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片与支撑钢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结构及工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特别指一种网片与支撑钢筋现
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结构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日益更新,国家对环境保护
的重视,让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建筑模式,在建筑行业中成为重中之重。
以往传统的梁板式建筑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城市建筑
土地的稀缺,使建筑设计和材料的应用、改良、创新变得尤为重要。经过
长期实践和总结,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梁板式
建筑模式,“工”字型受力结构,更适用于地下车库、高层写字楼、办公
楼、学校、商场、酒店、餐厅等跨度较大的项目,真正实现了无次梁、主
梁高度降低或无梁大板的效果。
以往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应用,必须采用芯模、箱体、块体及
填充体等材料填置在上下混凝土保护层中,形成空腔减少混凝土用量,减
轻建筑自重,然而如何准确的定位、固定和抗浮,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起到
关键的作用,以往的施工中常常误差较大与设计要求存在一定偏差,从而
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为保障单体芯模定位和抗浮问题,在施工中往往增
加了大量的施工力量,减缓了施工进度,底部打开与脚手架连接固定,也
难免局部起浮的发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此往往心有余悸,造成“现
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难推广、难施工的的困境。
目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中,不论是有机或无机材料形成空心、
实心的各类形状的芯模、箱体、块体及填充体等材料,均属于固有的轻质
材料来替换空心板中的混凝土部分,从而减轻楼体自重,现浇后形成空心
楼盖,满足对公共建筑的使用需求,但采用原有的芯模、箱体、块体及填
充体材料,需要在厂家提前预制或定制完成后,送往施工现场固定安装后
现浇使用,然而在厂家生产加个期间,无论采用那种有机或无机材料,如
塑料材质、聚苯乙烯、水泥制品等,在生产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
定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由于固有材料以形成封闭的空心或实心体,在搬运、
运输、吊装及固定安装时,都不同程度的造成公共环境污染和浪费,施工
现浇前需要考虑其现浇过程中的位移和起浮情况,从而增加辅助抗浮材料,
如抗浮钢筋、铁丝等,而且为确保定位与抗浮符合图纸要求,必须在模板
中打孔穿铁丝,拉固在脚手架上,由于每个单体都需要固定,因此增加了
施工工序,现浇时还需要防止芯模的破损及底部因封闭不透气造成的现浇
不密实的情况,增加了施工难度;无论如何固定在现浇完成后,空心楼盖
结构内部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位移情况,不能确保设计要求和整体建
筑的结构受力,特别是在抗浮时模板打孔对模板存在不太程度的损坏,拆
模后的现浇板底,会出现因抗浮固定残留多个铁丝和铁丝孔,需要二次磨
平底面,对外露的铁丝进行防锈处理、对铁丝孔需要进行防水封闭处理,
增加了施工工序及施工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原
有的芯模、箱体、块体及填充体材料进行替换,采用网片与支撑钢筋形成
空心或空腹结构,通过支撑钢筋参与结构受力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强,减少
以往的施工工序和施工难度,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满足建筑节能环保要求
的网片与支撑钢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结构及工艺。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网片与支撑钢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
心暗梁板结构,包括网箱、钢筋网布体及混凝土填充体,其中钢筋网布体
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层网布体及下层网布体,上层网布体及下层网布体
之间均匀间隔地放置有网箱,混凝土填充体填充在网箱的外部空间中,并
向上层网布体及下层网布体外侧延伸,混凝土填充体的下方通过支撑模板
支撑定型,混凝土填充体由下而上填充,并将混凝土夹杂的空气由网箱的
两侧挤入网箱中,并经网箱顶部向上排出,直至覆盖网箱,网箱将混凝土
阻挡在外,形成完整的空心暗梁板。
优选地,所述的下层网布体包括至少二根均匀间隔铺设的下层横向钢
