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1840682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6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215478.0

申请日:

2015.04.30

公开号:

CN105421925A

公开日:

2016.03.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5F 5/00申请日:20150430|||公开

IPC分类号:

E05F5/00; E05F5/06

主分类号:

E05F5/00

申请人:

YKKAP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村丰; 高野千绘美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4-189278 2014.09.17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代理人:

陈国慧; 李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窗。止动器部件在配置在沿着上下方向的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收纳在门窗端框架中,而允许可动推拉门窗移动至其相对于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另一方面,在配置在沿着左右方向的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夹在门窗端框架与纵框之间,而阻止可动推拉门窗移动至其全闭位置,在解除部件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当将可动推拉门窗相对于开口框架配置在全闭位置时,解除部件抵接到与止动器部件卡合的钩部件上,将由钩部件产生的止动器部件的移动阻止状态解除,另一方面,在解除部件配置在非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当将可动推拉门窗相对于开口框架配置在全闭位置时,解除部件不与钩部件抵接,而维持与止动器部件的卡合状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门窗,包括:开口框架;开闭体,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能够开闭地配设;和止动器部件,能够移动地配设在这些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的某一方上,在上述开闭体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打开的状态下,在所述止动器部件配置在作用位置的情况下,阻止上述开闭体移动至其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从而在上述开口框架与上述开闭体之间确保间隙,另一方面,在所述止动器部件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允许上述开闭体移动至其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门窗包括:卡合部件,在上述止动器部件配置在上述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该卡合部件与上述止动器部件卡合,来阻止上述止动器部件向上述作用位置的移动,另一方面,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将该卡合部件与上述止动器部件的卡合状态解除;和解除部件,配设为能够在解除位置和非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上述止动器部件配设为在上述开口框架与上述开闭体之间能够以沿着进深方向的轴心为中心旋转,在配置在上述作用位置的情况下,沿着上述开闭体的开闭方向夹在上述开口框架与上述开闭体之间;上述解除部件在配置在上述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在上述开闭体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将上述止动器部件向上述作用位置的移动阻止状态解除,另一方面,在配置在上述非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在上述开闭体的全闭位置不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而维持上述止动器部件向上述作用位置的移动阻止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止动器部件上包括缓冲机构,在配置在上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使抵接在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上的情况下的冲击力衰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除部件是配设在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上的部件,当以配置在上述解除位置的状态将上述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通过与上述卡合部件抵接来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除部件配设在上述卡合部件上,当以配置在上述解除位置的状态将上述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通过抵接在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上,来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

说明书

门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推拉门窗或门等开闭体相对于开口框架能够开闭地配设的门窗,更详细地讲,涉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便在将开闭体关闭时也能够在与开口框架之间确保间隙的门窗。

