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公路建设和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岭隧道已经在我国获得了大规模的
发展。其中不少隧道穿越或者临近釆空区,虽然国内外都对采空区安全这一问题给予了高
度的重视,但是此类事故依然不断发生。特别是我国地层分布复杂,采空区极不规则难以探
测,对隧道建设安全造成极大危害。采空区中瓦斯的存在也对隧道的施工造成重大的安全
隐患,深入研究采空隧道支护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现有的技术文献检索发现,虽然已有大量关于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
的专利文献,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20241963.8,发明名称:煤层采空区隧道初期加固
及支护体系,但它并没有考虑采空区中瓦斯的存在,以及发明专利申请号
CN201310741014.4,发明名称:确定隧道下穿采空区安全顶板厚度的方法,但它所提供的安
全顶板厚度确定方法考虑的因素多,参数取值较困难,另外还有发明专利申请号
CN201310488653.4,发明名称:隧道下方采空区充填施工工法,但它只考虑了隧道下方采空
区,并没有全面考虑不同位置采空区的支护结构。
隧道与采空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以下三种:1)隧道不与采空区贯通且与采空区
的最近距离大于最小安全厚度;2)隧道不与采空区贯通且与采空区的最近距离小于或等于
最小安全厚度;3)隧道与采空区贯通;目前,还没有一种隧道支护方法,既能节约成本、提高
施工效率,又能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隧道支护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使其具有节约
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以及能满足不同条件下隧道支护需求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采空区的位置和形态,并测得采空区与隧道的最近距离S;
第二步,确定采空区与隧道之间围岩层的最小安全厚度,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几何建模;根据采空区的位置及形态和隧道的开挖轮廓,确定初始最小安全厚
度L;
2)参数取值;所述参数包括各层岩土体的弹性模量、天然重度、泊松比、粘聚力、以
及摩擦角;隧道衬砌的厚度、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重度;
3)确定最小安全厚度;取隧道开挖轮廓上距采空区最近的点作为起始点,在连接
起始点与采空区的直线段上等间隔取多个围岩层的关键点,制定各关键点应力及位移曲线
变化图,确定各关键点应力及位移曲线变化图的线性变化段,并计算线性变化段对应的围
岩层厚度d,得到最小安全厚度H=L-d;
第三步,判断隧道受采空区影响的安全性,当S>H时,隧道安全,当S≤H时,隧道不
安全;
第四步,根据隧道的安全性,确定支护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隧道安全
在隧道外依次设置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护;
②隧道不安全
分为两种情况考虑:
1)隧道与采空区无贯通,则依次在隧道外设置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护
后,在采空区与初期支护之间的围岩层中钻孔,在钻孔内设置有钻孔匹配的钢花管,在钢花
管壁上设置注浆孔,随后通过注浆孔往钢花管内注入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为0.5-1Mpa;
2)隧道与采空区贯通,则首先依次在隧道外设置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
护,随后在初期支护外侧设置砼护结构,在砼护结构外侧设置砂砾回填缓冲层,砼护结构以
及砂砾回填缓冲层均处在采空区与隧道结构之间。
进一步,第一步的具体过程为:利用钻探明确采空区的位置及形态,钻探严格控制
回次进尺以及转速,岩芯的采取率为80%-100%,回次采取率大于90%。
进一步,所述砼护结构,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泥380-390份、砂770-780份、碎石
1010-1030份、水160-170份以及气密剂36-40份,砼护结构的水胶比为0.3-0.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第一步,确定采空区的位置和形态,并测得采空区与隧道的最近距离S;第二步,确定采
空区与隧道之间围岩层的最小安全厚度;第三步,判断隧道受采空区影响的安全性;第四
步,根据隧道的安全性,确定支护方法。该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具有节约成本、提高
施工效率以及能满足不同条件下隧道支护需求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
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
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
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
例。
实施例
某隧道工程设计为分离式双洞,左线长4475m,右线长4495m,最大埋深约348m。该
隧道属深埋特长隧道;分离洞相距约30m,隧道开挖洞宽13.50m,高9.00m。是连接中梁山东
西两侧的一条重要东西向通道,该隧道右线YK3+060-YK3+380段围岩为龙潭组采空区及断
层破碎带,岩性以泥岩、页岩为主,局部煤线、灰岩,围岩的整体性和自稳性较差。本实施例
中没有详细说明的部分,按照发明内容描述的技术方案进行操作,发明内容中也没有说明
的部分,采用本领域常规操作进行。
本实施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采空区的位置和形态,并测得采空区与隧道的最近距离S;具体的,利