筋及下层纵向钢筋,下层横向钢筋及下层纵向钢筋设置于支撑模板与网箱
的底面之间,形成网状的钢筋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上层网布体包括至少二根均匀间隔铺设的上层横向钢
筋及上层纵向钢筋,上层横向钢筋及上层纵向钢筋设置于网箱的顶面上部,
形成网状的钢筋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混凝土填充体包括下翼缘混凝土、筋间混凝土及上翼
缘混凝土,其中,上述下翼缘混泥土填充于支撑模板与下层网布体之间的
间隙空间内;上述筋间混凝土填充于下层网布体与上层网布体之间的间隔
空间;上述上翼缘混凝土填充于上层网布体上。
优选地,所述的网箱包括架体组件及网片组件,其中,上述架体组件
为由圆钢箍筋及扁铁组成的矩形体框架,网片组件包括贴附于矩形体框架
六个侧面的右网片、左网片、前网片、后网片、下网片及上网片,以形成
矩形体结构的网箱。
优选地,所述的右网片、左网片、前网片、后网片、下网片及上网片
的四边为矩形框体结构,矩形框体的中部设置有网体;上述矩形框体结构
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定位孔,通过定位孔将右网片、左网片、前网片、后网
片、下网片及上网片固定连接在架体组件的六个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的右网片、左网片、前网片、后网片、下网片及上网片
相互连接的侧边处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右网片、左网片、前网片、后网
片、下网片及上网片相互连接的顶角处通过脚链件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右网片、左网片、前网片、后网片、下网片及上网片
相互连接的间隙距离不大于1mm。
一种网片与支撑钢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工艺,包括以下工艺
步骤:
S1、设计计算:将圆钢箍筋参与结构受力计算,考虑替换原有设计中
的拉筋部分,从而形成暗梁的箍筋,减少整体建筑的钢筋用量;
S2、支模施工:进行支模;
S3、下层钢筋施工:进行下层双向钢筋网片固定;
S4、网状箱体的制造:将圆钢箍筋扁铁与下层钢筋网片固定,通过脚
链件及连接件将右侧网片左侧网片前网片后网片下网片上网片进行安装固
定,相连处的缝隙不大于1mm,形成网状箱体;
S5、上层钢筋施工:进行上层双向钢筋网片固定;
S6、现浇施工:进行混凝土现浇,将混凝土浇筑在网状箱体与支撑模
板之间的间隙空间、及网状箱体之间的间隙空间,及网状箱体上方,由于
采用网箱结构,在现浇过程中混凝土骨料不细且塌落度不大,利于网片缝
隙的滤网空气,将现浇的混凝土砂浆阻挡在网片之外,从而凝固后形成一
种封闭密实的空心暗梁结构;
S7、现浇板养护:按设计施工要求进行常规的养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的芯模、箱体、块体及填充体等材料,网片四周的
支撑采用受力钢筋形成暗梁箍筋参与结构受力,不但能够很好固定和支撑
网片,缺保其定位准确性,由于采用了四周支撑钢筋形成箍筋,从而与上
下构造钢筋形成暗梁结构,加强了板的抗拉抗压能力,施工中原采用的芯
模、箱体、块体及填充体等材料,需要在现浇时,保逐个进行抗浮定位措
施,通过打穿模板与脚手架固定连接,施工难度较大,存在一定的位移,
不能较好的确保整体板的结构受力,而采用本发明则在铺设钢筋网片时,
由于支撑钢筋参与结构受力计算,在设计时位置已准确标注,网片安装在
支撑钢筋上,施工时按图施工精准定位,在现浇过程中混凝土骨料,由于
网片的阻挡自动形成一种封闭密实的空心暗梁结构,而网片由于有一定缝
隙将多余的空气排出,现浇振捣更密实,化解了现浇时产生的浮力,因此
无需再做抗浮处理,从而高效的完成建筑施工。
本发明将原有的芯模、箱体、块体及填充体材料进行替换,在设计应
用时,通过网片与支撑钢筋形成空心或空腹结构,而采用的支撑钢筋参与
结构受力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强,减少以往的施工工序和施工难度,从而提
高施工效率,满足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
本发明是网片与支撑钢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其中包含了施
工技术及相应的配套材料及产品,通过网片与支撑钢筋相互固定安装,形
成所需的空心部分,原有的空心楼盖采用的芯模、箱体、块体及填充体等
材料,只是对混凝土部分进行替换,不参与结构受力,而本发明的材料在
设计计算时,将连接四周支撑钢筋形成箍筋与上下钢筋网片相连接,参与
结构受力计算,从而与上下构造钢筋形成暗梁结构,加强了板的抗拉抗压
能力,从而增强整体建筑的受力结构。另外,在设计时位置已准确标注,
网片安装在支撑钢筋上,施工时按图施工精准定位,在现浇过程中混凝土
骨料,由于网片的滤网作用,将砂浆阻挡自动形成一种封闭密实的空心暗
梁结构,从而保证了现浇后的空心率。网片由于有一定缝隙将多余的空气
排出,现浇振捣更密实,化解了现浇时产生的浮力,因此无需再做抗浮处
理,对模板也无任何的损坏,拆模后的现浇板底光滑平整,不会出现因抗
浮拉接残留铁丝和铁丝孔,无需再次进行防锈、防水的后期处理,减少施
工工序,操作简单对施工人员技能要求较低,从施工材料及施工难度都不
同层次的减少,加快了施工进度,更好的满足建筑要求,高效的完成建筑