背景技术

在将推拉门窗或门等开闭体相对于开口框架能够开闭地配设的门窗中,提供了各种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便在将开闭体关闭时也能够在与开口框架之间确保间隙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以下技术:在推拉门窗的框架上能够摆动地配设止动器部件,当将推拉门窗打开时将止动器部件维持为从门窗端突出的状态。根据该门窗,由于止动器部件夹在开口框架与推拉门窗之间,所以在将推拉门窗关闭时也能够在两者之间预先确保间隙。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窗中,需要手动地使止动器部件突出。因此,在忘记了使止动器部件突出的操作的情况下,当将推拉门窗关闭时,不能在开口框架与推拉门窗之间确保间隙。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以下技术:在推拉门窗的框上能够出没地配设止动器部件,并且在框架与止动器部件之间夹装使止动器部件始终向门窗端侧突出的弹簧。根据该门窗,如果在将推拉门窗关闭的状态下配置为使止动器部件的前端抵接在开口框架上的状态,则在将推拉门窗打开时,通过弹簧的弹性力,使止动器部件成为向门窗端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即使不每次进行使止动器部件突出的操作,一旦将打开的推拉门窗关闭时,也在开口框架与推拉门窗之间确保间隙,能够可靠地防止例如手指被夹的状况。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29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269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门窗中,由于是止动器部件始终突出的构成,所以当将推拉门窗配置到全闭位置时,需要每次克服弹簧的弹性力而使止动器部件从推拉门窗与开口框架之间脱离的操作,将推拉门窗开闭的操作烦杂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门窗,当将开闭体关闭时,仅在需要时能够在开口框架与开闭体之间可靠地确保间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门窗包括:开口框架;开闭体,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能够开闭地配设;和止动器部件,能够移动地配设在这些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的某一方上,在上述开闭体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打开的状态下,在所述止动器部件配置在作用位置的情况下,阻止上述开闭体移动至其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从而在上述开口框架与上述开闭体之间确保间隙,另一方面,在所述止动器部件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允许上述开闭体移动至其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门窗包括:卡合部件,在上述止动器部件配置在上述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该卡合部件与上述止动器部件卡合,来阻止上述止动器部件向上述作用位置的移动,另一方面,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将该卡合部件与上述止动器部件的卡合状态解除;和解除部件,配设为能够在解除位置和非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上述止动器部件配设为在上述开口框架与上述开闭体之间能够以沿着进深方向的轴心为中心旋转,在配置在上述作用位置的情况下,沿着上述开闭体的开闭方向夹在上述开口框架与上述开闭体之间;上述解除部件在配置在上述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在上述开闭体相对于上述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将上述止动器部件向上述作用位置的移动阻止状态解除,另一方面,在配置在上述非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在上述开闭体的全闭位置不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而维持上述止动器部件向上述作用位置的移动阻止状态。

根据该发明,在将解除部件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当将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始终对与止动器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件向解除方向施加外力,所以在再次将开闭体打开的情况下,将止动器部件可靠地配置在作用位置,从而在开口框架与开闭体之间确保间隙。另一方面,如果将解除部件配置在非解除位置,则在将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卡合部件也相对于止动器部件维持卡合状态,所以在再次将开闭体打开的情况下,也将止动器部件维持在非作用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开闭体的开闭操作。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门窗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止动器部件上包括缓冲机构,在配置在上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使抵接在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上的情况下的冲击力衰减。

根据该发明,由于止动器部件抵接在开口框架或开闭体上时的冲击力被缓冲机构衰减,所以不会给止动器部件或开口框架、开闭体带来损伤。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门窗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除部件是配设在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上的部件,当以配置在上述解除位置的状态将上述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通过与上述卡合部件抵接来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

根据该发明,由于止动器部件及卡合部件和解除部件分开地配设,所以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门窗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除部件配设在上述卡合部件上,当以配置在上述解除位置的状态将上述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通过抵接在上述开口框架和上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上,来对上述卡合部件施加外力。

根据该发明,由于止动器部件、卡合部件及解除部件集成在开口框架和开闭体中的某一方上,所以具有不需要对开口框架和开闭体中的另一方进行加工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在将解除部件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当将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始终对与止动器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件向解除方向施加外力,所以在再次将开闭体打开的情况下,将止动器部件可靠地配置在作用位置,从而在开口框架与开闭体之间确保间隙。另一方面,如果将解除部件配置在非解除位置,则在将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时,卡合部件也相对于止动器部件维持卡合状态,所以在再次将开闭体打开的情况下,也将止动器部件维持在非作用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开闭体的开闭操作。

附图说明

图1-1是从室内侧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窗的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门窗的横剖视图。

图2-1是从室内侧观察将图1-1所示的门窗的开闭体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门窗的横剖视图。

图3是包括应用于图1-1所示的门窗的止动器部件和卡合部件的止动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止动器单元的外观的图,图4(a)是止动器部件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止动器部件配置在作用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止动器单元的构成要素的分解图。

