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835510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8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1015236.3

申请日:

2016.08.31

公开号:

CN206150190U

公开日:

2017.05.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A01K61/95(2017.01)I; E02B8/08; E02B1/00

主分类号:

A01K61/95

申请人: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王翔; 向光红; 何林; 黄刚; 黎贤访; 王改会; 陈小虎; 邓润兴; 朱虹; 徐刚; 胡敏; 汪亚超

地址:

430010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186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代理人:

周宗贵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涉及鱼道工程领域。它包括分拣室,分拣槽,放归槽,恢复池和放流管;所述分拣室设置于观察室上方,所述分拣槽分别连接提升闸室和所述恢复池;所述分拣槽与所述提升闸室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进口闸门,所述分拣槽与所述恢复池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出口闸门,有分拣台设置于所述分拣槽一侧;所述放归槽与所述分拣槽平行并列,且所述放归槽一端与所述恢复池相通;所述放流管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恢复池和鱼道主体。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不能分拣或分拣效率低、捕捞和分析过程中网具易对鱼产生伤害且存在脱水操作,易导致鱼类死亡,鱼类采集后的分拣鉴定测量工作需要把鱼类抬出鱼道,提升过程费时费力的缺点。

权利要求书

1.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拣室(28),分拣槽(29),放
归槽(30),恢复池(31)和放流管(32);所述分拣室(28)设置于观察室(17)上方,所述分拣槽
(29)分别连接提升闸室(12)和所述恢复池(31);所述分拣槽(29)与所述提升闸室(12)交汇
处设置有分拣槽进口闸门(33),所述分拣槽(29)与所述恢复池(31)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出
口闸门(34),有分拣台(36)设置于所述分拣槽(29)一侧;所述放归槽(30)与所述分拣槽
(29)平行并列,且所述放归槽(30)一端与所述恢复池(31)相通;所述放流管(32)两端分别
连通所述恢复池(31)和鱼道主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拣槽
(29)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闸室(12)端向所述恢复池(31)端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
归槽(30)向所述恢复池(31)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池
(31)为一个水池,且底板呈倾斜状;所述恢复池(31)向所述鱼道主体(1)倾斜;所述放流管
(32)呈倾斜状,且向所述鱼道主体(1)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有放流管闸
门(37)设置于所述放流管(32)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有分拣槽分
隔板(35)放置于所述分拣槽(29)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归槽
(30)工作时,保持所述放归槽(30)中有0.05m以上的水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池
(31)工作时,保持所述恢复池(31)中有0.5m 以上的水深。

说明书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道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是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
统。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忽
视的影响,尤其是对鱼类洄游通道的阻隔影响;过鱼设施作为一项缓解大坝阻隔效应的鱼
类保护措施在国际上采用已有300多年,主要类型包括鱼道、升鱼机、提升闸室和集、运鱼系
统等;其中鱼道的过鱼效果最佳,使用范围也最广,我国已建的过鱼设施中鱼道约占90%。

鱼道的监测一直是鱼道运行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开展鱼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较
短,过鱼对象和国外也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监测资料对我国鱼道设计的参考价值有限,因
此对我国鱼道运行效果的监测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的监测方案基本上都是在鱼道侧壁直接设置观察室,对鱼道中洄游
鱼群进行观察,仅能够进行观察和计数,无法采集、分拣鱼类,也无法对鱼类种类进行鉴别
和测量等;目前使用的视频、红外监控也无法实现对鱼类种类的鉴别和测量等工作。

按照现有技术,如果需要对过鱼种类、规格进行鉴定时,一般分为两种方法:一是
需要用网对若干池室进行拦截,使用渔具渔网将其中的鱼类捕捞出来;二是将鱼道出口闸
门关闭,将部分池式的水排空再将鱼取出进行分拣、统计;以上两种方法存在以下弊端:(1)
仅能够对瞬时的若干池室的鱼进行分拣、分析,分拣量小,分拣效率低,如果需要完整分拣、
统计,则需要多次捕捞;(2)分拣过程中网具易对鱼产生伤害,且存在脱水操作,易导致鱼类
死亡;(3)鱼类采集后的分拣鉴定测量工作需要把鱼类抬出鱼道,提升过程费时费力。

如何使鱼道的鱼类采集、鉴定更为高效,减少鱼类受伤及死亡率,更好地实现鱼道
观察室的多功能化是一个技术性难题;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鱼道监测效率,更好保护鱼类,
并给其它工程鱼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对通过鱼道的鱼
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具备监测、分拣、科研等功能,进行鱼类分拣、统计时不需要排空鱼道中
的水,不影响鱼道正常运行,对鱼类伤害小,分拣、鉴定、测量后的鱼类仍放归鱼道中,不影
响鱼类资源,进行科研无损分拣,方便安装各种超声波及PIT标志,达到鱼道监测和科研需
求。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
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拣室,分拣槽,放归槽,恢复池和放流管;所述分拣室设置
于观察室上方,所述分拣槽分别连接提升闸室和所述恢复池;所述分拣槽与所述提升闸室
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进口闸门,所述分拣槽与所述恢复池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出口闸门,
有分拣台设置于所述分拣槽一侧;所述放归槽与所述分拣槽平行并列,且所述放归槽一端
与所述恢复池相通;所述放流管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恢复池和鱼道主体。实现避免采集鱼类
的风险功能,便于操作人员操作,有利于鱼类的恢复和放归至鱼道主体内,减小对鱼类的损
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拣槽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闸室端向所述恢复池
端倾斜。便于对鱼类进行分拣及分析;有利于分拣、分析后的鱼类顺利地进入恢复池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归槽向所述恢复池倾斜。有利于分拣、分析后的鱼类顺
利地进入恢复池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恢复池为一个水池,且底板呈倾斜状;所述恢复池向所述
鱼道主体倾斜;所述放流管呈倾斜状,且向所述鱼道主体倾斜。供鱼类放流前恢复并消除应
激反应;便于恢复后的鱼类顺利地进入鱼道主体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有放流管闸门设置于所述放流管上端。有利于对放流的鱼类
进行监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有分拣槽分隔板放置于所述分拣槽中。以便不同工作人员同
时开展分拣和计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拣槽工作时,保持所述分拣槽中有0.1m以上的水深,且
所述提升闸室中水位与所述分拣槽保持一致。保持过程带水操作,对鱼类损伤降到最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归槽30工作时,保持所述放归槽30中有0.05m以上的水
深。有利于鱼类的放归,保持过程带水操作,对鱼类损伤降到最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恢复池31工作时,保持所述恢复池31中有0.5m以上的水
深。保持过程带水操作,对鱼类损伤降到最低;供鱼类放流前恢复并消除应激反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具备监测、分拣、科研等功能;能够随时对鱼道主体中的鱼进行捕捞和分析,采
集分析量大,分析效率高;完整统计不需要多次捕捞;不需要使用渔具渔网对鱼类进行捕
捞,同时克服了效率低的缺点;避免了分拣鉴定测量工作时需要把鱼类抬出鱼道,提升过程
费时费力的弊端;

