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索群与主动防护网组合整体承载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山体灾害治理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锚索群与主动防护网组合整体
承载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高危边坡,深层不稳会导致山体滑坡,浅表层不稳会导致山体崩塌,两者都会
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对于深层不稳的边坡一般采用锚索固定,浅表层不稳的一般采用主动
防护网固定。
要同时解决滑坡和崩塌的两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在山体表面进行柔性主动防护加
固,另一方面需要同时采用预应力锚索对边坡深层进行加固。
在采用预应力锚索山体深层加固时,锚索的锚固段与边坡深层的坚固岩石浇固在
一起,锚索的锚墩紧固在山体表面上,对边坡进行预应力深层加固,然后,在边坡表面铺设
主动防护网,由于锚墩凸出于山体的边坡表面,按照传统的铺设主动防护网方法,主动防护
网无法紧贴于山体的边坡表面,主动防护网不能对边坡表面施加法向压力,也就不能约束、
抑制浅表层岩土体的变形或移动,坡面碎石在网下坠落、堆积,堆积物重力荷载将造成防护
网被撕裂;同时,利用锚索进行深层加固的山体,堆积层都很厚,在这破碎山表或堆积层中,
自成体系的浅表层主动防护网锚杆所需要的锚固力也十分缺失。
申请号为CN201410014127.9,申请日为2014年01月13日,名称为破碎岩质边坡锚
墩式主动防护网结构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破碎岩质边坡锚墩式主动防护网结构,但它
的纵向支撑绳和横向支撑绳在锚墩处实际是被压在锚墩之下的,因此在锚墩处力无法沿支
撑绳传递,导致无法实现支撑绳预张拉,无法使主动防护网紧贴山体,防护网不能对山体表
面处处施加法向压力,也就不能约束、抑制浅表层岩土体的变形或移动,随着坡面碎石在网
下坠落,局部堆积,堆积物重力荷载将造成防护网被撕裂。同时,也不能形成预张拉整体受
力体系,不能实现局部受力整体承载的效果,防护能力差。并且,由于纵向支撑绳和横向支
撑绳被压在锚墩之下,当主动防护网在局部遭受破坏后,也难再修复。其次,由于该发明专
利申请中的高强度钢绳网为规整的方形,按锚索施工规范的规定,锚墩的尺寸有600×
600mm、800×800mm以及1000×1000mm等,假设锚墩的尺寸为600×600mm,那么,高强度钢绳
网四周与纵向支撑绳和横向支撑绳的缝合宽度至少为300mm,缝合间隙过大,受力状况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锚索群与主动防护网组合整体承载
结构,主动防护网设置在锚墩之间,这种结构避免了锚墩局部压实主动防护网。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锚索群与主动防护网组合整体承载结构,包
括锚索和主动防护网;锚索的锚墩设置于边坡坡面;所述固定于边坡坡面的主动防护网的
横向支撑绳和纵向支撑绳形成多个单元网格;
每个单元网格包围一个锚墩,为便于描述,所述每个锚墩分为锚墩的外侧纵向底
边、外侧横向底边、内侧纵向底边和内侧横向底边;
与锚索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在连接装置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锚墩外
侧纵向底边和外侧横向底边的交汇处;所述横向支撑绳和纵向支撑绳穿过连接孔,并贴合
于边坡坡面;
在所述锚墩的内侧纵向底边和内侧横向底边交点处设置有辅助连接装置,所述辅
助连接装置的内端与锚墩固定连接,在辅助连接装置的外端设有辅助连接孔;在辅助连接
孔中穿过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一端与纵向支撑绳连接,另一端与横向支撑绳连接;
每个单元网格内,连接绳、横向支撑绳和纵向支撑绳围成锚墩区和钢网区,在钢网
区铺设有钢绳网,所述钢绳网通过缝合绳与连接绳、横向支撑绳和纵向支撑绳连接并预张
拉,使主动防护网紧贴于边坡坡面。
所述一个锚墩配置一个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横向支撑绳和纵向支撑绳的
交点处,且连接装置紧靠锚墩。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套环和与锚墩浇筑一体的固定部件,所述套环固定在固定部件
上;所述连接孔为设置在套环上的环孔。
所述辅助连接装置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锚墩的底面。
在所述连接板的内端上固接有钢筋。
所述连接孔和辅助连接孔所处位置低于边坡坡面5~1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横向支撑绳和纵向支撑绳预张拉、
连接绳预张拉以及缝合绳预张拉,这三次预张拉使钢绳网紧贴边坡坡面,把危石锁住在原