图6是表示应用于图1-1所示的门窗的解除部件的图,图6(a)是配置在非解除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配置在解除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在图1-1所示的门窗中开闭体处于打开的状态并且止动器部件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是在图1-1所示的门窗中在解除部件配置在非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将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是在图1-1所示的门窗中在解除部件配置在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将开闭体配置在全闭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在图1-1所示的门窗中在止动器部件配置在作用位置的状态下使开闭体朝向全闭位置移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开口框架;13门窗端框架;13a收纳孔;30可动推拉门窗;34纵框;42止动器部件;42b卡合突部;42c收纳凹部;43钩部件;43d卡合爪部;45液压阻尼器;45c抵接体;51解除部件;51b抵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门窗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

图1-1~图2-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窗的图。这里例示的门窗包括开口框架10和左右两扇推拉门窗20、30,仅使一方的推拉门窗30相对于开口框架10沿左右方向滑动而开闭,称作所谓“单拉窗”。

开口框架10通过将上框11、下框12及左右的纵框13、14组装成四周框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采用将四周的框11、12、13、14分别用木材构成的开口框架10。相对于开口框架10固定的推拉门窗(以下称作“固定推拉门窗20”)由外形呈矩形的面材21、设置在面材21的四周的上框架22、下框架23及左右的纵框24、25构成。相对于开口框架10能够滑动地配设的推拉门窗(以下称作“可动推拉门窗(开闭体)30”)由外形呈矩形的面材31、设置在面材31的四周的上框架32、下框架33及左右的纵框34、35构成。

根据图还可以清楚,固定推拉门窗20构成为左右的宽度比可动推拉门窗30大,在从室内侧观察的情况下配设在作为开口框架10的左侧的部位。可动推拉门窗30配设在比固定推拉门窗20靠室内侧的部位,以便开闭由开口框架10和固定推拉门窗20构成的开口框架10的内部开口15。固定推拉门窗20的各框架22、23、24、25及可动推拉门窗30的各框架32、33、34、35分别由木材或树脂材料成形。作为固定推拉门窗20的面材21及可动推拉门窗30的面材31,采用通过分别将3片玻璃板接合而构成的多层玻璃。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开口框架10的纵框13、14区分开的情况下,将当将可动推拉门窗30配置在全闭位置时抵接在门窗端的纵框34上的纵框(在图1-1~图2-2中分别位于右侧的纵框)称作“门窗端框架13”。

在该门窗上,在门窗端框架13的进深面中,在作为比较高处的部位设置有收纳孔13a。收纳孔13a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纵长矩形的开口,在内部收纳有止动器单元40。止动器单元40是用来限制可动推拉门窗30相对于开口框架10的向全闭位置的滑动的,如图3~图5所示包括底座41。

底座41在呈平板状的基板41a的基端部两侧分别具有成对的止动器用支承片部41b,并且在基板41a的前端部两侧分别具有成对的钩用支承片部41c。关于该底座41,一对止动器用支承片部41b相互沿着门窗端框架13的进深方向并列设置,并且以止动器用支承片部41b相对于钩用支承片部41c位于下方的状态,该底座41经由基板41a安装在收纳孔13a的内底面上。在底座41上,在止动器用支承片部41b的相互之间配设有止动器部件42,并且在钩用支承片部41c的相互之间配设有钩部件(卡合部件)43。

止动器部件42是横截面呈矩形的柱状且在基端部的两侧面间具有轴贯插孔42a的结构。该止动器部件42通过经由设置在止动器用支承片部41b的轴支承孔41d使轴部件44贯插到轴贯插孔42a中,而能够绕轴部件44的轴心旋转地支承于底座41,能够在非作用位置与作用位置之间移动。

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1、图1-2、图4(a)所示,为前端部位于铅直上方且收纳在门窗端框架13的收纳孔13a中的状态。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如图2-1、图2-2、图4(b)所示,前端部从底座41的基板41a离开而旋转直到成为大致水平,成为前端部从门窗端框架13的进深面朝向可动推拉门窗30的门窗端面突出的状态。配置在作用位置的止动器部件42通过基端面抵接在底座41的基板41a上,而处于被阻止进一步的旋转的状态。从图3~图5还可以清楚,在止动器部件42上,在中心部设置有液压阻尼器(缓冲机构)45,并且在前端部设置有卡合突部42b及收纳凹部42c。