施工,因此本发明推广应用的潜力巨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网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网箱的部件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架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网片与支撑钢
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箱01、钢筋网布
体及混凝土填充体,其中钢筋网布体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层网布体及下
层网布体,上层网布体及下层网布体之间均匀间隔地放置有至少二个网箱
01,混凝土填充体填充在网箱01的外部空间中,并向上层网布体及下层网
布体外侧延伸,混凝土填充体的下方通过支撑模板02支撑定型,混凝土填
充体由下而上填充,并将混凝土填充体夹杂的空气由网箱01的两侧挤入网
箱01中,并经网箱01顶部向上排出,直至覆盖网箱01,网箱01将混凝土
阻挡在外,形成完整的空心暗梁板。
下层网布体包括至少二根均匀间隔铺设的下层横向钢筋06及下层纵向
钢筋07,下层横向钢筋06及下层纵向钢筋07设置于支撑模板02与网箱
01的底面之间,形成网状的钢筋支撑结构。
上层网布体包括至少二根均匀间隔铺设的上层横向钢筋09及上层纵向
钢筋010,上层横向钢筋09及上层纵向钢筋010设置于网箱01的顶面上部,
形成网状的钢筋支撑结构。
混凝土填充体包括下翼缘混凝土05、筋间混凝土08及上翼缘混凝土
011,其中,上述下翼缘混泥土05填充于支撑模板02与下层网布体之间的
间隙空间内;上述筋间混凝土08填充于下层网布体与上层网布体之间的间
隔空间;上述上翼缘混凝土011填充于上层网布体上。
网箱01包括架体组件及网片组件,其中,上述架体组件为由圆钢箍筋
1及扁铁2组成的矩形体框架,网片组件包括贴附于矩形体框架六个侧面的
右网片5、左网片6、前网片7、后网片8、下网片9及上网片10,以形成
矩形体结构的网箱。
右网片5、左网片6、前网片7、后网片8、下网片9及上网片10的四
边为矩形框体结构,矩形框体的中部设置有网体;上述矩形框体结构上均
匀间隔开设有定位孔11,通过定位孔11将右网片5、左网片6、前网片7、
后网片8、下网片9及上网片10固定连接在架体组件的六个侧面上。
右网片5、左网片6、前网片7、后网片8、下网片9及上网片10相互
连接的侧边处通过连接件4连接固定,右网片5、左网片6、前网片7、后
网片8、下网片9及上网片10相互连接的顶角处通过脚链件3连接固定。
右网片5、左网片6、前网片7、后网片8、下网片9及上网片10相互
连接的间隙距离不大于1mm。
一种网片与支撑钢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工艺,包括以下工艺
步骤:
S1、设计计算:将圆钢箍筋参与结构受力计算,考虑替换原有设计中
的拉筋部分,从而形成暗梁的箍筋,减少整体建筑的钢筋用量;
S2、支模施工:进行支模;
S3、下层钢筋施工:进行下层双向钢筋网片固定;
S4、网状箱体的制造:将圆钢箍筋扁铁与下层钢筋网片固定,通过脚
链件及连接件将右侧网片左侧网片前网片后网片下网片上网片进行安装固
定,相连处的缝隙不大于1mm,形成网状箱体;
S5、上层钢筋施工:进行上层双向钢筋网片固定;
S6、现浇施工:进行混凝土现浇,将混凝土由上而下浇筑在网状箱体
上及其与支撑模板之间的间隙空间内,由于采用网箱结构,在现浇过程中
混凝土骨料不细且塌落度不大,利于网片缝隙的滤网空气,将现浇的混凝
土砂浆阻挡在网片之外,从而凝固后形成一种封闭密实的空心暗梁结构。
进一步,本发明在西安科技汽车学院教学楼项目中使用本发明,该项
目设计空心楼盖结构(网片与支撑钢筋现浇混凝土形成空心暗梁板),安
装铺装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计算:将附图中圆钢箍筋参与结构受力计算,考虑替换原有设
计中的拉筋部分,从而形成暗梁的箍筋,减少整体建筑的钢筋用量。
2)支模施工: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常规的支模施工。
3)下层钢筋施工: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常规的下层双向钢筋网片固定
施工。
4)本发明施工:将圆钢箍筋扁铁按设计要求与下层钢筋网片固定,通
过脚链附件连接附件将右侧网片左侧网片前网片后网片下网片上网片进行
安装固定,相连处确保无大于1mm缝隙,形成网状箱体。
5)上层钢筋施工: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常规的上层双向钢筋网片固定
施工。
6)现浇施工: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常规的混凝土现浇,将混凝土浇筑
在网状箱体与支撑模板之间的间隙空间、及网状箱体之间的间隙空间,及
网状箱体上方,由于采用网箱结构,在现浇过程中要求混凝土骨料不宜太
细且塌落度不宜太大,更利于网片的缝隙滤网空气,将现浇的混凝土砂浆
阻挡在网片之外,从而凝固后形成一种封闭密实的空心暗梁结构。
7)现浇板养护:按设计施工要求进行常规的养护。
该项目采用本发明施工方法,施工效果得到甲方和设计单位的肯定和
赞许,节省了整体建筑造价,提高施工效率约20%。
本发明的实施例只是介绍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护范围。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发
明专利范围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