位,避免了危石在主动防护网下移动所形成的过重堆积物将防护网撕裂破坏。
主动防护网在锚索群区域贯通连成一片,实现了对主动防护网的三次预张拉,当
某处的钢绳网受力时,力可在整片主动防护网上传递,实现局部受力,主动防护网整体承载
的受力体系。横向支撑绳和纵向支撑绳通过连接装置与锚墩连接,那么,主动防护网锚固于
边坡的锚固力来自于深层加固的预应力锚索。从覆盖在锚索群区域的主动防护网的三次预
张拉到山体深层加固锚索群的预张拉,主动防护网和锚索群共同形成了整体受力体系,预
应力无处不在。在整体受力体系中,实现了局部受力整体承载的功能,把边坡表层危石和松
散的大量堆积层紧固在山体上,十分有效地同时抑制了山体崩塌和滑坡的发生。
并且,钢绳网的周边与横向支撑绳、纵向支撑绳和连接绳间的缝合间隙在很大程
度上得到减小,主动防护网的受力状况更好。
再则,纵向支撑绳、横向支撑绳和钢绳网均避开了锚墩,未被锚墩及其它结构压
死,可局部更换,便于主动防护网的维修和部件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B-B剖视图。
图4为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B-B剖视图。
图中,锚索1、锚墩2、外侧纵向底边21、外侧横向底边22、内侧纵向底边23、内侧横
向底边24、纵向支撑绳3、横向支撑绳4、连接绳5、缝合绳6、连接孔7、辅助连接孔8、钢绳网9、
格栅网10、套环11、固定部件12、连接板13、钢筋14、凹坑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下:
一种锚索群与主动防护网组合整体承载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锚索1和
主动防护网;锚索1的锚墩2设置于边坡坡面;所述固定于边坡坡面的主动防护网的横向支
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形成多个单元网格;
每个单元网格包围一个锚墩2,所述锚墩2包括外侧纵向底边21、外侧横向底边22、
内侧纵向底边23和内侧横向底边24;
与锚索1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在连接装置上设有连接孔7,所述连接孔7位于锚墩
2外侧纵向底边21和外侧横向底边22的交汇处;所述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穿过连接
孔7,并贴合于边坡坡面;
在所述锚墩2的内侧纵向底边23和内侧横向底边24交点处设置有辅助连接装置,
所述辅助连接装置的内端与锚墩2固定连接,在辅助连接装置的外端设有辅助连接孔8;在
辅助连接孔8中穿过有连接绳5,所述连接绳5一端与纵向支撑绳3连接,另一端与横向支撑
绳4连接;
每个单元网格内,连接绳5、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围成锚墩区和钢网区,在
钢网区铺设有钢绳网9,所述钢绳网9通过缝合绳6与连接绳5、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
连接并预张拉,使主动防护网紧贴于边坡坡面。
该一种锚索群与主动防护网组合整体承载结构,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通过
连接装置与锚索1连接,通过预应力锚索1为主动防护网提供其与边坡锚固的锚固力。锚墩2
与边坡坡面贴合的一面为锚墩2的底面,外侧纵向底边21、外侧横向底边22、内侧纵向底边
23和内侧横向底边24为其底面的四条边。连接孔7位于外侧纵向底边21和外侧横向底边22
交点处,即,锚墩2位于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交错形成的单元网格内,横向支撑绳4和
纵向支撑绳3未被压于锚墩2之下,同时,纵向支撑绳3尽可能靠近锚墩2的外侧纵向底边21
且横向支撑绳4尽可能靠近外侧横向底边22。安装时,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穿过连接
装置上的连接孔7,并对其两端进行预应力张拉,预应力可沿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传
递,避免了锚墩2切断力沿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的传递通路。而且在预应力的作用
下,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能够紧贴边坡坡面。
由于每个单元网格包围一个锚墩2,若单元网格内的钢绳网9被压于锚墩2之下,那
么,在锚墩2处,力无法在主动防护网上传递,整个主动防护网被分割成以钢绳网9为单位的
独立受力单元。为避免上述问题,钢绳网9需要绕开锚墩2安装于单元网格内。故,包括连接
绳5,连接绳5一端与纵向支撑绳3搭接,另一端与横向支撑绳4搭接。最终,所述连接绳5、纵
向支撑绳3和横向支撑绳4包围形成锚墩区和钢网区,钢绳网9铺设于钢网区,从而避开了锚
墩2,避免了锚墩2阻断力在钢绳网9上的传递通路,使钢绳网9通过缝合绳6与连接绳5、纵向
支撑绳3和横向支撑绳4连成一片。
