相应于上横轨和下横轨的位置处。
作为优化,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分别与两侧板垂直连接的两
支撑板、一旋转轴、两挡块以及一引流板;在两侧板的下端且靠近里侧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与
所述旋转轴配合的孔,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该孔穿设于两侧板上,所述两挡块分别
设于两侧板相对的一侧;所述引流板位于两侧板之间,引流板的横向尺寸与两侧板的间距
对应,该引流板的下端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以可随旋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两挡块对应位
于两侧板的上端且处于引流板处于竖直状态的外侧位置,所述两挡块用于抵挡于引流板的
外表面处以使得引流板的上端呈向外倾斜状;所述第一左侧架及第一右侧架的上端分别固
定于两支撑板的外侧面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主要应用于薄型混凝土构件的浇筑,例如在
一些主体墙老旧、破损或强度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在主体墙的一侧或者两侧浇筑一层薄壁,
又例如一些预制板、壁等浇筑。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可以同时兼具浇筑
和振捣工序,随浇随振捣,振捣装置位于浇筑装置的后方一定位置,待浇筑装置浇筑后,浇
筑装置在导轨组上移动至下一个地方,而振捣装置则移动至浇筑装置的刚浇筑的位置处进
行振捣,采用这种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薄壁浇筑后人工振捣出现的振捣不实、易起蜂
窝、麻面、孔洞等质量问题。采用本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进行薄壁浇筑,极大地增加了施工
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一实施例的安装效果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浇筑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振捣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包括横向设于模板上端的
导轨组1、与其滑动配合浇筑装置2和振捣装置3。
关于导轨组1:
所述导轨组1包括若干首尾相接的导轨,每一导轨包括两平行的上横轨101及下横
轨102、垂直连接于上横轨101及下横轨102之间的连接件103以及设于连接件103上朝向模
板的一面且与模板连接的连接柱106。所述连接件103为三根连接杆,其沿导轨的长度方向
均匀间隔的设置在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垂直的设置于上
横轨101和下横轨102之间,在每一根连接杆上均设有两朝向模板方向的连接柱106,所述连
接柱106具有内螺纹,用于与穿过模板的螺栓螺纹连接,从而将导轨可拆卸的固定于模板的
上端外侧面。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柱106还可以采用卡接等方式可拆卸的固定于模板
的上端外侧面。所述连接杆还可以倾斜的设置于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之间,例如在每相
邻的两连接杆之间以相反倾斜方向设置在上横轨101及下横轨102之间,每相邻的两根连接
杆呈类似于“八”、“人”形,用于将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之间的空间隔离成三角形的子腹
腔,进一步增强导轨的强度。
每一导轨的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的第一端均向第二端方向凹陷的凹部104,所
述上横轨101及下横轨102的第二端向外凸设有与所述凹部104形状相匹配的凸部105,从而
使每一导轨的第一端具有凹部104,第二端具有相匹配的凸部105。当多根导轨连接时,每一
导轨的第一端的凹部104与相邻的另一导轨的凸部105凹凸配合,每一根导轨的第二端的凸
部105与相邻的另一导轨的凹部104配合,如此形成上述导轨组1。
上述的导轨组1,通过首尾凹凸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凹凸镶接的方式使得两根导
轨连接处的外径与其他部分一致,保证每相邻的两根导轨之间平滑过渡,避免导流结构和
振捣装置3卡于连接处,保证导流结构和振捣装置3的移动移动和运行。采用双轨结构,进一
步保证导流结构和振捣装置3在导轨上运行稳定,避免侧翻等情况。利用连接杆增强导轨的