用钻探明确采空区的位置及形态,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以及转速,岩芯的采取率为80%-
100%,回次采取率大于90%,本实施例中,探明采空区位于隧道拱顶上方与左侧边墙处,隧
道拱顶上方采空区形状近乎矩形,尺寸10×3m,采空区走向与隧道轴线垂直,采空区与隧道
贯通;隧道左侧边墙处采空区形状近乎矩形,尺寸8×2m,采空区走向与隧道轴线平行,采空
区与隧道无贯通且采空区距离隧道7.6m;
第二步,确定采空区与隧道之间围岩层的最小安全厚度,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几何建模;根据采空区的位置及形态和隧道的开挖轮廓,确定初始最小安全厚
度L=30m;
2)参数取值;所述参数包括各层岩土体的弹性模量、天然重度、泊松比、粘聚力、以
及摩擦角;隧道衬砌的厚度、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重度;本实施例中,地面至地下24m范围
内为土层,土层的弹性模量E=0.1MPa,天然重度γ=17.8kN/m3,泊松比ν=0.33,粘聚力C
=20kPa,摩擦角φ=15°;土层下为砂质灰岩,弹性模量=1.2MPa,天然重度γ=20kN/m3,
泊松比ν=0.3,粘聚力C=150kPa,摩擦角φ=27°;隧道衬砌厚度D=26cm;弹性模量E=
30GPa,重度γ=20kN/m3,泊松比ν=0.2;
3)确定最小安全厚度;取隧道开挖轮廓上距采空区最近的点作为起始点,在连接
起始点与采空区的直线段上等间隔取多个围岩层的关键点,制定各关键点应力及位移曲线
变化图,确定各关键点应力及位移曲线变化图的线性变化段,并计算线性变化段对应的围
岩层厚度d,得到最小安全厚度H=L-d;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过程为:以隧道与采空区间围岩
各关键点到隧道开挖轮廓线距离为横坐标,以有限元法计算出来的各关键点位移及应力值
为纵坐标分别绘制出采空区位于拱顶上方、采空区位于左侧边墙规律曲线。根据此规律得
出采空区位于隧道拱顶上方和左侧边墙时的中间区岩层厚度d=19.2m、d=18.1m,然后,得
出采空区位于隧道拱顶上方和左侧边墙时最小安全厚度H1=30m-19.2m=10.8m、H2=30m-
18.1m=11.9m;
第三步,判断隧道受采空区影响的安全性,当S>H时,隧道安全,当S≤H时,隧道不
安全;本实施例中,隧道拱顶上方采空区与隧道贯通,隧道不安全;隧道左侧边墙采空区,S
≤H2=11.9m,隧道不安全;
第四步,根据隧道的安全性,确定支护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隧道安全
在隧道外依次设置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护;
②隧道不安全
分为两种情况考虑:
1)隧道与采空区无贯通,则依次在隧道外设置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护
后,在采空区与初期支护之间的围岩层中钻孔,在钻孔内设置有钻孔匹配的钢花管,在钢花
管壁上设置注浆孔,随后通过注浆孔往钢花管内注入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为0.5-1Mpa;
2)隧道与采空区贯通,则首先依次在隧道外设置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
护,随后在初期支护外侧设置砼护结构,在砼护结构外侧设置砂砾回填缓冲层,砼护结构以
及砂砾回填缓冲层均处在采空区与隧道结构之间。
本实施例中,隧道左侧边墙采空区,采用的支护方法为:首先依次在隧道外设置二
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护,随后在左侧采空区与初期支护的围岩之间钻孔,并分别控
制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护的参数,其中,二次衬砌的参数包括配筋率、二衬砼厚
度及强度;初期支护的参数包括钢拱架间距、喷射砼厚度及强度;超前支护的参数包括导管
间距、范围、长度。本实施例中,二次衬砌采用热轧无缝钢管φ108×6(直径×厚度)、长15m、
57根/环、环向间距30cm、拱部120°范围布置,外插角3°,搭接长度4-5m,每根纵向与隧道中
线方相一致。管壁上钻20mm的溢浆孔、间距20cm、呈梅花型布置,并压注水泥砂浆,由热轧无
缝钢管编织的钢架纵向间距为0.6m;
所述钻孔钻孔深度为6m、直径89mm、按梅花形布置。
所述装管根据钻孔的形式选择与钻孔匹配的钢花管钻进,钢花管垂直布置,钢花
管端头嵌入采空区底板以下2m,钢花管注浆按梅花型布置,间距取为2m×2m。注浆管壁上预
留注浆孔,孔径10-16mm,孔间距为15-20mm,尾部1-1.5m范围不留注浆孔,作为止浆段。
所述压浆的注浆材料采用水泥砂浆,水泥采用膨胀水泥。具体注浆参数根据现场
试验确定,本实例中水灰比取1︰1,注浆压力0.5Mpa-1.0MPa,注浆区为松散塌体孔隙率较
大,扩散半径取2.0m。注浆机使用GZJB型液压双液注浆机。
所述检查注浆效果采用ZH-20型岩石钻孔取芯机对采空区内塌渣进行取芯,根据
芯样判断注浆固结效果。如果注浆固结效果没达到方案设计要求,则进行重新补注浆。
本实施例中,隧道拱顶上方采空区,采用的支护方法为:首先依次在隧道外设置二
次衬砌、初期支护以及超前支护,随后在初期支护外侧设置砼护结构,在砼护结构外侧设置
砂砾回填缓冲层,砼护结构以及砂砾回填缓冲层均处在采空区与隧道结构之间,其中所述
砼护结构,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泥380-390份、砂770-780份、碎石1010-1030份、水160-170
份以及气密剂36-40份,砼护结构的水胶比为0.3-0.5,本实施例中,水泥选用山西中条山新
型建材有限公司的中条牌P.O42.5;细骨料选用中砂(河砂);粗骨料采用5-31.5mm连续级配
碎石;水采用饮用水;气密剂采用山西凯迪建材有限公司的KD-10型混凝土气密剂,其中含
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泥382kg、砂773kg、碎石1024kg、水168kg以及气密剂38.2kg,其中水
胶比为0.4。
此外,隧道拱顶上方采空区,也可以采取对施工隧道进行加固的双层回填复合结
构、注浆加固和沿施工隧道延伸方向隧道支护体系,其中注浆加固与隧道左侧采空区支护
方法一致,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