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类电动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持式工具,为人们的生
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吹吸工具作为一种常见的手持式工具,通常用来清理花园及街道,主要
包括电机、风扇及吹吸管等。风扇受到电机的驱动后旋转而产生气流,气流从吹吸管中吹
出,即可对散落在地面的树叶或垃圾具有聚拢作用,方便操作者进行收集。同时,吹吸工具
还可作为吸尘的工具,吸入灰尘、树叶等完成清理工作。
而传统的吹吸工具在吸附树叶或粉碎的树叶残渣时,容易粘附于其内腔,随着堆
积的厚度越大,影响进入吹吸工具内的气流,从而影响的吹吸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吸附树叶或树叶残渣时容易粘附于电动工具内腔的问
题,提供一种使树叶或树叶残渣不易吸附于电动工具内腔的电动工具。
一种电动工具,包括:
壳体,设有进风口及出风口,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
马达,设于所述壳体内;及
风扇,由所述马达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
所述电动工具还包括涵道,所述涵道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出
风口之间,用于引导气流向所述出风口移动,其中,所述涵道内至少部分与气流接触的表面
设有防粘层。
上述电动工具,在涵道内至少部分与气流接触的表面设有防粘层,可缓解甚至避
免树叶或树叶的残渣粘结于涵道内,保持气流通道畅通,保证电动工具的高效率工作。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粘层涂覆于所述涵道内至少部分与气流接触的表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粘层电镀于所述涵道内至少部分与气流接触的表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粘层为聚四氟乙烯防粘层。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涵道包括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涵道外罩、收容于所述涵道
外罩内的导流锥,以及位于所述涵道外罩与所述导流锥之间的导流叶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涵道外罩内表面、导流锥外表面及所述导流叶片的外表
面均设有所述防粘层。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锥包括本体及设于所述本体内的腔体,所述导流叶
片固接于所述本体与所述涵道外罩之间,且间隔设置以形成若干气流通道;
其中,所述涵道外罩内表面、本体的外表面及所述导流叶片的外表面均设有所述
防粘层。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相对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之间沿所述外罩内周向呈夹角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包括第一导流叶片、第二导流叶片及第三导流
叶片,所述第一导流叶片与所述第二导流叶片及所述第三导流叶片之间的夹角均为105度,
所述第二导流叶片与所述第三导流叶片之间的夹角为150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动工具的涵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涵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
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
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
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
“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
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动工具,包括壳体、马达、风扇及涵
道12。该马达、风扇及涵道12均设置于壳体内,该壳体设有进风口及出风口,空气从进风口
进入,马达驱动风扇旋转并产生气流,涵道12设于壳体内,并位于风扇与出风口之间,用于
引导气流向出风口移动,其中,该涵道12内至少部分与气流接触的表面设有防粘层。具体
地,该电动工具为至少具有吸功能的电动工具,例如吹吸机或单吸机,该防粘层为聚四氟乙
烯材料,其喷涂于涵道12内与所述气流接触的表面。
经过试验得知,电动工具在吸树叶时,粉碎的树叶残渣,容易粘结于机器的涵道12
内,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堆积的树叶残渣越来越厚而影响气流的流通,从而引起电动工具
的效率降低。在涵道12内至少部分与气流接触的表面设有防粘层,可缓解甚至避免树叶或
树叶的残渣粘结于涵道12内,保持气流通道畅通,保证电动工具的高效率工作。
具体到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动工具还包括吹风管,该吹风管连接于壳体,并与出风
口连通,进风口、涵道12、出风口及吹风管形成一气流通道。空气从该气流通道移动至出风
口并从吹风管吹出,用于吹走地面的落叶、垃圾等。马达具有输出轴,马达的输出轴与风扇
连接并驱动风扇旋转,从而带动空气移动形成气流,当然,马达也可通过传动机构与风扇连
接,例如行星齿轮系。
该电动工具还包括粉碎机构,该粉碎机构设置于进风口与风扇之间,以对进入电
动工具内的树叶等进行粉碎,使其体积变小,避免了电动工具因吸入的树叶或尘屑体积较
大而造成风扇的堵塞,提高了电动工具的工作效率。具体地,该风扇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
