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观察采集分拣的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道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是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观察采集分
拣的系统。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忽
视的影响,尤其是对鱼类洄游通道的阻隔影响;过鱼设施作为一项缓解大坝阻隔效应的鱼
类保护措施在国际上采用已有300多年,主要类型包括鱼道、升鱼机、提升闸室和集、运鱼系
统等;其中鱼道的过鱼效果最佳,使用范围也最广,我国已建的过鱼设施中鱼道约占90%。
鱼道的监测一直是鱼道运行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开展鱼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较
短,过鱼对象和国外也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监测资料对我国鱼道设计的参考价值有限,因
此对我国鱼道运行效果的监测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的监测方案基本上都是在鱼道侧壁直接设置观察室,对鱼道中洄游
鱼群进行观察,仅能够进行观察和计数,无法采集鱼类,也无法对鱼类种类进行鉴别和测量
等;目前使用的视频、红外监控也无法实现对鱼类种类的鉴别和测量等工作。
按照现有技术,对过鱼种类、规格进行鉴定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用网对若
干池室进行拦截,使用渔具渔网将其中的鱼类捕捞出来;二是将鱼道出口闸门关闭,将部分
池式的水排空再将鱼取出;以上两种方法存在以下弊端:(1)仅能够对瞬时的若干池室中的
鱼类进行捕捞,采集量小,效率低,完整统计需多次捕捞;(2)捕捞过程中,网具易对鱼类产
生伤害,且存在脱水操作,易导致鱼类死亡;(3)鱼类采集后的分拣鉴定测量工作需要把鱼
类抬出鱼道,费时费力;(4) 进行鱼类采集时,影响鱼道的正常过鱼运行;(5)检修或清理观
察窗玻璃时一般需要关闭上下游检修闸门,检修清理期间影响过鱼。
如何使鱼道的鱼类观察、采集、鉴定工作更为高效,减少鱼类受伤及死亡率,更好
地实现鱼道观察室的多功能化是一个技术性难题;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鱼道监测效率,更
好地保护鱼类,并给其它工程鱼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对通过鱼道
的鱼类进行观察采集分拣的系统,提高鱼道监测效率,更好地保护鱼类。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
观察采集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观察系统,采集系统,分拣系统;所述观察系统设置
于鱼道主体侧方或所述鱼道主体内,所述采集系统设置于所述观察系统侧方;所述分拣系
统设置于所述观察系统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观察系统包括观察室,鱼道观察窗,采集池观察窗,视频
监控系统,照明设施,观察室拦鱼栅;所述观察室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侧方,所述鱼道观察
窗设置于与所述鱼道主体相邻的所述观察室的侧壁上,所述采集池观察窗设置于与采集池
相邻的所述观察室的侧壁上;所述视频监控系统包括摄像装置,计算机及监视器,所述视频
监控系统设置于所述观察室内;所述照明设施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的观测段和所述观察室
外墙上;所述观察室拦鱼栅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的观测段中。可以将通过的鱼类拦在靠近
观察窗一侧,以便能够清晰地观察鱼类;可通过不同闸门的启闭调整水流走向以对观察室
玻璃窗进行清理维护;便于对鱼道中洄游鱼群进行观察、监测、计数,提高鱼道监测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采集系统包括所述采集池,进水渠,进水渠闸门,进鱼渠,