液压阻尼器45是在从阻尼器主体45a的前端部突出的活塞杆45b的前端部包括抵接体45c而构成的,在抵接体45c从止动器部件42的前端部突出的状态下,经由阻尼器主体45a配设在止动器部件42的内部。在对抵接体45c施加了沿着活塞杆45b的轴心方向的冲击力的情况下,该液压阻尼器45发挥功能以利用填充在阻尼器主体45a中的油的阻力将冲击力衰减。

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卡合突部42b在止动器部件42的前端部从比液压阻尼器45的抵接体45c更接近底座41的部分突出,具有止动器卡合面42b1及止动器引导斜面42b2。止动器卡合面42b1是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沿着上下方向且与可动推拉门窗30的门窗端面对置地延伸的平面。止动器引导斜面42b2是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随着从止动器卡合面42b1的上端缘朝向止动器部件42的基端而逐渐向接近底座41的基板41a的方向倾斜的平面。

收纳凹部42c是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设置在与底座41的基板41a对置的面上的凹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止动器部件42的前端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收纳凹部42c。

如图3~图5所示,钩部件43构成为包括呈块状的重锤体43a、和从重锤体43a的两侧分别朝向相同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侧板43b。该钩部件43通过使跨越一对侧板43b之间配设的支承轴部件46贯插到钩用支承片部41c的销支承孔41e中,而以能够以支承轴部件46的轴心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底座41上。如图7所示,比支承轴部件46向下方延伸的侧板43b的延长部分43c延伸超过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止动器部件42的前端,形成为收纳在底座41的基板41a与止动器部件42的收纳凹部42c之间的长度。

从图3~图5及图7还可以清楚,钩部件43的支承轴部件46配设为,在相对于重锤体43a位于下方且接近底座41的基板41a的位置,与止动器部件42的轴部件44平行。因而,在钩部件43上,在重锤体43a从门窗端框架13的进深面突出的方向上作用力矩,比支承轴部件46向下方延伸的侧板43b的延长部分43c成为被按压在基板41a上的状态。

在该钩部件43上,在侧板43b中,在与止动器部件42的卡合突部42b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卡合爪部43d。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卡合爪部43d配置在止动器部件42的卡合突部42b与液压阻尼器45的抵接体45c之间,具有钩卡合面43d1及钩引导斜面43d2。钩卡合面43d1是在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接近止动器卡合面42b1而对置的平面。钩引导斜面43d2是随着从钩卡合面43d1的下端缘朝向上方而逐渐向从底座41的基板41a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平面。

在上述止动器单元40中设置有单元盒47。单元盒47覆盖止动器部件42及钩部件43的外周部,另一方面,使止动器部件42及钩部件43从门窗端框架13的进深面露出到外部,并且具有窗孔47a以使止动器部件42能够在作用位置与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从图3、图4及图7还可以清楚,在钩部件43的上表面与单元盒47之间,确保了能够收纳后述的解除部件51的抵接片51b的收纳空间48。

另一方面,在该门窗上,如图1-1~图2-2所示,在可动推拉门窗30的门窗端面中,在与门窗端框架13的收纳孔13a对置的部位设置有收纳凹处34a。收纳凹处34a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收纳孔13a短的矩形开口,并且形成在与收纳孔13a的上端部对置的位置,在内部收纳有解除单元50。在将可动推拉门窗30配置在全闭位置时,解除单元50用来选择是否使止动器单元40的止动器部件42向作用位置移动,如图6和图7所示,包括解除部件51和收纳体52。