强度,将连接柱106固定于连接件103上朝向模板一面,解决导轨安装问题的同时,连接柱
106不会阻挡导流结构及振捣装置3的移动。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导轨组1还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一种能够使
物件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的导轨组1成,例如滑槽、滑轨等等,此处便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关于浇筑装置2:
所述浇筑装置2包括第一支架20、设于第一支架20上且与导轨组1滑动配合的第一
滑轮组22、设于所述第一支架20上且用于将混凝土导流至模板内的导流结构24。
所述第一支架20包括竖直设置于导流结构24外侧面的第一左侧架以及竖直设置
于导流结构24的外侧面的第一右侧架。所述第一左侧架及第一右侧架均包括支撑脚架201,
所述支撑脚架201的上端向导流结构24的外侧面的方向倾斜设置有倾斜块202,所述支撑脚
架201与所述倾斜块202的交接处向所述导流结构24的外侧面的方向水平设置有一水平块
203,所述水平块203的延伸端设置有竖直向上且与导流结构24的外侧面固定的固定块204,
所述倾斜块202的上倾斜端与所述固定块204连接,所述倾斜块202、水平块203以及固定块
204连接后形成呈三角形状的固定件,该三角形状的固定件位于支撑脚架201上端的里侧
(朝向模板方向的一侧),其设计用意是给出第一滑轮组22安装空间,并且在导流结构24安
装在导轨组1上后,使导流结构24的下端位于模板内或者使导流结构24的下端里侧面与模
板在同一平面,因此,上述水平块203的长度取决于连接柱106的长度(或是取决于导轨与模
板之间的距离)。上述三角形状的固定件可以一体成形或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还可以
以与支撑脚架201一体成形或者采用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块202的上倾斜端连接于固定块204的中段位置,相比与连
接在固定块204上端位置,这种方式可以使三角形状的固定件更牢固。
本方案中,所述第一滑轮组22包括四个第一导轨轮,其中两第一导轨轮设于第一
左侧架上相应于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的位置处,具体设于上述第一左侧架的支撑脚架
201上相应于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的位置处,另两第一导轨轮设于第一右侧架的支撑脚
架201上相应于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导轨轮的纵截面呈工形,其中段
的凹陷部与横轨配合,采用这种结构,便于浇筑装置的拆装,浇筑装置可以直接从导轨组的
一端取下。
所述导流结构24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241、分别与两侧板241垂直连接的两支
撑板242、一旋转轴243、两挡块244以及一引流板245;在两侧板241的下端且靠近里侧的位
置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旋转轴243配合的孔,所述旋转轴243的两端分别通过该孔穿设于两侧
板241上,所述两挡块244分别设于两侧板241相对的一侧;所述引流板245位于两侧板241之
间,引流板245的横向尺寸与两侧板241的间距对应,该引流板245的下端与所述旋转轴243
固定连接以可随旋转轴243的转动而转动,两挡块244对应位于两侧板241的上端且处于引
流板245处于竖直状态的外侧位置,所述两挡块244用于抵挡于引流板245的外表面处以使
得引流板245的上端呈向外倾斜状(即当该引流板245的上端移动至挡块244处时,两块挡块
244抵挡于引流板245的外表面以对引流板245起到抵挡的作用,进而使引流板245的上端呈
向外倾斜状。所述第一左侧架及第一右侧架的固定块204固定于所述支撑板242的外侧面的
下端。
两支撑板242分别与两侧板24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它们也
可以一体成型。在制作时,可以利用现场废弃的钢板对支撑板242和侧板241进行制作,对废
弃的钢板进行重复再利用,节约了制作成本。两支撑板242为方形板,其纵向高度与两个侧
板241相同。两支撑板242相对的内侧与两侧板241呈垂直连接,即两侧板241的里侧边分别
与两支撑板242的内侧边垂直连接,两侧板241的外侧边分别外延伸。
所述两侧板241均呈扇形,即两个侧板241的上端呈弧状,里侧边为垂直边,外侧边
的上端向外倾斜,下端向里倾斜并与里侧边的下端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引流板245的打开
程度(即上端向外倾斜的程度)与侧板241的上端弧形边相匹配。将两个侧板241设计为扇
形,可以节约原材料。