进鱼渠闸门,拦鱼格栅,防逃格栅,集鱼渠,运输系统;所述采集池设置于临近所述采集池观
察窗的所述观察室侧方,所述进水渠从上游端连接所述鱼道主体和所述采集池,所述进水
渠闸门设置于所述进水渠和所述鱼道主体的交汇处;所述进鱼渠从下游端连接所述鱼道主
体和所述采集池,所述进鱼渠闸门设置于所述进鱼渠和所述鱼道主体的交汇处;所述集鱼
渠设置于所述采集池的最低处;所述拦鱼格栅设置于所述采集池上游端;所述防逃格栅设
置于所述采集池下游端和所述集鱼渠下游端;所述运输系统设置于所述观察室和所述分拣
室一侧端,所述运输系统包括进鱼口,提升箱,提升闸室闸门,提升闸室,提升电机;所述提
升闸室设置于所述观察室和所述分拣室一侧端,且与所述采集池相交,且相交处设置所述
进鱼口和所述提升闸室闸门,所述提升箱设置于所述运输系统底部,所述提升电机设置于
所述分拣室内。可通过不同闸门的启闭调整水流走向以对采集池观察窗进行清理维护;不
影响鱼道正常运行,鱼类采集效率高,对鱼类伤害小,不影响鱼类资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照明设施为水下灯;有鱼道隔板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内;所述
观察室拦鱼栅为纵向格栅,所述观察室拦鱼栅设置于二个所述鱼道隔板之间,且位于所述
鱼道观察窗对面;所述拦鱼格栅为纵向格栅;所述采集池底板呈倾斜状,且向一侧或中间倾
斜;所述集鱼渠为横向倾斜水渠,有排水孔设置于所述集鱼渠一端;所述防逃格栅为喇叭形
格栅;所述提升箱为可垂直提升箱体,且所述提升箱箱体底部呈倾斜状。可以将通过的鱼类
拦在靠近观察窗一侧,以便清晰地观察鱼类;使上游来水能够通过,而采集池中鱼类无法上
溯通过;便于鱼类进入分拣系统;提高鱼类观察采集效率,减小对鱼类的损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拣系统包括分拣室、分拣槽、放归槽、恢复池和放流管;
所述分拣室设置于所述观察室上方,所述分拣槽分别连接所述提升闸室和所述恢复池;所
述分拣槽与所述提升闸室的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进口闸门,所述分拣槽与所述恢复池的交
汇处设置有分拣槽出口闸门,有分拣台设置于所述分拣槽一侧;所述放归槽与所述分拣槽
平行并列,且所述放归槽一端与所述恢复池相通;所述放流管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恢复池和
所述鱼道主体。实现避免采集鱼类的风险功能,便于操作人员操作,有利于鱼类的恢复和放
归至鱼道主体内,减小对鱼类的损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拣槽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闸室端向所述恢复池
端倾斜;所述放归槽向所述恢复池倾斜;所述恢复池为一个水池,且底板呈倾斜状;所述恢
复池向所述鱼道主体倾斜;所述放流管呈倾斜状,且向所述鱼道主体倾斜;有放流管闸门设
置于所述放流管上端;有分拣槽分隔板放置于所述分拣槽中;所述分拣槽工作时,保持分拣
槽中有0.1m以上的水深,且所述提升闸室中水位与所述分拣槽保持一致;所述放归槽工作
时,保持所述放归槽中有0.05m以上的水深;所述恢复池工作时,保持所述恢复池中有0.5m
以上的水深。保持过程带水操作,减小对鱼类的损害;实现避免采集鱼类的风险功能,便于
操作人员操作,有利于鱼类的恢复和放归至鱼道主体内,减小对鱼类的损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恢复池工作时,保持所述恢复池中有0.5m以上的水深。保
持过程带水操作,对鱼类损伤降到最低;有利于鱼类的恢复并消除应激反应。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如下:
(1)具备观察、监测、计数、采样、分拣、科研等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仅能够进行观
察和计数,无法采集鱼类,也无法对鱼类种类进行鉴别和测量等工作的难题;
(2)进行鱼类采集时不需要排空鱼道中的水,不影响鱼道正常运行;克服了将鱼道
出口闸门关闭,将部分池式的水排空再将鱼取出,效率低,影响鱼道正常运行的缺点;
(3)采样过程没有人工捕捞,大部分过程带水操作,对鱼类损伤降到最低;克服了
捕捞过程中,网具易对鱼类产生伤害,且存在脱水操作,易导致鱼类死亡的缺点;