解除部件51是抵接片51b从呈长方体状的滑块51a的一侧面突出的结构。抵接片51b呈板状,形成为能够插入到上述单元盒47的窗孔47a中的宽度。收纳体52具有能够将滑块51a收纳到上下一对安装板52a之间的收纳室52b。收纳室52b是具有能够使解除部件51的滑块51a仅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大小的空间。在收纳体52上形成有操作孔52c,以使解除部件51的抵接片51b露出到外部,并且确保伴随着滑块51a的移动的抵接片51b的移动区域。

该解除单元50以抵接片51b的前端朝向门窗端框架13的止动器单元40大致成为水平的状态,经由收纳体52安装在可动推拉门窗30的收纳凹处34a中。经由收纳体52安装在收纳凹处34a中的解除部件51通过经由抵接片51b操作,而能够在非解除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用图6(a)和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使抵接片51b相对于收纳体52移动到操作孔52c的上方的情况下,解除部件51成为非解除位置。在该非解除位置,抵接片51b在止动器单元40中成为与收纳空间48一致的高度,收纳空间48是在单元盒47与钩部件43的上表面之间确保的。与此相对,如用图6(b)和图7中的实线所示,在使抵接片51b相对于收纳体52移动到操作孔52c的下方的情况下,解除部件51成为解除位置。在该解除位置,抵接片51b在止动器单元40中成为与钩部件43的重锤体43a对置的高度。配置在各个位置的解除部件51构成为,只要不经由抵接片51b操作,就通过与收纳体52及门窗端框架13之间的摩擦而维持非解除位置或解除位置。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止动器单元40中,例如当用手使配置在作用位置的止动器部件42旋转到非作用位置时,通过形成在止动器部件42的卡合突部42b上的止动器引导斜面42b2与形成在钩部件43的卡合爪部43d上的钩引导斜面43d2相互抵接,使得钩部件43以支承轴部件46的轴心为中心适当旋转,如图7所示,在卡合突部42b越过卡合爪部43d后,止动器卡合面42b1和钩卡合面43d1成为相互对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钩部件43的卡合爪部43d与止动器部件42的卡合突部42b卡合,使得止动器部件42不会意外地移动到作用位置。

如上所述,利用重锤体43a在钩部件43上作用力矩。由此,在对开口框架10施加了振动或冲击的情况下,也维持钩部件43的钩卡合面43d1与止动器部件42的止动器卡合面42b1的抵接状态。因而,止动器部件42维持收纳在门窗端框架13的收纳孔13a中的状态,如果保持该状态使可动推拉门窗30朝向全闭位置滑动,则能够将可动推拉门窗30相对于开口框架10配置在全闭位置。

这里,如上所述,在将解除单元50的解除部件51配置在非解除位置的情况下,解除部件51的抵接片51b在止动器单元40中成为与在单元盒47与钩部件43的上表面之间确保的收纳空间48一致的高度。因而,如图8所示,在将可动推拉门窗30配置在全闭位置的情况下,也将止动器部件42维持在非作用位置,当再次将可动推拉门窗30打开时,止动器部件42不会配置在作用位置。由此,完全不需要对止动器部件42操作,就能够开闭可动推拉门窗30。

与此相对,在将解除单元50的解除部件51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况下,解除部件51的抵接片51b成为与钩部件43的重锤体43a对置的高度,所以如图9所示,在将可动推拉门窗30配置在全闭位置时,抵接片51b抵接在钩部件43上。与抵接片51b抵接的钩部件43以支承轴部件46的轴心为中心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结果,钩部件43的卡合爪部43d位于比止动器部件42的卡合突部42b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侧板43b的延长部分43c经由收纳凹部42c按压止动器部件42,所以止动器部件42成为倾斜的状态,以使止动器部件42的上端部及液压阻尼器45的抵接体45c抵接在纵框34的进深面上。因而,当从该状态再次将可动推拉门窗30打开时,如图10所示,止动器部件42旋转而配置到作用位置,所以以后在使可动推拉门窗30朝向全闭位置滑动的情况下,通过止动器部件42抵接在可动推拉门窗30的门窗端面上,而阻止向全闭位置的滑动,从而在门窗端框架13与可动推拉门窗30的纵框34之间始终确保间隙。由此,即使是在门窗端框架13与可动推拉门窗30的纵框34之间配置有手指等异物的状态下,使可动推拉门窗30朝向全闭位置滑动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该异物被夹在门窗端框架13与可动推拉门窗30之间的状况。