(2)进行鱼类分拣、统计时不需要排空鱼道中的水,不影响鱼道正常运行;避免了
将鱼道出口闸门关闭,将部分池式的水排空再将鱼取出进行分拣、统计,既影响鱼道正常运
行、又对鱼类造成伤害的弊端;

(3)采样过程没有人工捕捞,大部分过程带水操作,对鱼类损伤降到最低;避免了
捕捞和分析过程中使用网具易对鱼产生的伤害,且由于存在脱水操作,易导致鱼类死亡的
情况;

(4)对鱼类伤害小,分拣、鉴定、测量后的鱼类仍放归鱼道中,不影响鱼类资源;避
免因捕捞导致鱼类受伤或死亡,影响鱼类资源的情况;

(5)进行科研无损分拣,方便安装各种超声波及PIT标志,以达到鱼道监测和科研
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集池侧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向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B向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1-鱼道主体,12-提升闸室,17-观察室,28-分拣室,29-分拣槽,30-放归槽,
31-恢复池,32-放流管,33-分拣槽进口闸门,34-分拣槽出口闸门,35-分拣槽分隔板,36-分
拣台,37-放流管闸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
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拣室28,
分拣槽29,放归槽30,恢复池31和放流管32;所述分拣室28设置于观察室17上方,所述分拣
槽29分别连接提升闸室12和所述恢复池31;所述分拣槽29与所述提升闸室12交汇处设置有
分拣槽进口闸门33,所述分拣槽29与所述恢复池31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出口闸门34,有分
拣台36设置于所述分拣槽29一侧;所述放归槽30与所述分拣槽29平行并列,且所述放归槽
30一端与所述恢复池31相通;所述放流管32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恢复池31和鱼道主体1。所述
分拣槽29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闸室12端向所述恢复池31端倾斜。所述放归槽30向所
述恢复池31倾斜。所述恢复池31为一个水池,且底板呈倾斜状;所述恢复池31向所述鱼道主
体1倾斜;所述放流管32呈倾斜状,且向所述鱼道主体1倾斜。有放流管闸门37设置于所述放
流管32上端。有分拣槽分隔板35放置于所述分拣槽29中。所述分拣槽29工作时,保持所述分
拣槽29中有0.1m以上的水深,且所述提升闸室12中水位与所述分拣槽29保持一致。所述放
归槽30工作时,保持所述放归槽30中有0.05m以上的水深。所述恢复池31工作时,保持所述
恢复池31中有0.5m以上的水深。

参阅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鱼类分拣前先完成鱼类采集工作;关闭分拣槽29与恢复池31之间的分拣槽出口闸门34,
开启分拣槽29与提升闸室12之间的分拣槽进口闸门33;缓慢提升提升箱13,直至一定数量
的鱼类沿倾斜的提升箱13底板进入分拣槽29;当鱼类进入分拣槽29后,关闭分拣槽29与提
升闸室12之间的分拣槽进口闸门33;根据分拣槽29中鱼类数量及参与分拣的工作人员数
量,在分拣槽29中放置分拣槽分隔板35;当开展鱼类标记、解剖工作时,根据鱼类的活跃程
度在分拣槽29中加入鱼类麻醉剂;将鱼类从分拣槽29中取出,放在分拣台36上开展种类鉴
定、测量、称量、解剖、标记等工作;打开放归槽30靠近提升闸室12端的水龙头;将完成鉴定
称量后的鱼类放入放归槽30中,鱼类通过放归槽30的倾斜底板自然流入恢复池31中;使分
拣后的鱼类在恢复池31中进行恢复;鱼类在恢复池31中恢复后,打开放流管闸门37,将恢复
池中的鱼类通过放流管32放流至鱼道主体1中,至此分拣工作结束。

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涉及鱼道工程领域。它包括分拣室,分拣槽,放归槽,恢复池和放流管;所述分拣室设置于观察室上方,所述分拣槽分别连接提升闸室和所述恢复池;所述分拣槽与所述提升闸室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进口闸门,所述分拣槽与所述恢复池交汇处设置有分拣槽出口闸门,有分拣台设置于所述分拣槽一侧;所述放归槽与所述分拣槽平行并列,且所述放归槽一端与所述恢复池相通;所述放流管两端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