(4)可根据鱼类密度灵活调整采集时间,鱼类采集效率高;克服了仅能够对瞬时的
若干池室中的鱼类进行捕捞,采集量小,效率低的缺点;
(5)对鱼类伤害小,鉴定测量后的鱼类仍放归鱼道中,不影响鱼类资源;
(6)可对鱼道中鱼类进行科研无损捕捞,以方便安装各种超声波及PIT标志,以达
到鱼道监测和科研需求;克服了捕捞过程中,网具易对鱼类产生伤害,且存在脱水操作,易
导致鱼类死亡,不能达到鱼道监测和科研需求的缺点;
(7)可通过不同闸门的启闭调整水流走向以对观察室玻璃窗进行清理维护;克服
了检修或清理观察窗玻璃时一般需要关闭上、下游检修闸门,检修清理期间影响过鱼的缺
点。
本实用新型以鱼道观察室为基础,增设了采集系统和分拣系统,以实现观察、采
集、分拣并兼顾科研等功能,是一种全新的对鱼道中鱼类进行观察、计数、采样、分拣的系统
及方法;在鱼道工程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对鱼道中鱼类进行观察、计数、采样、分拣,可提高
鱼道监测效率,提供更为科学、详实、有效的监测数据,更好地保护鱼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集池侧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向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B向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层观察采集系统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1-鱼道主体,2-鱼道隔板3-采集池,4-进水渠,5-进鱼渠,6-进水渠闸门,7-进
鱼渠闸门,8-防逃格栅,9-拦鱼格栅,10-集鱼渠,11-提升闸室闸门,12-提升闸室,13-提升
箱,14-采集池观察窗,15-观察室拦鱼栅,16-鱼道观察窗,17-观察室,18-摄像装置,19-计
算机及监视器,20-排水孔,21-提升电机,22-观察系统,23-采集系统,24-视频监控系统,
25-照明设施,26-运输系统,27-进鱼口,28-分拣室,29-分拣槽,30-放归槽,31-恢复池,32-
放流管,33-分拣槽进口闸门,34-分拣槽出口闸门,35-分拣槽分隔板,36-分拣台,37-放流
管闸门,38-分拣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
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观察采集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观
察系统22,采集系统23,分拣系统38;所述观察系统22设置于鱼道主体1侧方或鱼道主体1
内,所述采集系统23设置于所述观察系统22侧方;所述分拣系统38设置于所述观察系统22
上方。所述观察系统22包括观察室17,鱼道观察窗16,采集池观察窗14,视频监控系统24,照
明设施25,观察室拦鱼栅15;所述观察室17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1侧方,所述鱼道观察窗16
设置于与所述鱼道主体1相邻的所述观察室17的侧壁上,所述采集池观察窗14设置于与采
集池3相邻的所述观察室17的侧壁上;所述视频监控系统24包括摄像装置18,计算机及监视
器19,所述视频监控系统24设置于所述观察室17内;所述照明设施25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1
的观测段和所述观察室17外墙上;所述观察室拦鱼栅15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1的观测段中。
所述采集系统23包括所述采集池3,进水渠4,进水渠闸门6,进鱼渠5,进鱼渠闸门7,拦鱼格
栅9,防逃格栅8,集鱼渠10,运输系统26;所述采集池3设置于临近采集池观察窗14的所述观
察室17侧方,所述进水渠4从上游端连接所述鱼道主体1和所述采集池3,所述进水渠闸门6
设置于所述进水渠4和所述鱼道主体1的交汇处;所述进鱼渠5从下游端连接所述鱼道主体1
和所述采集池3,所述进鱼渠闸门7设置于所述进鱼渠5和所述鱼道主体1的交汇处;所述集
鱼渠10设置于所述采集池3的最低处;所述拦鱼格栅9设置于所述采集池3上游端;所述防逃
格栅8设置于所述采集池3下游端和所述集鱼渠10下游端;所述运输系统26设置于所述观察
室17和所述分拣室28一侧端,所述运输系统26包括进鱼口27,提升箱13,提升闸室闸门11,