与旋转轴243配合的两个孔分别开设于扇形侧板241的下端且靠近里侧边的位置,
旋转轴24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孔转动配合。两个挡块244对应设于两个扇形侧板241的上端
且靠近外侧边的位置。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挡块244均包括一固定块204以及与所述固定块
204折状连接的挡块244本体,所述固定块204固定于相应的一个侧板241上,挡块244本体向
相对的另一个侧板241延伸。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挡块244的形状具有可变
性,只要它能够对引流板245起到抵挡作用即可,此处便不再对挡块244的结构进行过多限
制。每一挡块244与同一侧板241上的孔之间连线后,该连线呈倾斜状,倾斜幅度与引流板
245的倾斜幅度一致。
所述引流板245位于两个侧板241之间,即引流板245的两个侧边分别与两个侧板
241的内表面相接触,引流板245的里表面朝向构造柱的方向,外表面朝向操作人员。所述引
流板245的下端的外表面与所述旋转轴243固定连接。如此,可以使得引流板245随着旋转轴
243的转动而转动,当引流板245随旋转轴243转动后呈打开状态后,即当引流板245的上端
外表面抵触到两个挡块244后,该引流板245的上端相对于旋转轴243向外倾斜,下端相对于
旋转轴243向里倾斜,形成一个斜坡面时,两个挡块244对引流板245起到一个抵触限位作
用。
本实施例中,在两支撑板242上端的外表面且靠近两侧板241的位置还分别设有可
向相对方向滑动的一定位装置246,在两侧板241靠近两定位装置246的位置分别设有与所
述定位装置246配合的过槽,当所述引流板245呈垂直状态时(即关闭时),两定位装置246分
别穿过两过槽后抵挡于引流板245的外表面。具体地:
每一定位装置246均包括由支撑板242的外表面向里插入的固定栓以及穿设在所
述固定栓上且可相对固定栓沿支撑板242的横向来回滑动的插销。所述插销呈块状,其包括
插销本体以及沿插销本体轴向开设的滑槽。所述固定栓为一螺栓,所述螺栓并未完全穿入
支撑板242上,即它的螺杆的里端埋入支撑板242内,螺杆的外端以及螺帽部分外露于支撑
板242。所述滑槽卡设在所述螺杆上,并可相对于螺杆滑动,当所述引流板245呈竖直状态
时,使插销本体穿过相应的过槽向另一支撑板242方向移动,最终使插销本体抵挡于引流板
245的外表面。所述过槽用于对插销本体起到限位的作用,以使得插销本体仅能够横向在过
槽内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246还包括一拨块,该拨块设置在插销本体的外表面,
它位于插销本体上靠近相应的支撑板242外边缘的一端,并且它与插销本体的外表面相垂
直,即它的自由端向操作人员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引流板24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一操作手柄247。操作人员可以
手握该操作手柄247对引流板245的转动幅度进行调节。
当引流板245呈打开状态时,其上端向外倾斜,下端向里倾斜,呈一斜坡状。在下端
向里倾斜时,引流板245的下端面与模板的上端面会产生一条缝隙,而在对构造柱进行浇筑
时,如果不密封该缝隙可能会使流体状的混凝土从该缝隙中渗出,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技术
问题,本实施例在引流板245的下端增加了一密封块248。具体地,该密封块248设置于引流
板245下端的外表面,位于引流板245与旋转轴243的连接处的下方,该密封块248的横截面
呈三角形,它的下端面的厚度与缝隙的大小相匹配,以使得当引流板245呈打开状时,该密
封块248正好密封住该缝隙。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一种可以将混凝土浆运
输至模板内的结构,并不一定限于上述导流结构24。
关于振捣装置3:
所述振捣装置3包括第二支架30、设于所述第二支架30上且与导轨组1滑动配合的
第二滑轮组32、设于第二支架30上且用于对模板内的现浇混凝土进行振捣的振捣结构34。
所述第二支架3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左侧架301以及第二右侧架302、横向设于第
二左侧架301及第二右侧架302之间的用于安装振捣结构34的安装部。所述第二滑轮组32包
括四个第二导轨轮,其中两第二导轨轮设于第二左侧架301上相应于上横轨101和下横轨
102的位置处,另两第二导轨轮设于第二右侧架302上相应于上横轨101和下横轨102的位置
处。所述第二导轨轮的纵截面呈工形,其中段的凹陷部与横轨配合,采用这种结构,便于振
捣装置的拆装,振捣装置可以直接从导轨组的一端取下。
所述振捣结构34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的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的振