为了对连接绳5形成支撑,在所述的锚墩2的内侧纵向底边23和内侧横向底边24的
交点处设置有辅助连接装置,在辅助连接装置上设有辅助连接孔8。辅助连接装置设置于锚
墩2的内侧纵向底边23和内侧横向底边24的交点处,辅助连接装置内端与锚墩2固定连接,
辅助连接孔8位于辅助连接装置外端,即,连接绳5穿过辅助连接孔8后,连接绳5在内侧纵向
底边23和内侧横向底边24的交点处转折,连接绳5未被压于锚墩2之下,同时,连接绳5尽可
能靠近锚墩2的内侧纵向底边23和内侧横向底边24。在辅助连接装置处,可实现对连接绳5
的预张拉。
待横向支撑绳4、纵向支撑绳3和连接绳5安装完成后,先铺设格栅网10,再在格栅
网10上面铺设钢绳网9,用缝合绳6将钢绳网9与横向支撑绳4、纵向支撑绳3和连接绳5缝合,
在横向支撑绳4、纵向支撑绳3、连接绳5和缝合绳6的预应力的作用下,使钢绳网9紧贴边坡
坡面。
该结构中,钢绳网9编织成六边形,钢绳网9的周边与横向支撑绳4、纵向支撑绳3和
连接绳5间的缝合距离可保持在15cm~25cm,缝合间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减小,主动防护网
的受力状况更好。
综上所述,该一种锚索群与主动防护网组合整体承载结构,通过对横向支撑绳4和
纵向支撑绳3预张拉、连接绳5预张拉以及缝合绳6预张拉,这三次预张拉使钢绳网9紧贴边
坡坡面,把危石锁住在原位,避免了危石在主动防护网下移动所形成的过重堆积物将防护
网撕裂破坏。
主动防护网在锚索群区域贯通连成一片,实现了对主动防护网的三次预张拉,仅
针对就主动防护网而言,当某处的钢绳网9受力时,力可在整片主动防护网上传递,实现局
部受力,主动防护网整体承载的功能。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通过连接装置与锚墩2连
接,主动防护网锚固于边坡的锚固力来自于深层加固的预应力锚索1。更深入一步来讲,不
仅主动防护网经预张拉后连成了一片,而且通过连接装置、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将
各个锚索1和主动防护网连成了一个整体,从覆盖在锚索群区域的主动防护网预张拉到山
体深层加固锚索群预张拉,预应力无处不在,主动防护网与锚索群形成整体受力结构,在这
整体受力系统内任何部位都能实现局部受力整体承载的功能,把危石和松散的堆积体紧固
在山体上,十分有效地抑制了山体崩塌和滑坡的发生。
采用六边形钢绳网9,它的周边与横向支撑绳4、纵向支撑绳3和连接绳5间实现了
缝合间隙小,主动防护网的受力状况好。
纵向支撑绳3、横向支撑绳4和钢绳网9均避开了锚墩2,未被锚墩2及其它结构压
死,便于主动防护网的维修和部件更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一个锚墩2配置两个连接装置,一个连接装置连接横向支
撑绳4和锚墩2,另一个连接装置连接纵向支撑绳3和锚墩2,这种方式不仅施工繁琐,而且浪
费材料。因此,所述一个锚墩2配置一个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
撑绳3的交点处,且连接装置紧靠锚墩2。施工时,首先需要将连接装置与锚墩2的配筋连接,
然后再浇筑锚墩2,最后,再穿插纵向支撑绳3和横向支撑绳4。避免了在铺设横向支撑绳4和
纵向支撑绳3时,连接装置对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3的干涉,连接装置紧靠锚墩2使支
撑绳紧靠锚墩2边沿,避免了单元网格内的钢绳网9呈复杂异性而给钢绳网9的编织带来不
便。总之,所述一个锚墩2配置一个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横向支撑绳4和纵向支撑绳
3的交点处,这种特殊定位,不仅使纵横支撑绳不受锚墩2的阻隔,紧贴坡面横竖贯通,同时
使钢绳菱形网块制作最简便。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套环11和与锚墩2浇筑一体的固定部件12,所述套
环11固定在固定部件12上;所述连接孔7为设置在套环11上的环孔。
所述辅助连接装置为连接板13,所述连接板13处于锚墩2的底面,连接板13的内端
与锚索1浇筑固结为一体,辅助连接孔8设置在连接板13的外端。
连接装置和辅助连接装置可以互换使用,即,连接装置可以为连接板13,辅助连接
装置也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套环11。
连接装置上连接孔7、辅助连接孔8应在方形锚墩2对角线上,见说明书附图3或附
图4,连接孔7、辅助连接孔8的轴线与锚墩2对角线垂直,再将连接装置和辅助连接装置与钢
筋14捆扎在一起。
钢筋14伸入锚墩2内部后注入混凝土砂浆固定,使连接板13与锚墩2牢固连接,在
拉拔力作用下,连接板13不会被拔出坡面。
所述连接孔7和辅助连接孔8所处位置低于边坡坡面5~15cm。
连接孔7和辅助连接孔8所处位置低于边坡坡面,那么,在连接装置和辅助连接装
置的作用下,纵向支撑绳3和横向支撑绳4交错点所处位置低于边坡坡面,进一步使纵向支
撑绳3和横向支撑绳4紧贴边坡坡面,从而使钢绳网9更加贴紧边坡坡面。实施时,可在边坡
坡面挖设凹坑15,连接装置位于凹坑15内,将纵向支撑绳3和横向支撑绳4交错点拉向凹坑
15,辅助连接装置也是如此。