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属于钢筋混凝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英文:Reinforced Concrete或Ferroconcrete),工程上常被简称为
钢筋砼(tong)。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钢筋网、钢板或纤维而构成的一种组合材料
与之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非常广泛的运用于建筑领域。经常会遇到钢结构与钢
筋混凝土结构连接的情况,但是在连接的时候经常会不稳定,无法稳固的实现连接,长时间
使用后会发现耐久性和耐疲劳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该钢筋混
凝土组合结构,能够使得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自然连续的平稳过渡,减轻了连接部位
的应力集中的问题,具有连接稳定,耐久性和耐疲劳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包括互相连接
的钢架本体和钢筋混凝土;所述钢架本体包括设于钢筋混凝土外部的钢架柱和设于钢筋混
凝土内部的第一支撑钢架板、第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第
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均通过连接钢架与钢架柱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第
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第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均包括四个
区段,分别为第一区段、第二区段、第三区段和第四区段;所述第二区段上设有若干个第一
圆孔;所述第三区段上设有若干个三角孔;所述第四区段上设有若干个第二圆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圆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圆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有若干个,所述支撑柱均倾斜设置,相邻的支撑柱之间呈中
心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第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为平直钢板
或波纹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将钢架本体和钢
筋混凝土进行连接,设置了三个支撑钢架板,三个支撑钢架板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保证了
整体钢架本体的稳定性;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第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均通过
连接钢架与钢架柱连接;保证了钢架柱的牢固连接,增强了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
钢架板、第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均包括四个区段,分别为第一区段、第二区段、
第三区段和第四区段;所述第二区段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圆孔;所述第三区段上设有若干个
三角孔;所述第四区段上设有若干个第二圆孔;这些孔保证了从钢架本体从第一区段到第
四区段连接过渡的顺畅,能够使得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自然连续的平稳过渡,减轻了
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的问题,提高了耐久性和耐疲劳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筋混凝土;2-钢架本体;3-钢架柱;4-连接钢架;5-第一支撑钢架板;6-
第二支撑钢架板;7-第三支撑钢架板;8-第一区段;9-第二区段;10-第三区段;11-第四区
段;12-支撑柱;13-第一圆孔;14-三角孔;15-第二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包括互相连接的钢架本体2和
钢筋混凝土1;所述钢架本体2包括设于钢筋混凝土1外部的钢架柱3和设于钢筋混凝土1内
部的第一支撑钢架板5、第二支撑钢架板6和第三支撑钢架板7;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5、第二
支撑钢架板6和第三支撑钢架7板均通过连接钢架4与钢架柱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5、
第二支撑钢架板6和第三支撑钢架板7之间通过支撑柱12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5、第二支撑钢架板6和第三支撑钢架板7均包括
四个区段,分别为第一区段8、第二区段9、第三区段10和第四区段11;所述第二区段9上设有
若干个第一圆孔13;所述第三区段10上设有若干个三角孔14;所述第四区段11上设有若干
个第二圆孔15。所述第二圆孔15的孔径大于第一圆孔13的孔径。所述支撑柱12有若干个,所
述支撑柱12均倾斜设置,相邻的支撑柱12之间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5、第二支
撑钢架板6和第三支撑钢架板7为平直钢板或波纹钢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将钢架本体和钢筋混凝土进行连接,设置
了三个支撑钢架板,三个支撑钢架板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保证了整体钢架本体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支撑钢架板、第二支撑钢架板和第三支撑钢架板均通过连接钢架与钢架柱连接;
保证了钢架柱的牢固连接,增强了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钢架板、第二支撑钢架板
和第三支撑钢架板均包括四个区段,分别为第一区段、第二区段、第三区段和第四区段;所
述第二区段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圆孔;所述第三区段上设有若干个三角孔;所述第四区段上
设有若干个第二圆孔;这些孔保证了从钢架本体从第一区段到第四区段连接过渡的顺畅,
能够使得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自然连续的平稳过渡,减轻了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的问
题,提高了耐久性和耐疲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