相比离心式风扇可提供更好的吹风效果,也使树叶及其残渣不易粘结于涵道12内。
本实施例中,风扇布置于马达与涵道12之间,风扇的风扇轴线与吹风管的中心线
重合。该粉碎机构为刀片或切割线或其他类的粉碎机构。其中,该风扇表面镀硬铬,以提高
风扇的硬度及耐磨、耐温、耐腐蚀等性能;该粉碎机构表面设置类陶瓷涂层,从而提高粉碎
机构的硬度及耐磨、耐温、耐腐蚀等性能;如此保证粉碎机构和/或风扇的正常工作,提高其
使用寿命,避免影响电动工具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包括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上游区域到下游区域的方
向定义为纵向,空气大致沿纵向移动。其中,上游区域位于风扇一侧,下游区域位于风扇的
另一侧,涵道12位于下游区域,进风口、马达、风扇与涵道12依次沿纵向排列,并相比吹风管
更靠近风扇。需要说明的是,上游区域是指从进风口到风扇的中心所在平面之间的区域,下
游区域是指从风扇的中心所在平面导出风口之间的区域。
优选地,该涵道12包括连接于壳体的涵道外罩122、收容于涵道外罩122内的导流
锥124,以及位于涵道外罩122与导流锥124之间的导流叶片126。涵道12的作用是引导风扇
产生的气流向吹风管移动,并且使气流的走向集中统一,提高出风效果。导流锥124大致沿
气流的流动方向,即纵向设置,且位于涵道外罩122的中心,导流锥124与涵道外罩122之间
构成气流流通空间,该流通空间的的截面大致为环状。具体地,该导流锥124包括本体1242
及设于本体1242内的腔体1244,导流叶片126位于前述的环状的流通空间内,并且大致间隔
地分布,相邻的两两导流叶片126之间间隔形成若干气流通道供气流流通。本体1242的外形
大致呈锥状,本体1242内的腔体1244用于与其他结构配合连接,例如轴承。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导流锥124与涵道外罩122之间构成气流流通空间,而
导流叶片位于该流通空间内,并间隔分布,形成若干气流通道供气流流通。因此,本实施新
型中的涵道12与气流接触的表面包括涵道外罩122内表面、本体1242的外表面及导流叶片
126的外表面,三者均设有前述的防粘层。
通过试验得知,电动工具在吸树叶时,粉碎的树叶残渣,容易粘结于机器的涵道12
的涵道外罩122内表面、导流锥124及导流叶片126上,在涵道外罩122内表面、导流锥124的
本体1242的外表面及导流叶片126上喷涂有防粘层,进一步地缓解甚至避免树叶或树叶的
残渣粘结于涵道外罩122内表面及位于其内的导流锥124及导流叶片126,保持气流通道畅
通,保证电动工具的高效率工作。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仅在导流锥124的本体1242的外表面及导流
叶片126上设有防粘层,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指出,本实施例中,导流叶片126分别固接于涵道外罩122与导流锥124的本体
124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导流叶片126在径向上至少固定连接于导流锥124的本体
1242与涵道外罩122之一即可,故导流叶片126的连接方式不是唯一的。
优选地,导流叶片126之间沿外罩122内周向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保证气流流通的
均匀性及通畅性,避免树叶及其残渣因气流流通的不均匀而粘结于导流锥124的本体1242
表面或涵道外罩122表面及导流风叶表面。
优选地,该导流叶片126相对壳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如此,使导流叶片126对气
流进行导向,使气流沿预设的方向移动,保证气流流通的通畅性,保证气流通过的速度,进
一步地缓解甚至避免树叶及其残渣粘结于导流锥124的本体1242表面或涵道外罩122内表
面及导流风叶表面。
优选地,该导流叶片126包括第一导流叶片1262、第二导流叶片1264及第三导流叶
片1266,该第一导流叶片1262与第二导流叶片1264及第三导流叶片1266之间的夹角均为
105度,该第二导流叶片1264与第三导流叶片1266之间的夹角为150度。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第一导流叶片1262为上方的一个导流叶片,第二导流叶片
1264为位于第一导流叶片1262下方,且分居两侧的导流叶片。在使用过程中,按照如图1所
示的方式将该涵道12设置于壳体,树叶粉碎后,特别是湿树叶,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堆积在涵
道12的下部,也就是外罩122的下部,从而影响气流的通畅,影响性能。因此,将第二导流叶
片1264与第三导流叶片1266的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50度,使粉碎后的树叶残渣更容易通过。
如此,进一步地缓解甚至避免树叶及其残渣粘结于导流锥124的本体1242表面或涵道外罩
122表面及导流风叶表面。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马达位于上游区域,即位于风扇远离涵道12的一侧。
也就是说,马达位于进风口与风扇之间,且与壳体保持一定的空间间隙。从进风口进入的空
气会先通过马达与壳体之间的间隙,然后被风扇带动旋转,从而产生气流。如此,可满足马
达散热的需求。此外,马达设置于涵道12外,涵道12的尺寸也可更小,不受马达的尺寸限制。
或者说,在设计涵道12的尺寸时无需考虑马达的尺寸,进一步提升涵道12的吹风效率,使树
叶及其残渣不易粘结于涵道12内。且减少涵道12内防粘层涂覆的面积,减少了成本。当然,
将马达设置于涵道12内亦可,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电动工具,在涵道12内至少部分与气流接触的表面设有防粘层,可缓解甚至
避免树叶或树叶的残渣粘结于涵道12内,保持气流通道畅通,保证电动工具的高效率工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