提升闸室12,提升电机21;所述提升闸室12设置于所述观察室17和所述分拣室28一侧端,且
与所述采集池3相交,且相交处设置所述进鱼口27和所述提升闸室闸门11,所述提升箱13设
置于所述运输系统26底部,所述提升电机21设置于所述分拣室28内。照明设施25为水下灯;
有鱼道隔板2设置于所述鱼道主体1内;所述观察室拦鱼栅15为纵向格栅,所述观察室拦鱼
栅15设置于二个所述鱼道隔板2之间,且位于所述鱼道观察窗16对面;所述拦鱼格栅9为纵
向格栅;所述采集池3底板呈倾斜状,且向一侧或中间倾斜;所述集鱼渠10为横向倾斜水渠,
有排水孔20设置于所述集鱼渠10一端;所述防逃格栅8为喇叭形格栅;所述提升箱13为可垂
直提升箱体,且所述提升箱13箱体底部呈倾斜状。所述分拣系统38包括分拣室28,分拣槽
29,放归槽30,恢复池31和放流管32;所述分拣室28设置于所述观察室17上方,所述分拣槽
29分别连接所述提升闸室12和所述恢复池31;所述分拣槽29与所述提升闸室12的交汇处设
置有分拣槽进口闸门33,所述分拣槽29与所述恢复池31的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出口闸门
34,有分拣台36设置于所述分拣槽29一侧;所述放归槽30与所述分拣槽29平行并列,且所述
放归槽30一端与所述恢复池31相通;所述放流管32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恢复池31和所述鱼道
主体1。所述分拣槽29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闸室12端向所述恢复池31端倾斜;所述放
归槽30向所述恢复池31倾斜;所述恢复池31为一个水池,且底板呈倾斜状;所述恢复池31向
所述鱼道主体1倾斜;所述放流管32呈倾斜状,且向所述鱼道主体1倾斜;有放流管闸门37设
置于所述放流管32上端;有分拣槽分隔板35放置于所述分拣槽29中;所述分拣槽29工作时,
保持所述分拣槽29中有0.1m以上的水深,且所述提升闸室12中水位与所述分拣槽保持一
致;所述放归槽30工作时,保持所述放归槽30中有0.05m以上的水深;所述恢复池31工作时,
保持所述恢复池31中有0.5m以上的水深。所述恢复池31工作时,保持所述恢复池31中有
0.5m以上的水深。
参阅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观察采集分拣的系统的工作过
程如下:关闭上游进水渠闸门6和下游进鱼渠闸门7,此时鱼道主体1正常运行,鱼类自下游
向上游正常上溯;当鱼类通过鱼道观察窗16侧方由观察室拦鱼栅15束窄的狭窄水域时,根
据光线明暗程度开启照明设施25,开始观测,并开启摄像装置18,记录视频并由计算机及监
视器19进行图像分析和计数;开启上游进水渠闸门6和下游进鱼渠闸门7,并关闭上、下游鱼
道主体闸门,此时鱼道主体1的水流由进水渠4通过拦鱼格栅9进入采集池3,并由进鱼渠5返
回鱼道主体1中,此时上溯鱼类由进鱼渠5上溯进入采集池3并被拦鱼格栅9和防逃格栅8阻
拦在采集池3之中;通过采集池观察窗14及摄像装置18观察,收集到鱼类之后,关闭上游进
水渠闸门6和下游进鱼渠闸门7,并开启上、下游鱼道主体闸门,此时鱼道主体1正常运行;开
启位于集鱼渠10上的排水孔20,将采集池3中的水排空,此时采集池3中收集的鱼类将汇聚
于集鱼渠10中;开启提升闸室闸门11,此时集鱼渠10中的水和鱼类沿倾斜的集鱼渠10的渠
底流入提升闸室12的提升箱13中;关闭提升闸室闸门11;通过提升电机21将提升箱13提升
至接近提升闸室12顶端,此时完成鱼类采集;在鱼类分拣前确认鱼类采集工作已完成;关闭
分拣槽29与恢复池31之间的分拣槽出口闸门34,开启分拣槽29与提升闸室12之间的分拣槽
进口闸门33;缓慢提升提升箱13,直至鱼类沿倾斜的提升箱13底板进入分拣槽29;当鱼类进
入分拣槽29后,关闭分拣槽29与提升闸室12之间的分拣槽进口闸门33;根据分拣槽29中鱼
类数量及参与分拣的工作人员数量,在分拣槽29中放置分拣槽分隔板35;当开展鱼类标记、
解剖工作时,根据鱼类的活跃程度在分拣槽29中加入鱼类麻醉剂;将鱼类从分拣槽29中取
出,放在分拣台36上开展种类鉴定、测量、称量、解剖、标记工作;打开放归槽30靠近提升闸
室12端的水龙头;将完成鉴定称量后的鱼类放入放归槽30中,鱼类通过放归槽30的倾斜底
板自然流入恢复池31中;使分拣后的鱼类在恢复池31中进行恢复;鱼类在恢复池31中恢复
后,打开放流管闸门37,将恢复池中的鱼类通过放流管32放流至鱼道主体1中,至此分拣工
作结束。
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