捣组件,所述振捣组件包括振捣电机固定架341、安装于其上的振捣电机342、设于振捣电机
固定架341下端的振捣棒343以及连接于振捣电机固定架341与安装支架之间的减震件344。
所述振捣棒343可固定连接于固定架的下端,也可螺纹配合于固定架的下端。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的安装柱345、从径向上穿设于所述安装
柱345上的水平调节柱346以及设于安装柱345顶端的用于固紧所述水平调节柱346的固紧
件347。所述水平调节柱346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导轨组1的长度方向垂直,即水平调节柱346
的从径向方向上由外向里穿设于安装柱345上,所述水平调节柱346的里端与所述减震件
344(本具体实例为减震弹簧)连接。在所述安装柱345的顶端开设有与安装柱345同轴的螺
纹孔,所述螺纹孔的下端与用于穿设水平调节柱346的孔连通,所述固紧件347包括与所述
螺纹孔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柱、设于所述外螺纹柱顶端的调节手柄。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水平调节柱346上设有第一刻度尺(图未示出),用于方便工作
人员观察振捣组件向里移动的距离,有助于工作人员更精确的调节振捣组件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一横向设于第二左侧架301及第二右侧架302的顶部
的安装板303以及横向连接于第二左侧架301及第二右侧架302的中段的导向座304。在所述
安装座的上端设置有能够绕自身轴心转动的齿轮305,所述齿轮305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安
装板303的长度方向垂直。本具体实施例中,齿轮305的转动是通过人工驱动,即在齿轮305
的转动轴的端部设置有转动手柄,当需要调节安装柱345高度时,工作人员直接旋转转动手
柄即可驱动齿轮305转动。
在所述安装板303以及导向座304上分别开设有供安装座穿设于其中的安装孔和
导向孔,所述安装柱345上设置有朝向所述齿轮305的一面设置有齿条348,用于与所述齿轮
305齿合,从而起到调节安装柱345高度的作用。
同样的,在安装柱345上还设置有第二刻度尺(图未示出),用于方便工作人员观察
安装柱345的高度调节值,有助于工作人员更精确的调节安装柱345的高度,从而起到调节
振捣棒343下端所在的高度,使本振捣结构34能够适用于不同高度的现浇混凝土的振捣。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向座304的外侧面向外设置有两手把306,当需要将振捣结
构34进行移动时,工作人员双手握持住手把306即可进行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或可选的,所述振捣棒为多个,多个振捣棒343沿浇筑方向(也可
称待浇筑薄壁的长度方向、或者垂直于水平调节柱346的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固定架的下
端面,所述多个振捣棒343位于同一平面。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1、增加了振捣面积,效
率得到成倍增加;2、在移动振捣结构34时,与一个振捣棒343相比,几乎不会增加多余的阻
力,由于它们位于同一平面,第一个振捣棒343沿浇筑方向移动时,会后面的振捣棒343开辟
了移动通道,后面的几个振捣棒343只需要随第一个振捣棒343的移动轨迹移动即可,因此,
在移动时,多个振捣棒343并不会有太多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主要应用于薄型混凝土构件的浇筑,例如在
一些主体墙老旧、破损或强度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在主体墙的一侧或者两侧浇筑一层薄壁,
又例如一些预制板、壁等浇筑。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可以同时兼具浇筑
和振捣工序,随浇随振捣,振捣装置3位于浇筑装置2的后方一定位置,待浇筑装置2浇筑后,
浇筑装置2在导轨组1上移动至下一个地方,而振捣装置3则移动至浇筑装置2的刚浇筑的位
置处进行振捣,采用这种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薄壁浇筑后人工振捣出现的振捣不实、易
起蜂窝、麻面、孔洞等质量问题。采用本混凝土浇筑振捣系统进行薄壁浇筑,极大地增加了
施工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
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
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