而且,与可动推拉门窗30的纵框34抵接的是配设在止动器部件42上的液压阻尼器45的抵接体45c,所以即使使可动推拉门窗30势头较猛地滑动,也通过液压阻尼器45使其冲击力衰减,不会给止动器部件42或门窗端框架13、可动推拉门窗30的纵框34带来损伤。

为了将可动推拉门窗30从图10所示的状态配置到全闭位置,如图7所示,只要使止动器部件42移动到非作用位置即可。但是,在解除部件51处于配置在解除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当可动推拉门窗30配置在全闭位置时,再次解除了钩部件43相对于止动器部件42的移动阻止状态,所以每当将可动推拉门窗30打开时,止动器部件42都配置在作用位置,从而阻止了可动推拉门窗30向全闭位置的滑动。

这样,根据上述门窗,在可动推拉门窗30相对于开口框架10打开的状态下,只要使止动器部件42配置在非作用位置,也利用钩部件43维持其状态,所以将可动推拉门窗30相对于开口框架10关闭时的操作不会烦杂化。

而且,即使处于利用钩部件43使止动器部件42维持在非作用位置的状态,只要将解除部件51配置在解除位置,每当将可动推拉门窗30相对于开口框架10配置在全闭位置时,也将钩部件43相对于止动器部件42的移动阻止状态解除,同时通过设置在钩部件43上的侧板43b的延长部分43c按压止动器部件42。因而,只要再次将可动推拉门窗30相对于开口框架10打开,就将止动器部件42可靠地配置在作用位置,从而在门窗端框架13与可动推拉门窗30的纵框34之间始终确保间隙,所以不会导致手指夹住。

进而,只要将解除部件51配置在非解除位置,则即使在将可动推拉门窗30配置在全闭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止动器部件42维持在非作用位置,完全不需要对止动器部件42操作,就能够开闭可动推拉门窗3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应用于单拉窗中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双推拉窗或平开窗、滑出窗等其他的门窗。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门窗端框架13上设置止动器部件42,另一方面在可动推拉门窗30的纵框34上设置解除部件51,但本发明并不一定限定于此,如果在可动推拉门窗30上设置止动器部件42并且在门窗端框架13上设置解除部件51,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设置止动器部件42在开口框架10的框架的情况下并不一定需要是纵框,在推拉门窗的框架的情况下并不一定需要是纵框。

进而,解除部件51也可以相对于钩部件43能够移动地设置。例如,如果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可动推拉门窗30上设置固定的抵接片51b,另一方面将钩部件43的重锤体43a配设为能够相对于侧板43b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则重锤体43a成为相当于解除部件的构成。因而,通过适当变更重锤体43a的位置,使得当将可动推拉门窗30配置在全闭位置时,能够选择是否使止动器单元40的止动器部件42向作用位置移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缓冲机构应用了液压阻尼器45,但只要是使止动器部件抵接在开口框架或开闭体上的情况下的冲击力衰减的机构,也可以采用其他机构。

门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门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门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窗.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窗。止动器部件在配置在沿着上下方向的非作用位置的情况下,收纳在门窗端框架中,而允许可动推拉门窗移动至其相对于开口框架的全闭位置,另一方面,在配置在沿着左右方向的作用位置的情况下,夹在门窗端框架与纵框之间,而阻止可动推拉门窗移动至其全闭位置,在解除部件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当将可动推拉门窗相对于开口框架配置在全闭位置时,解除部件抵接到与止动器部件卡合的钩部件上,将由钩部件产生的止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